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南陔賞析
❶ 用歷史學欣賞詩經
《詩經》本來只是周代的詩歌集,作者既有平民,又有貴族,涵蓋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作為歷史的見證,《詩經》保存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鮮明特色,保存了些國家大事的真實細節,同時也保存了上古史的某些素材。儒家學說將《詩經》加以引申發揮,有的固然合乎情理,有的風馬牛不相及,有的簡直是誤解。但是由於儒家學說二千多年的正統地位,多麼離奇的說法都被奉為圭臬!今天正本清源,充分認識《詩經》的歷史學地位,有重要的意義。 《詩經》共305篇。「小雅」的《南陔》、《白華》和《華黍》三首已經失傳,而在一些版本中,仍列出這三篇的題目。《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居多,愛情、婚姻生活,歌頌人民美德,徵人思鄉,沒落貴族的哀怨,奴隸反抗剝削.......真切的情感溢於言表。「雅」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與「小雅」的區別《詩序》認為是王政有大有小,以此分為兩類。「大雅」多作於西周早期,「小雅」則從西周後期到東周時。「雅」的主要是貴族宴會上歌唱,也有民歌。「頌」是祭祀時唱的,其中部分是民族史詩。《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事實上,在孔子之前「詩三百」已經成形,孔子只是編訂這三百多篇詩歌的樂譜,親自演唱,目的在於復興禮樂。孔子刪詩並不可信。周王朝有採集民歌的制度。各地民歌與貴族、王室的作品合為詩集,是由周王朝的樂官完成的,從《左傳》引用《詩》看,早在孔子出生之前《詩》已成為上層人士的學習內容,在談話中引用的《詩》,大部分見於後來傳世的《詩經》 孔子把《詩經》作為自己講課用的教材之一,後學不斷發展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詩經》成為一門庄嚴偉大的學問。學者根據楚竹書《詩論》,認為《詩論》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作者應為子夏。《詩論》經過了多次改編,最後成為《詩序》。由戰國時代的毛亨和漢朝的毛萇即大小毛公所傳的《毛詩》,又由漢朝的鄭玄作注,唐朝的孔穎達作疏,《毛詩》在經學中確立了至尊地位。兩千多年來,《詩經》研究既有訓詁,又有思想的探討,近、現代更有不少學者用於音韻學考證。在眾多的學術流派中,用現代的思想和方法去辯別,不僅是全面探究《詩經》的需要,還是把握中國思想史的需要。如《靜女》: 「靜女其姝, 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 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 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 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 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 美人之貽。」 這是一首表達細膩傳神的愛情詩。《毛序》認為「《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完全是胡說!朱熹認為這是「淫詩」,看清了本質,可異定性不對,與理學的「偽君子」有關吧?理學最大的缺陷就在於這種偽善的說教。 另一方面,從《詩經》的某篇引申出新義,也是確實存在的。以《關瞧》為例,《毛序》:「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今人以為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從「夢寐以求」到「定婚」、「結婚」,很自然。但翟相君考證說,這是一首求賢詩。馬王堆帛書載「(《關睢》)由色喻禮」,用淑女喻賢士是合乎戰國時代觀念的。當時「鍾鼓」與今義不同,指編鍾和懸鼓,歡迎嘉賓、祭祀或有樂事時才用,鄉人不可能有鍾鼓。諸侯宴賓、祭祀時,規定用《關瞧》等詩。當時婚俗必須有媒人,除了「野合」之外,應依禮而行,就算詩最初如字面所述,是愛情詩,而引申的意義在戰國時代被人們認可也中事實。 《頌》對於上古史有一些記載,十分重要。尤其《長發》一篇關於殷人開拓海外業績的追述,既已得到墨西哥考古發現的驗證,足以說明其真實性。可惜多數專家對此不悄一顧作為《商頌》之一的《殷武》,記載「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是說商湯以德服天下,從氐羌到荊蠻無不朝貢。《越絕書.吳內傳》:「湯獻牛荊之伯。之伯,荊州之君也。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心歸之。......」可以佐證。《殷武》又記載:「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甲骨文對此事件有明確記載,一條是:「乙未(卜),貞:立事(於)南,右比(我),中比輿,左比曾」,另一條是:「乙未卜,貞:立事(於南),右比我,(中)比輿,左比(曾),十二月」。是說十二月乙未就伐荊卜,在我、曾、舉三國配合下,武丁親自率右、中、左三軍向荊楚發起進攻。可見《頌》包含的史實是傳承下來的可靠記載,可以補充正史的缺漏。 周代政治風雲在《詩經》中有明確反映。王雷先生對「共和行政」的考證就利用了《詩經》的證據他認為周朝史官有意隱瞞了發生公元前842年有大規模暴動,《桑柔》:「天降喪亂,滅我立王。」「立王」不可能指在位許多年的厲王,而是指宣王。厲王被逐後,宣王即位,國人暴動(這一次人所共知),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替宣王受死。「滅我立王」是詩作者的誤解,他以為國人真的殺了新立的宣王,師毀簋作於共和元年正月丁亥日,「隹(唯)王元年」即宣王剛被擁立為王時。不久,國人暴動,宣王被召公保護起來,公元前827年再次即位」。但史書中隱去了宣王第一次即位的史實。《竹書紀年》說:「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位於天子之尊,師毀稱他是「皇君」。這證明「共和」指「共伯和」,並非周召二公共和。《六月》:「薄伐嚴允,以奏朕公。有嚴有翼,共武之服。」師和父即共武公,即共伯和。宣王五年尹吉甫接替他的職位。《莊子.讓王》說共伯和「得乎丘首」,是有道之人,淡泊名利。《史記》對這段史實或隱或刪,責任在周朝史官身上,《詩經》則有真實的記述。 《詩經》在名物、地理、習俗等方面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就不多談了。我們在欣賞其藝術的一面之外,也可以發掘其中的史學內涵。
希望採納
❷ 請問:<<詩經>>.雅.<<南陔詩>>的內容是怎樣的
《詩經》「笙詩」之一《南陔》晉·束皙補佚詩在湖北五峰被發現
這是中國知網上的一個題目,我這邊現在看不了。我也在找這個,不知道知網上有沒有,如果找到了,我再來補充吧。
❸ 簡述《詩經》的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
拓展資料:
1、《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2、《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3、《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❹ 詩經 關雎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賞析
當詩人對淑女的追求沒有得到答復後,心中熾熱的情感不僅沒有冷卻下來,反而對佳人更加相思。無論詩人睡著了還是醒著時,夢中、眼前總是出現少女的形象,真是到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地步,心中不住地說著:「想念呀!想念呀!」以至於徹夜難眠。
「輾轉反側」形象地顯示了君子對那位「淑女」的痴情程度,為了追求心上人,當遭到拒絕的時候,內心極度痛苦,翻來覆去睡不著。
這一章刻畫了詩人憂思、悲苦難眠的形象。「輾轉反側」包含了詩人那種苦悶而焦躁之情。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②寤(wu):睡醒.寐(mei):睡著.③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4)詩經南陔賞析擴展閱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❺ 詩經共有多少篇 詩經名句賞析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專歌305篇。
2、先秦稱《詩經》屬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3、現今流傳本有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至於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❻ 詩經採薇節選賞析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
《採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並不具有對應關系。運用對比的方式。
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出自:《小雅·採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
採薇(節選)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
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6)詩經南陔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載周人與戎狄之戰的詩篇,這首詩最早也應該是周穆王之時的詩篇。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之時與戎狄作戰始於周穆王,周穆王是周康王之孫,周昭王之子。
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這時王道衰微,他繼位後雖然使西周天下再度安寧,但是卻無故前去征伐戎狄之族,而又不聽賢臣勸諫,他的宣戰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得了四頭白狼和四頭白鹿回來。
此後就破壞了戎狄之族與周的關系,臣服的諸侯國就不再來朝周王了。後來到周宣王時,周宣王又與戎狄之族作戰,也是以失敗告終,而周宣王也因此而亡。
此後就使戎狄之族與中原的戰爭不斷,到周幽王繼位之時,周幽王無道,又無力平息戰亂,戎狄之族經常侵犯西周之地,周幽王最終也被戎狄之族殺死,使西周滅亡。
這首詩以一個士兵的口吻,以薇菜的變化順序來說明這些參與戎狄之戰的人在戰場上停留的時間。他們與戎狄之戰開始很艱難,其中也有勝利,但是多數時間都是敗仗,所以就特別指出。
與戎狄之戰很棘手,不容易取勝,所以他們就不能及時回到家鄉,所以士兵們就非常懷念自己的家鄉。當家鄉楊柳吐穗隨風飄盪時,戎狄之族的居住地還是雨雪霏霏之時。
他們忍飢挨餓還要時刻警惕敵人來襲,而士兵心中厭戰的痛苦情緒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雅:就是典雅之意,是記載君王之政盛衰過程、盛衰狀況的詩篇。《小雅》,依照這些詩歌的內容分析,所記載的是君王之政興盛美好的詩篇。
主要表現在小功德之類,如諸侯的功德,或者是頌揚。鹿鳴之什:什的意思,就是以十篇詩歌為一卷,也就是十篇詩歌為一個組成部分,什就是十之意。
鹿鳴之什就是指由《鹿鳴》為開頭的十首詩歌。這十首詩歌包括《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W》、《採薇》、《出車》、《杕杜》、《南陔》(而南陔這首詩歌是笙歌,即有聲而無辭)。
❼ 詩經中的南陔有沒有內容
沒有。這是《詩經》中存名而無文的六笙詩之一。.《詩經.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佚詩的合稱。這六篇詩都已亡佚﹐在《儀禮.燕禮》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❽ 《詩經 小雅 南陔》的內容誰知道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觱沸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旂。其旂淠淠,鸞聲嘒嘒。載驂載駟,君子所屆。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萬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泛泛楊舟,紼纚維之。樂只君子,天子葵之。樂只君子,福祿膍之。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采綠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之子於狩,言<韋長>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
我徒我御,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隰桑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念子懆々,視我邁邁。
有鶖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❾ 關雎的賞析
關雎的賞析: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
《國風·周南·關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詩。
原文節選: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9)詩經南陔賞析擴展閱讀
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
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創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並,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南》大多數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關雎》是有關愛情的詩篇。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❿ 詩經南陔象徵什麼
這是《詩經》中存名而無文的六笙詩之一。.《詩經.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佚詩的合稱。這六篇詩都已亡佚﹐在《儀禮.燕禮》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