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蜜林清玄賞析
1. 急求林清玄 《菠蘿蜜》讀後感
開車載朋友路經天母東路,突然看見路邊貨車掛了一塊大木板:「菠蘿蜜,
很好吃。」
我問朋友說:「吃過菠蘿蜜嗎?」
「沒有。」
「去買一個來吃。」雖然我的車子已經開遠,為了讓朋友一嘗菠蘿蜜的滋味,
立即回轉車子,繞了一圈,停在掛著菠蘿蜜牌子的貨車旁。
賣菠蘿蜜的是一個年輕嬌小的小姐,顯得那些菠蘿蜜更為巨大,菠蘿蜜也確
實是巨無霸的水果,只有大西瓜勉強可以與它比大。
「小姐,請幫我稱一個菠蘿蜜。」我說。
她有點艱難的把菠蘿蜜放在秤上,說:「三千六百元。」
我聽了,倒退三步,因為我原來預期一個菠蘿蜜頂多五六百元。想到去年我
在高雄縣六龜鄉的不老溫泉,挑了一個最大的菠蘿蜜才五百元,而且現挑現開,
老闆把肉挑出,把心包好才交給我們,沒想到在台北挑了一個最小的,竟是七倍
的價錢。
小姐看我面有懼色,說:「不然,你買一半,只要兩千元左右。」
我搖搖頭。
她說:「四分之一?大約只要一千元。」
我又搖搖頭。
她說:「我還有剝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最後,我買了一盒剝好的菠蘿蜜,由於凍在冰櫃,十分清涼,可惜只有十幾
粒,實在太貴了,不過,朋友總算也吃過菠蘿蜜了。
我對朋友說,菠蘿蜜會變成這么貴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從前我們老家山上
就種著一棵菠蘿蜜樹,樹形並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產,總會
結出二三十顆果實,每顆都有二十幾斤重。
當時在鄉下,菠蘿蜜沒有人要買,因此收成時頂煩惱的,總要捧去送給親戚,
有時親戚嫌麻煩,甚至不肯要。
剖菠蘿蜜是一件大工程,因為果實的粘性很強,刀子常會粘在其中,每次父
親把菠蘿蜜剖開,衣褲總是汗濕了。
菠蘿蜜的肉取出,肉質金黃色,味道強烈,就像把蜂蜜澆在起司上,我覺得
世界上再也沒有一種水果比菠蘿蜜更甜了。
菠蘿蜜的種子大如橄欖,用粗海鹽爆炒,味道香脆,還勝過天津炒栗,這是
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吃的,抓一把藏在口袋,一整天就很快樂了。
菠蘿蜜心,像椰子肉一樣松軟,通常我們都用來煮甜湯,夏夜的時候,坐在
院子喝著熱乎乎的甜湯,汗水流得暢快,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曾經在南洋生活過的父親,吃菠蘿蜜時,常會提起戰時在南洋的艱苦生活,
有時候把菠蘿蜜拿來當飯吃,那時總是嫌菠蘿蜜長得還不夠大,現在則一個都嫌
太大,十幾個孩子吃不完。
嫌菠蘿蜜太大,是因為三十幾年前還沒有冰箱,切開的菠蘿蜜要當天吃完,
否則隔夜就爛掉了。為了把一顆菠蘿蜜一次吃完,我們也把菠蘿蜜當飯吃,一直
到現在,只要一想到菠蘿蜜,那強烈的特殊芳香,就立刻在心裡涌現出來。
萬萬沒有想到,從前送人都嫌麻煩的菠蘿蜜,現在竟是台北最昂貴的水果。
我和朋友坐在車里,細細品嘗那用小盒盛裝的冰鎮菠蘿蜜,真有一點世事難料之
感。
朋友說:「菠蘿蜜會這么貴,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緣故,『菠蘿蜜』是多
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會開悟呢!」
「菠蘿蜜」確實是好名字,它原產於印度,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菠蘿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蘿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
拿來稱呼一種水果,使人在吃的時候也容易沉入了新的境界,想到那遙遠的彼岸
是不是金黃色,而充滿著石蜜與醒醐一樣的芳香呢?
在我童年的時候,每年菠蘿蜜成熟就已經立秋了,熱帶的雨季來臨,每日午
後,大雷雨像赴約似的,奔跑飄灑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著窗口,看那雨中的菠
蘿蜜樹,看著果實一天天長大,心裡就會為土地與天空的力量感動。然後我會想,
有一天我一定會穿過菠蘿蜜的圓葉,翻過背後的山,到一個繁華的地方去。
那繁華,是我的彼岸。
但是,此刻我生活在當時嚮往的繁華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
孩子卻成了我現在的彼岸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
在智慧體驗最深的地方,哪裡才是此岸?哪裡才是彼岸?在此岸與彼岸之間,
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風景?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在呢?
中年以前,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是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愛情、名
利、權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風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虛妄的煙塵,俗
世的波折成為一場無奈,我們開始為另一個「彼岸」奔忙,解脫、永生、自在、
凈土,直到我們觀見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無盡期,菠蘿
蜜多永在終極之鄉。
何處有真實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菠蘿蜜到底是最後的解脫?或者只是一個水果?能好好吃一個水果,是不是
也能回味到凈上的芬芳?
童年時被迫把菠蘿蜜當飯吃,是好的,因為「菠蘿蜜多」;現在菠蘿蜜如此
昂貴,把菠蘿蜜當珍珠來吃,也是好的,因為「菠蘿蜜甜」。
菠蘿蜜本無貴賤、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個樣子的。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嚮往繁華的心與中年渴望隱遁的心是同一個心;少
年訪煌時四散賓士的心與中年靜定時返觀自在的心是同一顆心。
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時光中浮動而已。
菠蘿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時暗香浮動,有時照見五蘊皆空。
吃完菠蘿蜜,我開車繞過天母東路,開往陽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樹與松林
迎風招展,像極了我們童年的山林,腦海中突然浮現這樣的句子:
五月松風
人間無價
滿目青山
菠蘿蜜多
菠蘿蜜的香氣於是隨著松風,環繞了整個山林。
2. 求張曉風/林清玄/龍應台寫買東西講價的一篇散文!!
菠蘿蜜
開車載朋友路經天母東路,突然看見路邊貨車掛了一塊大木板:「菠蘿蜜,
很好吃。」
我問朋友說:「吃過菠蘿蜜嗎?」
「沒有。」
「去買一個來吃。」雖然我的車子已經開遠,為了讓朋友一嘗菠蘿蜜的滋味,
立即回轉車子,繞了一圈,停在掛著菠蘿蜜牌子的貨車旁。
賣菠蘿蜜的是一個年輕嬌小的小姐,顯得那些菠蘿蜜更為巨大,菠蘿蜜也確
實是巨無霸的水果,只有大西瓜勉強可以與它比大。
「小姐,請幫我稱一個菠蘿蜜。」我說。
她有點艱難的把菠蘿蜜放在秤上,說:「三千六百元。」
我聽了,倒退三步,因為我原來預期一個菠蘿蜜頂多五六百元。想到去年我
在高雄縣六龜鄉的不老溫泉,挑了一個最大的菠蘿蜜才五百元,而且現挑現開,
老闆把肉挑出,把心包好才交給我們,沒想到在台北挑了一個最小的,竟是七倍
的價錢。
小姐看我面有懼色,說:「不然,你買一半,只要兩千元左右。」
我搖搖頭。
她說:「四分之一?大約只要一千元。」
我又搖搖頭。
她說:「我還有剝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最後,我買了一盒剝好的菠蘿蜜,由於凍在冰櫃,十分清涼,可惜只有十幾
粒,實在太貴了,不過,朋友總算也吃過菠蘿蜜了。
我對朋友說,菠蘿蜜會變成這么貴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從前我們老家山上
就種著一棵菠蘿蜜樹,樹形並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產,總會
結出二三十顆果實,每顆都有二十幾斤重。
當時在鄉下,菠蘿蜜沒有人要買,因此收成時頂煩惱的,總要捧去送給親戚,
有時親戚嫌麻煩,甚至不肯要。
剖菠蘿蜜是一件大工程,因為果實的粘性很強,刀子常會粘在其中,每次父
親把菠蘿蜜剖開,衣褲總是汗濕了。
菠蘿蜜的肉取出,肉質金黃色,味道強烈,就像把蜂蜜澆在起司上,我覺得
世界上再也沒有一種水果比菠蘿蜜更甜了。
菠蘿蜜的種子大如橄欖,用粗海鹽爆炒,味道香脆,還勝過天津炒栗,這是
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吃的,抓一把藏在口袋,一整天就很快樂了。
菠蘿蜜心,像椰子肉一樣松軟,通常我們都用來煮甜湯,夏夜的時候,坐在
院子喝著熱乎乎的甜湯,汗水流得暢快,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曾經在南洋生活過的父親,吃菠蘿蜜時,常會提起戰時在南洋的艱苦生活,
有時候把菠蘿蜜拿來當飯吃,那時總是嫌菠蘿蜜長得還不夠大,現在則一個都嫌
太大,十幾個孩子吃不完。
嫌菠蘿蜜太大,是因為三十幾年前還沒有冰箱,切開的菠蘿蜜要當天吃完,
否則隔夜就爛掉了。為了把一顆菠蘿蜜一次吃完,我們也把菠蘿蜜當飯吃,一直
到現在,只要一想到菠蘿蜜,那強烈的特殊芳香,就立刻在心裡涌現出來。
萬萬沒有想到,從前送人都嫌麻煩的菠蘿蜜,現在竟是台北最昂貴的水果。
我和朋友坐在車里,細細品嘗那用小盒盛裝的冰鎮菠蘿蜜,真有一點世事難料之
感。
朋友說:「菠蘿蜜會這么貴,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緣故,『菠蘿蜜』是多
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會開悟呢!」
「菠蘿蜜」確實是好名字,它原產於印度,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菠蘿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蘿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
拿來稱呼一種水果,使人在吃的時候也容易沉入了新的境界,想到那遙遠的彼岸
是不是金黃色,而充滿著石蜜與醒醐一樣的芳香呢?
在我童年的時候,每年菠蘿蜜成熟就已經立秋了,熱帶的雨季來臨,每日午
後,大雷雨像赴約似的,奔跑飄灑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著窗口,看那雨中的菠
蘿蜜樹,看著果實一天天長大,心裡就會為土地與天空的力量感動。然後我會想,
有一天我一定會穿過菠蘿蜜的圓葉,翻過背後的山,到一個繁華的地方去。
那繁華,是我的彼岸。
但是,此刻我生活在當時嚮往的繁華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
孩子卻成了我現在的彼岸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菠蘿蜜多。
在智慧體驗最深的地方,哪裡才是此岸?哪裡才是彼岸?在此岸與彼岸之間,
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風景?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在呢?
中年以前,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是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愛情、名
利、權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風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虛妄的煙塵,俗
世的波折成為一場無奈,我們開始為另一個「彼岸」奔忙,解脫、永生、自在、
凈土,直到我們觀見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無盡期,菠蘿
蜜多永在終極之鄉。
何處有真實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菠蘿蜜到底是最後的解脫?或者只是一個水果?能好好吃一個水果,是不是
也能回味到凈上的芬芳?
童年時被迫把菠蘿蜜當飯吃,是好的,因為「菠蘿蜜多」;現在菠蘿蜜如此
昂貴,把菠蘿蜜當珍珠來吃,也是好的,因為「菠蘿蜜甜」。
菠蘿蜜本無貴賤、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個樣子的。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嚮往繁華的心與中年渴望隱遁的心是同一個心;少
年訪煌時四散賓士的心與中年靜定時返觀自在的心是同一顆心。
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時光中浮動而已。
菠蘿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時暗香浮動,有時照見五蘊皆空。
吃完菠蘿蜜,我開車繞過天母東路,開往陽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樹與松林
迎風招展,像極了我們童年的山林,腦海中突然浮現這樣的句子:
五月松風
人間無價
滿目青山
菠蘿蜜多
菠蘿蜜的香氣於是隨著松風,環繞了整個山林。
金剛糖
路過鄉間小鎮,走過一家雜貨鋪,突然一幅熟悉的影像吸引了我。
雜貨鋪的玻璃櫃上擺了一個大玻璃瓶,瓶中滿滿的糖果,紅,綠、白相間,
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是「金含」!我幾乎跳了起來。
「金含」是一種我以為早已失傳的糖果,它的形狀如彈珠,大小像桔子或酸
李,顏色如同西瓜的皮,有的綠白、有的紅白的間雜著。
「金含」又稱為「金剛糖」,因為它硬如鐵石,如果不咬破,輕輕的含在嘴
里,可以從中午含到日落。
「金含」幾乎是我們童年的夢,是惟一吃得到,也是惟一吃得起的糖果。一
毛錢可以買兩粒,同時放人嘴裡含著,兩頰就會像膨風一樣的鼓起,其他的小朋
友就知道你是在吃金含,站在一邊猛吞口水,自己便感覺十分的驕傲和滿足了。
爸爸媽媽很反對我們吃糖,絕對不會買糖給我們,所以想吃金含往往要大費
苦心。在野外割牧草時,乘機提一些蟾蜍或四腳蛇去賣給中葯鋪;或者放學的時
候到郊外撿破銅舊錫玻璃瓶簿子紙賣給古物商;或者到溪邊摸納仔到市場去賣…
…
由於要賺一毛錢是那麼辛苦,去買金含來吃時就感到特別歡喜,好像把幸福
滿滿的含在嘴裡,捨不得一口吃下去。
賣金剛糖的小店就在我去上學途中的街角,每天清晨路過時,陽光正好穿過
亭仔腳,照射在店前的瓶罐上,「金含」通常裝在大玻璃瓶里,陽光一照,紅的、
綠的、白的,交錯成一幅迷人的光影,我有時忍不住站在小店前看那美麗的光影,
心神為那種甜美的滋味感動,內心滋滋的響著音樂。
經過三十幾年了,金含的甜美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在那個「殘殘豬肝
切五角」的時代,因為物質貧乏,許多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給我們深刻的幸福。
可見幸福並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對現狀的滿足。
我花了五塊錢向看雜貨店的阿婆買了兩粒金含,幾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
的放入口中,就像童年一樣,我的兩頰圓圓的鼓起,金含的滋味依然甜美如昔,
鄉下的小店依然淳樸可親,玻璃瓶里依然有錯落的光影,這使我感到無比的歡喜。
我踩著輕快的步子,猶如我還是一個孩子,很想大聲的叫出來,告訴每一個
人:「我在吃金含呢!你們看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