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賞析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2 11:51:13

❶ 辛棄疾《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譯文

水調歌頭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辛棄疾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污,風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遊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譯文:日暮時漫天風塵揚起,清秋時節,胡人騎著馬大肆南侵了。宋朝廷組建了十萬軍隊,艦船無數迎敵。誰說渡江南下非常容易,想起往日戰場上痛殺胡人,風雨飄搖中胡人戰敗,北魏太武帝愁悶。那時我正年少,希望能象蘇秦一樣得到重用,展報國之志。
現在已是老了,滿頭白發了,到揚州去。倦煩了四處漂游想去江心洲,種上千株橘樹。二位歷游東南名勝,飽讀萬卷詩書,想建功立業也不得重用。不如當個富裕的太平侯相,不要去做善戰的李廣吧。

1.漢家:此指代宋朝。古典詩詞常用此例,用"漢家"指代本朝。組練:組甲和被練,代指軍隊。
2.投鞭:《晉書·苻堅戰記》:"堅曰:'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此處喻渡江南下非常容易。 飛渡:《晉書·杜預傳》:"預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吳都督孫歆震怒,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3.佛狸:為北魏太武帝小字,他南侵劉宋王朝受挫,結果死於宦官之手。
4.季子:蘇秦字。《戰國策·趙策》:"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蘇秦得以為用,西入於秦。"
5.橘千頭:據《襄陽耆舊傳》載,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龍陽沙洲上建屋作宅種橘千株。臨終時稱家有"千頭木奴",歲歲收入足夠兒輩使用。
6."莫射"二句:勸友人寧當太平候相,也不可作善戰的李廣。此為牢騷語,諷朝廷不思北伐。射南山虎:指漢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家居藍田南山中,射獵。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
7.富民候:《漢書·食貨志》載,"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候。"
3. 長安:代指都城汴京。

此詞約作於淳熙五年,是一首撫今追昔的和韻之作。詞前半頗類英雄史詩的開端,在戰爭風雲的背景下,詞人昔日以天下為已任的少年銳氣躍然紙上,然而其壯詞到後半卻全無著落,反添落寞之感,通過這種跳躍性極強的分片,表現了白首之嘆憤懣之情。下片寫壯志消磨,行文騰挪,用意含蓄,詞情尤覺沉著,個中酸楚耐人尋味。

❷ 《水調歌頭》的全詩

例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附註:「去」與「宇」,「合」與「缺」,夾葉仄韻。
含有哲理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例二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台城遊冶,襞箋能賦屬宮娃。
雲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
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後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台城游》

例三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蘇舜欽《水調歌頭·滄浪亭》

例四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
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❸ 《水調歌頭》的賞析與原文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註:《水滸·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滸傳》266頁)中曾出現過詞曲,下片首句為「高卷珠簾」,其餘相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指月宮。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註:
(12)大麴《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1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19)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0)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麼遺憾,為什麼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2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嚮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里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後,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嚮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於共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麼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故結尾「但願」便推出了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兩句並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願。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譯文】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❹ 水調歌頭 蘇軾 賞析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裡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象在人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麼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願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本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詞開篇,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憤。「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入理智,化悲怨而為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既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

❺ 辛棄疾水調歌頭 賞析,短的,謝謝

萬事到白發,日月幾西東。羊腸九折歧路,老我慣經從。竹樹前溪風月,雞酒專東家父老,一笑偶相逢屬。此樂竟誰覺,天外有冥鴻。味平生,公與我,定無同。玉堂金馬,自有佳處著詩翁。好鎖雲煙窗戶,怕入丹青圖畫,飛去了無蹤。此語更痴絕,真有虎頭風。

❻ 蘇軾水調歌頭 解析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庄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❼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賞析

矛盾重重的《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2010-11-24 23:55:14)
標簽: 辛棄疾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稼軒詞文化 分類: 讀辛棄疾詞札記
水調歌頭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這闕詞讓我琢磨了好久,查了很多的資料。因為我非常想了解:是什麼時間、是什麼地點、送別什麼人。

詞的內容並不難懂,「落日古城角」是時間和地點;「把酒勸君留」是事件。「長安路遠」,物理空間上來說是去帝國的中心、心理空間上說是去帝王的心。以此為領:從上闕掛六國相印的蘇秦、「欲上青天覽明月」的李白,到下闕「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投筆封侯千里乞歸的班超……都是「勸君留」的鑿鑿證據(都沒有好的結局)。尾句王粲幕府於劉表時所作的登樓賦,將自古英雄多寂寞緩緩訴出。高樓遠眺令場景回轉到首句,鬱郁之情卻隨目光悠悠宕開。

然而,令我難解的是,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筆下。不論是之前細讀過的、還是大概知道的詞,我印象中的辛棄疾是應該有「轉折」的那一筆。可是,「長安路遠還勸君留」一氣而下,包括過片的「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都是將此意遞進了一層。「落日古城角」一個朝代也正臨近日暮,更有點滴血殘陽的意思。

我查不到這闕詞是辛帥為誰而做。1173年冬他從滁州調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這個職位是類似幕府的官員。他沒有立刻去南京,而是以「筋骸之疚退居閭里」,在獲知葉衡「除知建康府」後1174年1-2月間到任。也許,只是也許,是這期間寫給自己的。南歸10年深感「長安路遠」,所以留下了和他的性格這樣矛盾的一闕詞。

不覺中又在詞意中沉溺許久。還是一貫的想法,雖然體會內容美是重要方面,但是每種藝術形式都會具有不同的形式美,應當用心體會和研究,才能夠完整的欣賞作品。今天在讀這首詞時,主要是學習龍榆生先生《詞學十講》的第三講「選調和選韻」。

初讀這首詞,並不需深思內容,即感受到與以往所讀辛詞截然不同的隱隱幽怨。查閱《水調歌頭》的詞牌和選韻,就明白這感受的由來也是詞人精心安排。

《水調歌頭》源自於隋煬帝和著名的大運河。水調歌是為這個修建之凄慘可比長城的大工程而作,所以「聲韻悲切」。《水調歌頭》為其中被流傳的一部分或者是其首段。

前後片各四平韻,以仄仄-仄平平為主要基調。因為根基淺,我很難體會到古代的聲調美,只是感覺仄聲抒發起來較痛快有力、平聲徐緩悠長。連著3個仄聲後被2個平聲壓住,有種欲吐不暢的感覺。詞人選的韻也是幽怨的尤侯韻。

內容安排上也彷彿與大運河有點關聯,當時的運河是從洛陽到杭州,中間經過瓜州(我有些搞不清楚)。蘇秦是洛陽人、班超葬在洛陽。李白與杜甫在天寶三年(744)的春夏之交,相遇於洛陽。李白是遭遇讒毀,由長安被賜金放回,時年四十四歲。杜甫是「忤下考功第」後的第十年,時年三十三歲(摘自《李白與杜甫詩歌往來·郭沫若》)。我不知道王粲跟洛陽有沒有關系,他是山東鄒城人,現來看是辛棄疾老鄉,不知道按宋朝行政區劃是不是。從劉表到曹操,他一生都是幕僚。辛棄疾閭居在哪兒不詳,這期間有一首周孚的送別他的詩地點是京口,「京口瓜州一水間」相去應該不遠。

正如龍榆生先生所講,優秀的作品在創作時的確是非常講究的。同時,隨著作品的流傳詞人的思想也變得可以琢磨。經過矛盾之後,葉衡的調任也許是轉折性事件。但是,在這首辛詞中流露出的「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之矛盾,也許是他一生喜愛陶淵明的端倪,那正是還有一大堆的廢話要慢慢地說。

❽ 水調歌頭的賞析

《水調歌頭》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版月展開想權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8)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與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但這個願望一直無法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作者對著明月,乘酒興正酣,便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❾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 盟鷗帶湖吾甚愛 的解釋和賞析

譯文:

帶湖是我最愛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我閑居無事,手扶竹杖,腳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繞湖徘徊。鷗鳥啊,你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麼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一起來。

鷗鳥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原來是在偷窺魚兒,伺機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魚多麼痴呆,卻不懂我此時舉杯的情懷。

昔日這里是破敗的池沼荒蕪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潔,清風徐來。人世間幾度歡樂,幾度悲哀?河東綠蔭尚嫌稀少,還須把楊柳多多來栽。

賞析:

此詞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贊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打開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了。

這是用誇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一日上樹能千回」:閑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

「凡我」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願:希望既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里「莫相」之「相」,雖然關系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游,無須擔驚。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托其試將白鶴也一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一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後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

試想,一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凄涼,可想而知。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一片赤誠,欲與鷗鳥結盟為友,然而鷗鳥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

其意從下句「窺魚笑汝痴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一種「痴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一「笑」了。

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並非詞人知已,並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後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

可見,詞人所舉之杯,根本不能為永結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並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

詞人本是心情郁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炎良。變得益發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要作久居長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回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麼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強烈,較上闋又進一層。天地之大,知己難尋;孑然一身,情何以堪!

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可見,這首詞表面是寫優游之趣,閑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

(9)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賞析擴展閱讀:

《水調歌頭·盟鷗》原文

宋代:辛棄疾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創作背景:

此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閑居帶湖之初。淳熙八年(1181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即作於作者罷官歸家不久。

❿ 水調歌頭賞析

水調歌頭文學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

(10)辛棄疾的水調歌頭賞析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

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參考資料:水調歌頭 網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