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夏夜、閑適(或淡泊、喜悅、欣慰、怡然自得)
小題1:a:鄉村納涼的人們(村民)內;b:詞人(作者)與容同伴;c:夜行人;d:蛙兒們。
㈤ 鵲踏橋詩詞賞析是什麼卷上的題
成語:足智多謀精明強干力挽狂瀾別開生面敢做敢為當機立斷有來有往心悅誠服以人為鑒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以點帶面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少勝多閃爍其詞不...
㈥ 詩歌及賞析
2.江 雪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誦。這首小詩,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裡面總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3、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4。清平調詞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5,清平調
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6.清平調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7.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②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③,平海④夕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漁情。
〔析賞〕 古代雲夢本有二澤(湖),跨今之湖北省的長江南北,江北叫雲,江南叫夢。這兩句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歌詠洞庭湖的名句,都是寫洞庭湖水之壯闊的-洞庭湖一片氤氳的水氣,蒸薰著整個雲夢澤,湖水波浪壯闊,直搖撼著岳陽城。
------------------------------------------------------------------------
黃鶴樓①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
岳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②鸚武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中。
【品評】
黃鶴樓始建於吳黃武二年 (223),以樓址在黃鶴磯得名。然而費文褘(音
衣)登仙駕鶴於此之說既見於《圖經》,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之說又見於《齊
諧志》,可見黃鶴樓因仙人乘黃鶴而得名,早以成為民間傳說。崔顥於仕途失
意之時來登此樓,其感受與傳說拍合,觸動靈感、發此浩歌。前半篇就傳說生
發:昔人與黃鶴俱去,空餘此樓,徒有黃鶴之名而已!弔古傷今,感慨淋漓。
又就「黃鶴去」騰空飛躍,突進一層:黃鶴飛去時白雲悠悠,黃鶴一去不返,
白雲依舊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詩一氣貫注,盤旋轉折。雖
緊扣詩題,借鶴去樓空、白雲飄忽寫今昔變化,而詩人獨立樓頭的身影和百感
茫茫的心態,亦依稀或見。後半篇寫眼前景及由此引發的身世之感與思鄉之情。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煙波浩渺,暮靄迷濛,久游思歸,鄉關何處?望漢陽樹,
望鸚鵡洲,望江上,望鄉關,四顧蒼茫,飄泊無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結。
四句詩激情噴溢,順流直下,與前半篇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此詩前四句借鑒南朝民歌和沈佺期《龍池篇》,運用了轆轤相轉的句式。
「黃鶴」三見,「空」字重出,每三句除「黃」字外全用仄聲,第四句以三平
調煞尾,第二聯「不復返」與「空悠悠」失對。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但由
於一氣轉折,自然超妙,且後兩聯格律精嚴,故論者不僅不以為病,而且視為
創體、奇格,高度贊揚。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
在上頭」之嘆;其後作《鸚鵡洲》、《登金陵鳳凰台》諸詩,均反復效法(見
《唐才子傳》 卷一、《唐詩記事》 卷二一、《瀛奎律髓》卷一)。宋人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
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選此詩,評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
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 。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野望-王績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採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韻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㈦ 詩歌賞析
古代詩歌鑒賞題型設計及答題思路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1: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雲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1)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3分)
[參考答案]詩人寫了百尺高台、美麗的水光月色,樹林和泉聲,(1分)營造了寧靜(或靜謐、幽靜等)(1分)的意境,表達了詩人閑適(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聲靜自來」一句詩用什麼表現手法?請簡析其效果?(3分) [參考答案]反襯(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1分)。淙淙的泉聲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靜。(2分)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第三聯運用了誇張手法(步驟一)寫出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步驟二),寫出了詩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①「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②「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參考答案]清新、自然、質朴(步驟一),描繪的清江、樑上燕、水中鷗構成了一派恬靜優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步驟二)。不作雕飾,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
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步驟一),展現了詩人在夕陽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步驟二)。「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步驟一),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步驟二)。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步驟三)。 答題示例2 :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問:結合作品簡析《旅夜書懷》第三聯中的兩個虛詞「豈」「應」使用的妙處。 [參考答案]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譽哪裡是因為文章而顯揚呢?(我的)官位也真該因年老多病而罷退」。(步驟二)詩人本是以詩文自負的,而一個「豈」字說,表達了內心的憤懣之情。詩人本是想建功立業的,而一個「應」字反其意而用,表達了受排擠被罷官的無可奈何的情緒。「豈」「應」二字,將一個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現得頗為准確、精煉、傳神。(步驟三) 答題示例3: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2分) [參考答案]驛站秋夜難眠圖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答題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芽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2分) [參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分)
[參考答案]「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更表現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1: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答題示例2: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步驟一)。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眺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步驟二)。 答題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質
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①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後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1)詩的首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是如何統領全詩的?(3分)
[參考答案]擬人手法(1分)。由首聯浮雲不定議「陰晴」領起,頷聯寫「荷雨」、「濕」——下起雨來;頸聯寫「日出」——太陽又出來了。(2分,合情理即可給分)。 (2)頸聯所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3分)
[參考答案]借喜鵲的喧聲表現對「日出」的喜悅;雨霽日出,波平如鏡,愛水的「鷗」盡情地玩樂。有聲有形、有動有靜,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情趣(2分)。詩人精神愉快、神清氣爽(1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2.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3.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參考答案]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 2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分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案參考]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麼就萬無一失了。
㈧ 詩歌鑒賞。 西江月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
1.上片寫抄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2.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裡,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喜悅的心情。 3.「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的。(意對即可) |
㈨ 詩歌鑒賞。(7分) 西江月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
小題1:夏天,由半夜鳴蟬,聽取蛙聲看出。 小題2:「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其間,明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裡,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拐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麼高興阿! 為全詩奠定了輕松愉快的基調。 小題3:「驚鵲"和"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其實怎樣的夏夜風光自己翻譯下句子就行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籠罩出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