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馬勒第一交響曲賞析

馬勒第一交響曲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0 12:25:58

1.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的旋律片段

6716 6716 123— 123— 123這個樂章還有中世紀童謠「少年的魔號」。 我也想問奧地利音樂作曲家馬勒創作的專第一交響曲第屬三樂章中的旋律片段是誰么 我想問奧地利音樂作曲家馬勒 1 1231 345— 345—

2.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基本信息

馬勒:第一交響曲"巨人"
MAHLER: Symphony No.1"Titan"
這首交響曲作於1888年,在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任指揮之時,年11月20日由馬勒自己指揮布達佩斯愛樂樂團,以「交響詩」名義首演。原創作時有標題,「第一部分:青年時代,花卉,果實,荊棘」。這一部分又分為3段,馬勒自己的說明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適的快板,引子描寫大自然從漫長的冬眠中蘇醒;2.採花,柔板;3.滿帆,諧謔曲。」「第二部分:人間喜劇」,分為兩段,標題分別為「1.擱淺,卡洛風格的葬札進行曲,啟發作曲者創作的外因是一幅諷刺畫《獵人的送葬行列》,這是一本童話故事中的插圖,奧地利的孩子們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動物抬著去世獵人的靈樞送往墓地,兔子拿著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隊波希米亞音樂家,貓、蟾蛛、烏鴉等為他們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飛禽走獸尾隨送葬行列,作出各種令人發笑的姿態。作曲者的意圖是使音樂交替表現諷刺性的歡樂和不可思議的陰郁。緊跟在它後面的是: 2.來自地獄,表現一個受嚴重創傷的心靈的一聲突然的絕望呼喊。」馬勒後來拋棄了這個說明,他聲稱這標題和說明材料是「在作品寫好後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們棄而不用,不僅因為我發現它們完全不恰當,甚至不十分正確,而且還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它們曾如何把聽眾引人歧途。」「在第三樂章中,我的確是直接受著名兒童畫《獵人的送葬行列》的啟發。但在這里,表現的內容是無足輕重的,重要的是應該表現的那種氣氛。第四樂章便是從這種氣氛突然一躍而出,彷彿是烏雲背後出來一道閃電。這只是受嚴重創傷的心靈在經歷了送葬行列的陰風慘慘和愁雲密布的壓抑情緒之後發出的一聲呼喊。」

3.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4.指示「不要緩慢,莊重而威嚴地」,d小調,三段體,是一首卡洛風格的葬禮進行曲。音樂同前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田園詩的氣氛消失了。卡洛是法國一位著名的版畫家,他偏愛塑造一些可怖和罕見的形象,這里指的是關於樹林中一些小動物埋葬一位死難獵人的民間故事。作者把這個景象寫成一個卓越的樂章,這里,噩夢、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經相互交融在一起。主導動機由定音鼓敲出,然後低音樂器以卡農方式表現古老的波希米亞民歌旋律,這個漫畫式的葬禮進行曲旋律,與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學生歌曲《你睡著了嗎,馬丁兄弟》(又名《約翰弟》、《兩只老虎》,由歌曲的大調色彩變為同主音小調色彩)作對比,似乎是嘲笑畫中死去的獵人。樂曲中段同先前形成鮮明對比,是一首明朗、抒情的歌曲性主題,然而它並沒有得到廣闊的發展,不間斷地轉入終曲。用布魯諾·瓦爾特的說法,馬勒在創作這個樂章時,「保羅的《巨人》中那個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馬勒發現了那內含的可怕不協和音,那蔑視和絕望,那種在天國和地獄的沖動之間的游移擺動,這些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侵襲著他有創傷的心靈。」在這個樂章中,葬禮進行曲被兩次打斷: 先是一個故意要表現得陳腐的曲調(d小調,並不時加入機械的打擊樂器伴奏),然後是長時間引用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後的絕望之歌(G大調-弦樂與木管奏出)。樂章結束時,一次次強調那個絕望的主導動機(並以低沉的吊鈸做伴奏)。

4. 馬勒第一交響曲

《D大調第一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該作品創作回於1884年到1888年之間,最答初的版本被命名為「巨人」交響詩。該作品在1889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反響不佳,但現在已名列馬勒最受歡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5. 馬勒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賞析

第一樂章:無盡春日(奏鳴曲式)

引子(馬勒註:描繪自然從冬眠中的蘇醒)
- 緩慢的速度,像自然的感覺(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其中木管模仿杜鵑的啼叫聲的動機貫穿整個引子部分,後續又衍生成為呈示部的第一主題。

呈示部,兩個主題
- 始終保持非常從容的速度(Immer sehr gemächlich),第一主題由杜鵑啼叫動機引出,第二主題節奏上更活潑,情緒上更激烈些,這兩個主題的材料都來自《流浪少年之歌》中第二首《今晨我越過田野》中的旋律。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沒有對比沖突和戲劇性,基本情緒是一致的。

發展部,分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發展引子主題,緩慢的速度(Langsam)。
- 第二部分發展第一和第二主題,保持從容的速度(gemächlich)。
- 第三部分呈現出緊張的預兆性動機,這一動機在第四樂章發展成為第一主題。

再現部
- 勇往直前的(Vorwärts drängend),第一和第二主題的再現,整體速度和情緒相對呈示部來說更加的快速和慷慨激昂。

第二樂章:滿帆前進(三段式 A-B-A1)

A段
- 粗獷的,強烈的(Kräftig bewegt),三拍子圓舞曲,帶有鄉村舞曲性質,曲調來自馬勒早年創作的歌曲《漢斯與葛雷特》,第一部分是基本主題的呈現,第二部分做變化,最後結尾。

B段
- 中段,優雅從容的(Trio. Recht gemächlich),三拍子圓舞曲,帶有連德勒舞曲性質,

A1段
- 原速(Tempo primo),與A段相同,但省去第二部分,速度上要稍快些。

第三樂章:仿卡洛風格的葬禮進行曲(三段式 A-B-A1)

A段
- 第一部分,庄嚴從容的(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呈示A部主題,葬禮進行曲風格。
- 第二部分,原速,相當的從容(A tempo. Ziemlich langsam),先呈示傷感諷刺的舞曲風格插部主題,接著是A部主題的結尾。

B段
- 非常質朴和純真的民歌曲調(Sehr einfach und schlicht wie eine Volksweise),極具抒情和歌唱性的中段主題,旋律取自《流浪少年之歌》的第四首《在大路上有一顆菩提樹》。

A1段
- 重新回到開頭(Wieder etwas bewegter, wie im Anfang),A部主題重現,中間帶有吵鬧風格的插部,最後回到A部主題結尾。

第四樂章:從地獄到天堂(奏鳴曲式,全曲的中心在該樂章)

呈示部
- 第一主題,暴風雨般的(Stürmisch bewegt),呈示出強烈的,象徵兇猛力量,極富斗爭性的第一主題。
- 第二主題,非常具有歌唱性的(Sehr gesangvoll),第二主題有溫暖的色彩和感染力,帶有強烈的回憶情感,與第一主題相比有強烈的對比效果和戲劇沖突,結尾出現第一樂章引子部分的動機。

發展部,分兩個部分
- 第一部分,暴風雨般的(Wieder wie zu Anfang. Stürmisch bewegt),第一主題的發展,中間兩次出現勝利的號角主題,第一次出現時力度較弱,第二次出現時力度相對較強,呈現出逐漸由抗爭到勝利的過程。
- 第二部分,非常緩慢的(Sehr langsam),第二主題的發展,中間穿插出現第一樂章引子部分的一些動機(馬勒註:對英雄年輕時代的美麗隱喻和回憶)。

再現部
- 勇往直前的(Wieder vorwärts drängend),首先是第一主題的再現,這時的沖突已相對弱化,隨後勝利主題出現,完全爆發直至最後。

6.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配器

木管組
短笛(兼第三,四長笛)
2支長笛
4支雙簧管(4:兼英回國管)
3支大管(3:兼倍低音管答)
4支單簧管(bB,C)(4:兼低音單簧管)
銅管組
6支圓號
4支小號
2支次中音長號
2支低音長號
1隻大號
打擊樂組
定音鼓(2)
鈸(鈸片與吊鈸)
大鼓
大鑼
三角鐵
弦樂組
豎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7.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2.行板,C大調,三段體。這個慢樂章選用了馬勒自己早期為馮·歇弗爾的詩《薩金根的號手》回而譜寫答的歌曲旋律作為基本主題。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稱這個旋律為「沃納爾小號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飄越月光映照的萊茵河,飛向瑪格麗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說,馬勒認為這首小夜曲表達的是感傷。這個樂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環境下,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現後,圓號與小提琴狂熱地強化熱情,優雅的中間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礎上脫穎而出,小提琴的獨奏精妙絕倫。第三段重復第一段,最後消失在黃昏的天空之中。這個慢樂章後曾被馬勒刪除(4個樂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復5個樂章的演奏。

8.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1.D大調,奏鳴曲式,指示以「緩慢而沉重」的序奏開始,在長大的泛音A持續音上,首先由大管、短笛奏出下行四度動機,待到小號產生動機時,圓號奏出優美的旋律,單簧管奏出下行四度動機以模擬杜鵑叫聲。雙簧管與低音管奏下行四度為特徵的動機,它極似杜鵑的啼吐囀。
呈示部演奏兩次。第一主題為D大調,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之後由小號奏出(發展至A大調),其旋律來自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這個動機串聯著全曲,成為全曲的靈魂,呼應它的是遠方的信號曲,充滿寧靜。第二主題為A大調,輕快的弦樂搭配亮麗的木管,構成了美妙的畫卷,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是,銅管樂器奏出了第一主題旋律與之對位。在結束呈示部之前,下行四度動機再一次出現。
發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小提琴、豎琴奏出a3音),長笛奏出了第二主題旋律,雙簧管的和弦表現田園性的安詳,大提琴乘著持續音,奏出像呼喚一樣的旋律。雙簧管與單簧管對話後,木管的杜鵑的啼囀再次強調寧靜。圓號將樂曲帶到D大調,長笛再一次奏出第二主題旋律,大提琴依然乘著歌聲的翅膀。然後長笛表現小鳥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發展至降D大調,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在降A大調上奏出第二主題旋律,之後分別轉入F大調、f小調。高音樂器在上行發展,終於跳進還原A音,小號以ff力度奏出了引子中的信號動機,引入D大調再現部。最後,一面強調主導動機,一面以強烈的音響而結束。

9. 馬勒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怎麼寫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D大調,標題為《泰坦》,
6716/6716/123-/123-/1231/2341/5436/3342

10.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作者簡介

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浪漫主義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回年深受布魯克納的影響答,在後來的創作時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納的影響。作為指揮家,他成功地指揮了格魯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納的歌劇作品;作為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多採用動機發展手法,承襲了瓦格納的傳統,其創作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藝術歌曲和交響曲。他的音樂是通向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橋梁,在音樂風格上是浪漫主義的延續,在表現手法上則不時地先現勛伯格作品的無調性因素,他善於把哲理與通俗、個性與民族性、浪漫與現代的音樂糅合在一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