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民間藝術賞析論文

民間藝術賞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4 00:39:33

① 從中國民間藝術作品中看中國民族精神論文

論據
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理論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論證
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表明自己的態度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這些看法和主張必須是經過認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實踐,確實是自己所獨有的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切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張。要使讀者感到有新意,增長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2)必須圍繞所論述的問題和中心論點來進行論證。開篇提出怎樣的問題,結篇要歸結到這一問題。在論證過程中,不能離題萬里,任意發揮,或者任意變換論題。如果有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要與中心論點有關聯,要從屬於中心論點。所有論證都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論點和中心論點。議論文的邏輯性很強,論證必須緊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讀者不會誤解自己的觀點。

② 要寫一篇關於民間藝術的論文,誰有好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概述民間藝術的現狀
第二部分 從多個方面對民間藝術進行研究

第三部分 創作內容

第四部分 特徵性論述

第五部分 總結概括

③ 求關於民間藝術的論文題目

我有資料的

④ 民間藝術的論文怎麼寫

看看這本書,也許會對您有幫助。這為張老師,是藝術民俗學的研究生導師。

中國藝術民俗學

作者: 張士閃、耿波著
出 版 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320000
版次: 1
頁數: 332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適用於高校藝術教學的教材。作者善於利用自身豐富的田野作業經驗,對一個個藝術民俗個案進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裡,辭采並茂,很具有可讀性,非常有利於教學之用,這在今天許多高校藝術教材理勝其情、大而無當的總體狀況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發揚的亮點。

目錄

第一章 藝術民俗學的確立
第一節 藝術民俗學的界定
第二節 傳統民俗學研究與藝術研究的關聯
第三節 世紀中國民間藝術研究中的民俗學傾向
一、世紀前年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民族國家的自我想像
二、世紀後年中國民間藝術研究:從民族國家本位到鄉土語境的開啟
第二章 藝術民俗學的研究系統
第一節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會功能
第二節 藝術民俗學的田野研究方法
一、田野作業
二、民俗志書寫
附:汪寧生的社區藝術調查提綱
附:段寶林的民俗調查提綱
第三節 藝術民俗學的研究視域
一、以整體觀的理念研究藝術民俗現象
二、強化村落民俗志研究
三、中國藝術民俗學研究的特殊性
第四節 藝術民俗學的研究路徑
一、從民間藝術個案出發,以小見大
二、突破學科界限,實現跨學科研究
三、立足民間立場,構架學理闡釋
第三章 物質民俗與藝術審美
第一節 居住民俗與審美
一、傳統居住形式之演變
二、居住的民俗特徵
三、居住的審美表象
第二節 服飾民俗與審美
一、服飾民俗的形成
二、服飾民俗的審美多樣性
第三節 飲食民俗與審美
一、飲食民俗的形成
二、飲食結構與類型
三、飲食民俗與審美
第四節 生產民俗與交易、運輸民俗的審美意蘊
一、生產民俗中的藝術要素
二、交易、運輸民俗中的藝術要素
第四章 社會民俗與藝術境域
第一節 家族、村落與民間組織
一、家族、親族及民俗傳承
二、村落及村落整體語境的構建
三、民間組織的類型特徵
第二節 作為藝術整體語境的社會民俗
一、社會民俗對於區域性民間藝術活動的制約
二、社會民俗對於區域性藝術風格的影響
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藝術維度
第一節 人類早期信仰中的藝術活動
一、人類早期信仰活動中民俗與藝術的多層糾合
二、信仰儀式中的藝術色彩
三、信仰民俗的社會功能及其藝術化趨勢
第二節 信仰民俗與藝術世界
一、信仰民俗是激發人類藝術創造活動的源泉
二、信仰民俗中蘊藏著豐富的藝術創作題材
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
四、信仰民俗與藝術活動的相互藉助
第六章 歲時人生與藝術的關聯
第一節 歲時節 日中的藝術體驗
一、歲時節 日起源
二、春節 儀式序列與歲時節 日中的藝術體驗
第二節 人生儀禮中的藝術象徵意趣
一、誕生禮
二、成年禮
三、婚姻儀禮
四、喪葬儀禮
第三節 歲時人生的藝術升華
第七章 游藝民俗及其藝術意蘊
第一節 游藝民俗及其藝術韻味
一、民間游戲競技
二、民間歌舞樂戲
三、民間工藝
四、民間口承語言
第二節 游藝民俗在藝術學研究中的特殊意義
一、游藝民俗:民俗與藝術的復合
二、游藝民俗對藝術起源問題的啟示
第八章 藝術民俗學發展的城市化語境與契機
第一節 民俗學的鄉土本位與語境轉換
第二節 藝術民俗與城市公共領域
第三節 藝術民俗與城市傳播
第四節 藝術民俗與城市消費
第九章 藝術民俗批評的方法與原理
第一節 藝術民俗批評的界定
第二節 藝術民俗批評的諸種模式
一、社會歷史批評
二、原型批評
三、功能主義批評
四、相對主義批評
五、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批評
第三節 生活—文化整體性的藝術民俗批評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⑤ 求傳統文化,民間藝術論文,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現在這道工藝人們已採用曬圖的方法。第二步是「悶」,就是將刻窗花用的宣紙剪成將要刻制的畫幅大小,因為剪紙層數一般是三十到五十為宜,所以要用水淋濕,用手壓實,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縣由剪紙剪刀換成刻刀,其優點不僅在於生產的數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發揮藝人的藝術思想,刻起來隨心所欲,花樣翻新。在藝人的手上,刻刀靈活得象筆一樣。刻刀有單刀、三角刀、圓口刀之分。刻制時以陰刻為主,兼有陽刻或陰陽結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瓏剔透,層次分明。第四步是著色,藝人們的行話叫點染。點染所用的顏色要事先用酒調合,因為剪紙的原料是宣紙,用酒調色可以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色彩效果極佳。

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級 2009-12-28 20:01

檢舉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

⑥ 中國民間藝術皮影 論文

中國民間藝術皮影戲起源探析論文
內容摘要:皮影戲,古代稱為影戲,也稱紙影戲、皮人影、驢皮影。是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民俗藝術。它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習俗、信仰血肉相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探討皮影戲起源的三種說法,進一步闡述了歷史語境下的中國皮影戲。
關鍵詞:皮影戲起源說民間藝術藝人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並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關於影戲的起源,說法很多,顧頡剛先生在《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一文中指出: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為陝西,自春秋兩漢隋唐以其地為最盛。宋以後盛興於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隨帝都而轉移。至今影戲尚可為數十區域,如川、鎮、鄂為陝西直接傳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為汴京之遺;江蘇、浙江、福建所有為南宋之遺;其另一派即為廣東及湖南現存者,其影人尚用紙,或即為初為素紙雕鏃之衍變;山東所有另為一種,當亦為南宋之遺,因北上與本地戲曲結合者。而負盛名之灤州影戲,則河北東部及東北各地尚為其領域。此蓋由於各地皆有特殊之風俗伎藝,以此同源之影戲,及染地方色彩以後遂呈極大差異之現象也。①
顧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與歸納,不僅明確地指出我國影戲的共同發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後與各地方戲劇及風俗伎藝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間皮影戲的不同色彩。對顧先生的同源異流說,學者大都表示贊同。但皮影戲究竟源於何時、何地,學者們的見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漢代起源說
根據歷史學家的文學記載,部分學者認為皮影戲起源於漢代,這種說法源於《漢書·外戚傳》中講述漢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為: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②
北宋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故老相承,言影戲之原,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無已,乃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帷中望見之,彷彿夫人像也,蓋不得就視之,由是世間有影戲。」③這里方士少翁為取悅漢武帝解其思念而作李夫人影像,被人推想為影戲。因為它要張燈燭,設帷帳,讓帝居於他帳觀看,其情境與影戲完全相同。所以宋代高承在《事物紀源》中便斷言:「由是世間有影戲。」但緊接著說:「歷代無所見,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④高承所謂的「歷代無所見」,即話雖然這么說,可是哪個朝代也沒看見影戲,直到宋仁宗時,才把三國故事「加緣飾作影人」,開始有了「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可見,高承雖然援引漢武帝與李夫人故事,由此演繹出「由是世間有影戲」之說,但此論點他本人也持否定態度。所以後人所談影戲始於漢,也多是根據史載所作的推論。
二、唐代起源說
皮影戲與木偶戲同屬傀儡戲。木偶在唐代已經很流行,並且演出技巧已具較高水平。當時梁鍠有一首著名的《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一人在夢中。」梁鍠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人,他這四句詩,反映了木偶製作的特點和表演技藝的高超,說明唐代已有了木偶戲。⑤不過唐代是否有了影戲,這不僅在唐代小說雜文中沒有看到隻字的記載,就是在題材廣泛的唐詩中也沒發現提及影戲之類的話。
因此,由於史料的缺乏,影戲出現在唐代的說法,至今還不易確定。但值得研究探討的是,唐代盛行一種類似說唱藝術的俗講,這可能與皮影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程毅中在《宋元話本》中提到:「俗講卻不是純粹散文的講述,其間頗雜以韻文的歌唱……它是把佛經改編為說唱體,用來吸引聽眾,宣傳佛教。」這種說唱形式,一直延續到五代時盛行不衰,以後由於說話人中的女性出現,和民間藝人在說話技巧上的提高,促使俗講不得不在形式上來一番改革。但它因受本身的局限,不可能跳出佛經的圈子去改弦易轍講那些煙粉、靈怪、傳奇、公案之類的東西,只好在說唱形式上變化一下。於是,俗講和變文⑥一樣,在講宴時,設有圖像或紙人,照圖解說,用以招徠聽眾。這種形式持續了若干年,到五代時,出現了人死後用僧人超度亡魂的習俗,這時超度幾乎成了俗講僧的唯一職業。超度亡魂時,設圖像、畫像或剪成紙人掛在帳帷內,作為亡魂的象徵。此形式與後來的皮影戲很接近,或者說很像影戲的雛形。因此,有學者認為皮影戲由俗講演變而來,起源於唐代。筆者認為這個觀點只是猜測,尚待考證確定。
三、宋代起源說
皮影戲出現在北宋,在宋代多種書籍中都有記載。如張耒的《明道雜志》、高承的《事物紀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灌園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舊事》以及宋·無名氏的《百寶總珍》等,都對影戲作了較具體的記述。《東京夢華錄》中《京瓦伎藝》一節載,北宋汴梁的著名影戲藝人,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風僧哥等8人。《武林舊事》在《諸色伎藝人》一節中說,南宋臨安(今杭州)有著名影戲藝人18人之多,其中已有女演員的出現和家庭影戲班。又據《百寶總珍》載,當時有「亡國十八國,《唐書》《三國志》《五代史》《前後漢》,並雜使頭一千二百頭」。說明宋代已有1200個影人角色,表演劇目豐富,雕刻技術也有很大提高。這反映出皮影戲在宋代已能演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的歷史故事戲了。
上述三種關於皮影戲的起源說,在時間上相差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漢代與唐代起源說,由於缺乏確切的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的佐證,難以令人信服。筆者比較認同皮影戲起源於北宋汴梁的說法。北宋初期,社會比較安定,當時的政治中心汴梁,手工業和工商業經濟發展穩定,相繼出現了「百伎競藝」的演出場所——勾欄、瓦舍,這就為影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宋代人寫的諸多著作中,記載著影戲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活動情況,說明影戲已形成於北宋。
注釋:
①轉引自張紫晨《中國民間小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頁。
②班固撰.漢書·外戚傳.陳煥良,曾憲禮標點,嶽麓書社,1996年,第1927頁。
③④宋·高承撰.事物紀原.明李果訂,全圓,許沛藻點校,中華書局,1989年,第495頁。
⑤唐山市戲曲志編輯部.唐山戲曲資料匯編第三集(內部資料),1991年,第8頁。
⑥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范圍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本文轉引自:
http://www.gwyoo.com/lunwen/jiaoyue/yishu/200910/283319.asp

⑦ 求一篇民間藝術賞析的論文

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佛山祖廟
佛山市張槎中學 初一(1)班 楊鳳欣
在佛山眾多旅遊景點之中,我覺得祖廟算是歷史悠久,風景怡人的好景區了.祖廟在佛山佔有重要的地位,一句話說,沒有到過 廟就沒有到過佛山.今天,我真有幸能到祖廟去參觀參觀.
旅途之際,我一直懷著興奮而急迫的心情,根本無心去欣賞窗邊的美景,因為我整個人都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之中.
"你們知道祖廟為什叫'祖廟'呢 "老師剛一到目的地叫問我們了.他們七嘴八舌的亂說一通.可我卻在一旁目不轉睛的看著祖廟正門,"真宏偉!"我不禁脫口而出."其實很簡單,因為居佛山諸廟之首,故稱祖廟.你們現在明了吧!""哦!原來如此!"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道.接著老師又領著我們一起走進那令人嚮往的祖廟了.
"祖廟始件建於北宋元豐年,即1078―1085年間.原……"導游滔滔不絕地說著.我們便陸續來到了萬福台的正前方,同學們頓時口瞪木呆.因為這實在是太金碧輝煌了.只見台前有寬闊的石鋪場地.東西兩側有兩層式長廊,這都是供民眾和鄉紳富戶觀劇之用的.據我所知,萬福台始建於清初順治十五年,是華南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戲台.導游又向我們繪聲繪色地說了起來:"佛山是粵劇的發祥地,萬福台對粵劇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們都聽得很入神.原來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台.我的心頭不禁這樣想:"曾有多少戲班在這演出過,
曾有多少輝煌的表演在這誕生......"我在導游那兒聽說: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 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台進行.這時我更領略到萬福台的重要地位.
不一會兒,老師才"開金口":"此建築為歇山卷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台"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礦."只見她望瞭望我們,有說道:"現在你們清楚,了解了吧 ""了解了!!"我們都點頭回答著.
接著,我們又不停腳步地觀賞了氣宇軒昂的靈應牌樓,碧水漣漣的錦香池,蒼老而富麗的靈應祠……不過廟內的建築最使我嘆為觀止.尤其是那裝飾工藝精巧華麗,一點也不俗氣,更讓我神遊其中.
祖廟,你令我領略到你的風采,留給我難以忘懷的回憶!

⑧ 關於民間藝術的兩篇論文

過年了,民俗又火了:扭秧歌,掛花燈,貼窗花……在諸多民間藝術中,民間剪紙可算是最易讓人接受的一張「喜慶貼」了。每每看到那一張張剪紙點綴、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對剪紙的那份愛又湧上了心頭…… 我喜歡上剪紙,最早還得從美術熏陶說起。記得從四、五歲開始,多才多藝的爸爸經常給我畫小動物,寥寥幾筆就能將各種小動物勾畫得活靈活現,那時,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極了。後來,爸媽由於工作忙,將我送到奶奶那兒。奶奶有一雙巧手,常常是隨便幾剪子就能將一張紙鉸出不同的花樣來,那泛黃的紙,失去光澤的剪刀,精緻的圖案,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許從那時起,我就被藝術的魅力所征服,也許正是這種家庭氛圍,使我對美術有了最初的朦朧的認識。 在我上高中時,偶然的一次機會,美院的朋友送給我兩本關於剪紙的書。我被書里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通過這兩本書,我比較全面地了解了剪紙,它那巧奪天工的表現手法徹底折服了我,於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紙Fans。 因為我有美術基礎,學起剪紙來就如魚得水。不過剪紙是個細致活兒,心急的人做不來,往往一件作品馬上就要完工了,卻因為一不小心剪斷了一根線條而功敗垂成,讓人惋惜不已。所以要說起來,這剪紙還能修身養性呢。只有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使作品順乎自然,質朴清新,拙中見巧,粗獷處大刀闊斧,細微處行雲流水。 對我來說,剪紙是一種享受。雙眼盯著花樣,一剪一剪,像是用剪刀剪出心裡的話兒,那剪刀鉸紙時發出的輕微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在這美妙的音樂里,可愛的動物「活」了,美麗的花「開」了……以前好動的我總坐不住,自從喜歡上剪紙後,竟然可以頭也不抬地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朋友說我有點兒「痴」了。 時間長了,家裡人也受了我的影響。有一次,一件作品才完成一半,我放下忙別的事去了。回來後發現不知誰動了剪紙,而且將作品弄得不成樣了。逼問小妹,小妹不招,媽媽倒招了,她說她試著刻了刻細微處,沒想到沒有掌握好輕重,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盡管心疼自己的作品被損,但看到家人也被剪紙感染,心中卻充滿了喜悅。 我非常喜歡一首贊美剪紙的詩:蔡候造紙蔚丹竹/巧女擇來繪錦圖/天地風光皆展現/人間姿態盡留足/刻刀有韻勤裁入/畫筆凝神細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雲飛向萬家屋。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愛這個世界,你只要熱愛生活,生活總會是美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剪了不少作品,主要有《踏雪尋梅》、《晴雯補裘》、《孔雀女》、《猴子撈月》、《慶十·一》、《十二生肖》、《菊》、《鶴》、《捐贈》、《秋天的童話》等,這些作品,有的被朋友要去了,有的又讓我送了同事,留在手中的很少了。眼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又要來到了,在這鑽石昂貴的年代,我們不妨送朋友一幅精美的剪紙,看是不是一樣可以珍藏到地老天荒…… 還有 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 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 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著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只見它搖著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著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 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瞧!小老鼠們抬著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鼠媽媽說太陽最棒,太陽說雲最棒,雲說風最棒,風說牆最棒,牆說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麼精美的剪紙啊!真令人愛不釋手! 中國北方剪紙窗花多以單色紅紙剪制而成,一次最多不超過三四張。蔚縣卻是以刀代剪,紙張採用極薄的粉連紙(較薄的紙,通常用來糊窗或者單宣),數十張疊起來,先用水燜濕、 在中國眾多的剪紙流派中,蔚縣剪紙以她美麗的風韻、獨特的風格而獨樹一幟,深受人們的喜愛,遠銷歐美、東南亞各國。 蔚縣是一個位於河北、山西交界處的小縣,四面群山環拱,是一個交通不太發達的地方。大概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外界的溝通交流比較少,蔚縣剪紙保持了自己特殊的風格。在眾多的剪紙流派中,以黑白剪紙和彩色的單色剪紙為主流。 蔚縣剪紙是一種從窗戶上發展起來的藝術。在河北、山西及內蒙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裡,有著過年貼窗花的習俗。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習慣,是蔚縣剪紙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塞北農村的窗戶和現在城市裡的窗戶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 我國的民間剪紙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道路。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 ,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⑨ 求一篇《民間藝術欣賞》論文

前幾天剛交的 其實也是網上找的
民間藝術欣賞
陶器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應了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人物紋樣和植物紋樣較少見。

■黑陶

黑陶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網路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峰、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為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為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制茶學》一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台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准里,把普洱茶定義為雲南一定區域內大葉種茶製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共識,即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說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里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是一種特種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