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外國文學賞析論文

外國文學賞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13 04:42:30

① 外國文學論文怎麼寫及範本賞析

找外國文學名著被改編成電影的,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苔絲》、《傲慢與偏見》等,有很多,從主題、鏡頭、電影中的音樂、重復等角度寫,初學者從主題方面著手比較容易。

② 跪求關於外國文學名著鑒賞論文~!!

外國文學名著鑒賞分析《紅與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錄入日期:2008-02-23 來源:曹楊新村第六小學團支部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說,他講述的主人公於連的一生經歷為線索向我們講述了法國19世紀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法國新的勢力與舊勢力的交鋒,《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首先,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斗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系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復辟斗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帝國;「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沿著於連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書的作者司湯達使用了多種手法對人物進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使我們感覺到人物栩栩如生,歷歷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並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那麼我們以於連為例子進行分析:一個出身卑微、到處受人歧視的鋸木廠工人,如何在階級意識濃厚的社會里力爭上游?從小城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做到巴黎侯爵的秘書,由於他的神學造詣與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然而在拘謹的表象下,年輕人的心卻充滿對英雄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頭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交戰…… <<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曾經參加拿破崙的幾次戰役,離開軍隊後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義大利當領事官。由於他的經歷,司湯達觀察到社會種種不平的現象,特別是貴族階級與教會連手所形成的黑暗勢力,以及新興資產階級人心的反動;促使他開始寫作,完成了這部批判時代社會,剖析人性的<<紅與黑>>。<<紅與黑>>其實是一個象徵性的書名,有人說「紅」是指書中靈魂人物於連,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叛逆者;「黑」則是指他所反抗的教會、貴族階級及復辟王朝所結合的強大勢力。又有人說「紅」與「黑」代表了當時最熱門的「軍隊」與「教會」。你也可以說「紅」指的是主角於連心中善良、誠實的那一部分,而「黑」則是他內心偽善、憤恨的那一部分。「紅」與「黑」的交戰,主宰了於連的思考與行為;「紅」與「黑」的抗爭,註定了於連悲劇性的下場。而在時代大環境的籠罩下,於連身旁的諸多人物角色,難道不也這樣徘徊在「紅」與「黑」的矛盾掙扎里嗎?像天真單純的雷納爾夫人,初嘗愛情滋味,幸福的狂喜與衷心的悔恨不斷在內心交戰;而高傲的貴族千金拉穆爾小姐則在英雄崇拜的愛情與身分地位、自尊之間猶疑……他細膩地描寫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分析他們感情與慾望的細微變化,使讀者得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你將不僅僅知道故事表層的結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結果背後的原因,因而獲得更深的沖擊與感動。作者正是用了這種手法讓我們感覺到人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作者在無意之中也開啟了現在的一種文學的題材即現在所說的意識流文體。
作者並且通過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們展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們還是以於連為代表來分析一下:於連的出生在一個下層的人物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他要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爾夫人的愛情就是一種逢場作戲的感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拿破崙式的征服的慾望,他對夫人的激情絕對是一種逢場作戲。當然著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大的側面,比如說:他在神學院的時候為了自己的晉升不惜放棄了自己的很大東西。甚至將一些很是枯燥的東西背誦下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這種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於連出於同樣的目的還是佔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兒。當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來的階級,這是為統治階級說不可以容忍的所以於連的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東西了。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了。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的塑造達到了相同的目的讓我們感覺於連舊在我們的身邊。他就是我們中的一個人是不存在距離的。
作者通過了這種形象的寫做手法向我們描寫了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是作者的書成為了小說中的精品。我們在以後的創做中也應該使用這種創做手法多個側面,多個角度的去描寫一個人物,將這個人物寫的鮮活而生動,讓讀者與作者之間形成一種共鳴。這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讀者的好書。

③ 急尋 一篇外國文學論文 2000字左右

外國文學論文,你可以自己動腦筋寫啊~~
這有一片,你看看,合不合心意~~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茨威格) 張貼人: Raymond 於 2005-07-28 11:18 PM
序言
(斯蒂芬•茨威格 )
沒有一個藝術家會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始終處於不停的藝術創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筆往往只產生在難得而又短暫的靈感勃發的時刻。歷史——我們把它贊頌為一切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盡管歌德曾懷著敬意把歷史稱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在這作坊里發生的,卻是許多數不勝數無關緊要和習以為常的事。在這里也像在藝術和在生活中到處遇到的情況一樣,那些難忘的非常時刻並不多見。這個作坊通常只是作為編年史家,冷漠而又持之以恆地把一件一件的事實當作一個又一個的環節連成一條長達數千年的鏈條,因為所有那些最重要的歷史性時刻都需要有醞釀的時間,每一樁真正的事件都需要有一個發展過程。在一個民族內,為了產生一位天才,總是需要有幾百萬人。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

不過,誠如在藝術上一旦有一位天才產生就會流芳百世一樣,這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旦發生,就會決定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進程。就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那些數不勝數的事件也都往往擠在這最短的時間內發生。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這種充滿戲劇性和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一分鍾,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是超越時間的。在這里,我想從極其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回顧群星閃耀的某些時刻——我這樣稱呼那些時刻,是因為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普照著暫時的黑夜。但我絲毫不想通過自己的虛構來增加或者沖淡所發生的一切的內外真實性,因為在那些非常時刻歷史本身已表現得十分完全,無須任何後來的幫手。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過它。
歷史的「靈感」——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雷頤)

出生於1881年的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不僅在小說、詩歌創作方面聲名卓著,在人物傳記、歷史特寫方面更是名震遐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他的十二篇歷史特寫集。此書於1928年出版時雖然僅收五篇,但立即就遍及所有學校,印數很快就高達25萬冊,並被譯成多種文字。由於茨威格是猶太人,希特勒上台後茨威格的所有著作都被列為禁書,此書自不例外。茨威格本人也於1934年受納粹迫害流亡國外,這位充滿博愛精神的大師眼見戰火紛飛,人類彼此互相殘殺,最終對人類前途悲觀失望,於1942年與妻子在巴西雙雙自殺身亡。就在他去世不久,就有出版社在1943年將此書再版,並由五篇增補至十二篇,以後仍不斷再版,至今在世界仍擁有大量讀者。逾一個「甲子」仍暢銷不衰,足見此書魅力之強大。

茨威格是傑出的作家,對「靈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體會殊深。他知道,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會始終處於不停的藝術創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襲來、稍縱即逝的「靈感」之筆。而「歷史——我們把它贊頌為一切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這種驚天動地的「關鍵時刻」與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的關系,實即我們所說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歷史究竟是由無數的「偶然性」決定還是由唯一的「必然性」決定,這是史學界、哲學界爭論了千百年的「形而上」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為所有人接受的最後結論。或許,那平淡無奇的漫長歲月是為了歷史的突變准備、積蓄能量,正如地下奔騰的岩漿,在長期積蓄的壓力作用下最終噴薄而出。對個人、國家和民族來說,這種關鍵時刻的選擇,的確是一生一世、存亡興替。如果說那漫長的悠悠歲月是歷史長河底部平緩的深流,那短暫的「關鍵時刻」就是大河上的驚濤駭浪;如果說漫長歲月是歷史幕後的長期練習准備,那輝煌的一瞬間就是歷史前台的眩目演出。茨威格這十二篇歷史特寫,表現的就是歷史的滔滔巨浪,歷史的精彩演出,是歷史的主體——人——在這一瞬間的所作所為。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有時,一秒鍾作出的決斷將使歷史的結果完全不同。決定歷史命運的滑鐵盧戰役,就有這樣的「一秒鍾」。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權的蓋世雄才拿破倫與反法聯軍激戰數天,取得一些勝利後卻最終兵敗滑鐵盧,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後,「滑鐵盧」便成為遭遇重大失敗的代名詞。然而,拿破倫慘敗滑鐵盧卻不乏偶然因素,膽小怕事、惟命是從的格魯希元帥在一秒鍾內作出的錯誤決定,終釀大禍。

面對強大的聯軍,拿破倫決定趁其尚未真正結合成形時分而治之,於是定下了先打對他威脅最大的比利時方面的英、普聯軍。戰斗於6月16日下午2時打響,法軍主力7萬人首先同普軍主力8萬人交戰,拿破崙另派5萬兵力牽制英軍,他希望能夠把英、普軍隊切開,然後各個擊破。在法軍的猛攻面前,普軍立即潰敗,向布魯塞爾撤退。拿破倫明白普軍雖被擊敗,但並未被消滅,於是抽調了一支部隊由格魯希指揮,追擊普軍,以防止其與英軍會合。

擊潰了普軍的拿破崙,親率大軍轉攻英軍,聽到普軍戰敗的英軍害怕孤軍作戰,便迅速撤退到滑鐵盧方向,英法兩國軍隊在滑鐵盧展開決戰。這時,被拿破崙擊潰的普軍重新集結,兵分兩路,一路增援滑鐵盧附近的英軍,一路直接圍攻法軍右翼。而格魯希仍在離滑鐵盧只有三小時路程的地方尋找普軍,但一直沒有找到。6月18日上午11時,決定歷史進程的時刻到來。激烈的戰斗使雙方傷亡慘重,英軍已無力支持,法軍也疲憊不堪,雙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軍,這時誰的援軍先到,誰就是歷史性會戰的勝利者。這的確是極其關鍵的歷史時刻。黃昏時分,終於從遠處飛馳過來大隊人馬,雙方都在祈禱上帝:來的是自己人!那支部隊越來越近,雙方終於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飄揚的是普魯士軍旗!經過浴血奮戰,沒有援軍的法國軍隊最終潰敗。

就在滑鐵盧戰役打響時,格魯希的部隊就聽到一聲聲沉悶的炮聲不斷傳來,感到大地在腳下微微震動。他們立即意識到重大戰役已經開始,由於找不到普軍,所以他的幾名下屬急切地要求格魯希命令部隊「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增援拿破倫然後,格魯希只考慮了一秒鍾,就強硬地宣布自己的決定,在拿破倫撤回成命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前去增援。對這決定歷史的一秒鍾,茨威格感嘆道:「這一秒鍾決定了整個19世紀。而這一秒鍾全取決於這個迂腐庸人的一張嘴吧。」「倘若格魯希在這剎那之間有勇氣、有魄力、不拘泥於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顯而易見的信號,那麼法國也就得救了。」「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卻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不過,命運有時也會殘酷把人捉弄,讓人只成為「一夜之間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大革命中的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的消息傳到斯特拉斯堡。這座與德國鄰近具有戰略意義的小城立刻沸騰起來,到處是激動的人群在演講、喊口號,要求報名參軍。而負責鼓動市民的市長感到還缺一些雄壯的歌曲,便請他認識的一位喜歡音樂的年輕工兵上尉魯熱是否願意為明天出征討伐敵人的「萊茵軍」譜寫一首戰歌。魯熱為到處彌漫的愛國熱情感染,爽快答應下來。

4月26日凌晨,勞累了一天的魯熱才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創作。創作非常順利,今天在街頭看到的一切,自己心中的各種感情,全都匯集一起。似乎不要創作歌詞,只要把這一天之內有口皆傳的話押上韻,配上旋律和強烈的節奏,即把人民最內在的感受表達出來了。好象也無需作曲,因為戰士的行軍步伐、軍號的節奏、炮車的轔轔聲如同最好的旋律。「旋律越來越順從那強有力的歡呼的節拍——全國人民的脈搏。魯熱愈來愈迅速地寫下他的歌詞和樂譜,好像在筆錄某個陌生人的口授似的——在他一個市民的狹隘心靈中從未有過如此的激情。這不是一種屬於他自己的亢奮和熱情,而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在這一瞬間聚集起來,迸發而出,把這個可憐的半瓶子醋拽到離他自己相距千百倍遠的地方,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閃耀著剎那間的光芒和火焰——射向群星。」

第二天早上,他急忙帶著創作好的歌曲趕到市長家中。當天晚上,在市長的客廳里為那些經過仔細挑選的上流社會人士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客人們出於禮貌客氣友的地鼓了掌,市長夫人在給親人的一封信中寫道,這只是她丈夫為了社交想出來「換換消遣的花樣」,這首歌「社交界認為相當不錯」。正如茨威格所說,首先聽到這支歌曲的上流社會人士「顯然不會有絲毫的預感:一首不朽的歌曲借著它的無形翅膀已飛降到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同代人往往很難一眼就看出一個人的偉大或一部作品的偉大」。以後幾天,魯熱則不無虛榮心地在咖啡館為自己的同事演唱這首《萊茵軍戰歌》,讓人抄寫復本分送給萊茵軍軍官。這首不為上流社會沙龍所重視的歌曲,卻開始一點點地口口相傳,終於在廣場、戰場,在群眾和士兵中間找到知音,特別是在馬塞,反響極為熱烈,成千上萬人都在傳唱這首歌曲。7月2日,馬塞的五百名義勇軍唱著這首雄壯的戰歌向巴黎進軍。

隨著他們的行軍,這道歌傳到沿途各地。7月30日,馬塞義勇軍遍又一遍唱著這首歌進入巴黎,成千上萬歡迎他們的巴黎民眾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但幾小時後這首歌就傳遍全城。於是,「這歌聲像雪崩似地擴散開去,勢不可擋」,歌名也改為《馬塞曲》。一兩個月後,《馬塞曲》就成為全軍之歌、全民之歌。許多部隊就是唱著這首歌勇敢地向敵人沖去,敵軍發現當「成千上萬的士兵同時高唱著這首軍歌,像咆哮的海浪向他們的隊形沖去時,簡直無法阻擋這首『可怕』的聖歌所產生的爆炸力量。眼下,馬塞曲就像長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在法國的所有戰場上翱翔,給無數的人帶來熱情和死亡。」後來,《馬塞曲》被定為法國國歌。

然而在創作完這首歌曲以後的四十多年中,魯熱卻過著十分卑微的生活。他干過行行色色的行當,並且不乏欺矇拐騙,曾因金融案件入獄,為了逃避債主和警察而東藏西躲,最後在1836年去逝。「那一次偶然的機緣曾使他當了三小時的神明和天才,然後又輕蔑地把他重新拋到微不足道的渺小地位,這是多麼殘酷」!
如此人生,不能不讓人唏噓再三。

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無疑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幾被命運「打敗」的德國作曲家韓德爾重獲新生。

韓德爾早年成名,但正在一帆風順的時候社會的音樂欣賞風格驟然大變,他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他的幾部歌劇上演也相繼遭到失敗,他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常被債主堵在門口,並不斷遭到競爭對手和各色人等無情的諷刺打擊。1737年4月,內外交困的韓德爾中風偏癱,所有人都認為他的音樂生涯將就此完結。然而,他憑借著生命中的原動力終於在幾個月後重新站起,又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創作。他的創作在幾年中依然不被人接受,遇到的依然是尖刻的冷嘲熱諷,依然是一天天的債主堵門……在走投無路之中,他的勇氣漸漸被消磨,離群索居,心情越來越憂郁,情緒越來越低沉。曾如泉涌般的創作靈感完全枯竭,生命的原動力也不復存在。他心力交瘁,第一次感到自己已被打敗擊垮,認為自己這回徹底完蛋。他不住地感嘆早知此還不如當年一直就半身不遂更好,甚至認為不如當初一死了之來得痛快。在絕望之中,他時時不由自主地喃喃低語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喊的話:「我的上帝呀,上帝,你為什麼離開了我?」

1741年8月21日晚上,逼債人離開後,韓德爾忙到街上散步。幾個小時後,當他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家時,突然發現桌上放著一個白色紙包,是友人寫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劇詞,請他作曲。心情疲憊甚至已有些變態的韓德爾竟認為這是故意羞辱他,氣憤地爬上床睡去。但怎麼都睡不著,彷彿有種鬼使神差的力量使他無法抗拒,讓他下床重新點燃蠟燭,再次打開稿本認真閱讀。風一打開稿本,他就突如遭以電擊一般,魂不守舍,只聽到耳邊樂聲回響飄盪、呼喚咆哮。當他一頁頁往下翻的時候,他的手不停地哆嗦,心靈突然被喚醒,每一句歌詞好像都是救主彌賽亞在向他召喚,一切疲勞全都消失,「他還從未感到過自己的精力像現在這樣充沛,也從未感到過渾身充滿如此強烈的創作慾望。那些歌詞就像使冰雪消融的溫暖陽光,不斷地傾瀉到他身上。」他就是要證明「只有飽經憂患的人才懂得歡樂;只有經過磨難的人才會預感到仁慈的最後赦免;而他就是要在眾人面前證明:他在經歷了死亡之後又復活了。」在他無能為力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幫助他、安慰他,但現在一種神奇的力量幫助了他,這就是他的信仰。「他信賴上帝,並且看到上帝並沒有讓他躺在墳墓里」,「上帝再次喚醒他肩負起給人們帶來歡樂的使命。」「贊美聲已充滿他的心胸,在彌漫,在擴大,就像滾滾火焰噴流而出,使人感到灼痛。」他立即開始寫下一個個音符,無法停止,「就像一艘被暴風雨鼓起了風帆的船,一往直前。四周是萬籟俱靜的黑夜」,「但是在他的心中卻是一片光明,在他的房間里所有的音樂聲都在齊鳴,只是聽不見罷了。」

隨後的三個星期,他一步都沒有離開房間,已完全如痴如醉,吃飯時也不停地寫譜,經常淚流滿面,浸濕手稿,最終完成了全部創作。演了獲得巨大成功,面對眾人祝賀,他只是謙卑地低聲說道:「不過,我更相信是神幫助了我。」他並且宣布,演出這部作品自己永遠不收一分錢,所有的收入都捐給病人和身陷囹圄之人,「因為我自己曾是一個病人,是依靠這部作品治癒的;我也曾身陷囹圄,是它解救了我」。以後每年春天他都要親自指揮《彌賽亞》的演出,直到老年雙目失明也不例外,並且信守諾言,收入全部捐出。「他在世間取得的勝利愈偉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現得愈恭敬。」《彌賽亞》實際成為韓德爾的靈修聖品,此後他又源源不斷譜出多部聖樂。這時,他的創作已經不是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為了內心的信仰。信仰,使他超越了自我。

1759年4月6日,74歲的韓德爾已身染重病,仍照例指揮了演出。幾天後,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但《彌賽亞》這部曠世的不朽之作,終於成為著名的宗教樂曲。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但走向信仰之路卻往往充滿難以想像的坎坷。而俄羅斯著名作家、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是以生命為代價走向信仰之途的。1849年4月,年僅28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反沙皇的政治活動被捕,被褫奪了貴族身份,並被判處死刑。12月22日,他與其他被判死刑的政治犯一起被帶到彼得堡謝苗諾夫斯基教堂廣場執行槍決。就在行刑的士兵們要扣動扳機的一剎那,一個軍官騎著快馬氣喘噓噓地揮著白手帕橫穿廣場,宣布沙皇聖諭,免除了他們的死刑。根據沙皇聖諭,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為流放服苦役。十年後當他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時,已成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茨威格以二百餘行的長詩,細膩地描述了陀氏思想轉變中最為關鍵、最為驚心動魄的時刻——刑場被赦,並提示了以後深刻的心理變化的開端。「只有在觸到了死神苦澀的嘴唇之後/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他的靈魂渴望著去受刑和受折磨,/他清楚地意識到,/這一秒鍾里的他/正如千年前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一樣,/在同死神痛苦地一吻之後/又不得不為受難去愛生活。」

走向信仰之途充滿痛苦,而虔誠的聖徒因為充滿悲天憫人之情,在尋求到信仰之後依然有著深刻的內心痛苦,甚至不能排解。偉大的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之後,在個人生活層面因妻子不同意而無法改變不符合自己信仰的地主庄園式生活而長久深痛;在社會關懷層面他堅決反對暴力,強烈譴責暴政卻反對以暴易暴,但現實中又看不到專制的暴力統治能為愛所感化,這種無法化解的矛盾也使他痛苦萬分。他早就產生了棄家出走的念頭,1910年10月28日、82歲高齡的托翁終於下決心出走,幾天後因肺炎在途中小站去逝。

早在1890年,托翁就開始創作劇本《光在黑暗中發光》,劇中主人公在信仰發生變化後與家庭和社會發生嚴重沖突,長期內心不安、痛苦,實際是他自己的寫照。但這部劇本卻一直沒有寫完,只有一些片斷,因為他找不到解決矛盾和痛苦的辦法。對托翁充滿敬佩的茨威格認為「把托爾斯泰自己的這個結局作為他那部悲劇片斷的尾聲是最自然不過的了」,所以他以托翁的出走、去世為題材,寫了劇本《逃向蒼天》,「試圖以盡可能忠於歷史和尊重事實與文獻的態度把這種最後的也是唯一的結局寫出來」。他申明,自己的這番努力並非要完成托氏的劇本,「而僅僅是想為他那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和未解決的沖突寫出一個獨立成篇的尾聲,唯一的目的是要給那出未完成的悲劇以一個悲壯的結局」。

在這出話劇中,茨威格把托翁的思想矛盾和心靈痛苦以藝術的手法形象生動、集中尖銳地表現出來。劇中的「大學生」是革命者的代表,他們尊重託翁,卻不能贊同他的觀點。他們以許多殘酷的事實說明沙皇專制政權以最殘暴的方式鎮壓人民,因此責備他要人民寬容忍讓、用愛感化專制統治者「實際上是在幫助那些壓迫者」,表示「要仇恨一切給人類造成不公正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兄弟「只要他給人類帶來苦難,我也會把他像一條瘋狗似的打倒在地」。而托翁則表示:「我從不知道什麼叫仇恨」,「即便是仇恨那些對我們人民犯下罪行的人,我也反對。」「即便是罪人,也還是我的兄弟。」「大學生」斬釘截鐵地說暴力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而托翁則尖銳反駁說:「通過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種符合道德的制度,因為任何一種暴力不可避免地會再產生暴力。一旦你們掌握了武器,你們也會很快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你們不是破壞專制,而是使他永存下去。」對此詰問,「大學生」無言以對,但卻指出托翁自己生活方式與信念間的矛盾,認為這也是一種虛偽。這種指責,使托翁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不能自已……最終上演了高齡離家出走、「逃向蒼天」的悲壯一幕。

揆諸人類歷史,當年深深困擾托翁的這種矛盾,人們至今仍在思索,依然引起激烈爭論……

這些精彩的歷史特寫將那瞬間的「關鍵時刻」延長、放大,使我們能夠讀到歷史的心靈,感受到歷史的「靈感」。正如茨威格所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甭想去超越它。」

怎麼樣??

④ 關於外國文學的論文

以往對復外國文學的印象是「暢銷制世界」、「復興文藝」,通過學習新的感受和收獲是:外國文學在藝術講究上是與我國文學相貫通的,而且相互借鑒的地方有很多。意見和建議:課程所涉獵的內容更廣一些,甚至更通俗一些。閱讀外國文學基本上停留在中國化翻譯的理解水平上和著名的文學作品內容上,確實讓我了解了外國的人文地理,所以對他們「出格」的行為也容易理解了。介紹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愛情與麵包的問題;高爾基是一位不錯的作家,他就像今天國內的余秋雨一樣,不光會描寫偉大而平凡的母親,也會寫平凡而偉大的父親。

⑤ 外國文學小論文

作品簡介編輯
《個人的體驗》描寫一個戰後日本育年知識分子在腦殘疾兒誕生後,從麻醉於性與酒的沉淪中覺醒的故事。鳥25歲結的婚。那年夏天,他開始漂流在酒精之海里,整整四周不斷地狂飲威士忌,成了爛醉如泥的「魯賓孫」,放棄了研究生的全部義務,除了聽聽唱片便酩酊大醉,形同死人一般,直至四周後從持續了700個小時的苦澀的醉酒中醒來。
兩年後,鳥正直面著妻子的臨產。在一家古怪的商店裡,鳥給在醫院陪護的岳母打了電話,得知孩子還沒出生。兩人約好晚上8點再通電話。回家途中,鳥卻遭到一群少年流氓的襲擊,帶傷回到家後,便立即蜷曲在床上。在鳥夫婦的卧室里,放著一張罩著塑料布的白色的嬰兒床,形似一隻碩大的鳥籠。
電話鈴聲把鳥從夢境中的非洲大陸拉回到現實,昨夜開始的雨仍在繼續。鳥像兔子一樣蹦到電話機旁,一個陌生男子在電話里對他說:「請馬上到醫院來!嬰兒有些異常,需要和你商量!」鳥像談論別人的事似的冷靜地問道:「孩子母親沒事吧?」他覺得曾千百次地遇見過說這句話的情景。「孩子母親沒事。情況緊急,請盡快前來!」
鳥冒雨趕到醫院,得知孩子患的是腦疝,由於腦蓋骨缺損,腦組織流淌出來,看上去像是有兩個腦袋。據院長介紹,即便動手術,將來最好的結果也是成為植物人,而且嬰兒的生命力相當旺盛,不會很快死去。鳥挨了重重一擊,跪地痛哭。
鳥不知道該向誰述說自己的心情,偶爾想起了女友火見子。大學時代,鳥曾和火見子睡過一次,當時兩人都酩酊大醉,鳥甚至不記得是否真的進行了性交。見面後,鳥才從火見子口中得知,正是那一次,自己使她告別了處女時代。這次兩人沒有做愛,鳥卻又開了酒戒,醉卧在了火見子的卧室里。因為這次醉酒,鳥丟掉了補習學校英語教師的職位。
嬰兒被轉到另一所醫院,全身像煮過的龍蝦一般紅,充溢著鮮活的血色,腦後有一個沉重而累贅的紫紅色瘤子,他還健壯地活著,並沒有瀕臨死亡,甚至可以說對鳥開始形成了壓迫和攻擊。鳥被一種自我防衛的激情所驅使,認為自己必須逃離這個怪物,與此同時,卻又羞恥而痛苦地感覺到自己深陷於極端利己主義之中。絕望之餘,鳥暗中希望醫生拖延手術,讓嬰兒自然死去。可醫生卻看出鳥的用心,表示「不可以直接動手弄死嬰兒」,但私下裡建議鳥「調整一下給嬰兒餵奶的量」,或者乾脆「用糖水代替牛奶」。鳥如同逃離現場的罪犯,從醫院昏暗的走廊逃到了火見子的住處,那靜謐的避難所,溫柔的忘憂鄉。他進出火見子的房子,也進出火見子的身體,甚至把這里的電話號碼也留給了醫院的值班醫生,焦躁地等待著精心策劃的陰謀得逞。
又是一個暑熱難耐的子夜,鳥和火見子以一種互相都不沉重的姿勢懶散地持續做愛了一個小時。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火見子在性高潮的上空盤旋,如同擠奶一般擠壓著鳥,鳥則任意選擇火見子的某一次高潮,使之與自己的高潮重合。由於鳥害怕做愛後的漫漫長夜,高潮過後不久便又重開戰陣,並在平穩到達高潮的過程中進入甜美的夢鄉。這時,不遠處的黑暗裡響起了電話鈴聲,只是這個期盼已久的電話並未傳來嬰兒由於衰竭而死亡的消息。在電話里,鳥被告知,腦外科專家、醫院的副院長決定為嬰兒動手術。手術的結果誰也不敢斷定,倘若效果不甚理想,鳥將必須陪伴一個植物似的孩子度過一生。這是鳥無論如何也不肯面對的現實。他拒絕了醫生的建議,把嬰兒從醫院抱了回來。鳥和火見子籌劃了幾個方案,其中包括借黑市墮胎醫之手埋掉病兒。苦風凄雨中,嬰兒的啼哭使得鳥在內心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決定把孩子送回醫院接受治療,以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
鳥經歷了煉獄般的煎熬,終於在冬季即將來臨時從醫院接回了痊癒的孩子。回家後,鳥憶起來自巴爾干半島的一位外國朋友送給自己的一本詞典,這本辭典的扉頁上有朋友題寫的「希望」二字。他要立即翻開這本辭典,查閱「忍耐」一同的語意。
作家在這篇小說中,成功地超越了個人的體驗,將其與更廣泛意義上的人的生存選擇聯繫到了一起, 也因此而觸動了更多的心靈。

2創作背景編輯
《個人的體驗》小說以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城市——廣島為背景。1963 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訪問了廣島。無數受到核爆炸危害而殘損的生命讓大江健三郎震驚。他譴責戰爭的殘忍,也由衷地為那些受到侵害的無辜生命而悲哀,同時,廣島人的堅強與認真也讓作家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大江健三郎的兒子--光亦是一個無辜的個體, 由於一場意外而要承受難以想像卻無法迴避的艱苦人生之路;而這數目廣大的戰爭的受害者們不僅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還要直面潛在的核輻射將持續危害他們後代的慘痛現實。對於這些人,堅定地活下去需要勇氣。更何況那潛在的對於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事物也絕非輕易就可以完全消除。大江健三郎終於從自己家庭的遭遇中走出,再次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社會存在所應有的積極意義。這就如同薩特所言:「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一項召喚。寫作,這是為了召喚讀者以便讀者把我藉助語言著手進行的揭示轉化為客觀存在。」大江由此想到,「既然人是歷史上的存在物,那麼文學的作用當然就是要塑造出一個跟包容了過去與未來的當今時代一同生活在裡面的模特兒來」,他決定用某個「生活的模特」來揭示生命存在的普遍境遇。這樣,一個人的體驗才具有了人類生存的普遍意義,因為他象徵性地隱喻著普遍的人生。「鳥」的遭遇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 但他的遭遇包容著歷史也意味著未來,因為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小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遭遇的挫折與困境, 大到社會與人的異化、生存環境的惡化、權力與利益的博弈、持續不斷的戰爭對和平世界造成的威脅等等, 都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難題。「鳥」的沉淪與痛苦是人類脆弱性的表現,而他最終艱難地選擇卻是人唯一的出路。也是因此,當讀者看到不堪重負的「鳥」的那份尷尬與絕望時,油然而生出的不僅僅是憐憫,還有內心深沉的認同感;當他終於從精神的頹敗中站起時, 這一個決定的艱難和它將包涵的意味也才能激發起意志的力量,喚醒人的尊嚴。當《個人的體驗》發表時,作家已經接受了和殘疾兒共同生活的事實,經過了痛苦的探索與反思,他有了新生的感覺。而從「小我」的生存體驗到人類「大我」共生信念的升華就蘊涵在了這小說之中。[2]

3作品鑒賞編輯
作品主題
《個人的體驗》小說,描寫了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生活,表現了社會責任這一鮮明的主題。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阿烏說:「我只是不想再繼續逃避生活的責任。」表明了主人公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負起生活責任的決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現實生活具有一種改造人的力量。

⑥ 想個外國文學史論文題目和大概主題范圍,要求含作品分析,只一個角度。

你要的是這個嗎?外國文學論文論題
1.重讀《美狄亞》
2.重釋列那狐形象
3.重評希斯克厲夫(《呼嘯山莊》)
4.對《日瓦戈醫生》的再認識
5.解讀凱爾泰斯·伊姆雷的《無命運的人生》
6.解讀君特•格拉斯的《剝洋蔥》
7.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魚》
8.解讀君特•格拉斯的《母鼠》
9.解讀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
10.解讀埃爾夫麗德·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
11.解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象徵內涵
12.解讀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13.解讀亨利希•伯爾的《萊妮和他們》
14.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形象
15.簡論契訶夫筆下的女性世界
16.屠格涅夫筆下的農民形象
17.狄更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19.君特·格拉斯小說中的詩歌
21.J.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形象分析
22.探析《欽差大臣》的狂歡化
23.從《小癩子》看流浪漢小說結構模式
24.論《斷頭台》的復調性(艾特瑪托夫)
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敘事技巧
26.如何理解困擾當代西方的「荒誕」觀?
27.關於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人的異化問題
28.從悲劇《禁閉》看薩特的哲學思想
29.論薩特的《局外人》的現代意識
30.奈保爾的「殖民地文學」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樣復雜的思想?
31.論卡夫卡對現代派文學創作的貢獻。
32.《鋼琴教師》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殘說明了什麼?
33.解讀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的現實意義。
34.談談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哲學啟示。
35.論君特•格拉斯小說的懺悔情結
36.關於勒·克萊齊奧
①勒·克萊齊奧與中國
②勒·克萊齊奧創作中的烏托邦情結
③勒·克萊齊奧創作的文化解讀
④勒·克萊齊奧作品的敘事藝術
38.布克獎、俄語布克獎
39.果戈理與中國(果戈理誕辰一百周年)
40.從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結構看潛意識的作用41.中世紀文學與基督教的關系42.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形象比較研究。43.試論巴爾扎克的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的宗教問題研究。
45.卡夫卡小說中的異化主題
46.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女性形象
47.論《俄狄浦斯王》的沖突藝術美
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49.《傲慢與偏見》的戲劇敘述
50.《呼嘯山莊》的敘述技巧與結構藝術
51.勞倫斯小說藝術的現代傾向
52.從《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與基督教文化
53.論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孤獨意識
54.茨威格小說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5.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誕意識
56.論福克納短篇小說的鄉土情結
57.薩特存在主義「境遇劇」與自由
58.艾特瑪托夫小說中的神話模式
60.沉默與爆發的魅力——試論苔絲悲劇中的性格因素
61.從海絲特的悲劇看《紅字》對清教思想的批判
62.中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
63.探析「雷雨」的審美內涵--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與曹禺《雷雨》之比較
64.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比較研究
65.東西方戲劇「棄婦」形象比較研究
66.西方文學與宗教神話原型
67.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與外來文化
68.中國的武俠小說與西方騎士文學比較研究
69.《雷雨》與《娜拉》比較研究
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71.繁漪和伯莎比較研究
72安娜和娜拉比較研究
73.由簡•愛、娜拉和安娜的命運看女性意識的覺醒
74《魯濱遜漂流記》的基督教色彩
75.西方宗教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76.中西長篇小說的結構差異比較研究
77.梁啟超文學創作中的外來文化因素
78.黃遵憲詩文創作中的外來影響
79.徐志摩詩歌中的英國形象
80.朱生豪譯品中的英國形象
81.英國浪漫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詩歌的影響
82.屠格涅夫和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觀比較研究
83.林黛玉與簡愛形象比較
84.復仇母題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趙氏孤兒》等相關作品比較研究
85.陳白露與茶花女悲劇比較
86.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心理描寫比較
87.拜倫的《該隱》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比較
88.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安娜與繁漪比較研究
89.安娜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比較研究
90.阿Q與堂吉訶德比較研究
91.郝思嘉與王熙鳳比較研究
92.《俄狄浦斯王》與《雷雨》藝術魅力比較
93.郁達夫的「零餘人」與西方文學的「多餘人」比較
94.中西愛情詩比較研究
95.中西文學中的「負心漢」形象比較
96.中西「風塵女子」形象比較
97.屠格涅夫對沈從文文學創作的影響
98.中西文學中的「異化」母題比較研究
99.中西文學中的「死亡結局」對比研究
100.余華的《活著》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較研究
101.屠格涅夫對中國文學作家的影響
102.尼采對魯迅文學創作的影響
103.中西十四行詩比較研究
104.「戀母情結」母題在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對比研究

⑦ 關於外國文學的畢業論文寫那方面比較好

論題:
1、《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的風格比較
2、論《俄狄浦斯王》與古希臘命運觀
3、論《神曲》中的象徵手法
4、《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5、論《堂吉訶德》的諷刺意義
6、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的悲劇藝術
7、論《威尼斯商人》的喜劇手法
8、《偽君子》與古典主義「三一律」
9、《偽君子》的理性喜劇的悲劇底蘊
10、《魯濱遜漂流記》與近代市民文化
11、論《浮士德》與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謠集》與浪漫主義詩論
13、論《草葉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論《人間喜劇》中的人物再現法
15、《紅與黑》與個人奮斗
16、論《雙城記》的人道主義原則
17、奧斯丁與《傲慢與偏見》研究
18、艾米莉與《呼嘯山莊》研究
19、勃朗特與《簡·愛》研究
20、《簡·愛》與女性尊嚴
21、從《安娜·卡列尼娜》看托爾斯泰的女性觀
22、「卡拉瑪佐夫氣質」的內涵探析
23、論《罪與罰》中的「罪」與「罰」
24、海明威與《老人與海》研究
25、悲劇英雄:論《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論《等待戈多》的荒誕派戲劇特徵
27、論《喧嘩與騷動》的復調性
28、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形象比較
建議:
選擇論題時應選題目較小的,這樣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論題太大,涉及內容太廣,這樣文章顯得雜亂,而且沒有深度。

⑧ 外國文學論文怎麼寫及範本賞析

一、封面、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2、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1、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2、章節條目:五號宋體。3、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3、單倍行距。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8磅

七、章、節、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章:標題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節:標題小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一、一級標題序號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一)二級標題序號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1.三級標題序號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1)四級標題序號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①五級標題序號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八、結束語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3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8磅。

九、致謝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行距:28磅

十、參考文獻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8—10篇,五號宋體,行距:28磅。

十一、附錄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內容小四號TimesNewRoman.單倍行距。

翻譯成中文字數不少於800字內容五號宋體,行距:28磅。

十二、提示

【頁邊距設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頁碼製作】視圖頁眉頁腳自動圖標集選中第X頁共Y頁。

【28磅設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設置值輸入28磅文字。

外國文學論文範文賞析:外國文學課程應用型改革的必然性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教育服務於時代,教學制約於環境。自上世紀90年代高校開始擴招到本世紀初毛入學率達到20%,我國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傳統精英教育向現代大眾教育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一批以專科院校合並升格方式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應運而生。在世紀前後持續擴招的10年裡,這些新建地方院校與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擔了消化新中國建立後第二個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紀80年代)蘊積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任務的社會責任。在持續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中,他們對自身地位處境、辦學目標方向、發展出路等問題未及進行准確定位思考,事實上高速發展的大眾教育形勢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開門」,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斷的生源和疲於應付的工作任務。辦學思路、模式無需創建和開拓,只需延續精英教育階段「全國一盤棋」萬眾一心建設綜合性大學的老路。

在發展歷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地域封閉學緣校緣聯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追求學術型大學建設目標。客觀地說,在此宏大目標下,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尋常的努力,使辦學環境、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自身獲得了長足發展,也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不可迴避的是,諸多現實問題也隨之產生,且日漸凸顯,成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困擾地方院校、困擾全社會,以至制約我國大眾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巨大障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方院校是在辦學條件有限、生源質量較差情況下,走與老牌綜合大學同樣的學術精英人才培養之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動收效甚微。教學中,一方面是受各種條件制約的教師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多年不變地守著同一個培養計劃同一個大綱,竭盡所能地講授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是應試教育馴化出來的課外書籍基本不看、學習基本被牽著鼻子轉的學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滿堂灌的課堂上難以適應和疲於應付。

應試教育階段,學生缺乏必要的閱讀和社會參與,導致常識性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閱歷積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錄取的學生知識功底較弱的特殊問題,使以系統理論知識傳授為指針的教學活動困難重重。學生對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識傳授難於消化和理解,與教師之間難以形成「反饋」與「互動」的良好關系。於是教師全情投入的教學就成了單邊進行無人喝彩的獨角戲,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個突出問題是,傳統教學模式方法、內容體系及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校情學情,造成教學和教育質量同時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數激增,給日常教學帶來種種困難。人數激增,班型擴大,使課堂教學秩序難以把握,教學形式更趨於易於操作的滿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為易,曾經作為傳統教學補充的研討式、探析式、參與式教學難以堅持。另一方面是人數激增,使以拓展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綜合能力的第二課堂活動難以開展。人數激增,並列班級增加,教學場所緊張。教室流動使用,學生走班,學生學習及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單位———班級名存實亡,使第二課堂以及其它增強學生團隊意識、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參與能力的校園文化活動難於組織。在這兩大問題之下,最終檢驗學校教育成效和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畢業生的兩大出口———考研和就業,均出現困局。重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目標是培養理論功底扎實有學術水平的高層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畢業生,首先在專業知識檢驗的第一道關口畢業論文(設計)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滿紙荒唐言」。之後在被看作專業知識水平終極檢驗的考研中,整體成績也不理想。成功率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不能與生源質量較好又有深厚學術積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語。而絕大多數選擇畢業即擇業的學生,在並不與他們所學專業、課程直接對應的職業招聘考錄中言不成文、語不成體,在考查綜合素質能力的面試中手足無措的現象不在少數。

因此現實是,一方面是學生苦讀四年畢業後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難以錄用到學用相適、上崗即能工作的實用人才。更為嚴峻的是,現今地方性院校已經占據我國高等院校總數6/7的份額,已無可置疑成為大眾化時期高等教育的主體。而這些院校辦學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產出失衡、學生學用不適、校地人才供求脫節,不是個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問題。由此造成的問題是: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線上發展擴大,越是造成資源和人才的浪費。其教師在一心培養高層次學術人才的課堂上傳授越多,對學生掌控越多,學生開拓創新的能力、職業綜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難以逃脫「理論基本不用」「、實踐基本不會」和「畢業即失業」,的魔咒。而國家,在緩解了人口壓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壓力的同時,卻把就業壓力拋向了社會,造成了新的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同質化教育引發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政管理部門到實體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識。同時也都預見到,隨著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基數實際減小,我國高等教育已在蘊積新的矛盾和危機,那就是即將到來的院校間殘酷的生源競爭。生源競爭將是物質基礎、學術環境都相對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臨的危機和挑戰。那麼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裡?發展圖存的希望何在?應該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謀發展,在自身個性化特色化發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領會教育行政部門「分類指導、准確定位、辦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國家「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層級化發展思路,從中找到適合自身內情與環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務一方為原則,走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地域化個性化發展之路,辦滿足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對多樣化人才需求的應用型大學。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地位

新世紀之後,國家和教育部持續適時頒發綱領性文件,實施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2005年教高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做出了「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現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轉移,在規模持續發展的同時,把提高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導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擴大規模向加強內涵建設的戰略性轉移。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文《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啟動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提出「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整體實力」的基本路線,並以明確具體的建設目標、內容和資金支持,落實高等教育從「保量」到「提質」的切實轉換。緊隨其後的教育部2號文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了「高等學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科學定位,辦出水平,辦出特色」的教育發展總體路線。

到2012年教育部4號文件《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則進而明確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根據辦學歷史、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等,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科專業設置」的具體方針。國家層面改革與發展的思路清晰透明,這推動了國內高等教育理論界及實踐者對大眾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強內涵建設,以及高等學校分類定位、層級化發展諸問題的廣泛探討,更推動了學界和實體高校對源於上世紀70年代德國的「應用性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在國家繼續實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開辟的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及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等政策、資金、項目、平台等支持下,對於占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主體地位的地方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及實踐的探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從形成的成果結論看,剛剛建立的大眾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已出現新的「結構性短缺」。

首先是學科分類內部結構失調。從大的學科分類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探討和實踐集中在理工類和新興應用類學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學科實驗教學場地、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等多種人才培養渠道的開發和建設。而既難言成果轉化也難言實際應用,而一向作為提高人綜合文化素養、人文素質和的傳統人文社科類遭冷遇、被擱置,在「應用型」理論和實踐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依據。繼而在人文社科範疇內,外國文學課程所屬漢語言文學及歷史等傳統人文類專業,因其既非「理論」也非「科學」,而只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質等成果材料的匯集梳理,且不與當前經濟社會特定產業、行業直接對接,不具備「實操性」和「應用性」,從而全局失利,在方興未艾的「應用型」理論與實踐探討中失重失語。在定位為「應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繪制的「精文、強理、重應用」的發展藍圖中,文科的下行路線已十分明晰。進而在已經失重的人文類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主幹課外國文學又因其不具有文學及寫作理論課對創作實踐的先驗指導性,也不具有語言課對言語文實踐的經驗總結性,而與中國各段代文學課一起與「應用」相關的一切斷裂和絕緣。從「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學」,在當前經濟社會,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眾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無用處,喪失了安身立命的依憑。第二,是實踐及理論探索的視域有所局限。統觀國內相關理論成果材料和實踐總結報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和實踐主要局限在學校宏觀體系建設方面,如制度保證、資金落實、項目帶動、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改進等宏觀因素。

而對決定教育改革成敗和人才培養成效的學科、專業、課程等教育活動主體內容———教學層面落實問題探索不足。還局限在「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體系」「、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則意見的提出,而對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模式方法、評介考核等應用型改革與實踐實操層面問題的研究,目前還實為缺位。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國內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終效果取決於直接面對學生的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因此課程建設是當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對於以人才培養類型作為分類標準的高校分類,最終也要落實在與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的課程。因此,建設應用型本科課程是當前推進高校分類發展進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因而,在國家政策積極引導、資金大力支持、院校層面應用型人才培養宏觀體系構劃業已就緒局面下,學科、專業、課程三級教學層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已無可退縮,它已佔據大眾教育改革深化最後攻堅克難的關鍵地位。而外國文學作為地方院校非應用類專業的主幹課,也應牢固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努力探索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實踐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建立應用型教學改革和實踐的課程體系。這既是大眾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當務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線教師當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務。任務重大而緊迫而,不容鬆懈。

⑨ 關於外國文學的論文

外國文學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尋找,感受。

⑩ 高分!!論文外國文學鑒賞!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等

莎士比亞的大名,如雷貫耳。他不但是歐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同時被馬克思稱頌為「人類兩個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之一」。莎士比亞用他的一生寫下了39部戲劇,以生動豐富的故事情節,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本來沒面目,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我尚且不談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怎麼嘔心瀝血而成,這里,我只是說說那部莎士比亞受伊麗莎白一世之命而作成的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總體來看,《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與莎士比亞的其他作品不同,這一部作品帶用濃厚的生活氣息,其所用的背景環境是少見的市民階級的家庭生活。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一直被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喜劇中表現得最為直接和明顯,喜劇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逐漸完美,《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當然列入其中。現在,以我的觀點,分析一下莎士比亞是怎麼在《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表達他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對主角的在戲劇發展的過程中的描寫,反映了社會的真實面目。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喜劇中最受歡迎的喜劇丑角。他在舞台上備受奚落,台下卻與哈姆雷特成為莎士比亞創造的最為不朽的兩個角色之一,而且創造了兩個詞彙 「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亞將昔日出現在《亨利四世》中向貴婦獻花、獻詩甚至生命的封建騎士創造性地放進了一個市民階級,讓他因為沒落而成為一個好色、貪財、小心眼的肥胖老男人,在實施他的財色並收的計劃中被聰明的女人玩弄而不自知,最後被世人嘲弄。在我看來,福斯塔夫是文藝復興那個歷史過渡時期中過渡性人物的真實寫照,莎士比亞正是通過這類典型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情節沖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關系崩潰時期各種各樣的平民社會。 其次,莎士比亞通過塑造女性形象,贊美女性,表達人文主義新思想。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的女性都具有作者筆下一切女性的一般特點。如溫莎的福德太太、培琪太太、快嘴桂嫂、安·培琪小姐等娘兒們,並不是戲劇名所說的那麼風流,她們是一幫平凡、大膽、貌不出眾的鄉村婦女,她們一樣熱愛生活,講求實際,忠於愛情。她們表面風流,在為懲罰福斯塔夫而策劃的一場場惡作劇,完全表現了她們的聰明和勇敢。 專家們都說,莎士比亞是「重女輕男」,因為莎士比亞在戲劇創作中表現了對女性的同情,在他的筆下,女性大多數都是積極、樂觀、聰明、機智、膽大心細的積極形象。在文藝復興之前,社會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這個階段人們都把婦女看作是罪惡的淵源,婦女的地位極其低下,她們要服從父母、兄長、丈夫的意願,在政治上、經濟上都無任何發言權利。莎士比亞正以新的女性形象,利用贊美女性作為封建思想的最大的沖擊,在封建社會腐朽沒落的後期,宣傳著人文主義思想,以其為先鋒。莎士比亞還以女性作為愛與善的代表,與男性社會斗爭,表現鏟除丑惡風氣之意,表達了他對一個美好社會的嚮往。 再次,莎士比亞歌頌自由戀愛,並以開花結果的好結局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美好理想。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也蘊含著一個自由戀愛的情節。培琪紳士的女兒安·培琪小姐,愛上了家境貧窮的少年紳士范通。她不屈從父母安排的與富家子弟夏祿法官的侄子聯婚,而是不顧父母的反對,與范通私下出走。最後也得到了父母的體諒,有情人終成眷屬。 莎士比亞戲劇中大多相愛的男女主角,都能通過多重波折、萬難之後能夠成功在一起的好結局。能夠得到愛情而幸福生活,不但通過自由戀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而表現了對社會新的認識,更是宣揚了一種新興階級全新的觀念。寓意新興階級能夠自由、幸福,也在歌頌一個美好的理想國度,是一種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在文藝復興這個反封建、反教會的時期,人文主義思想作為一種先進的新思想,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斗爭有著積極的、不可取代的意義。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無時無刻地在表達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在社會真是面目中展現了美好的「人性」。可是,人文主義思想只屬於文藝復興時期,它只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進思想,能夠適應並使用於當時的社會階級而已,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抹滅莎士比亞對文學和人文主義的貢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