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出師表原文及賞析

出師表原文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1 00:28:41

❶ 出師表賞析

出師表
賞析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於文苑。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振興漢室、一統天下的遺願,「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較鞏固的後方,並抓住了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向後主劉禪上了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後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這里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一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葯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於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後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採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了治愚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聖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建議,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姦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於貪於私慾,蔽於視聽,昧於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勛臣的毛病,對症施葯,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並舉,顯得衢路交通,經緯成文。

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系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勵之,告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好像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准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願卻先逝世,後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氣歌》)陸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師表》:「《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總之,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一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為注意收表對象的特點,因而決不是一般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託孤」的對象。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❷ 《出師表》名句及名句的解析(專業點)

三顧茅廬:《出師表》;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版卑.
作奸權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關繫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授命: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出自《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時期,蜀主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❸ 諸葛亮出師表的解析,多一點~!

出師表(譯文)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然而朝中官員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捨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作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姦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❹ 急求: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原文;二、關於諸葛亮《後出師表》的賞析品評

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gyy/SGYY_037.htm
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gyy/SGYY_038.htm

http://post..com/f?kz=27968003

❺ 從內容和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❻ <<出師表>> 中第三段賞析,急.....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❼ 求《出師表》原文以及譯文 賞析,謝謝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出師表
賞析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於文苑。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振興漢室、一統天下的遺願,「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較鞏固的後方,並抓住了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向後主劉禪上了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後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這里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一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葯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於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後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採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了治愚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聖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建議,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姦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於貪於私慾,蔽於視聽,昧於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勛臣的毛病,對症施葯,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並舉,顯得衢路交通,經緯成文。

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系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勵之,告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好像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准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願卻先逝世,後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氣歌》)陸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師表》:「《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總之,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一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為注意收表對象的特點,因而決不是一般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託孤」的對象。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❽ 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內容上,全文概括了諸葛亮從布衣到宰相的過程,及他與劉備之間的淵源,表版明了他們關系的密切。權
形式上,開頭長短句,引人進入場景,感情。
中間,排比,表明了諸葛亮對往事的懷念及歲月的激情
結尾,高亢,表明了諸葛亮報恩及竭盡全力的決心。
萬望採納,有疑問再追問。

❾ 出師表的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nìng),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當劉備病卒於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准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後主劉禪盡管昏庸無志,(「樂不思蜀」的典故足以顯示他的人品)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的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的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里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幹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里。

由於本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的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朴,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里,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這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朴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姦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雲(言)」等,由此不難看出《出師表》的語言成就,僅憑這一點它都應該流傳不朽。

❿ 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言之有理即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