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彈琴作品賞析

彈琴作品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1 21:54:08

『壹』 鋼琴作品賞析的論文怎麼寫

這么簡復單的事都不搞不定嗎制?教你個偷懶的好辦法。
1、先選定一個作曲家的作品,然後找找該作曲家的生平,可以從網上的論文里翻啊,會有很多字吧,然後再找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思想中心、曲式結構特點,又很多字了吧。
2、選擇兩個鋼琴家的版本,然後把兩個鋼琴家各自的生平弄出來,又很多字了吧。
3、最後再談兩位鋼琴家對作曲家以及該作品的看法和認識,同時對此兩種版本進行評論,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要還湊不夠1500字······我覺得不可能。說實話,1500的論文真的是太短了。
祝LZ早日完成這篇文章。

『貳』 第三鋼琴協奏曲的作品賞析

全曲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行板一一快板,奏鳴曲式。行板的序奏,開始由單簧管獨奏奏出的悠揚的民歌風旋律,進入奏鳴曲式快板後,連續十六分音符急促進行的引子先由弦樂奏出,隨之鋼琴奏出響亮的充滿生氣的主部主題,音樂以充沛的活力鋪陳展開並形成高潮。副部主題平易近人,但不乏幽默情趣,豐富的復調手法把這個主題裝飾得有聲有色。呈示部結尾處再次奏響序奏主題後,樂章進入激盪人心的展開部。展開部中賦格式的推進將音樂的情緒推至頂點。隨後的再現部將前面的各種素材作了變化的回顧,鋼琴華麗技巧的炫示令人興奮異常。整個樂章最後在急促有力的強烈音響中結束。
第二樂章
小行板,變奏曲式。其主題柔美如歌,由長笛、單簧管在弦樂的和弦襯托下奏出,清澈明凈,引人入勝。接續的五個變奏快慢相間,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熱烈狂暴,對比豐富,變化萬端。最後在莊重的氣氛中結束全章。
第三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迴旋曲式。疊部主題具有躍動的節奏活力,由弦樂撥弦與大管的齊奏開門見山地引出,帶有拉威爾式的某種性格。樂章最後以令人炫目的鋼琴技巧將音樂推向高潮。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人稱之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它已成為大鋼琴家們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叄』 聽彈琴的作品鑒賞

此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肆』 聽蜀僧睿彈琴 賞析

李白《聽蜀僧睿彈琴》賞析
這首五律寫的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睿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綠綺」本是琴名,漢代詞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而「客心洗流水」,是說聽了蜀僧的彈琴,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餘響入霜鍾」,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鍾聲融合在一起。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是說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時間過得真快啊!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的感情交流。其實 「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著痕跡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伍』 聽穎師彈琴的作品鑒賞

唐人音樂詩較著名者,有李頎《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韓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謂各有千秋。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單刀直入,把讀者引進美妙的音樂境界里。琴聲裊裊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之際,竊竊私語,互訴衷腸。中間夾雜些嗔怪之聲,那不過是表達傾心相愛的一種不拘形跡的方式而已。正當聽者沉浸在充滿柔情蜜意的氛圍里,琴聲驟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象勇猛的將士揮戈躍馬沖入敵陣,顯得氣勢非凡。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回盪之姿。恰似經過一場浴血奮戰,敵氛盡掃,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雲,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琴聲所展示的意境高遠闊大,使人有極目遙天悠悠不盡之感。
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為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蹁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而且跌得那樣快,那樣慘。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系後面的「濕衣淚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他曾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當局能有所警醒,從而革除弊端,勵精圖治,結果屢遭貶斥,心中不免有憤激不平之感。「濕衣」句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比較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嗟余」二句是自謙之辭,申明自己不懂音樂,未能深諳其中的奧妙。盡管如此,還是被穎師的琴聲所深深感動,先是起坐不安,繼而淚雨滂沱,浸濕了衣襟,猶自撲撲簌簌滴個不止。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於是推手制止,不忍卒聽。末二句進一步渲染穎師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爐,但穎師的琴聲一會兒把人引進歡樂的天堂,一會兒又把人擲入悲苦的地獄,就好比同時把冰炭投入聽者的胸中,使人經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劇烈波動。
全篇詩情起伏如錢塘江潮,波濤洶涌,層見迭出,變化無窮。上聯與下聯,甚至上句與下句,都有較大的起落變化,例如首聯「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寫柔細的琴聲,充滿和樂的色調,中間著一「怨」字,便覺波浪陡起,姿態橫生,親昵的意味反倒更濃,也更加富有生活氣息。又如首聯比以兒女之情,次聯擬以英雄氣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柔一剛,構成懸殊的形勢。第三聯要再作起落變化,即由剛轉柔,就很容易與第一聯交叉重疊。詩人在實現這一起伏轉折的同時,開辟了另一個新的境界,它高遠闊大、安謐清醇,與首聯的卿卿我我、充滿私情形成鮮明的比照,它所顯示的聲音也與首聯不一樣,一者(首聯)輕柔細屑,純屬指聲;一者(三聯)宛轉悠揚,是所謂泛聲。盡管兩者都比較輕柔,卻又各有特色,准確地反映了琴聲高低疾徐的變化。清人方東樹說韓愈寫詩「用法變化而深嚴」(《昭昧詹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於把比較難於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這首詩摹寫聲音精細入微,形象鮮明,卻不粘皮著肉,故而顯得高雅、空靈、醇厚。突出的表現是:在摹寫聲音節奏的同時,十分注意發掘含蘊其中的情志。好的琴聲既可悅耳,又可賞心,可以移情動志。好的琴聲,也不只可以繪聲,而且可以「繪情」、「繪志」,把琴聲所表達的情境,一一描摹出來。詩歌在摹寫聲音的同時,或示之以兒女柔情,或擬之以英雄壯志,或充滿對自然的眷戀,或寓有超凡脫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無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韓愈是一位極富創造性的文學巨匠。他寫作詩文,能夠擺脫拘束,自辟蹊徑。這首詩無論造境或遣詞造語都有獨到之處。以造境言,它為讀者展示了兩個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樂曲的聲音和節奏所構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樂曲聲在聽者(詩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響。兩者亦分亦合,猶如影之與形。從而使整個詩歌的意境顯得深閎雋永,饒有情致。以遣詞造語論,不少詩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細,感染力極強。例如開頭兩句押細聲韻,其中的「女」、「語」和「爾」、「汝」聲音相近,讀起來有些繞口。這種奇特的音韻安排,恰恰適合於表現小兒女之間那種纏綿糾結的情態。後面寫昂揚激越的琴聲則改用洪聲韻的「昂」、「場」、「揚」、「凰」等,這些都精確地表現了彈者的情感和聽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錯運用,以與琴聲的疾徐斷續相協調,也大大增強了詩句的表現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詩人匠心獨運,不拘繩墨,卻又無不文從字順,各司其職。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其實也是韓愈詩歌語言的一大特色。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此退之《聽穎師琴》詩也。歐陽忠公嘗問仆:「琴詩何者最佳?」余以此答之。公言此詩固奇麗,然自是聽琵琶詩。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西清詩話》雲:三吳僧義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嘗問東坡:「琴詩孰優?」東坡答以退之《聽穎師琴》,公曰:「此只是聽琵琶耳。」或以問海(按指僧義海),海曰:「歐陽公一代英偉,然斯語誤矣。『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言輕柔細肩,真情出見也。『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言精神餘溢,竦觀聽也。『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言縱橫變態,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又見穎孤絕,不同流俗下俚聲也。『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言起伏抑揚,不主故常也。皆指下絲聲妙處,惟琴為然。琵琶格上聲,烏能爾邪?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譏評也。」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余謂義海以數聲非琵琶所及,是矣;而謂真知琴趣,則非也。昔晁無咎謂嘗見善琴者雲:「『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為泛聲,輕非絲,重非木也。『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為泛聲中寄指聲也,『躋攀分寸不可上』,為吟繹聲也。『失勢一落千丈強』,為歷聲也。數聲琴中最難工。」洪慶善亦嘗引用,而未知出於晁。是豈義海所知,況西清邪!
宋代許顗《許彥周詩話》:「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此泛聲也,謂輕非絲,重非木也。「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泛聲中寄指聲也。「躋攀分寸不可上」,吟繹聲也。「失勢一落千丈強」,順下聲也。仆不曉琴,聞之善琴者雲,此數聲最難工。自文忠公與東坡論此詩,作聽琵琶詩之後,後生隨例雲雲,柳下惠則可,我則不可。故特論之,少為退之雪冤。
宋代陳善《捫虱新話》:予自學琴,而得為文之法。文章之妙處,在能掩仰頓挫,令人讀之,亹亹不倦。韓退之《聽穎師琴》詩曰:「昵昵兒女語……失勢一落千丈強。」此頓挫法也。退之《與李翱書》,並用其法雲。
宋代樓鑰《攻愧集·謝文思許尚之石函〈廣陵散〉譜》:韓文公《聽穎師彈琴》詩,幾為古今絕唱。前十句形容曲盡,是必為《廣陵散》而作,他曲不足以當。此歐公以為琵琶詩,而蘇公遂檃括為琵琶詞。二公皆天人,何敢輕議,然俱非深於琴者也。
宋代王楙《野客叢談》:退之《聽琴》詩曰:「呢昵兒女語……勇士赴敵場。」此意出於阮瑀《箏賦》:「不疾不徐,遲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士之節也。」阮瑀此意又出於王褒《洞簫賦》,褒曰:「澎濞沆瀣,一何壯士;優柔溫潤,又似君子。」
明代蔣之翅《輯注唐韓昌黎集》:只起四語耳,忽而弱骨柔情,銷魂欲絕,忽而舞爪張牙,可駭可愕。其變態百出如此。
明代邢昉《唐風定》:《聽穎師彈琴》視李頎《胡笳》遠遜,較香山《琵琶》氣骨崢嶸。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琴聲之妙,此詩可謂形容殆盡矣。何歐陽文忠乃以為琵琶耶?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琴詩曰:「昵昵兒女語……天地闊遠隨飛揚」,何等灑落!
清代朱彝尊《批韓詩》:寫琴聲之妙入髓,又一一皆實境。繁休伯稱車子,柳子厚志箏師,皆不能及,可謂古今絕唱。六一善琴,乃指為琵琶,竊所未解。純是佳唐詩。亦何讓杜?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一連十句,每兩句各自一意,是贊彈琴手,不是贊琴。琴之妙固不待贊也,所以一下文直接雲「自聞穎師彈」(「失勢一落」句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寫琴聲之妙,實為得髓。繁休伯稱車子,柳子厚志箏師,皆不能及。永叔善琴,乃用此為譏議耶?「躋攀」二語,千古詩文妙訣。
清代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昌黎《聽穎師彈琴》,頓挫奇特,曲盡變態,其妙與李頎《胡笳》、長吉《箜篌引》等耳。六一指為琵琶,最確。
清代薛雪《一瓢詩話》:《穎師彈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寫入神,乃以「昵昵」二語,為似琵琶聲,則「攀躋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除卻吟揉綽注,更無可以形容,琵琶中亦有此耶?
近代程學恂《韓詩臆說》:永叔所謂似琵琶者,亦只起四句近之耳,餘自迥絕也。坡嘗追憶歐公語,更作《聽賢師琴》詩,恨歐公不及見之,所謂「大弦春溫和且平,牛鳴盎中雉登木」是也。予謂此誠不疑於琵琶矣,然亦了無琴味,試再讀退之詩如何?彥周所稱,即今世之琴耳,不知唐時所用,即同此否?若是師襄夫子所鼓,必不涉恩怨兒女也,此又不可不知。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方扶南曰:按嵇康《琴賦》中已具此數聲,其曰「或怨㜘而躊躕」,非「昵昵兒女語」乎?「時劫掎以慷慨」,非「勇士赴敵場」乎?「忽飄飄以輕邁,若眾葩敷榮曜春風」,非「浮雲柳絮無根蒂」乎?「嚶若離鵾鳴清池,翼若游鴻翔曾崖」,又「若鸞鳳和鳴戲雲中」,非「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乎?「參禪(按《琴賦》原文作『譚』)繁促,復疊攢仄,拊嗟累贊,間不容息」,非「躋攀分寸不可上」乎?「或乘險投會,邀隙趨危」,「或摟𢱧櫟捋,縹繚澈冽」,非「失勢一落千丈強」呼?公非襲《琴賦》,而會心於琴理則有合也。吳曰:無端而來,無端而止,章法奇詭極矣(「勇士」句下)。極頓挫抑揚之致,蓋即以自喻其文章之妙也(「失勢一落」句下)。再頓一筆(「穎乎」句下)。

『陸』 鋼琴曲作品分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57)

BWV857,前奏曲是一種分解和弦,但可以聽到從背景里傳來溢滿悲愁的哀歌。賦格分四個回四答聲部,沉痛的主題更適合於前奏曲。此曲在各方面看來都是特殊的。半音階型的主題彎曲回轉,兩個對題旋律成了完全的對照,發展部之後,主題偶爾出現,間插段較多,樂曲逐漸變得歡快,明朗。左右手的主題相互呼應整首旋律流暢,曲調優美。

『柒』 上了<<中外鋼琴作品欣賞>>這門課後的感想

當前,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已被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加強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適應當代科學發展大趨勢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向二十一世紀,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遠見的措施。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對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它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太原師范學院,美育課程也早已進入了學生公共選修課程的范圍之列。「音樂欣賞課」在開設的幾年裡,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音樂欣賞課」溶知識、趣味、美感為一體的授課內容,使學生不僅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還可以了解到與這些音樂作品相關的人物,故事以及音樂史,音樂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學生對音樂文化的了解,同時,通過欣賞音樂帶來的美感,對陶冶學生的情操、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作為任課教師,在教學目的上,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擴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但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所涉及到的學科範圍又是比較寬泛和綜合的知識層面。面對著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把握教材內容的深淺程度和在教學教法的運用,就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仔細推敲的問題了。

「教學應當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面對來自各系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教學工作的開始,我先著手於對學生的了解,從聽課學生的狀況來看,許多同學聽「音樂欣賞」這門課程,有「彌補」的願望和意義在其中。因為,在他們的中學時代對此大都不夠重視,或者說沉重的文、理應試教育課程等學習任務,擠壓得顧不上重視。進入大學後,有了明確的專業學習方向,如果不開設這門課程,學生更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接觸比較系統的音樂教育,而對於當代的大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因此,許多同學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學校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給學生們創造一個專門學習音樂知識的機會,而這其中的「音樂」便是指那些學生在平日較少接觸到的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這樣的「音樂」是要通過「學習」才能被欣賞的,而學習這樣的音樂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幫助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學校開設這門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可謂「用心良苦」。
為了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我採取與學生座談的方式,通過近距離的談話,了解到「普系」的學生對於「古典、嚴肅」音樂有兩種比較普遍的看法。一種是非常喜愛並渴望欣賞這些音樂,但因缺乏這方面知識,欣賞的范圍和深度都很有限。沒能形成較好的欣賞習慣和能力,聽到生疏的音樂便感到茫然。再一種是,對「古典、嚴肅」音樂有著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和距離感,覺得它是陽春白雪,深奧遙遠,因此不得不「敬而遠之」。就這兩種看法,我覺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些必要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欣賞音樂的方法。
找到原因後「對症下葯」。我在一開始所做的,就是轉變學生的這些觀念。由淺入深,首先選擇一些大家比較熟悉和容易理解的音樂作品,選取一些段落分明、主題明確的樂曲。在講解時先打「預防針」,通過對樂曲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分析,與學生一起探討該樂曲之所以能世代流傳,膾炙人口的原因。使學生了解了音樂產生的意義,及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所起的作用。從而消除了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陌生感」。在隨後的欣賞當中,將樂曲的各個段部清晰的加以劃分解釋,並及時把一些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貫穿於其中,使學生能在感性當中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一些必備的樂曲理論知識在學生聽音樂的過程中,又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最終達到對樂曲的接受和喜愛。如此,在教學中運用了「感性」與「理性」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外語系的學生稱之為「在對話中學語法」學得輕松,用的得當。

在教學活動不斷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我也對這門課程的性質有了更深的了解。由於它面向的是廣大「普系」的學生,是一門音樂普及課,而非音樂專業課,這就要求教師要研究如何才能完成好這一項「普及」的任務。即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較寬泛的知識層面,廣泛汲取其它相關門類的知識,如人文史地和美術等知識,才能更進一步的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最終使得不論是文科類的學生,還是理科類的學生,都能從中獲益。這其中的關鍵便是要努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我在教學活動中一直力求把握住「受人以魚,不如受之以漁」的教學思想。一個學期的學習內容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將一個學期的學習課程看作是終止性的學習,它的意義在於使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後,或大學的學業結束之後能夠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的做法便是從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這門課,對它感興趣。有了興趣後才可能去主動的學習。因此啟發學生的興趣便是我在課堂教學所做的主要工作。
學生如何才能有興趣?就「音樂欣賞課」的內容和性質而言,就要使學生在聽課當中於內心產生與音樂聯系的共鳴。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我在講課時就要以不同的方式來啟發他們的感受,從而教會他們一種適合於自己的欣賞學習方式。例如,在欣賞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家德彪西的作品《牧神午後》時,為了能讓學生找到作品中飄忽朦朧,捉摸不定的感覺,而避開用文字空洞單調的描述,我為美術系的學生舉例,讓他們聯系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梵谷的《星光之夜》等作品,而讓中文系的學生回想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著詩歌聽音樂,聽音樂想詩歌,將兩者融合在一起體會樂曲的意境。當看到學生們露出會意的微笑時,我想他們可能已經喜歡上這首樂曲了。

對於欣賞音樂這樣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聽音樂,請學生上講台講音樂,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和欣賞樂曲,還可以激發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畫面意境上與音樂產生交流。熟悉和掌握一些音樂知識,學會欣賞音樂的方法。有一次我布置了一個作業,選擇一首樂曲讓學生自己備課,並且盡可能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在下節課上講音樂談感受,我布置的樂曲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到了講課的時候,有一位地理系的學生表現的很積極,他主動上講台為別的同學講課,看的出來,他是經過精心備課的。他先按計劃分步驟的將樂曲的各個段落詳細地作了介紹,使同學們對樂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他又介紹了作者的生平及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並根據這些材料談了他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將這首樂曲講完之後,這位同學又拿出一首中國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放給同學聽,他講到他們地理系曾經對黃河做過實地的考察,他對黃河的壯麗景色也有很深的印象。欣賞這首樂曲是因為《黃河》與《沃爾塔瓦河》兩者有非常的相似的自然、文化背景,兩條河都被視為各自的「母親河」兩首作品都以革命戰爭作為歷史背景,作曲家也都是通過樂曲歌頌了民族精神。這位學生從作品的作者、時代背景、以及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等幾方面都做了比較,這樣一來,使同學們即欣賞了一部新作品,又對前首樂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位同學聯想到講《黃河》是出乎我的預料的,但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告訴我,教師應當以「創新教育」的思維方式,教授給學生「創新思考」的學習方式,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把音樂啊之類的什麼東西改成鋼琴曲就好了。。

怎麼只給五分。。。真小氣

『捌』 舒伯特的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很強的敘事歌曲。演唱者要善於用不同的音色變化和感情處理來表現四個不同人物。這首歌曲創作於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全曲以德國詩人歌德的同名敘事詩為詞,通過不同的旋律音調,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鋼琴模仿持續不斷的急馳馬蹄聲和呼嘯魔的風聲的三連音,表現了敘事詩里兒子、父親、魔王以及敘事者四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特定的環境。敘述了一個在昏暗的大風之夜,父親懷抱生病的兒子在煙霧籠罩的森林裡策馬疾馳,黑暗中傳來昏迷的孩子緊張、驚恐的呼叫,凶惡、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誘、威逼孩子隨他而去的故事。這首歌曲雖然是自由發展,但保持結構的統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敘事者以口語化的朗誦調唱出。
第二段:父親和兒子的對話。音樂在聲部的低音區,以沉著、平衡的聲調,刻畫父親的關切和撫慰,父親慈愛地問。
第三段:魔王的音樂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顯得甜蜜、虛假、狡猾。 接著,父與子再次對話,魔王步步進逼,兒子心裡害怕,一次次呼喊父親,一次比一次驚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軟硬兼施,威逼恐嚇。
最後一段:敘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調描述了可悲的結局:父親急馳到家,兒子早已在懷抱中死去。鋼琴以兩個特強和弦,表現了精疲力竭的父親悲痛欲絕的心情。 舒伯特的這首《聖母頌》是他在1825年根據英國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的敘事長詩《湖上美人》中的《愛倫之歌》譜寫而成。歌曲抒發了敘事詩主人少女愛倫祈求聖母饒恕其父罪行的純真感情。歌曲採用分節歌形式,曲調柔美委婉、純凈朴實,音樂表情細膩豐滿,表現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嚮往。由於這首歌曲的藝術魅力,後人將其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獨奏及弦樂演奏主旋律、豎琴伴奏的譜本流傳較廣。
歌曲開始的前奏,採用了六連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種感情上的起伏。
歌曲旋律優美、舒展、動人,感情委婉、真摯、感人至深,歌曲里的臨時變化音、裝飾音和三連音運用得特別巧妙,恰到好處,使歌曲新穎不俗,獨具魅力。
當歌曲唱到第八小節,出現了感情的高潮,然後逐漸平靜下來,輕聲呼喚聖母的名字。
最後,全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舒伯特於1828年他逝世前數月完成這首小夜曲。原為作者聲樂套曲《天鵝之歌》的第四首,由維也納音樂出版家哈斯林格題名,意借天鵝臨死才放喉歌唱之說,暗示這一套曲為作者絕筆。《小夜曲》是作者根據詩人萊爾斯塔勃的詩所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曲。這首《小夜曲》由於旋律優美、動聽,也被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廣受人們喜愛。
歌曲結構為二部曲式,大小調交替發展。第一段d小調旋律輕盈婉轉,情緒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現了一位青年向心愛的姑娘傾訴愛慕之情。
第一段歌詞是對四周幽靜環境的描繪。接著是8小節抒情而安謐的間奏。
第二段中部轉D大調,運用了變化音,調性的變化使感情變得激動,形成全曲高潮。
尾聲的旋律和節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隨著以D大調為主,帶有大小調綜合傾向的結束句由強漸弱,表現了愛情的歌聲在優美恬靜的夜色中漸漸遠去。 從它寫出來那天起,直到今天還被世界各國的母親們和歌唱家們傳唱著。如舒伯特創作這首動人的歌曲時,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那時的舒伯特生活很貧苦。有一天晚上,他沒有吃飯,餓著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見一個熟人,借點錢好充飢。但好久也沒有碰到熟人。這時他走到一家豪華的酒店門前,他走了進去,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他忽然發現飯桌上有一張舊報紙,舒伯特就拿起翻看著。他見上面有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雙手輕輕搖著你,……」這首樸素、動人的詩,打動了作曲家的心靈,他眼前出現了慈愛的母親的形象。是呀,在那寧靜的夜晚,母親輕輕地拍著孩子,哼唱著搖籃曲,銀色的月光透過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於是,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拿出一支鉛筆,一面哼唱著,一面急速地譜寫著。
舒伯特寫好後,把歌曲交給了飯店的老闆,老闆雖然不懂音樂,但覺得這首曲子那麼好聽,那麼優美,便給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燒牛肉。
舒伯特在貧困中,以美好的心靈為母親和孩子們寫下了這首甜美的歌曲,這首《搖籃曲》很快在世界各地傳唱開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卻在貧困中死去了……
搖籃曲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而且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手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在母親的懷抱中聽母親哼唱著搖籃曲長大。母親通過搖籃曲,把人生的哲理,未來的希望以及母親的愛,深深地埋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里。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種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他們的心靈中開花、結果,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思想。
母親們,不要忽視一首短短的搖籃曲,它會影響你的孩子--祖國未來花朵的一生。 作品作於1822年,時值舒伯特25歲,但直到43年後樂譜才被發現,並於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響曲唯有第一、第二兩樂章擁有完整的曲譜,第三樂章只有九小節改編為管弦樂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鋼琴曲譜的形態,第四樂章則連草稿都沒有。但第一、第二兩個樂章無論在形式上或感情處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無縫,整個內容至此已表達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詼諧曲樂章或終樂章,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所以,此曲在形式上雖然未完成,但實際上是完整無缺的,並因此而顯得結構新穎,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僅是舒伯特交響曲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樂的一部絕世佳作。它抒發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憂傷情緒充滿了整個樂曲。透明清純、優美豐富的旋律,不加裝飾和聲和音色,這種作曲手法非常新鮮,這是此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終,這為它增添了許多穿鑿附會的謠言傳說,甚至有人將它杜撰成故事,拍成電影。如此一來,此曲更是家喻戶曉。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b小調,3/4拍,比較簡單的奏鳴曲形式。曲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片段1),名指揮家溫迦納形容為好像是來自地底世界的聲音。這段旋律,在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中都擔任重要的角色。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E大調,3/8拍。整個樂章行如流水,布局和發展都舒緩自然。這一樂章的主題十分出名,是一個旋律優美的典雅主題(片段2),由第一小提琴呈現,把聽眾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充滿幻想的意境。 舒伯特於1825年開始寫作《第九交響曲》,並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維也納的「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該協會認為作品太長也太難。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後,此曲手稿留給舒伯特的兄長費爾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協助下,由萊比錫布業大廳管弦樂團首演此作品。
雖然發表稍遲,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卻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樂曲之一,不僅對舒曼本人有強烈影響,亦對勃拉姆斯略起作用,並以其設計構思之廣--如舒曼所說是「像天堂一般長」--大膽地為布魯克納與馬勒指出了一條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響曲》中,率先使用的許多風格與形式上的處理方式,都再度出現於此曲中。但是兩首交響曲最關鍵的創作觀念並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長旋律的沖動,而改以簡潔有力、可塑性極高的主題,作為各樂章里的基調。
全曲四個樂章的管弦樂獨特色彩,精緻得令人驚嘆。如同《未完成交響曲》,舒伯特將溫暖、燦爛的木管及銅管色彩鋪陳於弦樂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運用這些樂器的獨奏能力也同樣重要--雙法國號溫柔地齊奏出樂曲開端高貴的鼓號曲;雙簧管亦是抒情地和著弦樂的伴奏,像遠處的一支小號,吹奏出行板樂章的第一主題。
該曲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節奏活力充沛,以及兩組特殊的基本節奏--附點四分音符後接八分音符,以及叄連音--在樂曲的進行中逐漸加強。這兩種節奏,加上由法國號最先吹出的一個持續的四音符裝飾音,變成終樂章的構成要素,正因為節奏素材的力道十足,龐大漫長的終樂章才能夠像炮彈一般推進。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詩意與想像,在此曲達到巔峰,行板樂章里至少有一個值得一提:再現部來臨時,舒伯特以長號、木管及弦樂(均為最弱音)奏出聖詠般的模式,兩支法國號輕柔地反復吹奏著高音G。法國號音符間的音程中,弦樂釋放出沉靜而緩慢變化的和聲--首先是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接著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漸漸增強,最後弦樂與法國號一起奏出樂章本調a小調。這個片段充分地展現了作曲家的天賦--後來更不只一次地回響在舒曼與勃拉姆斯的音樂中。 舒伯特這首A大調五重奏與通常的鋼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種鋼琴加弦樂四重奏的標准形式,而是鋼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四件弦樂器的組合,亦即比標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這首曲子有五個樂章,這一點也與眾不同。因為第四樂章是採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鱒魚》的旋律而作主題與變奏,所以此曲俗稱《鱒魚五重奏》。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舒伯特最美妙動聽的室內樂佳作,甚至也是鋼琴室內樂這個門類的一頂桂冠。整個基調是浪漫而愉快的,情懷坦盪,自由自在,而且始終充滿了歌唱性。第四樂章不用說了,歌曲《鱒魚》的旋律你應該是很熟悉的,或許還會唱呢。即使是有點激動不安的第三樂章,也是歌唱性很強,還偷空來兩句溫柔的,帶點安撫性的。A大調通常都比較爽朗,而舒伯特此曲又特別流暢。在鋼琴與弦樂器,以及大小各提琴之間的輪番歌唱中,年輕的舒伯特想必是自己也深深陶醉進去了。
此曲乃舒伯特與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佛格爾在北奧地利旅行時,受到博文迦納熱情款待,因此而受博文迦納委託而作,首演於博文迦納府邸。其5個樂章為: 活潑的快板,A大調,古典奏鳴曲式。開頭以鋼琴彈奏三連音音型,起連接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題的呈示與發展,然後經過部形成E大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小提琴反復後進入呈示部小結尾。發展部在以附點4分音符及8分音符進行的新節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調奏第一主題,展開幻想追逐。再現部第一主題發展音型以D大調由鋼琴再現,通過短小的尾奏而結束。 行板,F大調,由3個抒情的旋律組成。第一旋律為F大調,第二旋律為升F小調,第三旋律為D大調。然後第一旋律以降A大調,第二旋律為A小調,第三旋律為F大調重現,為巴赫、莫扎特的傳統。 諧謔曲,急極,A大調,復合三段體。以弦樂與鋼琴對答,再構成賦格。 小行板,D大調,主題與6段變奏。主題為歌曲《鱒魚》,先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題,弦樂陪襯。第一變奏把旋律分配給鋼琴,弦樂琶音為襯托。第二變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襯托,旋律移到低音提琴,鋼琴奏復雜的快速經過句。第四變奏轉調到三連音節奏,第五變奏也有轉調,第六變奏和結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鋼琴的波浪音型。 快板,A大調,不完全的奏鳴曲式,其中流露著匈牙利色彩。

『玖』 聽蜀僧濬彈琴的作品鑒賞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四川綺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了他的藝術想像。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詩里。他對故鄉一直很懷戀,對於來自故鄉的琴師當然也格外感到親切。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司馬相如是蜀人,這里用「綠綺」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與敬佩。
二三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鍾期聽聲。」「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里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其中包涵著一個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湯問》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響入霜鍾」也是用了典的。「霜鍾」出於《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鍾焉,是知霜鳴。」郭璞註:「霜降則鍾鳴,故言知也。」「霜鍾」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雲暗幾重」照應。「余響入霜鍾」,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後,餘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鍾聲融合在一起。這句詩寫琴音與鍾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湯問》里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用「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形容洞簫的餘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後,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產生的想像。「余響入霜鍾」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鍾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雲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
唐詩里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了出來。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頎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形容音樂曲調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是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
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格律比較嚴。而李白的這首五律卻寫得極其清新、明快,似乎一點也不費力。其實,無論立意、構思、起結、承轉,或是對仗、用典,都經過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著痕跡罷了。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的藝術美,比一切雕飾更能打動人的心靈。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稱此詩:「累累如貫珠,冷冷如口玉,斯為雅奏清音。」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