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中國著名言官

中國著名言官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38:25

A. 中國古代有名的權相



時著名奸相。善音律,無才學,會機變,善鑽營。出身於李唐宗室,是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


時外戚和權臣。
時臣
之甥,楊貴妃堂兄。本名釗,玄宗改其名為國忠。國忠少嗜賭好酒,不學無行。他善於窺測玄宗好惡,得其歡心,累遷監察御史、
、給事中。十一年(752)
死,國忠代相。
盧杞 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為
,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內升為門下侍郎、
。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後陷害楊炎、
,排斥宰相張鎰等。
蔡京 北宋末權奸。蔡京善於奉迎,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他與宦官童貫、楊戩、梁師成、李彥,權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
進「豐、亨、豫、大」之言,竭全國之財,供其揮霍。
秦檜 中國南宋權奸,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
政和五年(1115)登進士第,官至
。曾主張抗金,反對割地求和。秦檜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罷相閑居。
嚴嵩 字惟中,號介溪,弘治進土。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人間參頂機務,兼禮部尚書。他對明世宗一味謅媚,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嚴嵩善於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他於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彈劾翟鑾父子在考進土時作弊,使翟鑾被削職為民。九月,嚴嵩升任首輔,獨攬國政,被稱為「青詞宰相」。他年過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廬,未曾歸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奮感動,更為信任於他。嚴嵩以兒子嚴世藩和義子趙文華為爪牙,拉攏錦衣衛都指揮陸炳,操縱朝政十多年,權傾朝野,收禮納賄,為所欲為,弄得明王朝政治極為黑暗,邊防鬆弛不堪。請採納

B. 古代的言官是現在的什麼職務

我們來現在沒有設立這樣源的官位,但是人大代表就是起這樣的作用。每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廣開言路、廣采建議的好時機。

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結構的一個較重要的構成部分。他們主要負責監督與上諫。言官的權利算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明朝,言官甚至令皇帝都無可奈何。
諫官又稱言官或垣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
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對於中央與地方百官的監察,歷朝歷代皆不乏相關機構與制度的建設。明朝建立了歷史上最為完善的監察制度與組織機構,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言官群體。按照明制,這個群體總人數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代之最。

C. 為什麼很多朝代都有設置言官 或者類似言官的職官,但是言官制度在明朝卻最為興盛呢

言官在唐代還有一個稱呼:諫官。在現代叫參議員、或者政協委員。道理是相同的,都是給皇帝建言獻策,針對國家政策闡明自己的觀點,指出隱患,或指出皇帝的過失,有時甚至敢跟皇帝罵娘。唐代最出名的言官就是貞觀年間的魏徵,統治者對言官功能最直接的描述就是太宗皇帝的那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西漢初年高祖劉邦殿下也有個出名的言官叫周昌,針對一個好的言官的職業道德,他的經典語錄是:「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當然,統治者的不同心態和決策,也導致了言官的下場的不同。碰到心態好的皇帝,你說的有理,虛心接受;要是覺得你胡攪蠻纏,笑笑就算了。要是碰到所謂的昏君或者暴君,不僅你的飯碗保不住,項上人頭也有位移的可能。所以說,話要看人說,有些能說,有些就不該說,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誠實的孩子的。

明代是儒教和士族文化發展的巔峰,儒生們追求修身治國的、心憂國家的風骨,人們議政的積極性比較強。統治者對言論的管理也比較寬容,不像滿清喜歡搞文字獄,從明太祖到崇禎帝,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皇帝中雖然不乏昏君,但主要是職業玩家、月光族之類的比較多,動不動就要拿人腦袋當球踢的主還真的少。人身安全有了保障,有了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人們自然就敢進言獻策了。整個氣氛就活躍了。況且,自太祖開始,明朝皇帝對那些八卦的、搞揭發的言官們有時還給予一定獎勵,有了物質支持,活動氛圍就更好了。所以說言官制度在明朝是一個巔峰。

再多說一點,共產黨當年搞大鳴大放,百家爭鳴,鼓勵同志們說真話,結果呢,說了真話,政府卻接受不了,那些多說話的人批鬥的批鬥,坐牢的坐牢,自殺的自殺........。搞的人人自危,這種餘毒到現在仍然存在!說實話,不是知識分子不知道真理,而是當年文革被整怕了,現在不敢說了。如今的政府里仍然有類似言官的政協制度,只不過那裡面屍位素餐的比較多,欺壓百姓的也有。

D. 明朝歷史上的言官為什麼這里厲害啊

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明代從明初朱元璋開始,便從制度上賦予了言官廣泛而重大的職權,其中尤其為人們所關注的是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衙門,從皇帝到百官,從國家大事到社會生活,都在言官的監察和言事范圍。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獨特,職權特殊,並以群體的面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股威懾力量。
賦予了特權,便有了對於特權承擔人素質的較高要求。宋代司馬光曾言:「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對於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代對於言官的素養品質則有著更高的標准,首先, 「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之士」;其次,必須正派剛直,介直敢言,而不患得患失,愛身固祿;再次,具有突出的學識才幹,既通曉朝廷各方政務,洞悉利弊動態,又能博涉古今,引鑒前史。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歷,歷練穩重;對於年齡、出身以及文章、詞辯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體的要求。總之,言官必須具備秉公據實,善辨是非,敢論曲直,既勤且廉等優秀品質,品行、才識不可缺失。
中國歷史上,明代的言官確實聲名顯赫,在政治舞台上真正扮演了 「獬豸」 的角色,在諸多重大的問題中,冒死上諫,秉直彈劾,做出了一件件震撼人心的舉動。在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多次出現言官集體跪諫、不畏死難或前赴後繼、持續極諫的驚心動魄場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代幾乎無一皇帝沒有受到言官的規諫。如嘉靖皇帝沉溺齋醮青詞,不理政事,御史楊爵痛心疾首,上書極諫,被下詔獄,備受酷刑,數次昏死,仍泰然處之。其他言官冒死聲援,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但終使嘉靖顧忌退讓。嘉靖在位溺道不止,而言官進諫也從未停息。言官對於皇帝的君德保持著高度的關注,諸如游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搜刮天下、大興土木、長期怠政等,皆批鱗諫諍,彼伏此起,以致於皇帝也不得不忌憚。曾一日,萬曆皇帝演戲嬉樂,忽聞巡城御史呵呼聲,亟命止歌,竟曰:我畏御史。
監督、制約重臣百官是言官的主要職責。明代,幾乎無一內閣首輔沒有受到言官的彈劾和抨擊,其中,大部分首輔都是在言官的輿論攻勢中倒下政壇或離開要職的。如嚴嵩專權亂政,20年間言官從未停歇對於嚴嵩父子的斗爭,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或被殺害,或杖責流放,但交劾不止,終使嚴嵩父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明代政壇上為禍甚烈的宦官,同樣是言官監視、打擊的主要對象。那些依靠皇帝或皇後逐漸權勢熏天、炙手可熱的宦官,經常受到來自言官的輿論制約和沖擊。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聚斂天下,派出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魚肉地方。大批言官紛起抗爭,交章彈劾,一針見血,言辭梗直激烈,不斷給神宗皇帝施加壓力,對於制止、約束皇帝與宦官的劣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從中央到地方,言官在澄清吏治、除暴安民、以及經濟發展、邊防維護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在明代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可見到言官主動而積極的身影。面對權勢與劣跡,言官們淋漓盡致地出這個群體前赴後繼的風節和勇於獻身的精神。明代歷史上,人們熟知的諸如劉基、夏言、於謙、王守仁、王世貞、鄭曉、唐順之、海瑞、楊漣等等,都曾擔任過言官,並在言官職位上留下了錚錚響名。此外,還有許多言官在忠貞職守而鞠躬盡瘁、鐵面無私而秉公除暴、安貧樂道而廉潔自重等方面,留下了動人的事跡,堪稱楷模。這種楷模是古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的。
言官勇於直言極諫的風節和精神,源於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傳統的浸染和塑造,在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的激勵下,眾多官僚士大夫恪守為君為國為民的基本原則,直言敢諫、以死而諍,所謂「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雖然多有愚忠的內涵,但於國於民於社會都是有益的。當然,明代從明初朱元璋開始,便賦予言官群體以特權,並從制度上加以保障,這也是明代言官敢言敢諫的重要原因。
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群體意識,一批言官忠實地履行著監督與糾察的職責,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前赴後繼,視死如歸,以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己任,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對於朝廷的各種權力體系起到了一種制約與規范的作用,同時很大程度遏制了由於權力帶來的弊端以及衍生出來的種種腐化因素。
當然,由於極端皇權的摧抑以及制度的局限,明代的言官群體不可能皆如人所願,其中不乏附勢苟全、趨利避害、甚至枉法殘民之輩,尤其是明中期以後,隨著朝政的腐敗,不少言官為了個人或集團利益,身陷門戶,黨同伐異,朋比為奸,置國家命運於不顧,對於國家衰敗起了助推作用。
歷史總是在正與反兩個方面的交織中,留給後人更多的深思。

E. 明朝有哪些著名的言官、言官上奏事件

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罪」疏》這個也很出名啊。
高皇帝定令,內官不許干預外事,只供掖廷灑掃,違者法無赦。聖明在御,
乃有肆無忌憚,濁亂朝常,如東廠太監魏忠賢者。敢列其罪狀,為陛下言之。
忠賢本市井無賴,中年凈身,夤入內地,初猶謬為小忠、小信以幸恩,繼乃
敢為大奸、大惡以亂政。祖制,以擬旨專責閣臣。自忠賢擅權,多出傳奉,或徑
自內批,壞祖宗二百餘年之政體,大罪一。
劉一燝、周嘉謨,顧命大臣也,忠賢令孫傑論去。急於翦己之忌,不容陛
下不改父之臣,大罪二。
先帝賓天,實有隱恨,孫慎行、鄒元標以公義發憤,忠賢悉排去之。顧於黨
護選侍之沈紘,曲意綢繆,終加蟒玉。親亂賊而仇忠義,大罪三。
王紀、鍾羽正先年功在國本。及紀為司寇,執法如山;羽正為司空,清修如
鶴。忠賢構黨斥逐,必不容盛時有正色立朝之直臣,大罪四。
國家最重無如枚卜。忠賢一手握定,力阻首推之孫慎行、盛以弘,更為他辭
以錮其出。豈真欲門生宰相乎?大罪五。
爵人於朝,莫重廷推。去歲南太宰、北少宰皆用陪推,致一時名賢不安其位。
顛倒銓政,掉弄機權,大罪六。
聖政初新,正資忠直。乃滿朝薦、文震孟、熊德陽、江秉謙、徐大相、毛士
龍、侯震暘等,抗論稍忤,立行貶黜,屢經恩典,竟阻賜環。長安謂天子之怒易
解,忠賢之怒難調,大罪七。
然猶曰外廷臣子也。去歲南郊之日,傳聞宮中有一貴人,以德性貞靜,荷上
寵注。忠賢恐其露己驕橫,託言急病,置之死地。是陛下不能保其貴幸矣,大罪
八。
猶曰無名封也。裕妃以有妊傳封,中外方為慶幸。忠賢惡其不附己,矯旨勒
令自盡。是陛下不能保其妃嬪矣,大罪九。
猶曰在妃嬪也。中宮有慶,已經成男,乃忽焉告殞,傳聞忠賢與奉聖夫人實
有謀焉。是陛下且不能保其子矣,大罪十。
先帝青宮四十年,所與護持孤危者惟王安耳。即陛下倉卒受命,擁衛防維,
安亦不可謂無勞。忠賢以私忿,矯旨殺於南苑。是不但仇王安,而實敢仇先帝之
老奴,況其他內臣無罪而擅殺擅逐者,又不知幾千百也,大罪十一。
今日獎賞,明日祠額,要挾無窮,王言屢褻。近又於河間毀人居屋,起建牌
坊,鏤鳳雕龍,干雲插漢,又不止塋地僭擬陵寢而已,大罪十二。
今日蔭中書,明日蔭錦衣。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館目不識丁。如魏良
弼、魏良材、魏良卿、魏希孔及其甥傅應星等,濫襲恩蔭,褻越朝常,大罪十三。
用立枷之法,戚畹家人駢首畢命,意欲誣陷國戚,動搖中宮。若非閣臣力持,
言官糾正,椒房之戚,又興大獄矣,大罪十四。
良鄉生員章士魁,坐爭煤窯,託言開礦而致之死。假令盜長陵一抔土,何以
處之?趙高鹿可為馬,忠賢煤可為礦,大罪十五。
王思敬等牧地細事,責在有司。忠賢乃幽置檻阱,恣意搒掠,視士命如草菅,
大罪十六。
給事中周士朴執糾織監。忠賢竟停其升遷,使吏部不得專銓除,言官不敢司
封駁,大罪十七。
北鎮撫劉僑不肯殺人媚人,忠賢以不善鍛煉,遂致削籍。示大明之律令可以
不守,而忠賢之律令不敢不遵,大罪十八。
給事中魏大中遵旨蒞任,忽傳旨詰責。及大中回奏,台省交章,又再褻王言。
毋論玩言官於股掌,而煌煌天語,朝夕紛更,大罪十九。
東廠之設,原以緝奸。自忠賢受事,日以快私仇、行傾陷為事。縱野子傅應
星、陳居恭、傅繼教輩,投匭設阱。片語稍違,駕帖立下,勢必興同文館獄而後
已,大罪二十。
邊警未息,內外戒嚴,東廠訪緝何事?前奸細韓宗功潛入長安,實主忠賢司
房之邸,事露始去。假令天不悔禍,宗功事成,未知九廟生靈安頓何地,大罪二
十一。
祖制,不蓄內兵,原有深意。忠賢與奸相沈紘創立內操,藪匿姦宄,安知無
大盜、刺客為敵國窺伺者潛入其中。一旦變生肘腋,可為深慮,大罪二十二。
忠賢進香涿州,警蹕傳呼,清塵墊道,人以為大駕出幸。及其歸也,改駕四
馬,羽幢青蓋,夾護環遮,儼然乘輿矣。其間入幕效謀,叩馬獻策者,實繁有徒。
忠賢此時自視為何如人哉?大罪二十三。
夫寵極則驕,恩多成怨。聞今春忠賢走馬御前,陛下射殺其馬,貸以不死。
忠賢不自伏罪,進有傲色,退有怨言,朝夕堤防,介介不釋。從來亂臣賊子,只
爭一念,放肆遂至不可收拾,奈何養虎兕於肘腋間乎!此又寸臠忠賢,不足盡其
辜者,大罪二十四。
凡此逆跡,昭然在人耳目。乃內廷畏禍而不敢言,外廷結舌而莫敢奏。間或
奸狀敗露,則又有奉聖夫人為之彌縫。甚至無恥之徒,攀附枝葉,依託門牆,更
相表裡,迭為呼應。積威所劫,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都城之
內,亦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即如前日,忠賢已往涿州,一切政務必星夜馳
請,待其既旋,詔旨始下。天顏咫尺,忽慢至此,陛下之威靈尚尊於忠賢否邪?
陛下春秋鼎盛,生殺予奪,豈不可以自主?何為受制幺紵小丑,令中外大小惴惴
莫必其命?伏乞大奮雷霆,集文武勛戚,敕刑部嚴訊,以正國法,並出奉聖夫人
於外,用消隱憂,臣死且不朽

F. 中國古代十大奸官是誰

1、趙高

趙高,本為趙國貴族,後入秦為宦官(一說趙高為「宦官」乃後世曲解),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他與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帝,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設計害死李斯,成為秦國丞相。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殺,另立子嬰。不久被子嬰殺掉,誅夷三族。

2、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364-402)東晉皇族。河內溫縣人。孝武帝弟,簡文帝子。初封琅邪王,後改會稽王。淝水之戰後,忌謝氏功業,罷謝氏兵權。太元十年(公元 385年),進位丞相。時孝武帝不理政事,終日酣歌,朝政由司馬道子掌握。他與子元顯專事聚斂,奢侈無度,朝政日趨腐敗,激起孫恩起義。元興元年(公元402元),恆玄東下破建康(今江蘇南京),父子皆被殺。

3、李林甫

李林甫(?~752) 唐玄宗李隆基時著名奸相。善音律,無才學,會機變,善鑽營。出身於李唐宗室,是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初為千牛直長(宮廷侍衛)。開元初,遷太子中允。不久通過他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關系,升至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遷為御史中丞,隸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躋身李唐高層統治者行列。其時武惠妃專寵,李林甫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壽王,極得玄宗鍾愛,李林甫托宦官稟告惠妃,「願護壽王(李瑁)為萬歲計」,即是說,他將擁護壽王登上皇帝寶座。惠妃聞稟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經常稱頌李林甫之「德政」。因諂附玄宗寵妃武惠妃,擢為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二年(734)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他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迎台意旨,因而獲得信任,掌握大權。他為人忌刻陰險,對於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視的官員,必設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語相結,背後卻陰謀暗害,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同時為相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為了專權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補闕杜進上書言事,被他貶為下邦令。他對朝臣說:「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作為儀仗的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脅,從此諫諍路絕。他極力支持玄宗廢太子瑛,勸立武惠妃子壽王瑁,玄宗卻立了忠王玙(後改名亨,即肅宗)。他怕太子即位後於己不利,屢興大獄,以動搖太子。他促使楊國忠推究,誅殺太子親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連數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張九齡罷相後,獨攬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陳希烈都怕他而不敢問事。天寶八載(749),咸寧太守趙奉璋擬揭發林甫罪狀二十餘條,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殺。天寶十一載,林甫死。此前,他已和楊國忠有隙,死後,國忠唆使安祿山誣告林甫與蕃將阿布思謀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沒其家產,子婿流配。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玄宗晚年政治腐敗,他有很大的責任。

4、楊國忠

唐玄宗時外戚和權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南)人。武則天時臣張易之之甥,楊貴妃堂兄。本名釗,玄宗改其名為國忠。國忠少嗜賭好酒,不學無行。天寶元年,由楊貴妃薦於玄宗,以樗蒲(一種賭具)為供奉官。他善於窺測玄宗好惡,得其歡心,累遷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給事中。十一年(752)李林甫死,國忠代相,兼吏部尚書,領40餘使。他怙權杖勢,排斥異己,破壞銓選制度,阻撓下情上達,生活極其奢侈。他與安祿山爭寵,屢言祿山必反。祿山本有野心,十四年即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十五年國忠隨駕奔蜀,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為從駕士兵所殺。

5、盧杞

盧杞(?-約785)唐朝大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入為御史中丞,升御史大夫。旬日之內升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為人陰險狡詐,居相位期間,忌能妒賢,先後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徵收房屋「間架稅」、「除陌稅」,天下怨聲載道。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京師失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屢上疏彈劾其罪,遂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

6、蔡京

蔡京(1047~1126),北宋末權奸。字元長。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元□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下令廢罷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按照限令於五日內在開封府所屬各縣全部改募役為差役,受到司馬光的稱贊。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蔡京任權戶部尚書,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宋徽宗趙佶即位,蔡京被彈劾奪職,閑居杭州。宋徽宗派宦官童貫到杭州訪求書畫奇巧,蔡京勾結童貫,以書畫達於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崇寧元年(1102),他乘機排擠掉宰相韓忠彥、曾布,而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蔡京善於奉迎,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他與宦官童貫、楊戩、梁師成、李彥,權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進「豐、亨、豫、大」之言,竭全國之財,供其揮霍。設應奉局和造作局,大興花石綱之役;建延福宮、艮岳,耗費巨萬;設「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為彌補財政虧空,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民怨沸騰,幣制混亂不堪,給北宋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蔡京是北宋最腐敗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童貫、朱勔、李彥、王黼、梁師成為六賊。而稱蔡京為「六賊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7、秦檜

秦檜(1090~1155), 中國南宋權奸,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進士第,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張抗金,反對割地求和。金軍攻佔開封後,欲立張邦昌為帝,秦檜進議狀,主張另立宋宗室為帝,遂被金軍驅擄北去,旋即降敵在金廷大倡和議,故於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南宋。秦檜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罷相閑居。紹興七年(1137),秦檜任樞密使,與宰相張浚勸說宋高宗收回由岳飛並統淮西等軍的成命,招致淮西軍的嘩變投敵,八年,秦檜重新拜相,力主和議,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詔書。十年,金朝都元帥完顏宗弼領兵南侵,岳飛等軍大舉北伐,屢破金軍,進逼開封,秦檜卻慫恿宋高宗迫令班師。十一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軍權,誣構謀反罪狀,殺害岳飛,與金朝再次簽訂屈辱的和約。宋向金稱臣、納貢、割地,金規定宋高宗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秦檜再次任相18年,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極力貶斥主張抗金的官員,壓制抗金輿論,篡改官史。他還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經界法,丈量土地,重定兩稅等稅額,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稅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貧民下戶因橫征暴斂而家破人亡。
8、賈似道

賈似道(1213~1275),中國南宋末權臣。字師憲。台州天台(今屬浙江)人。其姐賈貴妃為宋理宗所寵,因此屢蒙超擢,先後為兩淮制置大使、加參知政事及知樞密院事等要職。蒙古大舉攻宋,開慶元年(1259),鄂州(今湖北武昌)危急,賈似道即軍中拜右丞相,奉命赴援。他擅自遣使詣忽必烈軍前請和,許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20萬。因蒙哥死於釣魚城下,忽必烈急於北返爭奪汗位,才達成和議。蒙古軍退之後,賈似道則隱瞞求和真相,以大捷聞。 遂以右丞相兼樞密使召入朝,從此專制朝政近17年。景定四年(1263),為籌措軍餉,將浙西官戶民戶逾限田產,抽1/3回買以充公田,且低壓田價 ,對土地肆行兼並和掠奪,雖小戶人家亦所不免。宋度宗趙禥即位,以賈似道有定策功,稱之曰師臣,加太師,特授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不顧國家安危,窮奢極欲。時蒙古攻圍襄樊甚急,皆秘不以聞;有言邊事者,輒加貶斥。鄂州失守後,國勢危甚,賈似道迫於輿論,於德祐元年(1275)抽諸道精兵13萬出師應戰,二月間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江中)與元軍遭遇,大敗,逃奔揚州。群臣請誅賈似道,乃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八月,為監押使臣會稽縣尉鄭虎臣所殺。

9、阿合馬

阿合馬(?—1282),回回人。中國元代初期大臣。出生於中亞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中統三年(1262),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財賦。至元元年(1264),升中書平章政事。此後兼制國用使,改尚書省平章政事。九年,為中書平章政事達10年之久。時值滅南宋前後,元廷費用浩繁,阿合馬採取興鐵冶、鑄農器官賣、增鹽課、括戶口、推行鈔法、籍括葯材等措施,使財政支出得以應付,深得世祖寵信。阿合馬專權橫暴,打擊異己,貪贓不法,引起太子真金和許多大臣不滿。十九年三月,益都千戶王著與高和尚等乘世祖和真金去上都,潛入大都,假稱真金回宮,召阿合馬至,殺阿合馬及其黨羽郝禎。
10、嚴嵩

嚴嵩(公元 1480~1567年),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進土。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人間參頂機務,兼禮部尚書。他對明世宗一味謅媚,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嚴嵩善於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他於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彈劾翟鑾父子在考進土時作弊,使翟鑾被削職為民。九月,嚴嵩升任首輔,獨攬國政,被稱為「青詞宰相」。他年過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廬,未曾歸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奮感動,更為信任於他。嚴嵩以兒子嚴世藩和義子趙文華為爪牙,拉攏錦衣衛都指揮陸炳,操縱朝政十多年,權傾朝野,收禮納賄,為所欲為,弄得明王朝政治極為黑暗,邊防鬆弛不堪。

G. 求中國古代著名史官及簡介

我認為中國著名史官有六位:
一、《史記》(漢·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縣名,今韓城,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於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歲。
二、漢書》(東漢·班固)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三、《後漢書》(南朝宋·范曄)范曄:范曄(398~445)南朝宋時史學家。字尉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工隸書,通音律。晉末任劉裕(宋武帝)子彭城王劉義康參軍。宋王朝建,為尚書吏部郎。元嘉元年(424)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宣城太守,但不久即升遷長沙王劉義欣鎮軍長史,加寧朔將軍,後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參與機要。二十二年,有人告發他與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以謀反罪被處死。范曄在任宣城太守期間不得志,乃專心從史。參考各家關於東漢的史作,自定體例,訂訛考異,刪繁補略,擷取眾家之長,寫成《後漢書》。該書向為治史者所重視 ,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四史。
四、《三國志》,(晉·陳壽)陳壽: 233年(蜀漢建興十一年)出生於安漢縣城(今南充市順慶區)內,297年(西晉元康七年)卒,終年65歲。
五、《新唐書》(宋·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以荻桿畫地教他識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在中央和地方任職,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但多次被貶,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的身分辭職,歸於穎州(今安徽阜陽)。次年卒,謚文忠。
六、《明史》(清·張廷玉等)張廷玉: (1672~1755),中國清代大臣。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 十九年(1700)進士。康熙時歷官內閣學士、吏部侍郎。世 宗繼位,擢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任《聖祖實錄》副總裁, 纂修繕寫實錄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總裁。廷玉為世宗所倚任,軍國大事,多與參決,鴻典巨文,也多出 其手。雍正四年(1726),晉大學士。七年,參贊軍務。時為西北用兵,特設軍機處,經制規劃,多為其手定。世宗死, 與鄂爾泰同受顧命。乾隆初為總理大臣輔政,任《世宗實錄》 總裁官。三年(1738),罷總理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 如故。旋進封三等勒宣伯,與鄂爾泰同為三朝老臣,屢主順天鄉試及會試。姻親子侄,門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時加裁抑。朝中在事諸臣及言官也屢加參劾,高宗對他日漸疏遠,兼之年老,乃於乾隆十三年自請致仕,並求按世宗遺詔,死後配享太廟,高宗許之。旋即以張廷玉未親至宮門謝恩,嚴辭詰責,並削伯爵,罷配享之命 。復以其姻親犯法, 追繳歷來賞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謚文和,仍命配享太廟。 清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僅張廷玉一人。

H. 對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學家的評價論文

張居正[1],字叔大,號太岳。祖籍安徽鳳陽。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戶所千戶。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江陵。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准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張居正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時就要寫好一份計劃,不能太少,寫好後自己留一份,給張居正一份。如計劃過少,就要退回重寫。計劃通過後,以後的一年裡這位知府就要為完成計劃而努力。如果到了年末,核對後發現這位知府有什麼事沒有完成,那知府就會被貶職降為知縣。如果到了縣里還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麼官都被削去,回家當老百姓為止。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內閣首輔、太師、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作為—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王朝所面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的。他認為當時國力匱乏和盜賊橫行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貪污,地主兼並,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張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加之皇帝的窮奢極欲,百姓因此才飢寒交迫,落草為寇。由於張居正客觀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正確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這才使他的改革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並受到廣泛的歡迎。 基於上述看法,張居正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張居正傳》)。 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獲也正在於此。 張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時,將追收逋賦作為考成的標准。萬曆四年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余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明通鑒》卷六七)。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余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張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仍遠遠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無限揮霍。張居正認為人「古之理財者,汰浮溢而不騖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理財還是要以節用為主。他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進行。 比如他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裁減冗員,節省朝廷的俸祿開支。據對「兩京大小九卿及各屬,有沉濫者裁之」,競「汰冗員二三」。同樣,張居正也通過各種途徑削減朝廷的軍費開支。一方面與韃靼人修好,通貢互市,保持邊境安定,減少戰爭費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減撫賞開支。到萬曆二年,北邊「三鎮二歲之中,所費不過萬余,而所省已百餘萬」。還通過減客兵,清糧糗的辦法減少支出,「歲所省,兒得數十百萬」。 同時,張居正還要求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勒緊褲帶,和大家一道過緊日子。他不僅多次向神宗提出「節用愛民」,「以保國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費上,也是錙銖必較,寸步不讓。萬曆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居正據理力爭,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結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被廢止。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甚至因為害怕浪費燈燭,將萬曆安排在晚上的課程改到了白天。 對於自己的用度,張居正也是力戒奢華。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 張居正在整頓吏治、厲行節約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對家屬也嚴格要求。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雇車;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里祝壽。萬曆八年,居正次弟張居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作則。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 作為一名傑出的理財家,張居正深知只顧節流尚不足以解決問題。而要徹底改善國家財政狀況,還需要進一步開辟財源,增加收入。 但張居正反對通過「開利源」來理財,因為在他看來,「夫天地生財止有此數,設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較多接觸下層人民,深深懂得安民養民後國富的道理,他指出:「竊聞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那麼,如何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呢?當時明王朝的龐大機器都由田賦支撐,而田賦收入因土地兼並和負擔不均而很難增加。為此,張居正提出懲辦貪污,清理欠賦和清查田畝等三項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畝聲勢浩大。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 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布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托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占,額田大有增加。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盡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准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盪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 當時,不少地區已在試行適應該地區的賦役改革方案,如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的「里甲銀」,浙江、廣東的「均平銀」,福建的「綱銀」,還有江南的「十段錦」,以及有些地區的「一條鞭法」等。 一條鞭法最早於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姚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萬曆五年,山東東阿知縣白棟推行一條鞭法,全縣錢糧均按地丁起科。但由於這種做法 觸犯了官紳的利益,他們便製造浮言,戶科部給事中光懋說:「至嘉靖末年,創立條鞭,不分人戶貧富,一例攤派;……然其法在江南猶有稱其便者,而最不便於江北。如近日東阿知縣白棟行之山東,人心驚惶,欲棄地產以避之。請敕有司,賦仍三等,差由戶丁,並將白棟紀過劣處。」幸虧張居正及時派人前往東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實。於是張居正擬旨答復:「法貴宜民,何分南北?各撫按悉心計議,因地所宜,聽從民便,不許一例強行。白棟照舊策勵供職。」又致書支持白棟的左都御史李世達:「條鞭之法,近旨已盡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當宜民,政以人舉。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張居正認為一條鞭法不僅不應反對,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國普遍推廣。萬曆九年,他終於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條鞭法。 —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征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張居正的理財並不限於一味地為朝廷公室謀利,而且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通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時還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萬曆十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這年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1567年)至萬曆七年(1579年)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征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是帝王的邏輯! 不久,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鞭屍。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下場。張居正推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為明王朝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他的經濟改革增加了明王朝的收入,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軍事上鞏固了北部邊疆,鞏固長城,這使得明末孫承宗等一批名將能夠憑借長城抵禦後金的進犯。而滿清直到明王朝的最後幾年才通過繞道首次突破長城,進犯北京。政治上整肅吏治,要求官員安民、勸農,使得百姓能夠較為安心的從事農業生產。而萬曆最後在張居正離世之後對他的反攻倒算,一方面是自身權欲和貪欲的極端膨脹,張居正在為帝師其間,嚴格要求萬曆皇帝,告誡其不能奢侈。張居正去世後,有人告發他家財萬貫,萬曆皇帝得知後自然是勃然大怒,自己十年以來過的清苦寒酸,而你張居正只是我的臣子,卻能如此奢華。於是萬曆立即派人查抄其家產,這也堅定了萬曆進一步消除張居正影響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張居正功高震主,萬曆以前曾酒後失態,被李太後責罵,並交給他《漢書》的一個部分《霍光傳》。霍光與張居正類似,是漢朝的輔臣,曾經廢立皇帝。李太後此舉是為了暗示如果皇帝自身不修身自省,就會遭到如今權傾朝野的張居正的廢黜。萬曆當時就嚇出一身冷汗,從此幾年的師生情誼基本算是斷絕了,萬曆自此以後不再將張居正視為師友,而是敵人。[3][4]所以,一旦機會到來,萬曆就會急不可耐的清算張居正。萬曆斷送張居正改革的行為,實際上是為明王朝自掘墳墓。在張居正的「淫威」之下過了多年苦日子的官員自此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而朝綱逐漸倒退回嘉靖時那種朝廷政令沒於廢紙之中,政令不通的糟糕狀態。萬曆在執政期間大肆搜刮民財,囤積金銀,兼並土地,上下成風,加劇了通貨膨脹,使得普通民眾生活更加困苦,最終導致崇禎年間的財政全面崩潰。總的來說,改革的最後失敗斷送了明王朝迎來中興的希望,明王朝的加速滅亡是不可避免了。 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

I. 言官在明朝是何種存在,在當時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對於言官,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御史。御史是古代掌管監察官員的泛稱,負責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御史在影視劇或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比如說史上最生猛的御史海瑞,再比如沒那麼出名但生猛不亞於海瑞的權萬紀、袁可立、陳慶鏞等。


人家叫嚷飢餓盛世是替士紳叫屈,誰管你百姓死活?

而古時士大夫所說的「民」其實從來跟普通百姓沒有半毛錢關系,即便有也是打個幌子罷了。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所謂的民、所謂的為民請命,其實都是給自己撈取權力和利益而已。

J.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各個朝代的都要。請註明朝代和名字。

秦始皇、隋文帝:使分裂了幾百年的華夏歸於一統;

康熙:成就封建社會最輝煌的康乾盛世;

漢光武帝、唐太宗:勵精圖治成就一朝盛世;

宋太宗:推行文治使華夏文明發揚光大;

魏武帝:武能掃滅群雄、文則能詩善書;

漢武帝:遠征匈奴,挺直脊樑。

漢高祖、明太祖:開創一朝基業的開國之君。

皇帝一詞起源於秦始皇,在從秦始皇稱帝到清宣統帝溥儀下台的2100多年時間里,中國一共產生了大大小小406位皇帝。但在這數百位皇帝中真正堪稱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外能開疆拓土、內能富國安民的明君卻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10)中國著名言官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結束了七國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建立了封建王朝,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幼年經歷坎坷,10歲時從趙國逃往秦國,13歲繼位,39歲建立大秦帝國,自封始皇帝,將華夏文明推大統一,他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雖然他建立的帝國存在時間很短,但他創建的制度卻存在了兩千多年。至今,人們仍能看到他為抵禦匈奴修建的萬里長城,雖然後期秦始皇劣跡斑斑,但不足以抵消他對中國的貢獻。

二、開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毫不誇張的說,楊堅拯救了漢族,他使漢族文明得以延續,為以後的民族盛世打下根基。

漢朝滅亡後,漢民族陷入了長達300多年的混亂之中,到東晉時期,經過漫長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在中國大地的統治地位即將不保,而蠻夷異族,卻在這段時間里發展壯大,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南北朝時期,蠻族大批侵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

將中原拯救出來的正是楊堅,他成功篡得當時最強的胡人政權,建立隋朝,阻止了漢民胡化,在他的統治下,漢族力量終於再度強大。他推行了統一幣制,開創科舉制度,制定官僚體系,在中國歷史上保存了1300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還在沿用。

三、大漢天子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他給了中華民族尊嚴和自信,第一次帶領漢民跨國長城遠擊匈奴,留下傳世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秦始皇時期,匈奴就仗著兵強馬壯屢屢南侵,秦始皇只能修築長城抵禦,多年來,各個朝代僅僅是將前來侵犯的匈奴打回去。漢代時,匈奴勢力達到鼎盛,漢代文帝景帝只能一面低聲求和,派公主和親,一面偷偷發展經濟,訓練軍隊。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庫豐盈,家家養馬。

文景之後劉徹繼位,當時漢朝已經擁有和匈奴對抗的實力,面對兇悍的匈奴,劉徹做了一個決定,遠擊匈奴!漢民族千年來第一次轉守為攻,他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唯一一位帶領農耕民族橫掃游牧民族的帝王,追殺匈奴六千里,斬匈奴單於於西域。

他的戰略思想遠超前代,成為後來的唐太宗,成吉思汗,明成祖,康熙效仿的榜樣。

四、貞觀之治李世民。

唐朝李世民將中華民族帶向了國際,使中國獲得了國際上崇高的地位,他開放包容的心態,讓唐朝在國際上享譽美名。

李世民禮金三王之亂,成為唐朝的第二代帝王,唐朝初建時,北方突厥窺視中原,趁唐朝根基未二十萬鐵騎穩威逼長安,李世民親率大軍擊退強敵。李世民精心計劃,最終擊潰突厥大獲全勝。

戰爭過後,為了使國家盡快和平,摒棄仇恨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游牧民族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劃給他們耕種,讓游牧民族絕處逢生,與唐朝共建東方強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