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名言
Ⅰ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Ⅱ 求千元左右的4.3寸智能手機,電池要耐用一些,手機質量要好一些,性價比稍好一些的,求高手指點
戰爭資料3479人閱讀
隱藏>>
年
3
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
34
個,
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
15
億以上,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
75%
。雙方
動員的兵力達
889
個師,共計
7400
萬人,共有
840
萬人陣亡,另
有
2100
萬人受傷。
普法戰爭
普魯
士為了統
一德國並與
法國爭奪歐
洲大陸霸
權,於是在
1870
年
-1871
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
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
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
50
億法
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
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
可是後來俄國在
1878
年的柏林會議上,
因巴爾干半島問題,
與奧匈帝
國發生利益沖突。
德國最終在
1879
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
與奧
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
地事務上發生沖突,
在
1881
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意
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
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
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
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
於
1887
年與
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
1890
年下台後,德皇威廉
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
在
1892
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
1904
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
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
英、
俄雙方終於在
1907
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
簽訂
「英俄諒解」
。
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
「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
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
—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
年
6
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
年
7
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
年
8
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
和德國宣戰。
1914
年
9
月:馬恩河戰役。
1914
年
11
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
年
5
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
年
10
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
年
3
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布
退出大戰。
1917
年
4
月:美國參戰。
1918
年
3
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
年
9
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
年
11
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
,
497
,
600
〃
中國:
50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
,
382
,
500
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達
4
年零
3
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
30
多個,約
15
億人口,
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總數的
67%
。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
損失高達
1805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
1516
億美元。戰爭主要發
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古今戰爭次數統計
從古到今,
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
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
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
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
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
164年中,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
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摺合
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前蘇聯學者統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35
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匈牙利一位教授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37年裡,世界上爆發
470餘起局部戰爭。在世界范圍內,無任何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大約300
場局部戰爭,大約有1000萬人死於戰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
人數1070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
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200萬人,減員人數1233796人,減員率
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200萬人,減員人數12000000人,減
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700萬人,減員人數9900000人,減員率
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
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
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
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
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
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
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
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享到:把文檔貼到Blog、BBS或個人站等: 復制 預覽 普通尺寸(450*500pix)較大尺寸(630*500pix)你可能喜歡戰爭成語 戰爭災難 拒絕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 戰爭名言 抗日戰爭資料 文學作品 鴉片戰爭資料
©2013 Bai 使用戰爭資料3479人閱讀
隱藏>>
年
3
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
34
個,
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
15
億以上,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
75%
。雙方
動員的兵力達
889
個師,共計
7400
萬人,共有
840
萬人陣亡,另
有
2100
萬人受傷。
普法戰爭
普魯
士為了統
一德國並與
法國爭奪歐
洲大陸霸
權,於是在
1870
年
-1871
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
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
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
50
億法
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
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
可是後來俄國在
1878
年的柏林會議上,
因巴爾干半島問題,
與奧匈帝
國發生利益沖突。
德國最終在
1879
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
與奧
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
地事務上發生沖突,
在
1881
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意
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
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
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
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
於
1887
年與
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
1890
年下台後,德皇威廉
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
在
1892
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
1904
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
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
英、
俄雙方終於在
1907
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
簽訂
「英俄諒解」
。
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
「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
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
—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
年
6
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
年
7
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
年
8
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
和德國宣戰。
1914
年
9
月:馬恩河戰役。
1914
年
11
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
年
5
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
年
10
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
年
3
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布
退出大戰。
1917
年
4
月:美國參戰。
1918
年
3
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
年
9
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
年
11
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
,
497
,
600
〃
中國:
50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
,
382
,
500
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達
4
年零
3
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
30
多個,約
15
億人口,
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總數的
67%
。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
損失高達
1805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
1516
億美元。戰爭主要發
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古今戰爭次數統計
從古到今,
世界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大致有以下幾種統計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在有記載的5560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大小
戰爭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從1740年到1974年的2
34年中,共發生過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37年中,包括現在仍在進行著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
次。其間,29次在亞洲,26次在中近東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
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歐洲。
據瑞典、印度學者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這5
164年中,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
這些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災難,使36.4億人喪生。損失的財富摺合
成黃金可以鋪一條寬150公里、厚10米、環繞地球一周的金帶。
據前蘇聯學者統計,從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這335
7年間,人類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據匈牙利一位教授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37年裡,世界上爆發
470餘起局部戰爭。在世界范圍內,無任何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
據美聯社調查報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爆發了大約300
場局部戰爭,大約有1000萬人死於戰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
人數1070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
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200萬人,減員人數1233796人,減員率
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200萬人,減員人數12000000人,減
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700萬人,減員人數9900000人,減員率
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
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
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
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
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
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
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
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享到:把文檔貼到Blog、BBS或個人站等: 復制 預覽 普通尺寸(450*500pix)較大尺寸(630*500pix)你可能喜歡戰爭成語 戰爭災難 拒絕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 戰爭名言 抗日戰爭資料 文學作品 鴉片戰爭資料©2013 Bai 使用
Ⅲ 古人讀書積累的名言名句
一、書以陶性情,詩以養靜觀。
出自:〔中〕郭沫若《潮汐集·有贈》
介紹: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
二、讀書是一種享受,創作盡管有它的一切煩惱,仍然是一種莫大享受。
出自:〔瑞典〕斯特林堡《女僕的兒子》
介紹:奧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國寶,世界現代戲劇之父。
三、我們需要的書,應該是一把能擊破我們心中冰海的利斧。
介紹: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職員。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四、學問是經驗的積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出自:〔中〕茅盾《虹》
介紹: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五、書是要會讀的。一切書都不會告訴你現成的公式或是什麼秘訣——例如成功秘訣,學成文豪的秘訣。一切書都是為著幫助你思想,而不是為著代替你思想而寫的。
出自:〔中〕瞿秋白《關於高爾基的書》
介紹: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雙,後改瞿爽、瞿霜,字秋白 ,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Ⅳ 關於細節的名人名言
關於細節的名人名言:
1、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回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答張瑞敏
2、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盧瑞華
2、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戴維帕卡德(惠普創始人)
4、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汪中求
5、做企業,贏在細節,輸在格局。關鍵是處理好埋頭拉車和抬頭看路的矛盾不容易,我的觀點是做任何事情要順勢而為,不要強求,不要蠻干。順了,自然就成了。——馬雲
6、最聰明的人設計出來的最偉大的計劃,執行的時候還是必須從小處著手,整個計劃的成敗就取決於這些細節。——西點軍校前校長潘莫
7、細節在於觀察,成功在於積累。——愛默生
8、不放過任何細節。——松下幸之助
Ⅳ 關於中國戰爭的名言
我們老師也留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事件: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11月 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 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參加國家:
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西班牙沒有直接參戰,只是派遣了所謂「藍色師團」的仆從軍幫助德軍。
反法西斯國家: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即今衣索比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1940年6月法國淪亡後稱自由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
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兩國軍隊鏖戰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美伊戰爭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董存瑞
25日凌晨,天還沒亮,陣地上一片寂靜。戰士們焦急地等待著總攻的信號。隨著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共軍強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敵人火力全給壓住了。在硝煙彌漫、烈火滾滾中,苔山頂峰的磚塔,被共軍的大炮轟倒了,炮樓也被打掉了,不一會兒,勝利的紅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頂峰。5時25分,命令下達,董存瑞所在的六連擔任主攻,從城東北向隆化中學外圍工事運動。國軍的機槍嚴密封鎖著他們前進的道路。六連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學東北面的舊衙門碉堡群。董存瑞帶領爆破組連續爆破了敵人4個炮樓、5個碉堡,勝利地完成了掃清隆化中學外圍工事的任務。 下午3點30分,第二次總攻開始。六連向隆化中學發起沖鋒。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面,抬不起頭來。原來,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狡猾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沖鋒的道路。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紛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白副連長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董存瑞挾起炸葯包,彎著腰沖了出去。在郅順義火力掩護下,他一會兒匍匐前進,一會兒又借著郅順義扔出的手榴彈的煙霧,站起來一陣猛跑。橋型暗堡里,國軍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的耳邊掠過。只見他猛然爬起來,一陣快跑跳進旱河溝里,進入了國軍的火力死角。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他抱著炸葯包迅速猛沖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棱,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葯支架。突然,身後響起了嘹亮的沖鋒號聲,總攻的時間到了。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掃清了前進的障礙。此時,他年僅19歲。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激戰4晝夜後,於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佔3個陣地後,受阻於零號陣地,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如不能迅速消滅敵中心火力點,奪取零號陣地,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某部6連通信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他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當即被任命為第6班班長。他帶領2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正在這時,黃繼光、吳三羊和肖登良沖了上去。他們三個人交替掩護爆破,很快炸掉了三個小地堡,只剩下最後一個大地堡了。這時,吳三羊犧牲了,肖登良也重傷後奄奄一息。指導員在敵照明彈的光亮上看見只剩黃繼光一個人帶著傷在運動時,連忙爬過來用機槍掩護黃繼光。黃繼光拖著受傷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後奮力投出一顆手雷。不料這個大地堡很堅固,手雷爆炸後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敵人的機槍依然瘋狂噴吐著火舌。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在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葯用盡。為了戰斗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他突然奮力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佔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相和歌辭•從軍行二首 唐•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十面埋伏,刀光劍影
這是我整理的,就差名言了
Ⅵ 奧地利有什麼哲學家嗎
1、覺得有趣的是,一樓的答案有點眼熟。仔細一看發現,原來一樓把我在某個版問題上的答案直接粘貼權了過來,只不過那個問題和樓主這個問題是不一樣的。
2、要問奧地利有什麼哲學家,似乎首先需要理一下奧地利的歷史。一戰前的奧地利是屬於奧匈帝國的,那時候它的思想家是很多的。所以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沒必要局限於現在世界地圖上奧地利的疆界。
3、奧地利的哲學家有很多,這里列舉幾個吧。(1)比較出名的,有恩斯特·馬赫,維特根斯坦,等人。(2)弗洛伊德,它也是很著名的奧地利人,通常認為他是心理學家,但他的心理學是開創性質的,所以也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3)二十世紀有個著名的以「維也納學派」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學派,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石里克(出生在德國,死在奧地利)。(4)卡爾·波普爾,「科學否證論」是它的代表科學哲學學說。
4、當然了,並不是所有哲學家都是很出名的,而出名的也未必是好哲學家。所以應該相信,奧地利還有很多無名的哲學家。
Ⅶ 單機游戲玩不成.
狙擊精英V2和熱血無賴是DX10/DX11游戲所以在缺少DLL文件的情況下只安裝DX9應該是沒用的。去下個DX11吧(前提是系統為Windows vista以上)
Ⅷ 求有關堅持的,哲理故事,名言……
有關堅持的哲理故事
來北京闖盪的女孩
一個女孩,高中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北京闖盪。18歲的她,沒有像樣的文憑,自然在北京也就找不到什麼好的工作。好不容易托老鄉找到了一家小店,在那裡做打字員,一個月400元,包吃、住的地方離得不算太遠,騎自行車40分鍾的樣子,是和幾個老鄉一起住在一間地下室,一張床鋪一晚8元。
除了打字外,她幾乎沒什麼別的事做。她從家裡帶來的書還是高中念的英語書。沒事就拿出來翻。書的邊上都起卷了。她閉著眼睛從書的最後都能背到最前一頁。就這樣,她攢了一年的錢,終於夠上個英文班。同屋的老鄉笑話她,「你這么學根本是沒有用的。有多少人是科班出身?公司里的人又不是傻子,放著科班出身的畢業生不要,要你?」她什麼也不說,只是笑笑。
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六年中,工作換了很多個,待遇越來越高了,開始400元,接著是600元,不久800元,跟著1200元,然後升到1500元,她的英文也由一級提高到二級、繼而三級,最後是四級和六級的證書也拿到了手,並且已經能和老外交流了。最近,她又換了工作,在一家外企,月薪6000元。她搬出了從前住的那個地方,與另一個女孩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不久,她認識了一個和她公司有著業務來往的部門主管,小夥子也是外地人,畢業後獨自留在北京打工。
後來,他們結婚了,並買了自己的房子。
她那天上街碰到了曾經和她一起住在地下室的老鄉———老鄉還是住在那裡,老鄉說一切都沒有什麼變化,只不過是自己周圍床鋪的人一年年都不同了。
(摘自《醫葯保健》8月號作者徐瑋)
狼不是孩子的榜樣
老方在6月29日《長沙晚報》撰文說,近日,報載深圳市一小學在校園內設立狼群雕塑,「本意」是要將東方傳統的「羊」教育模式引導到西方「狼」道上來。
建這個雕塑,校方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想用「個性張揚、敢於挑戰、不斷超越」的「狼」性取代孩子們身上「溫文爾雅、逆來順受、安於現狀」的「羊」性,希望孩子們「學會合作,能成為有思維、有智慧、能解決問題、體格強壯的人。」
那張牙舞爪、爭先恐後嚎叫著撲向獵物的狼群雕塑,容易令人產生生理厭惡。筆者實難找出其「個性張揚、敢於挑戰、不斷超越」的優點來。
在校園中,將狼這一非善動物突顯出來,對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且並沒有多少判斷力、審辨力的孩子們來說,是一種倫理的道德的災難:狼外婆的故事只怕要重新改寫了。
老虎與老鼠的故事
老鼠和老虎恰恰是動物界的兩個極端,一個是最弱小的,一個是最強大的。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最強大的老虎種族一蹶不振,瀕臨滅絕,而最弱小的老鼠種族卻日益昌盛,人丁興旺。很多年前,國家為保護老虎,制定法律,把它們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可是它們卻總也不見多起來。而老鼠在50年代就被列為「四害」之一,是全民共誅之全黨共討之的禍害,幾十年過去,它們不僅沒有給消滅,近年來卻愈加猖獗。法律在這里體現了它的局限性。最最讓法律尷尬的是在中國牡丹江市橫道河子貓科動物研究所,那裡的72隻老虎因為國家頒布了虎骨不準入葯的法令之後,一下子面臨全部餓死的困境。原來這個研究所是養老虎殺了入葯的,由銀行投資,賺取利潤,所以繁殖得很快。虎骨不準入葯了,銀行不能繼續投資,這些傢伙一年要吃幾百萬元的肉,誰來養活它們?它們眼巴巴地要餓死了,恰恰因為這個為了保護它們的法令。後來的哈爾濱的東北虎林園,就是要養活它們才建立的,據說也很難維持生計。
反觀在老鼠那裡,卻是另一種景象,如果你到鄉下去看一看,老鼠們大有席捲全球之勢。它們殺之不盡,愈殺愈多。各種化學毒鼠葯,上過幾次當之後立刻就傳遍鼠的世界,不再有老鼠去吃,使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幾天之內完全失效。又發明了「電貓」、「電蛇」,還有什麼「電子滅鼠器」,連高科技都用上了,還是不行。農民叫苦連天,成片的莊稼給老鼠吃得顆粒無收,他們束手無策。在我種莊稼的時候,老鼠是從來不會爬到玉米秸上去吃玉米的,只有等人把玉米割倒後才能為害,現在不同了,它們有了上玉米秸的本領,不等人動手,它們就開始搶先收獲了。老鼠幾十年之間的進化,讓人類感到不寒而慄。
(摘自《今晚報》作者孫少山)
冷漠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為從動物實驗中獲得有關愛的人類行為線索,為幼猴設計了五種人造母猴,觀察「母親」的拒絕會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樣的反應:第一種偶爾用壓縮空氣吹幼猴;第二種會猛烈晃動,致使幼猴無法爬到母親身上;第三種裝有彈簧,能將幼猴彈開;而第四種「母親」的身上居然布滿了鐵釘。但這四種「母親」都未能將幼猴從它的「母親」身邊趕開,惟獨第五種體內灌有冰水的母猴使幼猴躲在牆角,並永久地拒絕了母親。
很多人認為是自己的優秀拉開了同他人的距離,其實冷漠才是造成自己孤獨的原因。
(摘自《今日文摘》第7期作者魏克)
理智應對
一位挪威青年男子飄洋過海來到法國,他要報考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考試的時候,盡管他竭力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到最佳狀態,但主考官還是沒能看中他。身無分文的青年男子來到學院外不遠處的一條繁華的街上,勒緊褲帶在一棵榕樹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無數的人駐足聆聽。飢餓的青年男子最終捧起自己的琴盒,圍觀的人們紛紛掏錢放入琴盒。
一個無賴鄙夷地將錢扔在青年男子的腳下。青年男子看了看無賴,最終彎下腰拾起地上的錢遞給無賴,說:「先生,您的錢掉在了地上。」無賴接過錢,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腳下,再次傲慢地說:「這錢已經是你的了,你必須收下。」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無賴,深深地對他鞠了個躬,說:「先生,謝謝您的資助!剛才您掉了錢,我彎腰為您撿起。現在我的錢掉在了地上,麻煩您也為我撿起!」無賴被青年男子出乎意料的舉動震撼了,最終撿起了地上的錢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後灰溜溜地走了。圍觀者中有雙眼睛一直默默關注著青年男子,是剛才的主考官。他將青年男子帶回學院,最終錄取了他。這位青年男子叫比爾·撒丁,後來成為挪威小有名氣的音樂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當我們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時候,往往會招致許多無端的蔑視;當我們處在為生活苦苦掙扎的關頭,往往又會遭遇肆意踐踏你尊嚴的人。針鋒相對的反抗是我們的本能,但往往會讓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暴虐。我們不如理智地去應對,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展示並維護我們的尊嚴。那時你會發現,任何邪惡在正義面前都無法站穩腳跟。
(摘自9月17日《揚子晚報》作者王志明)
歷史題該怎樣考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美國世界史的一道題目: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大意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個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義大利不夠強大,翁哥龍沙克斯,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日耳曼跟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准答案的。
相形之下,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作答案。人家培養的是能力,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
(摘自《散文百家》第8期(下)作者張壽卿)
憐憫與尊嚴
有一次,我去火車站送朋友。我們叫了輛的士,把重重的幾個箱子放在車後面。下車的時候,一個拄著拐杖的中年人幫我們開了車門。接著,他又向我們伸出一個骯臟的小盆子來。盆子上堆滿了一毛兩毛的硬幣和紙幣。
我問朋友,有沒有零花錢。朋友搖搖頭。我只好把准備用來買站台票的兩元錢都給了那個中年人。中年人大吃一驚,手不停地抖動著小盆子,他激動得彷彿第一次收到這么多的錢。
我們沒在意,徑直往後車廂去拿箱子。朋友費很大力氣拿出一隻。剛要拿起另一隻時,一隻粗壯而黝黑的大手伸了進來。「我來!」他一把拿起那隻箱子,堅持要幫我們把箱子提到車站門口。「不用了,謝謝。你也不方便啊!」我和朋友都不忍心。「不行,一定要送!」他左手拄著拐杖,右手提著大箱子,一瘸一拐地往車站方向走去。
憐憫與尊嚴使愛心得到了升華。
(摘自9月20日《三湘都市報》作者國梁)
兩支火把
兩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兩支火把中有一支沒有點燃,另一支是點燃的,發出很亮的光芒。過了不久,兩支火把都回來了,而且都向火神提交了它們的考察報告。
第一支火把說,整個世界都陷在濃郁的黑暗中,他覺得眼前的世界情況很壞,甚至已壞到了極點。
第二支火把的報告卻恰恰相反,他說他無論到哪裡,總可以找到一點光明,所以,他認為這個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聽了這兩個不同的報告,那個派他們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對第一支火把說:「也許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說到底是我們自己的形象定位。當我們像那支沒點燃的火把,吝嗇自己的光明時,我們自然會覺得眼前的世界陷在濃郁的黑暗裡,自然看不到希望所在;當我們像那支點亮的火把,燃燒著我們自己時,我們眼前自然有不滅的光明,希望就在那光明裡升騰。「也許該好好地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的,我們始終應該牢記,這個世界是光明還是黑暗,有我們自己的一份責任。
(摘自《小品文大觀》第6期作者張峰)
兩只老虎
有兩只老虎,一隻在籠子里,一隻在野地里。在籠子里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籠子里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卻羨慕籠子里的老虎安逸。一日,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咱們換一換。」另一隻老虎同意了。
於是籠子里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進了籠子。但不久,兩只老虎都死了。一隻是飢餓而死,一隻是憂郁而死。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卻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合適。
(摘自7月19日《新安晚報》作者孔德保)
令人思索的「馬桶效應」
為什麼好強、倔犟的塞爾維亞人在美國炸彈面前低下了頭?有這樣一個說法。
美國空軍轟炸的目標起初集中於軍事目標和與之有關的交通樞紐,後來則轉而摧毀諸如水廠電廠之類的民用設施。城市供水供電系統的癱瘓,直接影響了居民家庭衛生用水。那些過慣了現代文明生活的廣大都市居民,在沒有充分心理准備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了習以為常的抽水馬桶,一連多日在戶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來解決「日常問題」,事態就立刻變得嚴重起來,久而久之,人們便開始對時局失去耐心,以致大眾逐步達成了一種共識:恐怕國家政策或高層政府官員該有些變換了。
隨之而來的,便是傳媒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畫面:人心浮動,簽署城下之盟,大選後政府更迭,前任國家元首變成國際法院的「階下囚」,但民眾生活趨於正常。
把生活方式,或把已經無形中成為日常生活之組成部分的習慣鏈條突然打斷,並將它與民眾的心態以及政府政策納入一個邏輯框架中加以說明,還是很有些意義的。
(原載《經濟學家茶座》第21期作者張宇燕轉摘自8月23日《學習時報》)
盧溝橋上「瞎話」多
梁亞明在7月2日《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6月25日某電視台播出了一男一女兩個少年在盧溝橋上游歷的節目,編導的本意大概是想通過孩子的對話,向廣大觀眾介紹一下盧溝橋。創意不錯,但節目卻出現了嚴重的錯誤,讓人看後十分氣憤。
其一,一個瘦老頭兒,手裡轉動著兩個用於健身的核桃,用山東口音對兩個孩子說:「那個七七事變哪,一共打了七七四十九天……」
其二,兩個孩子中的小丫頭,竟對瘦老頭兒說「老爺爺,當年咱八路軍在盧溝橋上怎麼打日本的呀?」
其三,在後期製作時,編輯居然將時任29軍軍長的宋哲元將軍,變成了「孫××」。
真實的歷史是:1937年7月7日,日軍駐豐台一部,與我駐盧溝橋的29軍110旅219團三營發生沖突。戰斗於凌晨打響,拉開了我國軍民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序幕。至28日,日軍用飛機轟炸了29軍設在南苑的軍部,隨後又突破了我軍陣地,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均在陣地上陣亡。
路要拾遺
在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上午,我獨自前往國立博物館參觀。忽然聽到身後傳來匆匆的腳步聲,並伴隨著一聲聲的叫喊。這時路人都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我感到很納悶。轉過身去,一位青年男子朝我奔來。「先生,你丟了飲料罐!」我一愣,向他聳肩攤手道:「我沒有丟啊。」可那青年卻固執不讓,「我親眼看見一隻飲料罐從你腳邊滾出來的。」見他煞有介事地指責,我更是莫名其妙,也無心同他辯個清白。立刻彎腰俯首拾起這只不知從何方滾到我腳邊的空飲料罐,將它扔進了路邊的廢物箱里。息事寧人後,那男青年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十分委屈地向他解釋:「先生,這只飲料罐真的不是我丟的。」可他卻說:「我知道不是你丟的,但是看見地上有垃圾,就應該馬上拾起來,把它丟進廢物箱,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無言以對。
在接下來的幾天走馬觀花中,我時常看見有市民自覺地俯拾路旁的廢棄物或紙屑等,然後扔到廢物箱里。我想,也許正是哥本哈根市民自覺形成的路要拾遺的良好習慣,才使得這里的條條街道都非常潔凈。
(摘自8月27日《人民日報》作者聞已)
旅鼠的自殺之旅
旅是北極草原的老大,它們的生育速度實在太快,一胎最多可以生20隻,20天就可以成熟。一對鼠男女如果從春天開始致力於生育大計,到秋天就會製造出幾十萬個後代。每隔三到四年,旅鼠的數量就會大到把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的程度,這時,它們得考慮子孫後代的事了,如何消除過剩的數量呢?死亡!主動的死亡是最好方式。
這時,旅鼠搖身一變,顏色從原來的灰黑色忽然變成鮮艷的橘紅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來天敵為自己舉行腹葬。但是狐狸們,貓頭鷹們怎麼努力也吃不光所有的旅鼠。
於是旅鼠們集合起來,幾十萬只,幾百萬只地成群結隊開始了一生中最悲壯的旅行。它們鋪天蓋地地向大海而去,前面的旅鼠逢水架橋:以肉體填平小河、池塘,後面的旅鼠踏過同類的屍體繼續前進。大軍所到之地,植物統統被吃得精光,草地變成荒原,它們的死亡隊伍來到海邊之後,幾百萬只旅鼠抱在一起,像座小山似的在水裡翻滾……
旅鼠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這種死亡之旅。美國的皮特克用營養恢復學說來解釋旅鼠的自殺:當鼠類數量達到高峰時,植被因遭到過度啃食而被破壞,食物不足、隱蔽條件惡化,於是它們只好除了留下少數以繁衍後代之外,統統去死。等到植被恢復時,它們的數量再節節攀升。
(摘自6月16日《青年參考》作者夢亦非)
買賣柿子
美國有一個攝制組,到中國某地農村拍一部有關中國農民生活的紀錄片。他們找到一位柿農,說要向他買1000個柿子,請他把這些柿子從樹上摘下來,並演示一個貯存的過程,談好的價錢是1000個柿子160元,摺合20美元。
柿農很高興。他找來一個幫手,一人爬到柿子樹上,用綁有彎鉤的長桿,看準長得好的柿子用勁一擰,柿子就掉了下來。下面的一個人就從草叢里把柿子找出來,撿到一個竹筐里。柿子不斷地掉下來,滾得到處都是。下面的人則手腳飛快地把它們不斷地撿到竹筐里,同時還不忘高聲大嗓門地和樹上的人拉家常。美國人覺得這很有意思,自然全都拍了下來。接著又拍了他們貯存柿子的過程。
美國人付了錢就准備離開,那位收了錢的柿農卻一把拉住他們,說:「你們怎麼不把買的柿子帶走?」美國人說,他們買柿子的目的已經達到,柿子還請他自己留著。那
柿農很生氣地說:「我的柿子很棒呢,你們沒理由瞧不起它。」
翻譯解釋了半天,柿農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同意讓他們走。他搖搖頭感嘆:「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傻瓜!」
那位柿農不知道,他的1000個柿子雖然原地沒動就賣了20美元,但那幾位美國人拍的紀錄片,拿到美國去卻可以賣更多更多的錢。
一個柿子通常只能賣一次,但如果將柿子製成「信息產品」,就可以賣千千萬萬次。
(張有軍摘自8月13日《現代女報》作者徐迅雷)
賣糖哲學
一個小孩到商店裡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售貨員。因為別的售貨員都是先抓一大把,拿去稱,再把多了的糖一顆一顆拿走。但那個比較可愛的售貨員,則每次都抓得不足重量,然後再一顆一顆往上加。
雖然最後拿到的糖在數量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但小孩就是喜歡後者。這一「賣糖哲學」告訴人們:生活中,同樣的付出,僅僅因為方法不同,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摘自6月29日《市場報》)
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
在電視上看「十佳教師」的事跡報告,有一位姓方的女教師,講述了發生在她身上的真實故事。
方老師的丈夫在外地工作,他們有一個4歲的女兒;方老師教初三數學,同時擔任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方老師每天早晨6點以前趕到學校,晚上10點以後才能回家。上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先隨她到學校,等她安頓好工作後再送到幼兒園;晚上7點鍾,她將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拔掉所有的電器插頭,再將玩具堆放在女兒面前,然後反鎖上家門到學校去輔導學生晚自習。
有一天,學校要進行模擬考試,一大早,女兒說自己「特別冷」,方老師沒在意。晚上她把女兒接回家,女兒又說「特別困」,方老師便讓女兒睡覺,自己急匆匆趕到學校去看學生晚自習。第二天,孩子說沒力氣起床,要求不上幼兒園了,在家裡玩一天。她也就答應了。第三天,孩子說眼睛看不見東西,方老師便帶女兒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孩子因為高燒,角膜已經軟化穿孔,徹底失明了……方老師講到這里不由得嗚咽起來。但她平靜了一下情緒,馬上接著說:「那一屆學生十分爭氣,有一半學生考上了省重點高中。雖說為了他們的成功我付出了高額代價,但我覺得值!他們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安慰與自豪!」
我的心,在那一刻碎了!這個偉大的方老師,竟可笑地認為送走幾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就可以抵消她對一個無辜女孩所犯下的錯!她把那個可憐的女童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以為犧牲掉孩子正顯示母親無比高尚的情操!最可怕的是諸位評委,他們究竟想通過方老師這個讓人椎心泣血的故事標榜什麼?
我們的教育應該摒棄那些非人性的東西。不要總去誇耀一個老師身患重疾置生死於度外毫不吝惜地拋灑生命;不要總去誇耀一個校長因為考季來臨工作緊張便不去為老父親送葬;不要總去誇耀一個母親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在自己的婆母臨終前都不滿足她看一眼孫子的願望……
(摘自《東方女性》第5期作者張麗鈞)
名氣的價值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擬以3萬美金的年俸,聘請曾任南部聯軍統帥的名將李將軍為該公司董事長,但遭李將軍拒絕,理由是他對人壽保險業務毫無心得。公司負責人當即告稱:「閣下對人壽保險業務無心得無所謂,我們需要的是您的大名。」
「好的,可見我的名氣很有價值,」李將軍嚴肅地說,「正因為此,今天我不得不告訴你,我要把它用在與它價值相配的地方。」
後來,李將軍欣然接受了一個小規模專科學校校長的職務,年薪只有1500美元。
30000<1500,這在數學上是謬誤,但在李將軍那裡卻是名氣的價值。於是我們便不難明白李將軍為何在美國頗受尊敬,因為一個真正偉大睿智的人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更知道如何找到價值的歸屬。
(摘自《文字客》第6期作者周紅飛)
名與德
傅聰可謂名人,其父傅雷亦是名人,有一回我訪問傅聰,得知他的父母在「文革」中憤然棄世之後,骨灰被一位從不相識的姑娘冒稱「傅雷乾女兒」領去保存。這位「乾女兒」為此蒙塵十年,直至「文革」結束後才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傅聰從英國來到上海,欲重謝她,她卻連傅聰都不見,說道:「何必說謝!何足道謝!」
我尋訪她。經我再三懇求,她才願說出保存傅雷夫婦骨灰的經過,但要求我在報道中絕不可提及她的名字。我只得從命,通篇以「她」相稱,發表了長篇報道。迄今,她仍過著平平常常的生活。
她為善而不求名,如同唐朝駱賓王所言:「不汲
汲於榮名,不戚戚於卑位。」她曾很深刻地對我說:「倘若我求名利,我就不會在那樣的年月冒著生命危險去保存兩個『反革命』的骨灰!」
傅雷譯著等身,傅聰琴聲蓋世,論知名度她無法與傅氏父子相比。但是她那善良正直的品格,並不亞於傅氏父子———「名」與「德』並不完全成正比。
(摘自9月15日《北京娛樂信報》作者葉永烈)
蘑菇與人才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沒有能夠受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從某種觀念上講,這種「蘑菇經歷」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因為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它可以消除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摘自7月8日《經濟視點報》作者章立早)
你屬於哪種人
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以下熟悉的話語:「現在是午餐時間,你3點以後再打來吧。」「那不是我的工作。」「我太忙了。」「那是漢曼的工作。」「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這件事我們現在辦不了。」
有一次,我到一家百貨商店去購買一件東西。我走到一個自己要找的櫃台,可是店員卻把我帶到了別的地方。你知道嗎?在我找到那件東西之前,我被帶到了商店的四個櫃台。如果某人能在某處貼出一張杜魯門總統的座右銘:「責任到此,不能再推!」該多麼振奮人心啊!
有兩種人永遠無法超越別人:一種人是只做別人交代的事,另一種人是做不好別人交代的事。哪一種情況更令人喪氣?實在很難說。總之,他們會成為第一個被裁掉的人,或是在同一個單調卑微的工作崗位上耗費終身的精力。
用上面所說的任何一種方式做事,你或許可以躲過一時,卻永無成功之日。
你屬於上面哪一種人呢?
(摘自6月28日《深圳商報》作者佚名)
本文來自:5time語錄網(www.5time.cn),原文地址:http://www.5time.cn/show/12940.html
Ⅸ 民族大團結的名言警句
1、團結奉獻,是激勵各族人民銳意進取、拼搏創業的內在動力,是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創大業、干大事的道德文化旗幟。
2、團結奉獻,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3、團結共事的能力,源於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源於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
4、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凝聚力,出戰鬥力,出新的生產力,革命時期是這樣,建設時期也是這樣。
5、團結凝聚力量,奉獻詮釋忠誠。
6、團結是寶。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困難時期不氣餒,勝利時期不驕傲,輝煌時期不發熱,勝利就永遠屬於我們!
7、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奉獻是社會疆發展進步的基礎。
8、團結是什麼?團結是乘法。把一個人的力量乘以一個人的力量,那麼這份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把這份力量乘以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呢?再大的困難也會迎刃而解的。
9、團結出凝聚力,出生產力,出戰鬥力,團結可以戰勝艱難險阻,創造人間奇跡。
10、人在社會中,總要和別人團結,學會團結,就是最強大的!
11、人要是不團結,就像是除法。一個本來非常大的力量,卻被分成無數份,每份的力量簡直不堪一擊,就像 凱 凡爾納的《機器島》一樣,一個本來挺大的機器島,因為內部分成兩半,島分成了好幾塊。不團結就像烈性炸葯,使人孤立的葯。
12、民族團結,推動著中華民族大發展大繁榮;軍民團結,鞏固著偉大祖國的鋼鐵長城;人民團結,推動著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團結出凝聚力,出生產力,出戰鬥力,團結可以戰勝艱難險阻,創造人間奇跡。
13、講團結首先要講風格,講奉獻,講責任,「老黃牛」越多,我們這個民族就越充滿希望。
14、共同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遵守統一的行事規則和鐵的紀律,是團結的基石。
15、對領導幹部來說,團結是美德、是責任,更是一種境界。
16、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大家團結在一起,因為,只有團結在一起,我們的力量才能更加強大。
17、小小的螞蟻經常能搬起是自己重量幾倍的東西,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是靠團結的力量。俗話說得好,五人團結一隻虎,十人團結一條龍,百人團結像泰山。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
18、中國人民歷來不缺乏團結和奉獻精神。正是無數革命先輩流血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獨立,正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才實現了中國的富強。
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全黨同志要用堅強的黨性保證團結,用共同的事業促進團結,自覺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促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大團結。
Ⅹ 卡夫卡經典語錄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
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語錄
1.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2.心臟是一座有兩間卧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箴言錄》
3.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4.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誤入世界》
5.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而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凶,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城堡》
6.我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
7.書必須是用來鑿破人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8.你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兒籠罩著你的命運的絕望,同時,用另一隻手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
9.光勤勞是不夠的,螞蟻也非常勤勞。你在勤勞些什麼呢,有兩種過錯是基本的,其他一切過錯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懶惰。
10.什麼是愛?這其實很簡單,凡是提高、充實、豐富我們生活的東西就是愛,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東西就是愛。
11.人只因承擔責任才是自由的,這是生活的真諦。
12.真正的對手會灌輸給你大量的勇氣。
13.盡管人群擁擠,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孤獨的。對世界和自己的評價不能正確地交錯吻合。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壞的世界裡,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裡。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當你站在我面前,看著我時,你知道我心裡的悲傷嗎?你知道你自己心裡的悲傷嗎?《失蹤者》
14.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