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陶淵明集賞析

陶淵明集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2 17:22:56

1. 根據陶淵明的生平和他寫的詩,寫一篇賞析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消息。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里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征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里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謚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陶淵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傳不廣。(梁)蕭統加以搜集整理,編了《陶淵明集》,並為之寫序、作傳。蕭統所編陶集雖然已經佚失,但此後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齊陽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悅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閣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礎上重編而成的。陶淵明的作品今存詩121首,賦、文、贊、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偽還不能肯定。

陶淵明熟諳儒家學說,詩文中引用儒家經典很多,僅《論語》就有37處。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樣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但不拘守儒家經典的章句,顯得通脫而不拘泥。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這與漢儒的態度很不相同。他贊揚孔子,但又有點將孔子道家化的傾向。他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在詩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處之多;魏晉玄學對他也有影響。但人並不沉溺於老莊和玄談,他是一個很實際的、腳踏實地的人,做縣吏就有勸農之舉,做隱士又堅持力耕,與虛談廢務浮文妨要的玄學家很不同。他住在廬山腳下,距離慧遠的東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劉遺民與慧遠關系密切;陶淵明的詩中偶爾也可見到類似佛教的詞語,但他決非佛教徒,並且與慧遠保持著距離。佛教是對人生的一種參悟,陶淵明參悟人生而與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從現實的人生中尋找樂趣,不相信來世,這與佛教迥異。在不懼怕死亡這一點上,他和一些高僧雖然近似,但思想底蘊仍有很大的差異。他是抱著「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的態度對等死亡,與佛教之間嚮往極樂世界大相徑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關宇宙、歷史、人生的重大問題,如什麼才是真實的?歷史上的賢良為什麼往往沒有好的結果?人生的價值何在?怎樣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對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會了儒道兩家的思想,又來自個人的生活實踐,具有獨特的視點、方式和結論;而思考的結論又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

「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准則。他所謂「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榮木》)。「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詠貧士》其四)。他特別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他並不一般地鄙視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業,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廣對疏受所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慮貧富的問題,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來求得平衡:「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其五)而那些安貧樂道的古代賢人,也就成為他的榜樣:「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 (《詠貧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貧窮,到了捱餓的程度,但是並沒有喪失其為人的准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自然」一詞不見於《論語》、《孟子》,是老莊哲學特有的范疇。老莊所謂「自然」不同於近代與人類社會相對而言的客觀的物質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種狀態,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人應當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抱朴而含真。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兮辭序》),說明自己的質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繩墨的約束。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悅。在《形影神》里,他讓「神」辨自然以釋「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的之義化解它們的苦惱。形影神三者,還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沖突與調和。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導出來的順化、養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較完整而一貫的哲學。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通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熏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支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里,但作為醫治社會的葯方卻是無效的。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一位代表。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以世俗的眼光看來,陶淵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來,他的一生卻是很藝術的。他的《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時運》等作品,都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他求為彭澤縣令和辭去彭澤縣令的過程,對江州刺史王弘的態度,撫弄無弦琴的故事,取頭上葛巾漉酒的趣聞,也是其藝術化人生的表現。而酒,則是其人生藝術化的一種媒介。陶淵明可以說是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

2. 賞析詩句「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朴。描寫的是園田的環境和安居的心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充分顯示著鄉村寬敞、朴實、繁茂的自然氛圍,與前面拋棄了的「塵網」相對比,一種自一由安詳、情性*兼適的心情也就盪漾其間了。

遠村曖曖,墟煙依依,狗吠深巷,雞鳴樹顛,這是多麼溫馨靜穆的意境呀!虛實並舉,動靜相生,益發洋溢著一種田園詩畫的韻一律之美。如此令人嚮往的境界卻出自於詩人自我欣賞的目光,可見無處不浸含一著詩人本性*的恢復,理想得以滿足的欣然。

原詩: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義: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2)陶淵明集賞析擴展閱讀: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這首詩在寫作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看不出刻意追求技巧的痕跡,又有著絕高的技巧。這種絕高的技巧,主要的就是優美意境的構造。在作品中,主要的不是抒情言志,也不是寫景抒情,而是情景交一融。例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等,都是用及自然的語言描繪這極質朴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則蘊含一著一種醇厚的感情,形成著一種優美的風格。這種特點是陶淵明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

3. 陶淵明所有作品及其賞析txt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飲酒》(其九)作者:陶淵明(魏晉)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

(1)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2)好懷:好心腸.
(3)乖:違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攪混.
(6)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7)詎:豈.
(8)駕:車駕,意謂道路、方向.

《擬輓歌辭》(其三)作者:陶淵明(魏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注釋】

(1)嶕嶢:很高的樣子。
(2)幽室:指墳穴。
(3)向來:剛才。
(4)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山阿:山陵。
讀《山海經》 (其一)作者:陶淵明(魏晉)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注釋】

《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託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餘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採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麼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後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游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制的圖。從這里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託。所以詩人最後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借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何效明)

《游斜川》作者:陶淵明(魏晉)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注釋】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作者:陶淵明(魏晉)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釋】

(1)先師,對孔子的尊稱。
(2)瞻望:仰望。
(3)邈:遙遠。逮:趕上。
(4)秉耒:手持農具。解顏:面帶笑容。勸:勉勵。
(5)平疇:平曠的平野。
(6)懷新:生意盎然。
(7)歲功:一年的收獲。
(8)即事: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9)行者無問津:用長沮的故事。意謂:現在沒有象孔子那樣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了。
(10)聊:暫且。隴畝民:耕田之人。

《答龐參軍》 作者:陶淵明(魏晉)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

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

【注釋】

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時,忽成舊游。俗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