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夢與詩賞析

夢與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5 10:45:30

㈠ 紅樓夢第二回經典詩句賞析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副聯語是對那些在名利場中貪求不已的人的一種譏刺和棒喝。賈雨村以為它「文雖淺近,其意則深」。他自己就是因為「忘縮手」才被革職的。書中說他當知府期間「未免有貪酷之弊」,雖沒說出具體情節,但從他後來「亂判葫蘆案」推斷,肯定是見錢眼開,而且心狠手辣,幹了些不可告人的勾當。賈雨村在官場中已經翻了一個小筋斗,作者從他眼裡寫出這副對聯,就顯得更有意思。然而他這種人是不會從中受到啟示而回頭的。書中同類的人還有許多,如賈赦、賈璉、王熙風之類,在他們得勢時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東西都據為已有,直到弄得家敗人亡才不得不罷休。
一局輸嬴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
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傍觀冷眼人。

此詩以下棋來做比喻。「一局輸贏」雲雲,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族的興衰,都是與它作為靠山的某派政治勢力或某個政治集團在封建階級內部斗爭中的勝敗直接聯資著的。「香銷茶盡」是說歷時已久,棋盤上已是殘局,喻歷時百年的大家已到未世。「逡巡」作遲回不進解。「料不真」、「尚逡巡」,即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從外面的架子看來「哪象個衰敗之家」。末句即俗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亦可見作者擬「冷子興」之名和寫他演說榮國府的用意。

偶因一著錯,便為人上人。
一著——原指下一步棋,如俗語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里是藉以說人的一種行動。嬌杏偶然因好奇,回頭看了賈雨村兩眼,這從封建禮教不準女子私顧外人的眼光看是越軌的行動,所以說「錯」。然而,現在反因為這「一著錯」而使她成為「人上人」了。「一著錯」,程高本作「一回顧」,乃後人所篡改,二字之差,把原來對封建禮教的虛偽性的諷刺,改成了對這種丫頭當上官太太的命運的稱羨。

㈡ 賞析李白不同時期的不同夢和所對應的詩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
碎葉(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
,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
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是他桀
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安史
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
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
北上准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
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青年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
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然諾聞諸公。
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中年
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行至白帝城,突然遇赦,於是乘船順流而返,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老年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李白

金鏡霾六國,亡新亂天經。
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
蕭曹安山兒屼,耿賈摧欃槍。
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
雖無三台位,不借四豪名。
激昂風雲氣,終協龍虎精。
弱冠燕趙來,賢彥多逢迎。
魯連善談笑,季布折公卿。
遙知禮數絕,常恐不合並。
惕想結宵夢,素心久已冥。
顧慚青雲器,謬奉玉樽傾。
山陽五百年,綠竹忽再榮。
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
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
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
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
宰邑艱難時,浮雲空古城。
居人若剃草,掃地無纖莖。
惠澤及飛走,農夫盡歸耕。
廣漢水萬里,長流玉琴聲。
雅頌播吳越,還如泰階平。
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
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
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
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
長嘆即歸路,臨川空屏營

㈢ 求紅樓夢中第18回賈寶玉為大觀園題的詩的全文和賞析

有鳳來儀
秀玉初成實,堪宜待鳳凰。
竿竿青欲滴,個個綠生涼。
迸砌妨階水,穿簾礙鼎香。
莫搖清碎影,好夢晝初長。
蘅芷清芬
蘅蕪滿凈苑,蘿薜助芬芳。
軟襯三春草,柔拖一縷香。
輕煙迷曲徑,冷翠滴迴廊。
誰謂池塘曲,謝家幽夢長。
怡紅快綠
深庭長日靜,兩兩出嬋娟。
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眠。
憑欄垂絳袖,倚石護青煙。
對立東風里,主人應解憐。
《有鳳來儀》,即瀟湘館,後為林黛玉所居、這個所在:「有千百輩翠竹遮映」,「入門便是曲折游廊,階上石子漫成角路。上面小小兩三間房舍。」黛玉所以住在這里,是:「我一,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幽靜些。」庭園布置,突出的是翠竹流水一一「鳳尾森森,龍吟細細。」這種竹子,據杭州花圃友人推測,可能是鳳尾竹(B, mnltiplexRaeasch)屬菊竹屬、竹亞科,江南庭園常見栽作觀賞之用。如蘇州留園楠木廳後院中所栽的就是這種竹子。這種竹子特點是竿細,簇生,適宜於庭園點綴觀賞。但稀成片生長,不佔優勢。小說中所雲,可能泛指,未必有所專指。江南庭園種竹種類繁多,以剛竹所屬各種為最常見。如水竹、毛竹、淡竹、剛竹和哺雞竹等是。賈政游園時,寶玉曾題一聯道:「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寶玉用「綠」「涼」兩字來突出人對竹子的感受。使人讀了這詩好象「置身於森森萬竿之中」。寶玉題《有鳳來儀》就是抓住這地方的翠竹流水來寫的。
「竿竿青欲滴,個個綠生涼。迸砌妨階水,穿簾礙鼎香。」
在「青」、「涼」,「青欲滴」,「綠生涼」上大事渲染。這竹栽在「數楹修舍」之前,中有「曲折游廊」,階前「石子漫成甬路」,舍後有著「清泉一派」,「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泉水繞階流過石台,沖洗竹子,水珠就迸濺開來,形成小小的波瀾;同時,鼎爐里所焚的熏香被竹簾礙著,好久不會散去。用「迸」、「妨」、「穿」、「礙」來形容泉水,熏香遇竹所形成的動態。《有鳳來儀》三四、五六兩聯就是突出對翠竹泉水的描寫來突出描寫瀟湘竹館幽居的。
《蘅芷清芬》,即蘅蕪苑,後為薛寶釵所居。這是一所「清廈」「瓦舍」,圍著「水磨磚牆」,「太主山所分之脈皆穿牆而過。」「迎面突出插天」,「大玲瓏山石」,「四面群繞各式石塊」遮住「五間清廈」。石山率藤,引蔓,長著許多「薛荔藤蘿」、「杜若蘅蕪」。有的是茴蘭,有的是清葛。有的是紫芸,有的是青芷。有的叫金䔲草,有的叫玉蕗藤。一到這里:「只覺異香撲鼻。」庭園布置,『突出的是香花異草。游園時,寶玉題這處匾額是:蘅藏清芬。對聯是:「吟成豆蒄詩猶艷,睡是酴糜夢也香。」寶玉在《蘅芷清芬》的題詩中,前面六句有情寫景也是從花草上著眼的。
「蘅蕪滿凈苑,蘿薛助芬芳。軟襯三春草,柔拖一縷香。輕煙迷曲徑,冷翠滴迴廊。?杜」、「蘅蕪長滿在靜閉的園林,女蘿、薛荔增加了苑中的芬芳。「助」是增添的意思。用??,就是突出杜蘅的馨香。搖曳環澆的翠帶陪襯著三春的芳草,輕柔飄飄的花枝散發著聲一縷幽香。這些藤蔓,「或垂山巔,或穿石隙。」有的「垂檐繞柱」,有的「索砌盤階」;有的「實若丹砂」,有的」花如金桂」。散出幽香,「味芬氣馥。」用「軟襯」、「柔拖」來形容,遣詞確切,生動。輕盈的煙霧彌漫著彎曲的小徑,花草上浙瀝的露珠滴落在超手迥廊上邊。輕煙迷徑,冷翠滴廊,這里顯示了衡蕪苑的環境特色一一宏偉秀麗
《怡紅快綠》,即怡紅院,後為寶玉所居。這所院落繞著碧桃花,穿過兩溜竹籬花障進月洞門,四周是粉牆綠柳倒垂。進院有水池,架著白石。一兩邊游廊相接。院中山石點襯,一邊種本數本芭蕉,一邊種著一顆西府海棠。再進是房廳,兩旁有抱廈。後院薔薇滿架,轉過花障。青溪環繞。怡紅院的點綴突出的是:芭蕉山石、西府海棠、海棠、芭蒲擺在主要的地位。
海棠有許多種。一類是草本,一類是木本。草本海棠屬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溫室培養,可供賞觀。約有數種。如四季海棠、竹節海棠、毛葉海棠和銀星海棠等。《紅樓夢》中海棠詩社指的海棠是盆栽的草本海棠。應為四季秋海棠,或竹節秋海棠,木本海棠有兩屬。一屬薔薇科蘋果屬②。有垂絲海棠、重瓣海棠、野海棠、櫻桃海棠、西府海棠諸種。貼梗海棠花數朵簇生,梗極短,好象生在梗上,故稱貼梗。這里指的是蘋果屬的。西府海棠是喬木,樹冠疏散,小枝幼時紫色。初有毛、後脫落。葉卵形,邊緣鋸齒細小而鈍,表面暗綠色有光澤,常有紫暈。花四至七朵簇生,色紅艷。花梗細長,垂下,與萼同為紫色。尊片卵形,邊緣有白毛。花柱四至五。蕊絲伸出萼片外,隨花下垂,出花瓣外。這花紅艷,簇生,枝弱力不能負,花下垂,蕊出花外,也下垂,是其特色。隨風搖曳,逗人喜愛。《紅樓夢》里所說的西府海棠,是否和《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里所述的西府海棠(malus miceomahes )同種?尚難確定。看來《紅樓夢》形容這花姿態,因說:「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寶玉更用:「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十字來傳神。脂觀齋批至此,因贊嘆道:「體貼的切,故形容的妙。」「十字若海棠有知,必深深謝之。」海棠原產我國的西南部,今已廣事栽培,是有名的庭園觀賞樹種。這種花樹,嬌嫩得很,春寒開花。既畏烈日,也怕風雨。真的:「輕弱似扶病。」古人愛惜這花。蘇軾為了搶時間,夜裡拿了蠟燭去欣賞它。詩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紅燭照殘妝。」陸游就盼望春天多來幾個陰天。詩道:「綠章夜奏通明殿,為借春陰護海棠。」
在怡紅院庭院前,蕉棠兩植,如五雀六燕,恰好對稱。寶玉因說這里實是「暗蓄紅綠二字」,「若只說蕉,則棠無著落,若只說棠,蕉亦無著落。因有蕉無棠不可,有棠無蕉更不可。」因而把那匾額題為「紅香綠玉」。元春又把人對紅綠兩字的感受更突出一點,改為:怡紅快綠。這個院落就稱為:怡紅院。寶玉因吟一律。這律詩就是依蕉棠兩植的特點雙起雙敲來寫的。
「深庭長日靜,兩兩出嬋娟。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眠。憑欄垂夅袖,倚石護青煙。」這幽邃的庭院里終日是一片恬靜,芭蕉和海棠兩者的顏色、姿態長得多麼美好啊。碧綠的芭蕉怯著春寒還是卷著,紅艷的海棠盛妝未卸也沒睡眠。一個兒憑欄垂著紅袖,一個兒倚石籠著青煙。詩的前六句就是突出寫怡紅院的蕉棠兩景。最後兩句,雙收落到主人。「對立東風里,主人應解憐。「

㈣ 提問有關胡適的作品賞析誰有

《我的母親》作品出處《胡適自傳》
我小時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我母親也不準我和他們亂跑亂跳。小時不曾養成活潑游戲的習慣,無論在什麼地方,我總是文縐縐的。所以家鄉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遂叫我做「穈先生」。這個綽號叫出去之後,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得面紅耳熱,覺得太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游戲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裡去「監割」(頂好的田,水旱無憂,收成最好,佃戶每約田主來監割,打下穀子,兩家平分),我總是坐在小樹下看小說。十一二歲時 ,我稍活潑一點,居然和一群同學組織了一個戲劇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槍,借得了幾副假胡須,就在村口田裡做戲。我做的往往是諸葛亮、劉備一類的文角兒;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榮一箭從椅子上射倒下去,這算是我最活潑的玩藝兒了。
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兒底子。但別的方面都沒有發展的機會。有一次我們村裡「當朋」(八都凡五村,稱為「五朋」,每年一村輪著做太子會,名為「當朋」),籌備太子會,有人提議要派我加入前村的崑腔隊學習吹笙或吹笛。族裡長輩反對,說我年紀太小,不能跟著太子會走遍五朋。於是我便失掉了這學習音樂的唯一機會。三十年來,我不曾拿過樂器,也全不懂音樂;究竟我有沒有一點學音樂的天資,我至今還不知道。至於學圖畫,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紙蒙在小說書的石印繪像上,摹畫書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見了,挨了一頓大罵,抽屜里的圖畫都被搜出撕毀了。於是我又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兒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屁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里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們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裡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我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我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麼微菌,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萬分之一二。家中經濟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就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就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就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沒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後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作好作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幹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打相罵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後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做沒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家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鄰度嫂家去閑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人道是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地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剛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後堂(大嫂住後堂西房)有一扇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我母親慢慢止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兒,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麼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裡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得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凈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里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里,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14歲(其實只有12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主題思想
《我的母親》貫穿著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那就是如何做人。胡適的母親更多的是督促胡適用功讀書,所以小時候的胡適是同齡人中最用功的,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是小胡適第一個去開學堂的門。
胡適的母親管教他很嚴,但「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胡適一句或打胡適一下,保護著孩子的自尊心。這既難能可貴又很重要,母親對胡適的這種人格尊嚴的維護,讓他能在人生路上抬起頭來走路,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母親絕不放過胡適的任何一點錯誤,當胡適說了輕薄的話,到晚上人靜後,胡適的母親罰他跪下,重重地責罰一頓。「她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這樣點點滴滴做人處事的淬煉無疑會對孩子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的養成形成很好的自律。母親在大家庭中與家人相處有寬容、隱忍、溫和、仁慈的一面,也有剛性、倔強、原則問題決不退讓的一面。有礙人格尊嚴的事,母親是絕不寬容的。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以身示範對胡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讓胡適懂得了自己什麼事該做能做,什麼事不該做也不能做。孩子從父母的一言一行里,構建著一個成長的模型,這樣的「身教」比任何高標的說教影響力都大。胡適就在母親提醒、督促、呵護、責罰中一點點地明白做事的准則、做人的道理,他在母親為人處世、身體力行的經營中修養著自己的性情。有人說母親是一所學校,母親用那純正的心靈和端正的身教,傳授和示範著做人的道理,滋潤了孩子的心靈,影響了孩子的德行,惠及了孩子的人生。
青年時期的胡適
《我的母親》,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後回憶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之下成長的往事。
從小失去父親,在關系復雜的大家庭中生活的胡適,童年的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安靜的讀書成為失去父親庇護的胡適一種躲避是非紛亂的最好辦法,也成為他小心眼裡要變得強大給母親爭氣撐腰的最好途徑。小小的他看到了母親的很多委屈,很多隱忍,很多堅強,很多柔弱,同時他也承載了許多責任,許多期望,許多退讓,許多苛責。如此,他沒有變成一個問題少年,或以暴制暴反叛對抗,或自憐自艾懦弱敏感,而是成為一個好脾氣,能寬恕人、體諒人的謙謙君子,成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母親對他的愛與教育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
該文一共寫了7件關於母親的事,這7件事給讀者展現了一個識大體、懂進退、剛柔相濟、嚴慈並進的母親形象。母親用舌頭舔胡適的病眼,更有讓胡適終身受益的教誨和母親用自己言行所傳達出來的人格品行的標桿:母親天剛亮就把胡適喊醒,不允許胡適養成睡懶覺的習慣;醒來後看胡適清醒了,就幫胡適反省昨天言行有誤的地方。母親不識字卻很識事,她也許不懂「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但她卻懂得及時幫助孩子總結得失的重要。母親把教育孩子的時問選擇在早晨是很見用心的,如果昨天犯了錯,當時就批評,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待睡了一晚上了,事也過了,氣也消了,這時候,心平氣和地說幾句,孩子一般都能聽得進去。早晨接受了媽媽的教誨,這一整天孩子說話做事就會特別小心。

寫作手法
一、白話語體文章特徵
1、在寫作的目的上,白話語體強調考慮讀者接受的通俗性
2、白話語體強調語言表述的明白曉暢。 作者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 這些語言看似大白話,但蘊含著濃烈的感情,讀來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整篇散文樸素清新,文章毫無成人的姿態,也無學者的深沉,作者運用白描的寫作手法如實道來,真誠傾吐,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對母親的敬愛之情。文章寫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對母親的愛戴、感激之情表現在朴實的語言之中;
3、在寫作的思想和藝術意義上,白話語體並非無原則的「白描」,而是歷盡絢爛後的平淡——強調文章承載高深思想的詮釋化境。
二、文章結構
1、因果連環的結構,使文章有整體感
《我的母親》一文,前三段寫作者別樣的童年,第二部分寫別樣的母親,第三部分寫別樣的人生。其結構極其嚴謹,一氣呵成,三部分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不同的母親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法會造就孩子不同的未來,母親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別樣的母親」會給孩子「別樣的童年」。比如文中母親用自己默不作聲的善良和鎮定自若來處理婆媳矛盾,這給作者幼小的心靈烙下了深深的痕跡,真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使作者認識到善良是任何人應該有的美好品質之一,作者以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善良做事、善良為人,留下了眾多的口碑和許多的佳話,別樣的童年經歷和來自於別樣的母親的影響,這樣自然給作者一個「別樣的人生」。這幾個環環相扣的事件完美地組合在一起,使文章有了一個嚴謹、緊湊的因果關系,使文章具有了獨具魅力的整體感。文章的幾個部分就因為這種內在的關系而自然地聯系在了一起。
本文的一個寫作秘訣——因果連環的結構,增強文章的完整感。
《我的母親》在結構的三大塊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特殊的母親」。母愛似海,文中的母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是在她身上涌現出的不平凡的品質讓任何人都嘆為觀止,何況作為她的兒子的作者更是感同身受,他在母親的羽翼下成長,關愛倍至,對此作者細致地正面描寫了母親的品質,幾件小事就讓一個和藹卻又嚴厲,是慈母也是嚴父的人物形象躍然於紙上。
3、用典型細節來證明,增強文章的真實感
在這篇文章中有寫作秘訣,再進一步探索會發現,在寫母親對胡適的影響時作者是通過具體可感的事或情景來表達的,這就是細節。胡適把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浸透於朴實的細節中,如:「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如果換個思維想想,作者不是如此詳細的敘事,而是每件事都很簡略地提到,對每件事所用筆墨都平分秋色,而不用具體的事情或細節來加以描述,其表達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人與人不同,當然所處的事也會不同,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就是自己寫作的源泉,一篇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的素材來源於自己的生活,感情是編造不出來的。惟有熟悉才能寫得真切感人,惟有熟悉才能對其產生深刻的領悟,發掘其價值意義。

胡適的《沁園春》
更不傷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詩。
任花開也好,花飛也好;月圓固好,日落何悲?
我聞之曰,「從天而頌,孰與制天而用之」
更安用為蒼天歌哭,作彼奴為!

文章革命何疑!
且准備搴旗作健兒。
要前空千古,下開百世,收他臭腐,還我神奇。
為大中華,造新文學,此業吾曹欲讓誰?
詩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驅馳。
這是胡適1916年4月13日填的一首詞,其時他的文學革命理論已經奠定,豪氣干雲的他填此詞作為他提倡文學革命的誓詞。4月17日,胡適在他的日記里又做了進一步的引申,他說:「吾國文學大病在三:一曰無病而呻,哀聲乃亡國之證,況無所為哀耶?二曰摹仿古人,文求似左史,詩求似李杜,詞求似蘇辛。不知故人作古,吾輩正須求新。即論畢肖古人,亦何異行屍膺鼎?…‥三曰言之無物。」胡適說他所填的《沁園春》其實就是「專攻此三弊,豈徒責人,亦以自誓耳。

胡適《夢與詩》
原文: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涌到夢中來
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是一首節奏明快、主題明確的哲理詩.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而詩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看得更遠,所以才變幻出多少新奇的詩句.夢和詩是相對獨立的概念,也許在一般人看來,找不出任何關聯,而在作者眼中,做詩和做夢卻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詩,你做你夢,只有投身其中,才能體會到樂趣.詩和夢可以相互引用,卻不能取而代之.
在「五四」時代,文化發展正處於一種新舊交替、東西交替的狀態,雙方爭論不斷升級、熾熱化.我們可以假設:一種觀點是夢,另一種觀點是詩.那麼,這兩種觀點的對立是無可厚非的.胡適強調「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表面上看來是有關風月,其實不然,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只是個開端,它的好壞應該由實踐來評判.
一是章法結構.全詩分三節,每節四句,逢偶句押韻,並且在句式長短這方面有很好的把握,這已經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新詩格式相差無幾,而在此後的20年代,新詩史上最有影響的新月派詩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這種章法出現的.但胡適作為新詩的開山鼻祖,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跟作者所受西方文化影響有關,比如說里樂爾克的十四行詩,《夢與詩》是多少有所借鑒的.直至30年代,馮至才在十四行詩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實際上,後來胡適的政治構想也是受了西方政治的影響的.

胡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這就是被N多人傳唱的歌曲《蘭花草》的詞,今日聽到,特為自己做個資料備份,大家共賞)
【鑒賞】胡適的《嘗試集》,初版於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本詩寫於1921年3月,是《嘗試集》第四版中新加的。
「希望」是個較抽象的概念,用開花來比喻,就變成可以感觸得到的具體形象了。蘭花本是野生植物,從山中移入園中,當能有更好的照料,開花應是有希望的,於是殷切地期待,「一日望三回」竭力寫望之殷,期之切。然而一直望到花時過,仍不見花開。人的希望要實現,原不是容易的。秋風蕭瑟,花在園中恐受風霜之害,於是移供在家。這是對花的愛護,也是對希望的堅持。冬天無望,於是寄希望於春風「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年年都有春天,可見希望是不會泯滅的。
胡適是最早用白話寫新詩的作者之一。他的早期之作,從1916.8的《蝴蝶》到1917年諸作,仍未擺脫舊詩詞的束縛。此後他提出「解放詩體」,「話怎麼說,就怎麼說」,如《人力車夫》等,打破五七言的束縛,但平直淺陋,缺少詩味。本詩則是他在經過幾年探索之後比較成熟的作品。從形式說,每節二、四行押韻,增強了詩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另外,更注意詩的形象和意境,詩味也較濃了。本詩雖用五言,但已和舊體詩距離頗遠,而更像新詩了。

㈤ 王庭筠絕句(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的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

㈥ 紅樓夢中的詩詞和詩詞的賞析

是哪一首呢?我最愛《葬花吟》,就給你解析一下它
原文解析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
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盪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綉花的門簾。
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麼惋惜。滿懷憂郁惆悵,沒有地方寄託愁緒。
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園里。園里花兒飄了一地,我怎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 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只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飄零,也不管李花紛飛。 待到來年大地春回,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啊,還能剩下誰?
新春三月燕子噙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麼無情!
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過的是什麼日子!刀一樣的寒風,利劍般的嚴霜,無情地摧殘著花枝。 明媚的春光,艷麗的花朵,能夠支撐幾時。一朝被狂風吹去,再也無處尋覓。
花開時節容易看到,一旦飄落難以找尋。站在階前愁思滿懷,愁壞了我這葬花的人。
手裡緊握著花鋤,我默默地拋灑淚珠。淚珠兒灑滿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
杜鵑泣盡了血淚默默無語,愁慘的黃昏正在降臨。我扛著花鋤忍痛歸去,緊緊地關上重重閨門 ;
青冷的燈光照射著四壁,人們剛剛進入夢境。輕寒的春雨敲打著窗欞,床上的被褥還是冷冷冰冰。
人們奇怪是什麼事情,使我今天這樣格外傷心? 一半是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惱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興春天突然來臨,又為它匆匆歸去感到抑鬱。春天悄然無語地降臨人間,又一聲不響地離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麼地方,傳來一陣陣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那鳥兒的靈魂?
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靈魂,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夠生出一雙翅膀。尾隨那飛去的花兒,飛向那天地的盡頭。
縱使飛到天地的盡頭,那裡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這錦綉的香袋,收斂你那嬌艷的屍骨。再堆起一堆潔凈的泥土,埋葬你這絕代風流。 願你那高貴的身體,潔凈的生來,潔凈的死去。不讓它沾染上一絲兒污穢,被拋棄在那骯臟的河溝。
花兒啊,你今天死去,我來把你收葬。誰知道我這薄命的人啊,什麼時候忽然命喪?
我今天把花兒埋葬,人們都笑我痴呆。等到我死去的時候,有誰把我掩埋?
不信請看那凋殘的春色,花兒正在漸漸飄落。那也就是閨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時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發如絲。花兒凋零人死去,花兒人兒兩不知!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詩。這首詩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復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與人的命運緊相聯系,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花的自然界和扼殺人的黑暗社會惡勢力。明寫花,實寫人,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融匯於景與物的描繪之中,創造出內涵豐富、形象鮮明生動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首詩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寫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首詩的另一價值在於它為讀者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上脂硯齋的批語說:「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寶玉之後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寶玉之後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的也正是與此詩有關的「後文」。所謂「後文」當然是指後半部佚稿沖寫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這首詩中僅僅一般地以落花象徵紅顏薄命,那也用不著非待後文不可;只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後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後面文字以後,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 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還要悲哭,還要作詩。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荒唐」舉動,唯有痴情如寶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發生在寶黛身上方能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時期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讖成真」,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 以前,紅學研究者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從此絕句中可以看出,他讀到過後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裡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說,明義絕句中提到後來的事像「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麼,寫寶玉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致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像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詩中的後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只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像寶、黛悲劇的原因在於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賈寶玉已有他屬。起黛玉「沉痼」毫無作用。「續紅絲」當然不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 《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顏老死之日,確在春殘花落之時,並非虛詞作比。同時,這里說「他年葬儂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於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那時,並非大家都忙著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恰恰相反,寶玉、鳳姐都因避禍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論親」、「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日子,詩中「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幾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憐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難把握貫通。倘作讖語看,就比較明確了。大概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即所謂「香巢已壘成」,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像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被迫離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嘆「花魂鳥魂總難留」,幻想著自己能「脅下生雙翼」也隨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終至於「淚盡證前緣」了。
這樣,「花落人亡兩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說寶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賈寶玉凡遭所謂「丑禍」,總有別人要隨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釧,後有晴雯,終於輪封了黛玉,所以詩中又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的雙關語可用來剖白和顯示氣節。「一別秋風又一年」,寶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賈府,但所見怡紅院已「紅瘦綠稀」(脂評),瀟湘館更是一片「落葉蕭蕭,寒姻漠漠」(脂評)的凄涼景象,黛玉的閨房和寶玉的絳芸軒一樣,只見「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謂指寶黛住處),雖然還有寶釵在,而且以後還成其「金玉姻緣」,但這不能彌補他「對境悼顰兒」時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創痛。「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就是這個意思。這些只是從脂評所提及的線索中可以得到印證的一些細節,所述未必都那麼妥當。但此詩與寶黛悲劇情節必定有照應這一點,應不是主觀臆斷;其實,「似讖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彷彿不幸地言中了她後來離別寶玉的情景,後者則又像是她對自己「淚盡夭亡」(脂評)結局的預先寫照。 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顛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將牡丹花「盛以錦囊,葬於葯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也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於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惻纏綿。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不自知。」黛玉這首抒情詩,實際上也是隱示其命運的讖語。她如一朵馨香嬌嫩的花朵,悄悄地開放,又在狂風驟雨中被折磨得枝枯葉敗,從世界上悄悄消逝。說這首詩是讖語,是就其整體的思想而言,並不是說每字每句都隱示著黛玉的具體遭遇。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人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讀者再把《葬花吟》同榮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運聯系起來思索,又覺得這不僅僅是黛玉一個人的詩讖,同時也是大觀園群芳共同的詩讖。她們盡管未來的具體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無運」這一點上卻沒有兩樣,都是在「薄命司」注冊的人物。隨著賈家的敗落,所有的大觀園內的女孩兒都要陷於污淖、溝渠之中,都沒有好命運。

㈦ 胡適《夢與詩》賞析 賞析

原文: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涌到夢中來
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是一首節奏明快、主題明確的哲理詩.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而詩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看得更遠,所以才變幻出多少新奇的詩句.夢和詩是相對獨立的概念,也許在一般人看來,找不出任何關聯,而在作者眼中,做詩和做夢卻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詩,你做你夢,只有投身其中,才能體會到樂趣.詩和夢可以相互引用,卻不能取而代之.
在「五四」時代,文化發展正處於一種新舊交替、東西交替的狀態,雙方爭論不斷升級、熾熱化.我們可以假設:一種觀點是夢,另一種觀點是詩.那麼,這兩種觀點的對立是無可厚非的.胡適強調「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表面上看來是有關風月,其實不然,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只是個開端,它的好壞應該由實踐來評判.
一是章法結構.全詩分三節,每節四句,逢偶句押韻,並且在句式長短這方面有很好的把握,這已經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新詩格式相差無幾,而在此後的20年代,新詩史上最有影響的新月派詩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這種章法出現的.但胡適作為新詩的開山鼻祖,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這跟作者所受西方文化影響有關,比如說里樂爾克的十四行詩,《夢與詩》是多少有所借鑒的.直至30年代,馮至才在十四行詩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實際上,後來胡適的政治構想也是受了西方政治的影響的.

㈧ 現代詩歌原文及賞析 賞析1000字以上

胡適《夢與詩》賞析 向衛國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偶然碰著個詩人,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賞析:人人都知道,胡適(原名胡洪騂,字適之,1891-1962)是中國新詩的開山者。他1914年就開始用白話翻譯外國詩;1915年開始嘗試寫作白話詩,到1916年已為數不少;1918年開始在《新青年》發表;1920就出版中國第一本新詩集《嘗試集》。通常人們對《嘗試集》的評價是不高的,大都喜歡用他自己的話(「纏過腳的婦人永遠不能恢復他的天然腳了」——《嘗試集·四版自序》)來證明其詩不是真正的白話詩,而是帶著舊詩的痕跡。但筆者認為這種苛責是過於嚴厲了,一則他自己早已說明,《嘗試集》者「嘗試」(陸放翁詩雲「嘗試成功自古無」,適之先生反其意而用之,曰「自古成功在嘗試」)而已。再者,《嘗試集》中還是有些好詩的,比如《夢與詩》以及《四月二十五夜》等幾首。一個詩人往往有一兩首好詩便能證明他的水平,不必每首都好。《夢與詩》分三節,都用韻。第一節寫「夢」的神奇的「變幻」能力,它可以將許多「平常」的「經驗」和「影像」進行任意的變形,從而產生出種種神奇的夢境。第二節與第一節對舉,寫「詩人」彷彿擁有「夢」一般神奇的能力,可以將許多平常的「情感」和「言語」「變幻」出美妙的詩句來。讀這節詩,筆者想到清人葉燮說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於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於前者也。」(葉燮《原詩》)所以詩人的工作就像做夢,帶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這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話所不可言之理與事。詩的第三節最妙,不僅對上面的意思進一步深化和進行形象化的概括,而且自身就以奇妙的詩句證明了詩人夢幻一般神奇的語言能力:「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這兩句可與古人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句對讀。人世的一切經驗,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真是如鴨飲水,冷暖自知。適之先生在這首詩的「自跋」中說:「這是我的『詩的經驗主義』」,以反對一些不尊重經驗,濫用語言的詩歌現象。豈止「經驗主義」這么簡單!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漢語詩界高高飄揚的「個人化寫作」、「私人經驗」的旗幟原來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新東西,適之先生早已「題詩在上頭」:「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愛好修辭的朋友一定還可以在這兩句詩中「讀出」一種只有在漢語中才能顯示其妙的詩性的修辭,句子裡面其實包含的意思還有: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你不能做我的夢;反過來,對我來說也是一樣。這種修辭,我們在「秦時明月漢時關」(其實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的句子中見過;而用得最復雜的則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聖手劉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文心雕龍·情采》)」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把「情」與「理」、「文」與「辭」都看作「互文」,它們互相包含:情理乃文辭之經;文辭乃情理之緯。但這樣說未免呆板,哪裡趕得上原文的語言魔術之妙?它在詩句內在的語言自足中求其變化,於簡單中蘊含意義的回環,這也是「生生之謂易」。可見,正是漢語本身的偉大,成就了胡適的一部分詩歌。 沈尹默《月夜》賞析 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表白話詩九首(胡適4首,沈尹默3首,劉半農2首),是為中國新詩的濫殤;沈尹默(1883.6-1971.6,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並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發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話詩篇,是中國新詩的最早倡導者之一。)的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講,正是因了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這就是思想的現代性。到任何時候,從「五四」的大背景看來,中國人的思想的現代性的獲得仍得從接受「科學」與「民主」理念說起,視之為真正的開端。「科學」的精神,意味著人類整體與自然的分離,從自然的混沌中覺醒,用客觀的眼光打量自然;「民主」的精神,則意味著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中國人有了主體意識。主體性的獲得,自然也就成為中國文學之現代性的核心內涵。那麼在文學上,主體性誕生的一個最為鮮明的標志便是這首《月夜》中「我」的出現。中國的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的(除了屈原)。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我」都被消解在「自然」中,這是中國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文學/詩歌中的體現。我們去讀一讀王維的詩,便不難明白:「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中,人是有的,但都不是主體的人,他們和自然之間沒有區別,只能認做「自然」的一個自然性組成部分。再比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也是如此。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並與客體形成對立或並列關系,只要一翻開各種各樣的新詩集,我們便不難看到「我」在到處張揚著自己。正像《月夜》中的「我」,不再是臣服於任何權威或統治者(「頂高的樹」)的無人格的奴隸或奴才,也不是消融於「自然」之中的一個沒有獨立存在意識的組成部分,而是敢於和任何外在客體比肩而立的存在主體。由於這種主客體的分離與對立,詩歌便呈現出與古典詩歌完全不同的新意境,即以戲劇性的矛盾及其統一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意境。於是,作為最早發表的白話詩之一的《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憶,因為它在形式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其四個句子的結構方式頗類於從前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三句半」,雖然最後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是只有二字或三字)長了一些,但由於該詩第三句特別長,第四句就顯得短了。用半個句子收尾,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節奏感,聽起來有某種自然流露的幽默。純粹由聲音是否會產生幽默感,這是一個未見研究過的課題。另外,這種句「半」的形式在中國的詞中應用較多,不少詞在一闕的最後喜歡用三字或四字的半句,如《滿江紅》。那麼《月夜》是否有傳統的詞的影響,是一個可注意的問題。其次,這首詩的「韻」非常特殊。四句詩的最後一字都是「著」,但讀起來並不顯得重復、拖沓,原因何在?這主要是因為「著」在此作為詞的後綴出現,是虛化的。詩的真正的「韻」著落在倒數第二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讀起來音調和諧。讀者還要注意的是,這兩句不僅用了尾韻,也用了頭韻,即第二句開頭的「月」和第四句的「卻」,使音樂效果更加增強。中國詩多用尾韻,用頭韻的不多,西方詩則用頭韻較多。由此可見新詩在形式上的自由,其實也包括了對各種格律的自由運用與改造,可說是對「自由」的另一層意思的理解。新詩並不完全排斥格律,也不固守格律。 這首詩雖然有和諧的節奏和韻律,「呼呼」、「明明」兩個疊音詞以及每句末尾的「吹著」、「照著」、「立著」、「靠著」都造成了一種抒情的感嘆語氣,但總的說來,其主旨不在抒情,而在於其思想,主要著落在後面兩句。淡化抒情,追求智性,正是現代詩歌的又一重要特點,我們不可不注意。 劉半農《叫我如何不想她》賞析向衛國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里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復,1917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著名的詩人和語言文字學家。他是中國最早在《新青年》發表白話詩的三位作者之一(另兩位是胡適、沈尹默)。出版的詩集有《瓦釜集》(1926)、《揚鞭集》(1926)等。《叫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在形式上的整飭,一望而知。全詩四節,每節五句:前兩句都是七字,大體都是三個音步,並用韻(除第一節),如第四節的「枯樹/在冷風里/搖」、「野火/在暮色里/燒」;中間的第三句都用單獨一個「啊」字,這在某種意義上有時代的烙印,新詩初期,抒情手段還比較單一,詩人往往用感嘆詞直抒胸臆;第四句都是八個字,大體上音步仍然是三個,第三和第四句的短長之變,則在整節詩中造成了節奏的大幅度改變;第五句每節相同,都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嘆之感,同時第五句還和第四句押韻(除第二節外)。因此,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格律詩,即在一首之內形成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首詩都相同,因此又保持了新詩的自由。凡寫新詩而追求格律的,大都持這樣的態度,如聞一多、徐志摩,以及許多寫十四行詩的中國詩人等。劉半農本人曾在文章中提出過「破壞舊韻,重造新韻」以及「增多詩體」的主張,可見詩人對新格律的探索是出於高度的自覺。實際上,格律即是語言的音樂性的表現,非常有助於抒情,古典詩歌正是因為它本身偏重於抒情,所以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格律。有些現代詩若還以抒情為目的,是可以考慮格律的運用和再造的;但如果有些詩不再以抒情為目的,則另當別論。劉半農是著名現代語言學家,對中國語文貢獻很大,其中最讓人稱道的就是他為中國文字創造了「她」和「牛也」(後被「它」取代)二字。漢語原來只有「他」字作為第三人稱單數代詞,劉半農自創了「她」和「牛也」,與「他」相區別。其中「她」字,取代了當時流行的「伊」字,最終被中國語文所接受。這裡面也很難說就沒有一種「五四」的時代精神灌注在其中,男女平權,甚至今日大行其道的生態理念,在這兩個與「他」平起平坐的漢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了出來。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關於文字學的一段佳話。但是,「她」字在從文字學角度正式提出之前,劉半農已經在《叫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中大膽地使用這個字了。據說這首詩是詩人1920年留學期間在倫敦寫的,由於音韻和諧,語言流暢(不像有些現代詩歌為追求格律,而有意識扭曲正常的語詞,讓人讀來覺得不順),被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成曲,廣為傳唱。詩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關於「她」字的文字學訴求則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來的。詩中的「她」有人說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說是指祖國(英語中的「祖國」motherland一詞是陰性)。不管如何,是詩人的一種深摯的感情,啟發他為祖國的文字貢獻了一個重要的人稱代詞,使得那些即使是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中處於賓位的中國女性,獲得了在語言形式上的明確的主體地位:「她……」從詩歌的角度看,《叫我如何不想她》毫無疑問是一首優秀之作。而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其意義似乎更加重要。一個「她」字,使一首詩永垂不朽。另外,劉半農是最早(1918年初)呼籲對中國豐富的民歌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保存的人。他並且身體力行,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和整理工作,貢獻極大。民歌對劉本人的詩歌創作也有影響,其詩集《瓦釜集》(1926)就主要是用江陰地區的民歌形式創作的。這首《叫我如何不想她》用了歌詞的形式,融進了民歌風,但又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白話詩,可謂三種風格、三種審美因素的完美統一。民歌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善用比興。本詩一個顯著的修辭特色就是「興」的運用。「比興」手法起於民歌,看起來較為簡單,如《詩經》中的「國風」即是最早的民歌的集合。其實,「興」乃是真正富有中國特色的詩學技巧,它既是一種修辭,又不能單純地看作修辭,其價值至今沒有得到當代詩人們應有的重視,是頗令人遺憾的。假如把用於起興的事物稱為「興體」,把它所引出的本事稱為「本體」,那麼「興」其實有很多種情況:(1)興體與本體沒有明顯的關系,「興」只是單純的「興」,只起「起」的作用,原始的民歌里邊這種情況比較多;(2)興體與本體有類比關系,「興」同時也是「比」,《詩經》裡面的情況大多如此,說明《詩經》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民歌,有文人成份,可能主要出自「民間知識分子」;(3)興體與本體不僅可以類比,而且興體與本體同等重要,也就是說互為對方的喻體,現代詩的暗喻常可作如是觀。在第三種情況下,若將詩歌的意義凝定在「本體」上,不懂得重視「興體」在存在論上的意義自足性的一面,則並不懂詩。由此觀之,「興」完全可以超越一般的修辭價值,而上升為存在論,從而獲得本體之外的意義的某種自足,形成另一種象徵,加上和本體的關系,則有了雙重的象徵。劉半農此詩中的「興」看起來較為簡單,大體偏向第一種情況。但是,若讀者閱讀時暫時將每節的最後一句隱去,也會發現剩下部分仍是較完美的寫景抒情作品,從存在論上看,還是給我們呈現出了較完整的「自然」之美。 這里有三首,你看艱首就哪首吧。

㈨ 哪有胡適的<<嘗試集>>的賞析啊急!!!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當歌迷們跟著趙薇唱這首《蘭花草》,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詞作者會是現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適。
胡適寫下這首原題為《希望》的詩,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就寫了這首小詩。
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並不多,這首《蘭花草》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個。它清新、質朴、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這支歌,在那優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現的不是蘭花草,而是胡適匆促而執著的身影。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的蘭花,才一下子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它取命為《希望》,也許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吧。如今斯人已去,歌聲在耳,想想胡適這株風雨飄搖近百年的「蘭花草」,竟抹不去絲絲的惆悵。
胡適另一首為人稱道的詩是《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有人說這首詩寫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為用「蝶」比喻兩個大男人,未免過於唐突。我覺得這是胡適對自己愛情生活的一聲嘆息。胡適十幾歲時就與江冬秀訂了婚,但到美國之後,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韋蓮司並為之傾倒,兩人的半世情緣從此啟幕,現在已不是秘密了。這首詩寫於1916年,正是胡適回國的前夕,這首《蝴蝶》其實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現代「梁祝」。本來「雙雙飛上天」翩翩翻飛的兩只蝴蝶,因胡適母親催胡適回家成親,不得不「忽飛還」一個,剩下韋蓮司一個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憐」——韋蓮司一生未嫁。
胡適的詩,明白如話,甚至老實得有些笨拙,但總能給人點點感動,縷縷回味,我想,這應該是真誠的力量。胡適的詩有點像《詩經》,都是有感而發,看上去平淡,其實是有深厚的生活背景的。有人謂胡適的詩只有史的價值,我不能同意。胡適的不少詩歌,今天讀起來,也還不失其韻味。這首《一顆星兒》也是我喜歡的:
我喜歡你這顆頂大的星兒。
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
平日月明時,月光遮盡了滿天星,總不能遮住你。
今日風雨後,悶沉沉的天氣,
遍天邊,尋不見一點半點光明,
回轉頭來,
只有你在那楊柳高頭依舊亮晶晶地。
當我讀到最後一句「只有你在那楊柳高頭依舊亮晶晶地」,心中真是說不出的欣喜,心情一下子澄明起來。這首詩令人想起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但說實話,兩者相較,我更喜歡胡適這「一顆星兒」。還有這首《老鴉》: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里飛去飛回,整日里又寒又飢。——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這首詩頗能體現胡適的性格:追求獨立,但追求的姿態卻又是平易的。這只「老鴉」雖然有不滿,有報怨,但不像郭沫若的「天狗」那樣張狂。
胡適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這時他也是很坦白的,像一個不會設防的小孩,如《雙十節的鬼歌》,竟有這樣的句子:
大家合起來,趕掉這群狼,推翻這鳥政府;
起一個新革命,造一個好政府!
這不是好詩。這樣明目張膽的要「推翻」政府,即使峻急如魯迅,也不明說的。從中可見胡適的天真。
胡適的詩,無論從藝術質量上還是思想深度上,自然都不是很高,但他有一個可貴的品質:誠實。他不故弄玄虛,也不無病呻吟,實實在在做人,明明白白說話,讓人覺得非常放心。我近兩年很少讀當代詩,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放心。有時讀一首詩,開始讀不懂,以為自己水平太低,就下功夫琢磨,琢磨了半天,懂了,卻又覺得太簡單,但作者為了讓它像首「先鋒詩」,偏要遮遮掩掩,藏頭露尾。讀詩也像買東西——這比喻可能要招致一些人反感——付出那麼多卻只收獲一點點,未免有上當之感。胡適不是一個詩人,其成就也不在詩歌上,但他給中國新詩開的這個頭,我以為還是好的,就像《詩經》之於中國古典詩。
胡適還寫過一首《夢與詩》,其中有這么幾句:「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這幾句也被譜典傳唱。一個現代詩人,有兩首詩能流傳坊間,應當說已是比較幸運的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