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一句話詩歌賞析

一句話詩歌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5 05:41:51

詩歌名言賞析

詩詞名言名句(魯迅)

白眼看雞蟲

【出處】 民國·魯迅《哀范君三章》

【鑒賞】此詩作於1912年。范君指范愛農,是魯迅的好友和同鄉,又曾同留學日本。范愛農曾任浙江山會初級師范學堂學監(教務長),後被辭退,失業,陷於窮困中,有一次,他坐船在風雨中落水淹死。原詩中的風雨飄搖日:指時局的險惡和動盪。華顛:指頭發花白。萎:枯萎。寥落:稀疏脫落。白眼:表示藐視。看雞蟲:比喻冷眼看那些爭權奪利的傢伙。這首詩的大意是:畸人與世人不合,但合乎正道。魯迅以畸人來贊范愛農。魯迅以十分沉痛的心情寫下三章詩哀悼范愛農。這是第一章。在風雨飄搖的時局下,因而橫遭迫害,吃盡苦頭。辛亥革命失敗了,正直的人仍是沒有出路。不料分手才三個月,范愛農竟溺水而死了!詩中明白地指出范愛農致死的原因。

【原詩】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奈何三月別,竟爾失畸躬!

我以我血薦軒轅

【出處】 民國·魯迅《自題小像》

【鑒賞】我要把自己強烈的愛國心,托給流星轉達國人,可是人們一時還不能理解我的一片忠誠。薦軒轅;薦,貢獻給。軒轅,傳說中漢族最早的領袖,即黃帝軒轅氏。整首詩的意思是說,不惜鮮血來從事救國運動。魯迅此詩寫於1903年,尋亥革命運動的前夕。這一年,他在東京,依然剪去了辮子。這首詩就是他題在剪去辮子的照片上贈給朋友的。魯迅此時參加了一些革命活動,承襲了民族革命的思想。詩中滿懷著愛國的激情,遙對著災難深重的祖國,感慨同胞的尚未覺悟,於是立下了獻身於民族革命的誓言。

【原詩】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於無聲處聽驚雷

【出處】 民國·魯迅《無題》

【鑒賞】無聲處:極度沉默之處。魯迅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國人民正處於最苦難的日子。一方面,由於國內存在的內亂,所以政府動員軍隊,戰火所及,人民流利失所。另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了《塘沽協議》,綏東、察北、冀東大片土地落入日人手中,廣大淪陷區人民在敵人鐵蹄下呻吟;當時政府乃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累積力量。後兩句則是魯迅表述他的心與廣大人民的心連在一起,並於必將出現的偉大全民抗戰這一歷史事件作出科學的預言,其愛國情操令人欽佩。

【原詩】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出處】民國·魯迅《自嘲》

【鑒賞】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敵人險惡,圍攻作者的各種勢力猖狂,鬧市生活污濁討厭,生活動盪不安,就像交了華蓋運一樣,處處受屈。但是,作者決不後退半步,他「橫眉冷對千夫指」同形形色色的敵人作戰,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在對敵強列憎恨的同時,他又滿懷熱情,甘心情願做百姓的「牛」,為百姓鞠躬盡瘁。詩中語氣亦庄亦諧,以「自嘲」形式出現。

【原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賞析】魯迅一生只活到了55歲,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650多萬字的作品,他往往善於在 繁忙的時候擠出時間,來看書,寫作.我們應該向他學習,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人生不能虛度光陰,生命的精彩與否,是由我們自己把握的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時間就是把握人生.要讓人生如花朵般發出誘人的清香就必須分秒必爭。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賞析】路是人走出來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賞析】指責統治階級,表達了魯迅為人民服務的堅定願望。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
【賞析】指出人要放大視野。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賞析】號召青年人要大膽的站出來,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不要被過時的教育所限制而不敢說。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
【賞析】名人有很多,名人也說過很多的話,確不是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名言.只是名人有些話說到人們的心裡,大家覺得他說的對於是告訴了別人.一名話說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了.

㈡ 一句話的賞析。

《讀書》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對本詩的解釋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

熊秉明

這首詩在內容上有濃厚的哲學意味。在語言上則又頗為晦澀。一定有人覺得這首詩怪誕不
可解,我現在來寫這一分析文章,覺得這首詩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釋,卻不容易。

全詩的結構分為三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第一節說一個主體:「你
」。說你的生與死。第二節說「之間」。「之間」是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兩種不同的距離
:空間里的距離和時間里的距離。兩倍距離之間是打通的,因為時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
部分似是一個結論。

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按閱讀的順序把詩句截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說明。從語法構成
去看,第一節只是一句話,並且沒有說完。第二節也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完,一段一段地
去解釋,只是不得已。

第一節 這一節說生與死。主詞是你,這一句說你的生與你的死。

你的誕生——「誕生」在這里是一個名詞。「你的誕生」抽象地指一個存在者(你)的起
點,指「你」來到世間的這個事件。「你的誕生」只是一個主語,有待賓語的補充才是一
個完整的句子。所以說了這個主題滯後,這事件是否已經發生,或者尚待發生,或者已經
落空(流產、夭折),我們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可能是一個作家在妻子懷孕後他寫給未來
的孩子的信的開頭。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讀到這里,一個句子已經完整。「你的誕生」得到了說明。我們知
道「你」這個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著的,而是來到實際的人世間了。

所以這里的兩個「誕生」——你的誕生已經誕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認為是無謂
的重復,范了叨叨的邏輯(Taotology)的語病,其實不然。「誕生(一)」抽象地指一個
存在的開端,「誕生(二)」指此開端已經成為事實。「誕生(一)」是名詞,「誕生(
二)」是動詞。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在前面說「你的誕生……」是完整的句子,現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變成一個具有冗長的附加成分的代詞的「你」。這里的兩個「
你」也不是單純的重復。「你(一)」只有作為對話第二人稱的意義。至於「你(二)」
則是「已經誕生的」一個存在者,你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握著小拳頭嘶喊他的存在的
事實和權利的嬰兒了。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看見生,理應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兒是一喜事。悲
觀而善感的人也許聯想到生之苦,未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艱辛和苦難。而哲學家看見生
立即想到死,這是哲學家共有的惡疾。

叔本華說:人一降生便達到可以死的年齡。

海得格爾說: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莊子借孔子之口說: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說:未知生,蔫知死?

魯迅在「立論」(《野草》)里講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滿月時,客人來祝
賀,說了許多吉利的話。有一個卻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痛打。
在生的時刻,說死的來到,當然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是一句真話或者實話。預言凶吉都
是虛謊,因為一生中的苦樂順逆都是不可預料的情節。至於生和死有必然的聯系。可以預
言存在者有個開始,便有個終結。陶淵明「輓歌詩」第一句便是「有生必有死」。這句話
是不會錯的。只是這句話是說不得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他明
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懼和不安。人類搬動了巨大的岩石、木材建造金字塔、
教堂、廟宇,用了最稀貴的金屬與珠寶來裝潢……都是為了祈求或證明「死的不死」。

人類又用了無窮無盡的語言、無窮無盡的文字、無窮無盡的唱誦與管弦、無窮無盡的形象
與色彩來肯定、裝潢永生的不虛。在這詩里,沒有藉助周密的邏輯或神學的說教來轉化「
死」為「不死」,而直截了當地寫下「你的死已經不死」。

如果我們把句子「……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改寫為「……已經誕生的你的死亡已
經死亡」,我們會覺得掉入無力、無意味、無意義。接著,「誕生的已經誕生」一句說「
死已經死亡」令人覺得同一個模式的叨叨邏輯。唯有「死已經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
跌宕,有突變,有詩的必然,詩人只能如此寫,而詩句的必然帶來命題的必然。

這里出現兩個「已經」,「已經(一)」是表示過去式的副詞。「已經(二)」是未來中
的過去式,這「已經(二)」並沒有過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種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說
:「這是預言,但是我的現在 * 已經能夠肯定預言:你是不死的。」這是以詩的語言說一
個預測,說一個生命的信念。是一祈望,更是一堅信。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這里出現了「你(三)」。它不是對
話中第二人稱的「你」,如「你(一)」。也不是實際世界中的「你」,如「你(二)」
,而是「不死的你」。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際中的你。這里我
們用「真際」來表示理念世界,你一但誕生,則在現實世界裡真正永存。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的你已經誕生—— *這個真實世界中你也
有誕生,而且已經誕生,如「你(一)」的誕生在人間,一如神子進入這個真實的多難的
世界,成為人之子;一如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詩句還可以延續下去。「你(一)」,「你(二)」,「你(三)」……,似乎在重復
,其實在層層上升。「你(一)」是未確定的;「你(二)是進入實際世界的;「你(三
)」是超越入真際的;「你(四)」是從真際返回實際的,……此處用真際是和實際相似
的真際,指真際世界,實際指實際存在的世界。每一次「你」的出現都是一次飛躍,積累
前一層意義的內容。

實際的你與超越的你賴由一個一個「的」的妙用相承接、相環扣。

你是實際與真際兩棲的存在。你是世間的又屬於超世間的。你有在世間的生和世間的死,
你有在世間的死與在世間的不死。

第二節 這一節說時與空。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上一節說存在者的生與死。詩句類似一句抽象思考的哲學命題。不
容我們做任何形象上的聯想。連存在主體「你」也只是一個對話形象,如電話線那一端的
受話者,並不給我們具體的形象。

這一節說存在所據有的時空。不涉及存在主體。但是初讀到「一棵樹」,很容易使讀者誤
以為這是句子的主詞,因為在句子這個位置上通常是主詞。讀下去,「與一棵樹」,又可
使讀者誤認為兩棵樹是句子的主詞。待讀到「間」,才察覺兩棵樹只是兩個坐標,這兩個
坐標構成一個空間的框架。在此,框架將發生什麼事。

再讀下去,「的一個早晨」,讀者意味這回碰到主詞了,但下面是「與一個早晨」,那麼
這兩個「早晨」該是主詞了,卻又出現了「間」。原來兩個早晨也只是兩個坐標,這兩個
坐標構成一個世間的框架。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期待主詞,不斷期待一個存在主體的出現,他被樹與早晨輪替誘導,
樹於早晨相繼要擔任主詞的角色,但主體即刻相繼幻化,幻化為世間與空間的框架。然而
在它們尚未被「間」幻化之前,它們在讀者心裡曾經一度是一棵樹與一個早晨。

早晨是生命在時間里的一次蘇醒,在時間流里的一個小的新起點,一次小的誕生。司湯達
說:「人的一生是以許多清晨組成的。」早晨!查拉圖斯特拉迎著燦爛的巨日走下山去的
那個早晨;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放舟歸田園,「恨晨光之曦微」的那一個早晨;蘇
格拉底在夜宴之後,眾人都醉卧不醒,而他整衣步向市厘,尋人論辯的早晨;孟子所說:
「雞鳴而起孽二為善者,舜之徒也」的早晨;祖逖聞雞起舞的早晨。然而這里要說的也並
不是早晨,而是早晨與早晨構成的一段時間。

樹是生命的象徵。心理學家要認識一個人,讓他自由地畫一株樹,那是他的枝影。樹是他
的自畫像。樹!樹向上空升起,向四方舒展,向深處尋找水源,與風雨日月烏雲對話。立
在古村口,在古道邊,在古寺前,在古幕旁,是堅忍守候的象徵,是蔭翳仁慈的象徵。孔
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也。」莊子帶著門人行於山中,見到那大而無用的樗。尤
利西斯鋸斷一株老橄欖樹,用留下的根樁作床腳做了床。這是他和他的妻佩涅洛佩共同的
秘密,尤利西斯歸來,從這秘密他知道了妻子的守貞,而佩涅洛佩也識出了尤利西斯。然
而這里要說的不是樹,而是樹與樹構成的空間框架。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一個早晨」比較好懂,我們可以想像漫步在疏林里,樹與樹之間透
過來淡淡的曙色,繼之以繽紛的朝霞,繼而射過來晚陽的光芒,這光芒由金色轉為白熱。
在樹與樹的框架中,我們看見 * 一段時間。

「一個早晨與一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費解些。樹的特點是它的靜止不動,是時間流過去。
樹在時間長流中告別一個早晨,又迎接另一個早晨。兩個早晨之間有白晝和黑夜,它默默
地生長,吐芽,開花,落葉,告別一個春天,又迎接另一個春天。有年輪暗暗記載它生命
的歷史。樹正因為它的靜止,大概比我們更能領會時間的遷流。所以說「一個早晨和一個
早晨間的一棵樹」。

樹與樹之間有早晨,早晨與早晨之間有樹。在這一句詩里樹只是作為空間的坐標而存在;
早晨也只是作為時間的標志而存在。詩句要說的只是空間與時間兩個框架。而「的」字的
用法使兩個框架相交織而相共存。存在有兩個坐標系統,存在體只有一個。

第一節說生與死,死與不死。詩句像一個哲學判斷。詩句乃以它本身的特殊結構證明哲學
判斷的不妄。

第二節說時空,時空的合一。這一詩句也許更像詩,因為帶來形象的聯想,其實也仍然潛
藏著一個哲學判斷。此詩句也是以其本身的特殊結構,連鎖不斷的扣接,證明哲學判斷的
真實。這里的「的」字的妙用使我們從空間框架步入時間框架,又從時間框架步入空間框
架,反復不已,自由自在,悠然坦然。存在主體只有在兩個系統的交相透視中才成為真實
的存在。

第三節 這一節在全詩中類似一個結論。這一節大概最費解:「距離」指什麼?兩倍距離又
是什麼?為什麼「必有」?為什麼「然而」我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如果
此節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我想至少我的解釋是可以說得通的一種。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我們的生命從生到死是一段距離。作為存在者,我們存在於此時
間的距離中。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是活在「現在」,而「現在」只是此距離中的一個點,此
點不停地移向未來。一般動物,無論牛羊、鳥魚,都只活在現在,它們不回顧,不前瞻,
不回憶往事,不期待未來,當然更不會把從生到死的時間看作一段距離。要意識到我們的
所謂的「一生」,必須要跳出此行程,站在另一個距離下來觀照,蘇軾有詩句:「不識廬
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說我們要看清山的形勢脈絡,當跳出山野之外。同樣
在時間上也如此。只有跳出「現在」,同時看到過去的「朝如青絲」和此後的「暮成雪」
,才會有「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悲歌。杜甫的「歸來始有憐」(《喜達行所在》)乃是逃
出危難之後才能寫出的詩句。在當時逃竄的路上乃是「同道暫時人」。必須跳出那時的「
現在」和「暫時」才有憐惜自己的生命的心情。坐在火車車廂里,無法看到前後兩站的距
離,要把兩站放入視野去考察,必須離開軌道,在另一個距離下去看,要實際上做到非常
困難。實際上是以想像跳開車廂,又把前後兩站同時納入想像,所以距離必須是二倍的。

第二節所描寫的時空框架的距離也是二倍的。從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看早晨,和從早晨與早
晨之間的距離里看樹。也就是從空間的距離里看時間,從時間的距離里看空間,二者不可
分,距離在兩個不可分的坐標系統中,所以也是二倍的。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然而」的用法是非常奇特的。

一九六七年我分析林亨泰的《風景(二)》,也遇到過一個「然而」,那裡的用法也非常
怪異。「然而」是一個連詞,應該連兩個句子。在那首詩里,「然而」並不連接兩個句子
,細究是連接名詞。句子的結構化簡了是這樣的:「防風林,防風林,然而海以及波。」
既不合連詞的語法功能,在句意上也看不出前後么有什麼轉折。我費了些篇幅來說明「然
而」的合乎語法和有道理。我特別指出「然而」的轉折意義在連接兩個名詞的時候也是有
效的。

這里的情形略有不同。我認為,「然而」可以有各種隱晦復雜的意義。我舉幾個例子:

他很聰明,然而不懂人情世故。

他很聰明,然而沒有道德觀念。

他很聰明,然而身體太弱。

他很聰明,然而死得太早。

他很聰明,然而反為聰明誤。

他很聰明,然而太聰明。

他很聰明,然而聰明絕頂,不是一般的聰明。

這許多「然而」,所表達的轉折都不相同。現代中國作家中用「然而」最多的是魯迅。在
《野草》中有不少篇可以為例。比如《希望》只佔三頁,而有七次「然而」,四次同義詞
「但」。這樣的「然而」在不深究的人看來必認為是文章的毛病。但是這「然而」不是句
法意義上的轉折,而是生存層次的困擾和彷徨,反映生命內在的沖突矛盾。我引《影的告
別》中的一段,全文也只有三頁,共出現了五次「然而」,一次「但是」。下面是文中的
一段:

我不過是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裡了。然而,黑暗又會吞並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
消失。

然而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仍在黑暗裡沉沒。

然而我終於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

那麼,在我們分析的這首詩中的「然而」可以怎樣解釋呢?我認為是一種強調,是我舉的
例子「他很聰明然而……」中的第七例:他很聰明,然而絕頂聰明……例中「然而」的轉
折是從「聰明」的不同含義而產生的。第一、二例是說「他很聰明」,按理說,他也懂得
人情世故,也懂得是非善惡,然而並不如此。第四例是說他既然很聰明,按說可以有很好
的成就,然而「身體太弱」不能下苦工,甚至早死。第五、六例是說 *聰明很好,但聰明
過了頭,自以為是,不能自知,反受大害,第七例是說這里的聰明是超乎平常的意義。不
過我已說,「然而」含有多種不同的意味。「詩無達詁」。我想最好還是讓讀者根據自己
的體會去揣摩玩味吧。

㈢ 《一句話》的含義是什麼整首詩表達的感情是什麼

表達了聞一多先生對現狀強烈的不滿和迫切的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回.全詩以「一句話答」——「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反復詠嘆,極力渲染烘托.
表達了詩人渴望被壓迫的人民奮起反抗,發揚愛國精神的思想感情.
若要簡潔.
可以直說是表達他的愛國精神哦.

古詩鑒賞 單獨一句話怎麼賞析

其實古詩鑒賞有的時候單獨一句話是不太好賞析的,只有通過全文的理解再來賞析一句話。才能在總體上對其中單獨的一句話有一個比較好的把握。

㈤ 賞析詩歌句子的角度

詩歌的鑒賞無非是兩個大方面:內容與形式。

角度一:從語言角度——古典詩歌語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練性(言少意豐)、跳躍性(節奏感及想像聯想)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常常成為高考的命題置疑點。任選角度可以從煉字的角度來把握關鍵字詞表情達意的作用,體會詩人所煉之「意」。鑒賞詩歌時特別要關注作謂語的動詞、形容詞和作修飾語的數詞、疊詞、表顏色的詞和包孕性強的虛詞。

角度二:從捕捉意象角度——什麼是意象?清人吳喬說:「詩意大抵出側面。」(《圍爐詩話》)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是詩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單位。

有兩類詩:一類以意象單純、內涵豐富取勝;另一類意象繁富,結構復雜,乍看炫眼,而細加咀嚼,又不難把握其內在、清晰的情感脈絡

角度三: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詩詞中主要運用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襯托、渲染、動靜、點面結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於景)。

角度四:從修辭角度——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設問、反問、用典、互文、反復、起興等。

角度五: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聯想、想像、比興、虛實相生、托物言志、襯托、渲染、象徵、白描、抑揚、照應等。

角度六:從詩歌結構、篇章的角度——詩歌常用的結構方式有:並列結構、層遞結構、對比結構、回環結構、開闔聚散結構等。篇章特點有:起承轉合、卒章顯志、以景結情、鋪墊、呼應等。

㈥ 論語中的一句話賞析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ěr):近。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季氏》篇里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網路全書。所以,聖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於孔子的大力提倡並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如果有誰還不理解《詩經》憑什麼成為「經」,讀了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頌,那就應該理解了罷。

㈦ 一句話 聞一多 賞析 (ppt)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第二節,寫海地的神人鮫人的故事。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個凄婉的故事。詩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一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流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
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時期,其中包含了個人對於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於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這首詩寫得寧靜、典雅,遣詞造句和詩行的組織,都富有古典詩詞的風味。在這筆墨空靈的畫圖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遐想。異國海邊的靜夜,有著「對月流珠」的鮫人的幻影,這難道不是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的投射嗎?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詩的第1小節描繪了一幅極平常的畫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光點點,這些景緻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透過詩,讀者彷彿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隨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朧的林影,抬頭看那雲團中漏出來 的疏星。如果順延著這條平淡無奇的寫景的思路寫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罷了,但第2節一開頭,詩人劈頭問道:「天河何處?」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領讀者的思緒去「精騖八極」、「神遊萬仞」,似乎想讓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無窮深處,但緊接著的一句「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開的心神收攏回來,模糊的海霧能阻擋住人的視線,卻不能阻擋那脫韁野馬似的想像。此時,放飛的心欲罷不能,已想到了很遠很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一句是極好的證明,證明詩人的想像的確已穿過了那茫茫的海霧,想像著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這就是詩,這就是郭沫若的詩!這就是想像,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沒有後一節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景,有了後一節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見慣的景變得空靈、美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前後兩小節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㈧ 如何賞析詩歌中的句子

(1)鑒賞口訣: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賞析風格。

二、詩歌內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在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准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像,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詩詞鑒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較多的一項。怎樣才能迅速而准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二)、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

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 三)、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 四)、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 五)、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六)、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

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

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海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㈨ 怎麼寫一句話的賞析。

幫你找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一),解題入格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題入格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提示】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綠肥紅瘦".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二),答題程式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

㈩ 一句話 詩歌

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麼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先生曾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於是,赤誠愛心轉化為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這種情緒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反復詠嘆,極力渲染烘托。第一節先用排比,通過「禍」與「火」的寫實和比喻,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制,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接著進一步用火山作比,它雖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力量。這一喻象表明詩人對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滿信心。第二節針對一些對中國前途悲觀、不相信民眾者發出警告,用「鐵樹開花」比喻建設「咱們的中國」來之不易但終會成事實。通過「我」堅信與「你」不相信的對比,引發出不信者可能會產生的驚慌、反感等種種詫異的表現,從而進一步襯托出民眾反抗的必然性和突發性,表明詩人對民眾解放自己、改造舊中國的潛在力量堅信不疑,並衷心擁護。他將民眾的反抗與吶喊比喻成「青天里一個霹靂」既呼應「火」的意象,顯示出無窮的威力,又是一種盛贊的口吻乙「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的兩次反復,強烈地表達出對理想中國的期望與追求。此詩語言平易,形式上整齊勻稱,又自然天成,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