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句子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句子

發布時間: 2021-01-13 22:01:48

A. 誰能找《十三歲的際遇》中的優美句子並作賞析急!!!!!

1.「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內分的我。」這句話寫容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使我走向了書的海洋。

B. 《十三歲的際遇》三個修辭句和賞析

1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賞析版
這句話運用比喻和權遞進的修辭手法,語勢加強,寫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
賞析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書本是親切的,是讓我渴望的,我沉浸在這片書的海洋里,也表達了我對北大的熱愛。

3盡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
賞析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風景比喻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用河流比喻前進的道理歷程(90年),用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學子,用舵手與船工比喻北大的導師和教師,言語間表達了對北大人的熱愛,讓人感動。

C.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速求)拜託了(任何角度都行)

賞析:

這是一篇激情滿溢的散文,作者對北大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充滿了她獨特的感受、理解。同時,在訴說自己對北大的情感,又入情入理真誠動人。結構上初看時覺得似乎有點散,沒有什麼層次,全篇信馬由疆的抒情。其實不然,仔細閱讀我們就會覺出,它抒寫的是一種心境或情緒,錯綜變化,全憑主觀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顯得更加隨意,似乎無跡可求。
散文的開頭寫道,「我」七歲時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內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這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以後寫到北大圖書館。作者之所以把圖書館作為學習生活的重點內容來描述,是因為把圖書館看作知識的象徵。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驚奇、喜悅、感動」之情,也正是由於這一點。因此,「我」對北大的這種特有的感情,在對圖書館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文章又以詩歌述志,寫到由留戀北大轉入到想離開北大,由想離開北大轉到抒發對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後以暮年歸來,再「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夢幻結束全文,流露了「我」對「湖光塔影」的無限深情,並與開頭呼應。
這篇散文語言優美,顯示了作者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不但能正確使用語言文字,而且善於用修辭,表達情感含蓄又濃郁,結構靈活,使語言產生了特殊的美的氣息。全篇沒有洋洋灑灑沒有華美詞句和經典修飾,朴實無華的文字中透出作者對北大的深沉之愛。
另外,文章的用詞豐富,特別是它的比喻讓人驚嘆叫絕。「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都是很有詩意的比喻,讓人讀來感覺入坐春風,非常入迷。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既抒發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依戀、感激,又表達了作者追求理想的真實心態,她把自己比喻成"不系之舟",借"未名湖"指代北大,"大海的波濤"比喻充滿考驗的廣闊的世界,"燦爛的珍珠"比喻輝煌的成績。貼切的修辭,避免了語言平白的無趣。散文的語言如天宇散花盡情鋪陳;詩的語言如百花之蜜,情濃意蜜。
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文字的優美,而更在那由作者個性同語言美質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調。閱讀本文,我們應該留心:作者怎樣在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積極修辭,靈活地結構和安排語句,使語言產生特殊的審美效應。我們留心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更深細地體味出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對北大的特殊感悟。

D. 十三歲的際遇第八段賞析

表達了熱愛北大、贊美北大以及為了北大而必將離開北大的復雜感情和渴望自由飛翔、渴望創造的精神.

E. 誰可以幫我賞析《十三歲的際遇》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
這篇文章,是中國作家協會天津會員—田曉菲女士所寫的。
我初讀幾遍時,作者田曉菲女士抒發什麼情懷,敘述什麼,議論什麼,我真是渾然不知。以至於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腦子里一片空白。
直至我在宿舍里讀11遍時,我才知道全文以抒情和敘述為主,議論為心,組成了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這句話寫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這篇文章以「我」對北大的眷戀做為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這條線索很明晰,真切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和依戀之情。我們小讀者都是剛從小學畢業的,是很難理解較難理解的文章,所以僅僅有這點是不行的。作者還用空行把全文分成三段,使我們小讀者更易理解這篇文章,使此文其意自見。
「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使我走向了書的海洋。
對田曉菲最新的書《留白》的書評:
第一次讀她的文字,是一本小書的後記,題目叫《一張白紙的最初印象》。那就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純真如白紙,一雙好眼睛。
後來逐漸讀到她的文章,這種印象始終沒有改變。這本《留白》,依然如此,盡管裡面充滿了前沿的學問、密集的信息。
書稿為文章集,多為曉菲先生學術研討會的論文,所以文章的一個特色就是現場感,有機鋒,有論戰的痕跡。文章可以分為三類:一古一今一外。
曉菲先生是文學批評家。她有一雙睿智眼睛,能挑出好東西,這足以顛覆我們的一些固有印象。比如潘金蓮的形象,借了曉菲先生的眼睛,一切從此不同:
她叉手望他深深拜了一拜,那人便也深深地還下禮去。
就象一出水墨畫里的場景,若隱去結局,誰會想到他們不會同偕到老?曉菲先生接著說出了我們想說的:這對貪歡男女的初次相見直如龍鳳對舞,那樣的宛轉,那樣的搖曳生姿。
而郁達夫。通常在他筆下讀到的那個殘世的少年在櫻花樹下匍匐的那抹陰郁的灰,四處盡是狹隘的木屋,作家詩化的描白將這種氣氛一一添滿。讀者不禁入戲,魔境深處一遍又一遍的從絕望到哀傷、悲憤、「「生存還是毀滅」。還未選擇世界忽然間都死了。這是你我所讀到的,看到的。
在《半把剪刀的銳鋒》這篇文章中,曉菲先生解讀出了一個新的健康的郁達夫——
淹沒那一個畸病的,有傳染性的郁達夫;即使承認了他的畸病,也還是要加之以一個比較堂皇體面的解釋。經過了如此消毒處理之後,作為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怪異分子的郁達夫,可以說總算使人消除了一些對他的作品感到的不適與不安。然而,那怪異的成分,終究是在那裡的,我們只要稍微凝望得深一些,久一些,就依然會暈眩於它的刺目的鋒芒。這失掉了中心點的半把剪刀,盡管只有半把,依然銳不可當。讀到這里,心中一點火苗蜿蜒伸展,對,那就是火種!熊熊的烈火因此而燃起,那就是生命,一切為藝術存在的永恆的動力。
將來如有「郁學」,《半把剪刀的銳鋒》當為重要一篇。
她的另兩篇論「金學」的文章,分別在美國「金學研討會」和北京「金學研討會」上宣讀,勾勒出了金庸的一個「瓶中之舟」的意境以及金庸作品的「想像中國」意象。這兩篇文章也該是「金學」必錄文章。
有時,文字中的曉菲先生是柔美的。信手拈來便有這樣的文字,「每次用唾液沾濕的手指掀開一頁——不是現代書籍這樣硬白,脆響,不吸水的紙張,而是淹潤柔韌的、另一個世紀的棉紙——都好象是在間接地親吻一襲折疊的羅衣」。
有時,文字中的曉菲先生是悠遠的,她想像若是自己導演《金瓶梅》,「電影前半是彩色,自從西門慶死後,便是黑白」。
她想像武松的出場:
當他首次出場的時候,整個街景應該是一種暗淡的昏黃。人群躦動,挨擠不開。忽然鑼鼓鳴響,一對對舉著纓槍的獵戶次第走過;落後是一隻錦布袋一般的老虎,四個人還抬它不動。最後出現的,是一匹大白馬,上面坐著武松:「身穿著一領血腥衲襖,披著一方紅錦。」這衣服的腥紅色,簡單,原始,從黃昏中浮凸出來,茫茫苦海上開了一朵悲哀的花,就此啟動了這部書中的種種悲歡離合。潘金蓮,西門慶,都給這腥紅色籠罩住了。
這分明就是慈悲了,愛憐為慈,惻愴為悲。
曉菲先生筆下的《金瓶梅》,有一種終極的關懷,一種對人性終極的拷問,審視後便有了一種精神的深度。歌德說:「我一直以為人生的問題是如何生,現在才知道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死。」
中國詩學有「深文隱旨」、「索物以托情」的理論,曉菲先生的金瓶亦然。借了先生客觀,細致的比較和闡釋,她的金瓶梅,隱了俗世紅塵,棄了聲色犬馬。我們得以窺見生活的原樣素色紅塵——
是長流水裡泊著剝船,堤岸上植著桃杏楊柳的大運河;是馬嘶塵哄一街煙的巷子,開坊子吃衣飯的人家兒,穿洗白衫兒、紅綠羅裙的土娼;是地下插著棒兒香,堆滿鏡架、盒罐、錫器傢伙的絨線鋪伙計家裡的明間房;是些個一頓狠七碗蒜汁豬肉鹵水面、嚷著熱茶燙得死蒜臭的幫閑食客;是從清河到臨清縣城之間,塵土飛揚的官道,那細細的、令人嗆咳下淚的北方的黃土,玷污了素衣的紅塵。
讀到這里,回首二十年前的月,一定也美到叫人痴迷。
曉菲先生是天才,後來又認識到勤奮最重要。但世人不知道的,卻是勤奮的方向。品位、靈性的東西與學問關系不大,與天分和童年時候經歷相關。這個東西就是勤奮的方向,勤奮靠它來牽引。如在《對鏡》一文的結尾,曉菲先生發現了文學的本質和奧秘所在:
文學與哲學都是游戲,和小孩子在大海邊用盡全副精神氣力滿懷喜悅地堆起一座沙堡無根本不同。賢人君子給了游戲一個惡名,真是可惜。或以為游戲與正經是兩回事,也是誤解。游戲的能力,和笑的能力,標志了人與獸的區別;但也只有嚴肅的人,有力者,才能游戲。否則,就不是游戲,只是油滑與輕薄。
「久在學問里,復得返自然」。這是最可貴的純真。
她在域外經年。不僅在他國繼續育人更汲取了西方思潮的沉澱,確定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棄去了傳統學制下那麼多的繁腐。這一點,與上個世紀的李長之先生非常相似,活潑潑的文學批評,是其是,非其非,視批評為創作。在日益全球化的語境中,大洋彼岸,也有一處中國古典文化的留白。

F. 《十三歲的際遇》中的優美句子並作賞析,5句

1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賞析
這句話運用比喻和遞進的修辭手法,語勢加強,寫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
賞析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書本是親切的,是讓我渴望的,我沉浸在這片書的海洋里,也表達了我對北大的熱愛。

3盡管兩岸風景變換,河上卻始終有著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也有著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
賞析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風景比喻北大的社會和時代背景,用河流比喻前進的道理歷程(90年),用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學子,用舵手與船工比喻北大的導師和教師,言語間表達了對北大人的熱愛,讓人感動。

4
我應該是個八尺男兒,即使不能金戈鐵馬,醉卧沙場,也應該玉樹臨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賞析:這句話表現了作者不輸男兒的志氣與豪氣,借古人或沙場征戰或運籌帷幄的氣度,表明自己也想像大丈夫般有所作為,由此引出下文自己的轉變。自己即使是個女子,也可以巾幗不讓須眉,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志氣並最終成就夢想的人。

5我只要像當初一樣,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樓下小立片刻,那麼我相信,所有逝去的歲月都會重新開花結果,所有往昔的夢幻都會再現,我將不顧頭上蒼蒼的白發,再次像個十六歲的女孩那樣,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賞析:設想未來,仍會眷戀歸依,意在表明北大是「我」精神的家園,北大的精神魅力永存! 。深情動人,感人至深。

G.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跪求

原文沒看過,,想來是因為主人公立下雄壯的誓言後,看到圖書館的大樓,想到了累累藏書,忽然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匱乏會讓誓言顯得遙不可及,因而蒼白無力。

H. <十三歲的際遇〉賞析(急) 20分 分少了點 大家幫忙啊

[原]《十三歲的際遇》賞析

這篇文章,是中國作家協會天津會員—田曉菲女士所回寫的。
我初讀答幾遍時,作者田曉菲女士抒發什麼情懷,敘述什麼,議論什麼,我真是渾然不知。以至於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腦子里一片空白。
直至我在宿舍里讀11遍時,我才知道全文以抒情和敘述為主,議論為心,組成了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北大早已不僅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這句話寫出了北大給了作者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作者對北大的評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深深的感謝和依戀。
這篇文章以「我」對北大的眷戀做為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這條線索很明晰,真切表現了作者對北大的熱愛和依戀之情。我們小讀者都是剛從小學畢業的,是很難理解較難理解的文章,所以僅僅有這點是不行的。作者還用空行把全文分成三段,使我們小讀者更易理解這篇文章,使此文其意自見。
「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語言,向我們發出低低的絮語和呼喚。」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使我走向了書的海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