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釋弟賞析

釋弟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8:46:58

⑴ 《荀子》賞析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為孫卿。年五十,始游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

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荀子》全書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

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1)釋弟賞析擴展閱讀:

從《荀子》一書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

⑵ 劉楨的《贈從第》賞析

《贈從第》此詩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詩人運用了象徵手法,用松樹象徵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

該詩是魏晉劉楨所作,全詩原文如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白話文釋義: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2)釋弟賞析擴展閱讀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後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

⑶ 魯迅 弟兄 賞析

《弟兄》此作品寫於1925年。中國式的大家庭以同堂共居為榮耀,但只要涉及到錢版財,無論是什麼樣的親情,都權會變得不再和睦,為了錢財而撕掉虛偽的面具。但舊制度卻拚命鼓吹如何合乎儒家正統,其實「聖人之法」所規范的舊家庭制度早已崩潰。

⑷ 蜃說 的賞析

譯文:

我以前曾經讀到漢書的天文志上有記載道:「海邊有蜃吐氣,形狀很像樓台。」一開始時我並不相會有這樣的事情。

後來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三月,我為了躲避兵亂,暫住在海濱。有一天正在吃午飯時,家僮急急忙忙的跑過來報告外面發生了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現幾座大山,全是以前沒見過的,父老們了覺得非常驚異,我聽了以後十分驚詫,趕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陳姓主人派人來邀我前往共賞此奇景。到了海邊,我和陳姓主人一同登上聚遠樓向東望去,只見在廣大無邊的海面上,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連綿的蜃景像重疊的山峰、罪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時隱時現。過了一會兒,城牆亭閣忽然浮現,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積廣大的城市,幾十萬幢房屋像是魚鱗般整齊而密集地排列著,其中有佛寺、道觀、三門,高大雄偉;鍾樓和鼓樓分別在寺觀的左右兩側,屋檐翹出如牙的建築裝飾,歷歷可辨,就是窮盡公輸般的技巧也沒有辦法超越它。又過了一會兒,蜃景又起了變化,有的像飄揚的旌旗和瓮盎之內的器具,千姿萬態,變幻不定,直到傍晚時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那裡呢?大海還是一如往常。

沈括在夢溪筆談上所記載的登州所出現的海市蜃樓,大概就像是這樣吧!我是因為親眼看過,所以才開始相信有這回事的。

唉!想來秦朝的阿房宮、楚國的章華台、曹魏的銅雀台、陳朝的臨春閣和結綺閣,如此高聳入雲的樓台殿閣,歷代不知有多少,可是物換星移、朝代交替,這些宮殿樓閣都已經盪然無存,化為焦土、塵埃,這也算是一種海市蜃樓吧!想到這些,那裡還有閑暇工夫去討論這種蜃景的奇異現象呢?

林景熙〈蜃說〉 選自《林霽山集》

一、題 解

本文選自《林霽山集》,所依據的版本是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的知不足齋叢書本。

蜃,傳說是一種海中的大蛤蜊,又名珧( )、車螫( ),吐氣則形成各種虛幻的景象,古書中稱之為蜃樓、山市、海市。說,為解釋義理,申述己意的文體。本文以「蜃說」為題,是藉觀賞海市蜃樓的幻景,論說世事滄桑,繁華易逝的道理。

作者林景熙是南宋遺民人本亡之後,曾避居仙口(今浙江省平陽縣東,面臨東海),於當地親眼看見海市蜃樓的景象,隨後將其摹寫成文。文末作者深深感慨王侯代謝,華屋丘墟的

⑸ 蠟辭的賞析

這首上古歌謠選自《禮記·郊特牲》。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開始出現了原始農業,隨之而來也就有了為農業進行祝禱的宗教祭祀活動。這首《伊耆氏蠟辭》便是一個叫伊耆氏(有說即神農氏)的部落首領「臘祭」時的祝辭。「蠟辭」即「臘辭」。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謝眾神靈一年來對農作物的福佑並為來年的豐收祈福,稱作「臘祭」。由於我國社會長期停滯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階段,臘祭的習俗至今還在我國農村的一些地方保留著。
這篇祝辭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分別從土、水、昆蟲、草木四個方面提出祝願,每一句正好說著一個方面。
先說「土」,希望「土反其宅」。「反」,同「返」;「宅」,居住的地方,這里指原地。全句說,土返回它的原地,是希望田土不流失的意思。一說是祈求用於蓄水與障水的堤防安穩、牢固的意思。
次說「水」,希望「水歸其壑」。「壑」,這里指窪地。全句說,水流向它的窪地,是希望水流不要泛濫成災的意思。
再次說「昆蟲」,希望「昆蟲毋作」。「昆蟲」,指螟、蝗等農作物的害蟲;「毋」,不要;「作」,興起。這一句是希望昆蟲不生,免除蟲災。
最後說「草木」,希望「草木歸其澤」。「草木」指危害莊稼的稗草、荊榛等植物。這一句希望草木返回它們的沼澤地帶,不再危害莊稼。
所舉土、水、昆蟲、草木四物,與農業生產的好壞關系至為密切。原始部落生產力低下,對於這四物的災害難以控制,但又覺得非要控制不可。這種矛盾心理就體現在虔誠庄嚴的「蠟辭」形式中。四句詩,句句都是願望,又都是命令;既都是祝辭,又都是咒語。一種原始人心靈深處的動盪、不平衡,通過這四句歌謠被表達了出來。閱讀這首祝辭,讀者的眼前彷彿閃現出一群原始人,他們正在曠野之中舉行庄嚴肅穆的祝禱儀式。當讀者設身處地、神思飛越地逐一念起這一句又一句的祝辭時,在心靈深處似乎也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祖先當年有過的那種動盪和不平衡的感情,並由此獲得了藝術美的享受。[1]

古詩+注釋+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文解釋】
我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桃花潭水雖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詩文賞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擠離開長安,十年來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個地方,廣泛交結朋友,汪倫就是其中一個。這首詩寫於詩人與汪倫離別之際。汪倫腳踏地打著拍節,為李白送行。看到這種場面,李白激動地流下了熱淚,當場寫下了《贈汪倫》這首詩作為感謝。
這首小詩前兩句敘事,後兩句抒情,贊頌了真摯、深厚的情誼。妙處在於結句的比物手法的運用,將無形的情誼轉換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自然而耐人尋味

詩詞解釋和鑒賞

水調歌頭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詞】 類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愛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調歌頭賞析(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像,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裡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里由脫塵入聖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⑻ 拜倫詩集賞析

我看過你哭

拜倫
我看過你哭——一滴明亮的淚
湧上你藍色的眼珠;
那時候,我心想,這豈不就是
一朵紫羅蘭上垂著露;
我看過你笑-藍寶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發閃;
啊,寶石的閃爍怎麼比得上
你那靈活一瞥的光線。

彷彿是烏雲從遠方的太陽
得到濃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黃昏的暗影
也不能將它從天空逐開;
你那微笑給我陰沉的腦中
也灌注了純潔的歡樂;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閃,
恰似太陽在我心裡放射。

《秘密》
我靈魂的深處埋著一個秘密,
寂寞的 冷落的 更不露痕跡,
只有時我的心又無端的抨擊,
回憶著舊情在惆悵中涕泣.

《失眠人的太陽》
呵,失眠人的太陽!憂郁的星!
有如淚珠,你射來抖顫的光明
只不過顯現你逐不開的幽暗,
你多麼象歡樂追憶在心坎!
「過去」,那往日的明輝也在閃爍,
但它微弱的光卻沒有一絲熱;
「憂傷」盡在瞭望黑夜的一線光明,
它清晰,卻遙遠;燦爛,但多麼寒冷!

《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遊》
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遊,
消磨這幽深的夜晚,
盡管這顆心仍舊迷戀,
盡管月光還那麼燦爛。
因為利劍能夠磨 劍鞘,
靈魂也把胸膛磨得夠受,
這顆心呵,它得停下來呼吸,
愛情也得有歇息的時候。

雖然夜晚為愛情而降臨,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晝,
但是在這月光的世界,
我們已不再一起漫遊。
耶弗他之女
拜倫
父親呵,祖國和上帝
既然要女兒去死,
許願能換來勝利--
那就刺穿這袒露的胸膛,讓我就義。
我的悲哀已平息,
山戀無法將我覓,
是你親手送我去,
這是毫無痛苦的分離。
父親啊,請相信我,
孩兒周身的血液純凈無比,
有如我所祈求的福祉,
就像我臨終前沉寂的思緒。
撒冷的少女們莫哭泣,
我為你們取得勝利;
士卒和英雄們莫哀求啊,
父親和祖國已獲自由!
你所賦予的碧血已灑盡,
你崇愛的歌喉喑啞無音
但願我能成為你的驕傲,
切莫忘掉我臨終的微笑。

⑼ 韋應物的寄諸弟.秋草的賞析

滁 州 西 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裡。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剌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鑒賞]此詩是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詩歌描寫了滁州西澗幽寂的風景:清幽的芳草在澗邊寂寂地生長著,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樹林,林中有黃鸝在鳴唱。傍晚之時,春雨急驟,澗中之水橫沖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詳,周圍了無人蹤,只有渡船橫在河中。此詩動靜結合,風格深遠,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畫。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韋應物(737~792)
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說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他的突出成就表現在山水詩方面,《滁州西澗》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的詩,閑靜恬淡,含蓄簡遠,頗得陶淵明的賞識。明胡應麟曾說:「有以高閑、曠逸、清遠、高妙為宗者,六朝則陶,唐則王、孟、儲、韋、柳。」(《詩菽》)從上面這首《滁州西澗》詩,可見他的這一風格。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韋應物自尚書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約在興元元年(784)或貞元元年(785)春,他罷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閑居西澗約半年,於德宗貞元元年(785)秋改任江州刺史。詩大約就寫在此時。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縣,位於淮河之南,長江之北,是一座山城。西澗就在滁州西門外,俗名上馬河。這條河到北宋歐陽修於仁宗慶歷年間守滁州時已經「無所謂西澗者」,淤塞無水了。但在韋應物時代,這條西澗卻是個幽美的所在,不僅深深吸引了詩人韋應物,而且這首描寫西澗風景的小詩又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一代的讀者。

詩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叢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樹的清幽境界。詩以「獨憐」二字領起,詩人把自己置於西澗僻靜的環境中,去獨自觀賞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聲息。也使讀者似親眼見到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獨行於山水之間,充分領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這「獨憐」二字實為賞析本詩的關鍵。「憐」是愛惜之意,詩人置身西澗上,他喜愛這里的什麼東西呢?首先是他腳下澗邊的幽草。草用幽來形容,不僅寫出了草的茵綠、繁茂、厚密等形態,而且寫出了草的深邃、靜謐、未經踐踏等意態,傳達出環境的幽僻氛圍。其次是他頭頂上林木深處傳來的黃鸝的啼鳴。澗邊之上是層層峰巒、樹高林密,黃鸝就在林木深處,那婉轉悅耳的歌聲傳到詩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詩人的注意。如果說「幽草」給詩人以靜的感受,那鳥鳴就帶來了動的樂趣。這里用筆簡練,意境清幽,還成功地運用了古典詩歌中以聲襯靜的手法,使畫面生機盎然。這婉轉動聽、清脆悅耳的鳴聲,非但絲毫無損於西澗環境的清幽寧靜,相反倍顯其靜。

此兩句就詩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視覺活動,也有聽覺活動;就畫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縱橫遠近之別。只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將茂密的綠樹、鳴囀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諧、色彩鮮明的畫圖,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詩人罷任閑居西澗,他不僅留戀西澗風和日麗的景色,也欣賞西澗日暮雨急的情致,詩的後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就寫的是另外一種情境: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飄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見一葉小舟系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涌動,橫浮在那裡。上下兩句合起來,組成一幅動靜相映、野趣橫生的畫圖。此時的西澗恐怕就會給人以空曠寂寞的感覺,這種感覺與詩人因家貧流連西澗從中領略西澗的另一種美,但這些物象進入詩人的意識所形成的形象畢竟同幽草、深樹、黃鸝不同。「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意象蒼茫,情旨高遠,千百年來,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宋寇準《春日登樓懷歸》中「野外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一聯,似即脫胎於這兩句詩。

這首詩構思、練字都十分精巧。先拿一二句來說。本來是寫客觀之景,可一個「幽」字、一個「深」字,暗暗地融入了詩人的感受,配以「生」字和「鳴」字,就把景物寫活了。第三句在「春潮」與「雨」之間用一「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來的,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地連在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一句寫渡江,用「無人」說明「野」,顯出一片荒涼之意,而系在岸邊的渡船上也無舟,一個「自」字描繪出在潮、雨中任其橫浮的情景。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閑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艷,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里,「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閑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閑,其實在詩人靜謚的心田盪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閑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系;「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准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