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關於忠的儒家名句

關於忠的儒家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10 16:34:33

❶ 儒家忠、孝、禮、義、仁、愛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❷ 孟子是儒家,提倡「忠」,那為何要提出「民貴君輕」

哲學的基礎就是辨證
他對老百姓提出應該忠,對皇帝提出應該有民貴君輕的心態,這一點也不矛盾。
這是兩個不同角度的論點,不是嗎。

❸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這九個字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分別可以用什麼具體的意象來表達

1、「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2、「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3、「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義之邦」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4、「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5、「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6、「恕」:恕道,體諒。一般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的解釋。「恕」,從字面來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每個人通過對自己的「心」的觀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進而據此推斷他人會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自己喜歡什麼,而成全別人的喜歡,這就叫「忠」(為其一部分含義),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自己不喜歡什麼,而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什麼,因而不願意將這些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恕」。

7、「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忠於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8、「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對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統一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9、「悌」:敬愛兄長,亦泛指敬重長上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系。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❹ 待人守儒家之忠誠,治世……這一段文字出自哪裡急!

此句出自孔子第代後裔孔干先生的座右銘,也是孔老的真實人生寫照。

【參考資料】2006年1月30日下午,風和日麗。記者見到了令人崇敬的孔子第75代後裔孔干先生,在喜慶的年節,大北京洋溢著祥和歡騰的氣氛,鞭炮聲陣陣。然而,孔干老先生對於兵法和儒家思想,仍做著筆耕不輟的研究。孔干老先生,曾是大網路全書出版社的高級編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會員。就是這樣一位「文聖人」,沒有鑽研儒家著述,卻精研探討古代兵法。在近幾年裡陸續出版了《諸葛亮兵法古今談》,和與人合著的《三十六計古今談》、《孫子兵法古今談》,在社會上又掀起一股《孫子兵法》研究的熱潮和學習之風。

下午3點時分,中國國情網的記者驅車趕到孔老先生的住處。一幢18層的郵政大樓,牆體斑駁,可以看出年月對它鑿刻的痕跡。兩盞紅燈在風中搖擺。來到孔老先生的家中,一間七八十平方米的屋內,幾個小閣間,在孔老簡單的書房裡,一盞舊台燈,滿目擺放的都是凌亂的書籍和稿紙,幾張桌子,最顯眼的就是在書架的旁邊掛著一幅字,上寫著:待人應守儒家之忠誠,治世應持法家之嚴明,事業應用軍家之權變,養心應信釋家之超脫。這幅字畫無疑正是孔老先生人生信仰的真實寫照。

孔干老先生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孔干出生於重慶市長壽縣一個書香門第。從四歲起就開始在其曾祖父的教導下習讀《四書五經》從小就打下了較為深厚的文學功底。1947年,他考入四川大學學習。兩年後,孔干棄筆從軍投身於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事業之中。他在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和考驗之後,開始思索戰爭的內涵,便萌生了研究我國古代兵法的想法。

❺ 忠和恕是儒家的處世之道 體現哪些道理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裡更嚴重,政治圈子裡也不外此例。一個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對領導人——牧師、神父或法師們的要求,都很嚴格。因為宗教徒忘記了領導人也是一個人,而認為牧師、神父、法師就是神。這個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別人太高了。從這個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難。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來,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別人也想占。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恕道對子貢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才華很高,孔門弟子中,子貢在事功上的表現,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更有深切的意義。他答復子貢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❻ 代表儒家 忠君思想 的言論 有哪些比如君為臣綱 還有哪些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竭忠誠以事君
生斯世、為斯民

❼ 儒家思想忠指的什麼,儒家思想「公忠」是什麼

忠在儒家是盡己自謂忠,即是盡到自己能力或者職責可以說忠
公忠出自莊子篇公忠意思是公正忠誠

❽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用英語怎麼說

仁:來love, affection, humaness義:自Justice, Righteousness禮:Etiquette智:Knowledge信:Integrity恕:tolerance孝:Filial piety悌:Fraternal love順便說下,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義,其他都是在仁和義之上的發展,服從於仁和義。當他們與這兩者發生沖突時,都應該讓位。比如忠於國家和孝敬父母,哪個重要?很多人會回答忠於國家。但是對原始儒家來講,孝敬父母遠比忠於國家要重要。如果你在孔子面前大談「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理論時,結果肯定是被孔子開出去。因為按照孔子的觀點,如果父母行為有違仁義,子女不僅不能聽父母的,而且有義務去阻止。

❾ 儒家文化的忠的重要意義

忠才有愛君主愛人民之心,才能盡力而為,為國為民極力貢獻一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