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望岳賞析測評

望岳賞析測評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33:13

Ⅰ 《望岳》賞析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專眥入屬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Ⅱ 對《望岳》「岱宗夫如何」的賞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白話翻譯: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此句出自《望岳》,全文如下:

望岳 杜甫岱

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2)望岳賞析測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Ⅲ <望岳>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該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仰望,尾聯俯望。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旁徨。 詠衡山的《望月》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岳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間。這首《望月》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由於三首詩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風格亦不一致。詠泰山的《望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因此詩句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但篇中並無一字明言之,我們只是從「安得仙人九節杖」、「高尋白帝問真源」得知,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一首則因書於晚年,即或是有所諷喻,都不過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數語。所寫景色如「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靈光飄淼之感。全詩表現出一種典贍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覺。 由此看來,三首《望岳》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月》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後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於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麼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雲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岳》的藝術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這是三十年後他在《又上後園山腳》這首詩里提到的:「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日觀」即日觀峰,位於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遊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麼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後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岳》一首已經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彷彿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更使人浮想聯翩,彷彿跟詩人一道神遊於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Ⅳ 《望岳》賞析,見解

這首詩是抄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襲,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Ⅳ 望岳的賞析點

《望岳》是現存杜抄詩襲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Ⅵ 關於杜甫《望岳》的賞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fú)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zì)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Ⅶ 望岳 賞析

杜甫(作)抄
岱宗夫如襲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