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茶花賦賞析

茶花賦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3 01:10:42

❶ 茶花賦(楊朔)原文

《茶花賦》

作者:楊朔

【全文】

久在 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 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她說:「這可是個難題,畫什麼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說,顏色也難調。你就是調盡五顏六色,又怎麼畫得出祖國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擱下這樁心思。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 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 水瘦山寒, 雲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 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 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 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 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時候。我游過華庭寺,又冒著星星點點細雨遊了一次黑龍潭,這都是看茶花的名勝地方。原以為茶花一定很少見,不想在游歷當中,時時望見 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 猩紅的花來。聽朋友說:「這不算稀奇。要是 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戶戶 都養茶花。花期一到,各樣品種的花兒爭奇斗艷,那才美呢。」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 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 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 翠湖邊上會到他。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雲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領我穿著茶花走,指點著 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後來他攀著一棵茶樹的小干枝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 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問:「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 最喜歡 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鑽心蟲,鑽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的可長啦。華庭寺有棵 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么?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乾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麵茶花開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2、《茶花賦》創作背景: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

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

❷ 楊朔 茶花賦賞析

中心思想:本文藉助茶花的形象,抒發作者的熱愛祖國、熱愛普通勞動者的感情。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

❸ 求餘光中《聽那冷冷的雨》賞析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遷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湎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浥輕塵」、「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要盡享,也許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紜,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偁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今雨城中千傘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與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與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法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看這句,「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轂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山」、「傘」相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水千山,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頷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守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景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❹ 楊朔 茶花賦賞析

中心思想:本文藉助茶花的形象,抒發作者的熱愛祖國、熱愛普通勞動者的感情。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

❺ 結合課文賞析下列語句

《聽聽那冷雨》抒寫的是深深的思鄉情緒,這種鄉情主要是通過雨聲的描寫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台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但另一方面這種鄉情也表現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詩詞裡面,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遷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湎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浥輕塵」、「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要盡享,也許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紜,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偁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今雨城中千傘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與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與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法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看這句,「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轂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山」、「傘」相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水千山,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頷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守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景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❻ 賞析散文的結構

1.欣賞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寫出了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是很要緊的。賞析時,要走進那個活生生的「自我」。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為主的散文名篇。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真實的「自我」個性,特別是其思想感情、內心波動、情緒變化、心理體驗等,都被表現得形象而生動,使「我」成為全文「表現」的主角。因此鑒賞散文就要賞「我心」。
2. 散文是一種「實」「虛」結合、因「實」出「虛」的藝術。所謂「實」,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實的客觀外物。寫作「主體」(我)生活在社會現實里,處身於這些人、事、物、景的實生活環繞之中,他自然會有所觀照、感應,並產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散文需要寫「實」,但寫「實」並非終極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鋪墊好這些「基石」後,構建出一個精神或心靈的大廈!而這即是寫「虛」。
3.多數篇什卻具有「即小見大」的特點。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
4.散文在各種文體中,偏於「陽春白雪」類,是一種高雅而精粹的「表現」(非「再現」)藝術。一般說,它篇幅不長,但立意深,多見識,有真情,饒趣味,特別是其文字表現,有個性、富文采,是民族語言中最為雋美的部分。文與情的鑒賞是同等重要的。即鑒賞在遣詞造語上,文字表達的整齊之美、參差之美和回環之美;要講究文字達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聲音美等諸多方面。
5.鑒賞散文這種獨特的哲思美,需要開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觀照世界,無論作者或讀者都不能不基於一定的角度,受制於一定的時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