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散文加賞析

散文加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9:51:22

1. 經典美文摘抄及賞析

摘抄加賞析(一):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方是海邊的沙地,都種一望無邊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握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魯迅《故鄉》)
美文賞析
這幅畫是少年閏土月夜瓜地刺猹圖。透過「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及「一望無邊的的碧綠的西瓜」的景物描述烘托出一個英俊、活潑的少年閏土。
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響著……
摘抄加賞析(二):
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松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潛質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盼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以前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只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彷彿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像,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2. 幾篇著名的散文帶賞析.

●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3. 美文加賞析

夜靜悄悄的,面抄對一窗夜色,我的心襲底也不由泛起些漣漪。我潛入自己的內心,探索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藍天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等待著更加猛烈的黑夜的光臨。他就象是一位安詳的老人,永遠微微地笑著。那慈愛的眼睛,送來股股暖流,伴隨著陣陣清香。黑夜不斷侵蝕著藍天,試圖顛覆這個世界,要讓它成為永久的黑色地盤。藍天卻只是微微顫動了一下,仍然保持著嘴角那優美的弧線,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他張開那寬闊的懷抱,歡迎客人們的來訪。不論是黑夜的兇殘,或是狂風的不友善,亦或是星星的依賴
不覺一陣寒意襲來,夜已是很深了。我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內心的那一片天空永在。
講評:文中以天空為主題,寫出內心的堅定.

4. 美文加賞析

夜靜悄來悄的,面對一窗夜色,自我的心底也不由泛起些漣漪。我潛入自己的內心,探索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藍天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等待著更加猛烈的黑夜的光臨。他就象是一位安詳的老人,永遠微微地笑著。那慈愛的眼睛,送來股股暖流,伴隨著陣陣清香。黑夜不斷侵蝕著藍天,試圖顛覆這個世界,要讓它成為永久的黑色地盤。藍天卻只是微微顫動了一下,仍然保持著嘴角那優美的弧線,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他張開那寬闊的懷抱,歡迎客人們的來訪。不論是黑夜的兇殘,或是狂風的不友善,亦或是星星的依賴
不覺一陣寒意襲來,夜已是很深了。我堅定地告訴自己,一定要讓內心的那一片天空永在。
講評:文中以天空為主題,寫出內心的堅定.

5. 名家散文並帶賞析的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 《目送》

6、「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三毛 《流星雨》

相對於虛偽的粉飾和不安內心外的面具,隨性,自然才是最本真的自我。

6. 經典美文摘抄及賞析

:《寬容》
記得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它可以包容人間萬物,可以與人為善,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我真正明白這些卻是緣於一次偶然。
那是星期一的早晨,我匆匆地去洗涮飯盒。要知道,時間就是生命!贏得時間就能提前完成作業,有更多的時間看看書。教室里還有一大堆作業在等著我趕去與它們「約會」呢。可今天也不知怎麼了,水池邊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難道布置作業都是全校統一的嗎?我開始煩躁起來,怒火也一點一點地升了起來,整個人成了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
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焦急,我找起了空子,准備往裡鑽。過五關斬六將,歷經千辛萬苦,我總算擠到了水池邊,心中長吁一口氣——馬上就可以擺脫這非人的折磨了。顧不上得意,更無暇考慮身後那擠作一團粥的人群,我開始了洗涮。三下五除二,大功告成!轉身……只覺身體往左一歪,一腳踏進了池前的污水中,左手也按到了水池裡,更可惡的是臉上被濺上了臟兮兮的油水,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湯雞!怒火沖上頭頂,我立馬回頭尋找那可惡的「肇事者」,是一個初一年級的小男孩。我狠狠地瞪著他,真恨不得把他大罵一頓,可我怕違反紀律,沒敢大吼,就那樣凶凶地盯著他。也許是我的樣子有點嚇人吧,那個小男孩竟有些不知所措了,兩只手緊緊抱住飯盒,怯怯地瞅著我。見我不作聲,他知道大事不妙了,結結巴巴地說:「對……對不起,我……我不……我不是故意的。」說著眼裡泛起了點點淚花,亮晶晶的。
突然,我好像從這點亮光里看到了我自己。
那是我剛入學時,也是在水池旁,碰到了一個三年級的大姐姐。那個大姐姐比我現在還慘,那身漂亮的衣服被池中的污水染成了大花臉。我嚇壞了,一時間連句對不起的話也忘了說,只是愣愣地站著,等著挨一頓披頭蓋臉的的臭罵。可她並沒有罵我,而是沖我笑笑,問我有沒有磕到。那一刻,我是多麼感激那個大姐姐呀,甚至還覺得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學校真幸福。
那麼現在的我是不是有點兒可惡呢?我不自覺地眨了眨眼,讓笑容綻在臉上,雖然有點勉強。「沒關系。」我脫口而出,這下輪到小男孩詫異了,嘴巴張得大大的,似乎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他這副模樣,我不由得笑了,真心的。「真的沒關系,剛才我是嚇唬你的,逗你玩呢!」他似乎相信了,也沖我笑了笑,兩個小酒窩也跳了出來,真可愛!我不由得又想到了自己家裡的弟弟。「來,我幫你洗吧!」,我溫和地對他說。「不用了。你還是先把腳……」他似乎有點逗,頑皮地看著我那隻還泡在水裡的腳。「啊!」我立刻抬起了腳。雖有點兒尷尬,但我仍然很心。回到教室,作業做得出奇的順利。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幾年,但是想起來我就充滿感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我們只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寬容處事,人生就會更精彩!

【賞析】

這是一篇很值得一讀的記敘文。這篇作文呈現出以下三個亮點:一是主題深刻突出。作者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小事,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的道理,不容易!可見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是相當深刻的。二是語言活潑生動。全文的語言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靈活多變,生動有趣,時而盡情描寫,如第三段,使文章搖曳多姿。三是結構一波三折,富有波瀾。倒敘與插敘合理穿插與運用,使文章變化有致,頗有韻味。結尾收束有力,可謂畫龍點睛。

7. 優美散文片段加賞析

優美散文《故鄉的十月》;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內下向我們走來,「雞、容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欣賞拜讀佳作!有空點擊看看。

8. 經典散文及賞析

讀《山中雜記》有感

初識冰心,對她了解不多。總體說來,她是一個被母愛和童真包圍的女性。讀過此書,才意識到我好像是管中窺豹。

她的散文常給我一種近似抒情詩和風景畫的美感,文筆清新俊麗,清倩靈活。看著「月光浸著雪凈的衾綢,逼著玲瓏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回轉,默然神傷……」。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獨特風格。她善於擷取生活中的片段,編織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對那些晶瑩美麗的回憶的抒寫。因為她曾說她喜歡做「埋存與發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靈氣、最自然的散文幾乎都是她用飽蘸真摯的情感之筆對「埋存」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生活進行藝術的「發掘」所得。在她回憶與吳文藻的生活中,她會偷偷地將吳文藻書桌上她的照片換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會故意把丁香說成香丁,吳文藻還認真地點頭。就是這樣,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沒有大海的壯闊,也沒有長江的奔涌,那是山間流出的溪水,平平穩穩;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的情感永遠也激不起大波大瀾,卻能給讀者帶來一種細泉似的脈脈溫情。

冰心散文營造的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她贊美自然,愛慕賢良,探索真理。《寄小讀者》《山中雜記》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靈性、善的箴言的結合體。同時也寄託了她最純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兒童培養成更誠實、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為歷史百年的見證人,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風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腳印並不在一條直線上,且有深有淺。她那支多彩的筆,記下了她的成長,她的觀察,她的感受,她的愛憎,她的憂患……

奏響自然靈魂的散曲

9. 優美散文及賞析

原文閱讀
讀莫扎特與憶鄉村(有刪節)
耿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當我還在北方的一個小村子裡,跟著年邁的父母,像蠶兒結繭一樣,完成將被土地封閉的童年時,一種內心的躁動,使我對來自土地的每一種聲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過聲音的翅膀,飛抵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聲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樣飛翔的?當你用耳朵,聽見花的骨朵,輕輕地顫動出季節的消息時,你的內心,是否被音樂的潮水浸濕了?那時,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著這樣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是五顏六色的。要不,這些永遠被踩在腳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給了你這樣的遐想,正是這樣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獨之後的今天,還能通過你的音樂,排遣內心的寂寞,從而在一種不受時空約束的層面上,讓精神獲得神的愉悅。
大地呵,為了富人,也為了窮人,就這樣精美的安排著大地上的事情。
現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鋼筋之外的長安城裡,我想著遠在百里的一塊大地。盡管我的腳步,對於它已經很陌生了,但它關於泥土的神話,將永遠在我的心田裡瘋長。
其實,我在穿過所有麥田的時候,都是從屋後的園子里開始的。
那是母親種著黃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園子。
我甚至相信,不僅園子里各種開得熱烈的菜花,是母親種出來的,就是那些在各種花間,飛得熱烈的蝴蝶,也是母親種出來的。我最愛看母親在園子里摘菜,因為那時,就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每每陷入這樣的畫面里,我發現母親的身上,就集合了鄉村裡的所有聲音。如果把它們用樂譜記下來,且由竹製的笛子演奏出來,就是對鄉村精神最經典的歌頌。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把浮現在母親身上的音樂讀出來,讓它成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驚心動魄的事情。但我堅信,莫扎特的全部音樂,都是從母親身上對大地上的事情,一種最天才的閱讀。可以這樣想像,當父親領著他和姐姐,在歐洲大地上為音樂奔走的時候,他的母親,永遠像一位集合著大地上的聲音,時刻出現在他想像里的音樂之神,護佑著他,為了後來的我們能聽到他天才的音樂,而從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聲音的力量。
面對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靜下來,回到母親沒有走出的那片鄉土上去。
在那裡,我的所有記憶,都與聲音有關。在母親彎腰勞作的園子里,我聽過蝴蝶的顫翅聲;在母親祈雨背水的後溝里,我聽過老狼的凄哭聲;在母親挖葯走過的土城裡,我聽過野兔的打洞聲;在母親洗衣的澇池裡,我聽過土蛙的鳴叫聲。其實,我能長成一位詩人,用像青銅一樣的漢字,寫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寫我晴天雨天中的鄉親,是因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見的世界,都是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隨著木質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聽見陽光在她的長發里,發出光亮的聲音。
我不知道這就是音樂。但我對這個畫面的欣賞,一直持續到我離開故鄉。 案例賞析
閱讀一篇文章,就像認識一位朋友,要通過數次交流、多方接觸,才可能逐漸透過外表,聽懂他內心的聲音,讀出他潛在的光華——如果他有的話。然後再決定是與他相交相知,還是點頭而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讀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簡單。因為人是善變的,這一刻說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變了。而文章一旦創作出來,發表之後,就是相對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屬於作者的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眼光,闡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從「頭」開始,讀文章當然也要從題目開始。《讀莫扎特與憶鄉村》已經很明確地點出了所寫的主體內容:和閱讀莫扎特的音樂有關,和回憶養育自己的鄉村有關。
初讀文章,有幾個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兒時的作者在野外麥田裡極目遠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麗的母親在屋後菜園里摘菜勞作,身上落滿了蝴蝶。還有一些動聽的聲音縈繞耳旁:有蝴蝶的顫翅聲,有老狼的凄哭聲,有野兔的打洞聲,還有母親梳理長發的光亮的聲音。
讀出這些,只能說我們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該怎樣把它們串聯起來呢?
我們可以想像著讓自己的思緒從眼前的文章飄散開去,一直飄到長安城內的一間小書房裡,落下來,可以看到一個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著煙斗,眯著眼睛,坐在藤椅上,靜靜地聆聽著音箱里傳來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鳴曲。看他出神的樣子,應該是從這天籟一般的樂聲中聯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吧!
也許是想到了兒時在鄉村聆聽過的真正的天籟吧,那麥場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柳樹上高亢嘹亮的「知了」聲,後園里抑揚頓挫的蛐蛐聲,田埂間窸窸窣窣的蟲子爬行聲……
也許正是這些聲音使他從繁雜忙亂、重復瑣碎的農活中抬起頭來,意識到應該用心地體會這大地上的美麗。而周圍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卻無暇顧及這一切,低著頭一心忙著手裡的活計。那日見傴僂的腰身,愈發黢黑粗糙的皮膚,都是全心全意服侍這片大地的印記。只有這樣的忠誠,大地才會賜予他們活下去所必需的糧食。他們意識不到也從不敢想要離開這片養育而又束縛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卻望著遠處暗暗地想,這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之外,應該有更美麗的一片天地吧。
也許正是這來自「內心的躁動」和對遠方的嚮往,驅使他乘著「聲音的翅膀」飛到了「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時候,他已經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讀過了各種各樣的畫卷,卻再也聽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內部的聲音,再也看不見小時「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見的」「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的情景。
他之所以對莫扎特的曲子一見鍾情,再讀傾心,就是因為從中他聽到了大地內心的聲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聽曲子的時候,他經常這樣想,莫扎特應該和「我」有同樣的體驗、同樣的嚮往吧?他應該也曾經「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吧,要不然,這些只能永遠被踩在腳底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麗的花朵,散發出這樣的芳香?他對大地上聲音的敏感也應該和「我」一樣,他也會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聲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鬧聲里,不遠處教堂悠揚的鍾聲里,鄉間小路上的有節奏的馬蹄聲里吧?
不同的是,「我」為了追求更多的「美麗」,離開了母親,離開了故鄉,來到了一個花枝招展、富麗堂皇卻沒有「美麗」的地方。而莫扎特卻對大地的內心作了「最天才的閱讀」,在母親的「護佑」下,與父親、姐姐奔走在歐洲大地上,用音樂向世人訴說著大地容顏的美麗、靈魂的滄桑。
他也許有些後悔自己離開了母親和故鄉,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當初不選擇離開,現在又怎能真正認識到母親的偉大、麥田的美麗?又怎能做到對田園發自內心的欣賞?他決定把這些都寫下來,把對母親的懷念,對家園的嚮往,對莫扎特的感激,對美麗深層次的領悟,都記錄在紙上。
應該從哪兒寫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後的菜園子,母親在那裡因地制宜地種了些瓜果蔬菜。記得母親在園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當時只覺得蝴蝶飛得好看,母親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現在想來,正是母親摘菜的情景給了我最初的美麗的震撼,也意識到,只有像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勞作,才是對大地所作的最忠誠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讀懂了大地的內心。
母親沒有走出那片鄉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內心深處嗎?
他在莫扎特天籟般的鋼琴奏鳴曲中,拿起了筆,極為平靜地走進了那片「美麗的鄉愁」。
現在我們把剛才飄散出去的思緒拉回來,再讀文章,咦,這不就是我們剛才深入作者的內心所體會到的一切嗎?
要讀懂作品,最好的途徑就是深入作者的內心。那麼怎樣才能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情緒,最直接、最單純地融進別人的世界呢?請允許我引用宗白華先生的一段話來闡述這一點並結束這一次的閱讀: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原文閱讀
山中避雨
豐子愷
前天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燭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向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音階摸得不大准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正。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歌來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貝多芬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案例賞析
《山中避雨》是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佳作,閃爍著多種美的光彩。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會體驗到不同的美。
體驗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們可以先整體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脈絡。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節簡單,沒有什麼波瀾,「不平」主要體現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上。
「我」初時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是「一伏」,情緒有些低落。但「我」畢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讓「我」「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這是「一起」。「我」因體味到了這境界的好處,情緒開始回轉。為了安慰兩個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兩個女孩很「歡喜」,和了琴聲歌唱,「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甚至「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而「我」也嘗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的「音樂的趣味」。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達到了高潮。但「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我」要離開了。村裡的青年們和我「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感情又趨傷感。這又是「一伏」。
初讀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緩緩地向前推進著。
體驗內涵:水到渠成的意蘊抒發
整體感知後,我們可以再對文章進行分解閱讀。看文章的每個段落都寫了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包含著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蘊,並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
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組成本文的三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敘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敘述「我」同兩個女孩(作者的兩個女兒)到西湖山中遊玩之事,這本是件樂事。可是「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從而有了「掃興」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卻意外地讓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讓「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興。為了安慰兩個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們和三家村的青年們一起和著歌唱之事,又讓我感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最後,三家村的青年們送「我」上車、和「我」惜別之事,還讓「我」有了依依難舍的淡淡憂傷。如此,情隨事顯,絲絲入扣。
2.後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讀罷使人如沐春風。但作者並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開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這樣的文人、畫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賞,這是「獨樂」,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樂趣是雅俗共賞之樂,是「與民同樂」。「獨樂」「與民同樂」,孰樂?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繼而深思:胡琴這種樂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文章最後,作者通過感受與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別之情,更是體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的「樂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見,作品不是專為述寫生活細節而寫,也不是為普通的體驗而感,而是有著深刻、宏大的內涵。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推及這樣深重的人生與歷史思考也許並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卻是原文所到達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沒有對世事人生的憂嘆與哀傷,只有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對生活對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啟示,我們的思緒也不再只停留於文章本身。「樂以教和」的道理,我們在今天不同樣有著現實的需要嗎?
體驗語言: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運用
三讀此文,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品味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純粹的口語,簡潔明了,沒有任何修飾,稱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這並不妨礙其動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細品味發現,本文的語言平易朴實不假,但並不平淡無味,而是於平易中寫出了神采氣韻。
比如對文中人物的刻畫。他寫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正面帶微笑客氣地向茶店主人提著請求;一句「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讓我們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實與幽默。他寫女兒們的言行:「你會拉的?你會拉的?」兩個相同的問句又讓我們看到了兩張大睜著眼睛又驚又喜的面孔。寥寥數語,鮮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寫阿慶,寫裁縫司務大漢,寫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這樣的語言,讓我們對何謂生動傳神的語言有了深刻的體驗。
此文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閱讀,比如寫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收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