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野草魯迅的賞析

野草魯迅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0 12:24:00

❶ 誰知道"雜文"的定義是什麼還有魯迅的<野草>的賞析誰有啊

內容簡介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從誕生起到今天,一直讓人們去言說,而又言猶未盡。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魯迅正是通過這些構思的小故事,向人們傳達他最深的生命體驗。

《野草》里的前23篇都寫在當時段祺瑞統治下黑暗的北京,魯迅先生在那個白色恐怖下,開始剪一剪報,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了這本詩集。《野草》區別於魯迅先生其他創作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它隱藏的那種深邃的哲理性,這種哲理性有深層次的,有淺層次的。

通讀《野草》,裡面有一個支配全書的主題,其中有三個影響比較大,第一就是韌性戰斗的哲學,第二就是反抗絕望的哲學,第三就是向麻木復仇的哲學。這些人生生命體驗的哲學,構成了魯迅在《野草》中孤軍奮戰的一個啟蒙思想家那種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有人說,你想走近魯迅的深層世界嗎?那麼不一定看別的東西,比起看小說,看雜文來,多讀幾遍《野草》,你就更能了解魯迅精神世界中最深的東西。《野草》是看魯迅的一個窗口。

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的《在文學館聽講座》,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魯迅的,尤其是研究魯迅的《野草》的著名的學者、專家孫玉石先生,大家歡迎。那麼《野草》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幾部散文詩集之一,形式獨特,思想深刻。因為當時的環境很多思想只能藉助於象徵的意象和形式表現。很多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由於難以直說,所以很隱諱。今天我們請孫老師來給我們解讀魯迅《野草》的思想藝術。今天孫老師的演講題目是《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與象徵藝術》,大家歡迎。

今天講的題目是《關於<野草>的生命哲學和象徵藝術》,分三個問題跟大家說一說。主要穿插一些作品的讀解。第一個問題講《野草》的產生,很簡單;第二個就是《野草》的生命哲學;第三個就是《野草》的象徵藝術。

大家接觸到魯迅作品的都知道《野草》是魯迅著作中最薄的一部作品,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但是是魯迅先生送給新文學的一份很厚重的禮物。很薄的一部作品,它的分量卻很重。《野草》從頭到尾,一直到今天,還被學術界、批評界認為是魯迅創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就是寫得最漂亮的,跟《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性的,就是講故事的這些作品相比較,它具有一種幽深性。就是很深,神秘性;另外它有一種永久性,永久的價值。這幾年對魯迅的爭論也比較多,各種議論都很多。對魯迅小說的評價,魯迅是不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各種各樣的議論,前一段叫「走近魯迅」,重新評價。但是沒有一個人說《野草》是一部差的作品。別的都可以有爭論,雜文可以有爭論;小說可以有爭論。但是《野草》大家公認是一部非常富有美的魅力的,而且又難以破解的,就是難以讀懂的這樣一部作品。

關於這部薄薄的小書,從20世紀它產生起,一些最初的零星的一些批評。一直到80年代以來,一些系統的研究,批評的學術著作,好像總是有這樣一種感覺。對它說了很多,就是大家說了很多。我自己就做了兩本書,《野草》本身薄薄的一本,但是為它我寫了一本《<野草>研究》。1982年的一本《<野草>研究》。今年在日本講學一個講稿叫《<野草>的現實與哲學》,整個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在學術界很多評論。專門的也好,綜合的研究也好,就是有一種無數人去言說,覺得言猶未盡的這樣一種感覺。這在現代文學的作品裡邊,是一個很獨特的現象。有一些作品呢!很難懂,有些意象,有些語言,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爭論。比如說《秋夜》里邊一個烏鴉「哇」的一聲飛走了,那麼就這個「烏鴉」象徵什麼東西?是惡勢力的代表?還是魯迅自己戰斗者的形象呢?很對立的一種理解,但是很難得到統一的意見。所以常常把這本書叫做一個謎,一個美麗的謎。甚至也可以開玩笑地說,《野草》是這個世紀的,就是我們現在文學這樣一個世紀性的一個猜想,大家去猜。還沒有猜完,而且永遠可以不一定猜得完。那麼一共24篇東西,寫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然後地點也不一樣,前23篇都寫在當時段祺瑞統治下的黑暗的北京。《題辭》寫作的時候,已經是廣州白色恐怖的時候。外面的槍聲、屠殺、流血,魯迅在白色恐怖下整理自己的作品。覺得自己無事可做,剪一剪報紙,整理自己的東西,出了這本書。盡管寫作的時間不同,環境也不一樣。但是大體上的思緒就是他所要抒發的一些東西,大體上的表現方法還是一致的。1927年的7月份由北新書局把它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以後一版再版。可能是魯迅著作里邊小說及其他的作品再版最多的。

魯迅曾經對《野草》有過很多說明,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他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個戰陣中,一塊戰斗的陣營里邊,夥伴還會這么變化。而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寫點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野草》,得到較整齊的材料就做短篇小說,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所以技術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似乎也無拘束,而戰斗的意氣卻冷了不少。新的戰友在哪裡呢?於是印了這時期的11篇作品叫做《彷徨》,以後不願再這樣了。」《彷徨》和《野草》寫作時候的心境都是這樣的,是一種「五四」落潮時期的一種寂寞、孤獨、戰斗的這樣一個啟蒙者的一些思想情緒。所以在《野草》里邊,雖然是小感觸,但是隱含著一個啟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來走去,那種孤軍奮戰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種內在感情哲理化的一種結晶,就是把自己的內在感情藝術化了,哲學化了。「五四」時期有兩種美文,一種是記事性的,寫景、記事、抒情叫做閑話式的散文。而《野草》是一種獨語,就是一種內心的獨白,獨語式的散文,自己跟自己說話。1919年魯迅整整有一組散文詩,叫《自言自語》,一共是八九篇。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從報紙上把它發現出來。那麼這類的散文後來就叫獨語式散文。魯迅就通過《野草》把「五四」時期的這種哲理性的美文,提到了一個空前的,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它比《吶喊》比《彷徨》應該說很難做一種價值判斷。但是在一點上,就是更深邃、更神秘、更美。它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大的馳騁自己想像力的空間,你讀了以後不是說明白了一種故事就完了,明白了它的主題就完了,明白它的思想情緒就完了,而是好多東西提供你想像。這里大家稍微讀過的,有一篇叫《死火》。魯迅有一系列的《野草》里的文章是用這樣的抒情方法開頭的。

就是我夢見自己;我夢見自己在干什麼;我夢見自己在做夢;我夢見在屋子裡邊。他這篇是「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賓士,這是一個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山,天上凍雲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在冰樹林,樹葉都如松衫。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哈哈!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死的火焰,現在先得到了你了!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冰谷四面,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你的醒來,使我歡喜。我正在想著走出冰谷的方法!我願意攜帶你去,使你永不冰結,永得燃燒。」「唉唉!那麼我將燒完!」「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里罷。」「唉唉!那麼我將凍滅了!」「那麼,怎麼辦呢?」「但你自己,又怎麼辦呢?」他反而問。「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並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於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彷彿就願意這樣似的。

這是算《野草》裡面中間的,不是最長的,也不是最短的一篇東西。很典型地說明了《野草》是什麼樣的作品。第一它很美,它跟那種一般的記一個風景,記一個故事不太一樣,是講一種自己的內心的情緒,內心的一些哲學的思考。這里邊實際上講一個被凍滅的一種熱情,一種象徵,究竟它象徵一種那個時代人的一種精神?一種革命者的戰斗的情緒還是一代人的追求者的靈魂?很難確定它,但是它畢竟跟黑暗勢力,跟大車相對立的一個形象。它凍死了還要把他救出來,自己想用生命把他救出來。最後,死火一躍而起,把他帶上來以後,他軋死了,而死火也同時同歸於盡。但是他就在自己的死前,還看到大車掉到冰谷里邊,為一種黑暗的腐朽的勢力的一種毀滅而快意而高興。就是這樣一種情緒這樣一種思考,他把他熔鑄在一個很美麗的形象的世界裡邊。

前幾天在《北京晚報》上有一篇文章我談中國新詩現狀的一個隨想。里邊引了上海的一個教授,王曉明教授說的一段話,他說「現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粗鄙了。」我這個文章講的是新詩怎麼在民族精神提升裡面地介入。我們的物質的發達和精神的貧乏,這個中間的不平衡現在越來越嚴重,民族素質的提高成為一個最尖銳的課題。二十多年前,我從外邊講學回來,人家問那個國家怎麼樣?跟我們差多遠?我說物質上、生產上、科技三十年二十年總可以趕上一些。但是從民族素質來講,起碼要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不抓的話,還很難說能趕得上。現在看來好多東西他們有的我們有了,他們沒有的我們也有了。二三十年是可以趕上的,但是一個民族素質,一個民族精神的提高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王曉明的文章里講「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粗鄙了。除了金錢和時尚,別的都沒有興趣,不讀詩歌,不習慣沉思,不讀那些深奧的東西。稍微抽象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明白,甚至迎面遇上了美妙的事物,他都毫無感覺。這樣的精神和生活狀態,在今天的社會中非常普遍。」我覺得提這個問題是很好的,北大一個教授袁明教授說,現在面臨著一個提高民族精神高度的問題,其中對這一類的作品的理解,也是我們的一種鑒賞能力的提高。這是關於《野草》的第一個問題我就簡單說到這兒。

第二個問題,我講講《野草》的生命哲學。過去我的現代文學的老師叫章川島,是魯迅的學生,也是魯迅最密切的朋友之一,是《語絲》雜志的創辦者。他曾經告訴我,他常常去魯迅家裡取寫好的《野草》的稿子,很幸運的是《野草》的各篇的第一個讀者。但是對《野草》的許多篇讀起來覺得很美,可是大多數都看不懂。這種作品的接受情況,透露了一個消息:《野草》區別於魯迅其他創作的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它隱藏著那種深邃的哲理性。我們看《阿Q正傳》,看《祝福》。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大體上我們可以理解。當然要深刻地去分析它,那還要很多工夫。但是大體的故事,大體的情節,大體的主要思想,都可以把握。但是給你一篇《野草》的東西,比如剛才《死火》你看一遍開始可能就不知道什麼意思。那種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和傳達的象徵性,今天我講這兩個問題就是讀《野草》的關鍵。這里先講一下哲理性。

這種哲理性有時候是淺層次的,有時候是深層次的,比如說1919年在北京有一個《國民公報》是孫伏園也是魯迅的學生和朋友,拉的很多稿子。魯迅在那兒連續登載八九篇叫《自言自語》,里邊有一篇就講「螃蟹」,題目就叫《螃蟹》。一個老螃蟹要脫殼了,它到處在沙灘上爬來爬去,碰到另外一個螃蟹說你做什麼?它說我要脫殼。它說我可以幫助你。它說不要,你到我的窩里去我幫你脫殼,它說我不去,它說你怕什麼呢?它說怕的就是你。大概就這么一個小的故事,中間還有一些語言,這就是一個寓言式的散文詩,這一組自言自語的散文詩,寓言式的。大體上通過這樣一個螃蟹的脫殼,它不願意,它最怕的不是外來的敵人,而是自己的同夥。他實際上要傳達的這樣一個哲理,這樣一個思想。在「五四」新舊文化的斗爭里邊,最怕的是自己陣營里邊,這就是他的思想。但是這個思想我們通過故事,一個構思的寓言的故事,比較淺的故事可以懂。

但是另外一篇東西,就是這里有一篇《自言自語》里邊的叫《火的冰》,就是剛才講的《死火》那個《火的冰》。實際上1919年魯迅寫的這個短文,短的小散文詩,到了1924年,1925年他就把它擴大成一幅大油畫,叫《死火》。那麼這個《火的冰》是這樣的,「流動的火是熔化的珊瑚嗎?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是珊瑚礁了,好是好呵,可惜拿來要燙手。遇著說不出的冷,火便結成了冰了。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也還是珊瑚礁了,好是好呵!可是拿了便要火燙一般的冰手。火的冰,人們沒奈何它,它自己也苦嗎?唉,火的冰!唉,火的冰的人!」整個是結束了。

兩篇,先讀後邊的,現在再讀最早的這個,1919年寫的和1925年寫的。那麼差了五六年,就是一個小的素描和大幅油畫關系。構思的基本的東西,在《火的冰》里邊這個意象已經有了。但是這個層次就跟剛才講「螃蟹」的故事就不太一樣了。它就有一種獨特的意象和一種氛圍的構造,而造成一種幽深性,你不大好把握《火的冰》是什麼意思。《螃蟹》里邊怕的就是你,你可以理解那個故事它的意思。這個就不知道講什麼,是歌頌一種革命者,被突然地冷,變成一個火的冰了。但是看了許壽山先生說魯迅是一個內冷外熱的人,魯迅的性格是內冷外熱,也可以講這是講魯迅自己。像辛亥革命前,在日本的時候充滿了熱情,參加了推翻滿清的運動,進行思想宣傳。但是突然遇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這樣一系列的東西。他整個的熱情被壓下去了,是不是他自己內心的兩種聲音?一個火的冰的人,熱情被凍結了。「哎!火的冰。哎! 火的冰的人。」還是呼喚一種被凍滅的熱情重新燃燒。所以這兩個我們就說他有一些散文詩,是有一種淺層次的,一種是深層的。而我們講的這部分散文詩,《野草》里邊的,多數是一種獨語式的,靠一種構思,各種各樣的一種故事氛圍、情節。然後呢,暗示了一個深層的一些哲理。這種哲理的追求,魯迅是很自覺的,深層傳達哲理性的追求,人生哲理的追求。

這里很有趣的一條材料,材料是什麼呢?魯迅《野草》在《語絲》上剛剛發了11篇,經常出入魯迅家裡,並且是《語絲》的同仁也跟魯迅是很好的朋友,叫章衣萍。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記述說:魯迅先生的後園養了三隻雞,這三隻雞自然是朝夕相聚,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了。然而也時常爭斗,我親眼看過的。「雞們鬥起來了。」我從窗上看去,對魯迅先生說。「這種爭斗我看得夠了,由他去罷!」魯迅先生說。「由他去罷!」是魯迅先生對於一切無聊行為的憤慨態度。我卻不能這樣,我不能瞧著雞們的爭斗,因為「我不願意!」其實,「我不願意」也是魯迅先生一種對於無聊行為的反抗態度。《野草》上明明地說著,然而人們都說「不懂得」。我也不敢真說懂得,對於魯迅先生的《野草》。魯迅先生自己卻明白地告訴過我,他的哲學都包括在他的《野草》裡面。所以這段非常生活化的敘述,應該是可信的,在無意之中,給我們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個是讀者的反映,對魯迅先生的《野草》,人們普遍的都說不懂得,後來的川島告訴我不懂得的。那麼當時的文章就說,人們都說不懂得的,一個是作者直白,他的哲學也就是魯迅說我的哲學都包括在我的《野草》里邊了,這個直白非常重要。所以由這個可以看到魯迅是毫不遮蔽的,他對於《野草》是一種生命哲學的承擔。里邊要傳達自己的一些哲學思考,一種比一般的思想主題更升華一些的這種思想的思考。這種意圖他一點也不掩飾。

❷ 《野草》魯迅的 好句摘抄加賞析 急!!!

《野草》 魯迅散文詩賞析

題辭〔1〕 魯迅 作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3〕,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語絲》周刊第一三八期,曾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本篇作於廣州,當時正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廣州發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後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險惡環境下的悲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書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詩,都作於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
〔2〕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作者在廣州作的《怎麼寫》一文中,曾描繪過他的這種心情:「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彷彿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葯酒,加色,加味,加香。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3〕大歡喜為佛家語,指達到目的而感到極度滿足的一種境界。
〔4〕陳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見《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塞。……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5〕地面比喻黑暗的舊社會。作者曾說,《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凝聚著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思想上處於彷徨時期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深沉思考。在魯迅生命最痛苦的時候,「五四」運動高潮後的回落、「新青年」陣營的裂變、統治階層的專橫和欺壓……一系列社會的矛盾讓魯迅陷入消沉抑鬱的海洋、感受心靈苦悶的煎熬。黯淡的情緒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誕生。這部作品是魯迅以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絕望的抗戰」而催生的小花,是他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心泉所化成的藝術瑰寶,是一部「心靈斗爭的記錄」。魯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藝術才華,將自己微妙的感覺、情緒,難以言傳的心理、意識,復雜萬端的心態與情感,憤激與焦燥,感傷和痛苦,苦悶與彷徨,探索與追求,溶入這叢野草之中,從而把內心的痛苦轉入《野草》,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誌銘。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以紹興人那一碗黃酒墊底的生命底氣,以來自尼采權力意志哲學的那一派野力,絕望、反抗絕望、堅持絕望。這種絕望的堅持尤其艱忍。殷海光先生曾說,魯迅既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又要在為虛無的壓迫下致力於求索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新生之路。這是一個極大的悖論。更痛苦的是魯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這樣四處碰壁。這樣的魯迅我們可以把他描寫成一位舉著盾牌的戰士,盾牌的後方是生命的虛無,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虛無。戰士要博擊的是雙向的虛無。這種戰斗就尤其慘烈。這樣的魯迅才是一個夠味的魯迅。這樣的魯迅才配稱中國在二十世紀的精神高峰。
魯迅毫不諱言現實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野草》的低沉陰郁、桀驁不馴,體現出彷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作者孤憤蒼涼的心情,是作者真實的靈魂袒露;是追尋生命意義卻感到死亡的悲愴時的焦慮;是獨自與黑暗搏鬥的直面真相的勇氣,是在無路之處走出路來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哲理性,即思與詩的結合,是《野草》的一大特點。它通過大量的象徵,畫面切割,即時場景的設置去表現,也有直接訴諸於一種箴言式的話語的。而象徵,又往往經由夢境的創造進行。《野草》二十三篇中有九篇寫到夢境,好夢如《好的故事》,惡夢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極力擺脫。我們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說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則經常潛入海底,明顯地比我們多出一個世界,多出另一層沖突。讀者可以在夢幻中思考它精確而又眾多的歧義,摸索它同現實的對應性聯系,探測作者的靈魂的深度。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像,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艷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之書,《野草》開辟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散文詩《野草》被許多評論者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
參考 林賢治 等人的文章

《野草》簡介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
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 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
《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
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
「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
此事。

魯迅 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
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
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
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
清黨的稍後。

關於 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
《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
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
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
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本書 《雪》、《風箏》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

《野 》英文譯本序

·魯 ·
馮Y S·先生由他的友人給我看《野草》的英文譯本,並且要我說幾句話。可惜我不懂英文,
只能自己說幾句。但我希望,譯者將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這二 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陸續發表於期刊《語絲》
上的。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現在 幾個例罷。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
作《復仇》第一篇,又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這樣的戰士》,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
幫助軍閥而作。《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後,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時我已避居別處;奉天派和直隸派軍閥戰爭的時候,作《一覺》,此後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 這也可以說,大半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當然不會美麗。但這地獄也必須失掉。
這是由幾個有雄辯和辣手,而當時還未得志的英雄們的臉色和語氣所告訴我的。我於是作《失掉的好
地獄》。

後來 我不再作這樣的東西了。日在變化的時代,已不許這樣的文章,甚而至於這樣的感想存在。
我想,這也許倒是好的罷。為譯本而作的序言,也應該在這里結束了。

〔一 三一年〕十一月五日。

〔選 《二心集》〕

-- -----------------------------------------------------------------------------

《野 》題

❸ 魯迅的《野草》 賞析

賞析:

《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野草.題辭》是《野草》這本散文詩集的序。《野草》這本散文詩集寫了近三年,《題辭》是最後一篇。既是序言,又是總結。

《野草.題辭》寫於1927年4月26日,這時正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的第14天。這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質變的關鍵時刻。魯迅先生從進化論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從苦悶、彷徨中走了出來,決心去迎接新的戰斗。

在寫《題辭》的二十天之後,北京的友人約稿,魯迅先生說:「你要我的稿子,實在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現在無話可說。」在完成《題辭》寫作後一個多月,魯迅對他的朋友說:「這里言論界之暗,實在過於北京……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因此,《題辭》是全集中最晦澀難懂的。這正是不能說、不敢說的困境,導致本文文字表面意思模糊不清,歧義叢生,極度依賴內在語,讓讀者自行體會。

當年9月,魯迅在廣州作的《怎麼寫》一文中,曾描繪過他在廈門時的這種心情: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彷彿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葯酒,加色,加味,加香。

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便是魯迅寫《題辭》的時代背景和心境。

回首過去,這一段路已走過,向命運、時代、現實抗爭過,這抗爭恰恰證明了自己曾經的生活和戰斗,因此,作者面對這已經過去的生命歷程,有「大歡喜」。這是一種豁達的正視過去,告別過去,勇敢地邁開步伐走向未來的態度。

最後一句話,則是一種決心的表露:《野草》的生存就是為了滅亡,它的滅亡就是魯迅所渴望的一種與舊世界的決絕!

(3)野草魯迅的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

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

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❹ 魯迅的野草原文和賞析

野草》是魯迅的散文詩集。1927年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後》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選自《辭海》)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於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❺ 魯迅 野草文集的鑒賞

述《野草》的象徵藝術
□黃藝榮

(本文字數:2336) 第1頁/共1頁 《閱讀與鑒賞(教研)》2007年第10期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對《野草》的解讀,之所以至今還沒有出現無可辯駁的解讀方法,之所以從作者寫出來直到8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像斯芬克斯之謎一樣,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魯迅自己對章衣萍說的「我的哲學都包括在我的《野草》裡面」{1},魯迅研究史也隨著歷史的推移而不斷有新的變化,當然其中不乏曲解和狹解,這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對於這樣一位思想巨人,要真正想從他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中有所啟發並不容易。孫玉石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三點概括:「關於韌性戰斗的生命哲學」,「反抗絕望的哲學」,以及「向麻木復仇的哲學」。{2}這是他從《野草》中所提煉出來的理論歸納,但同時他也強調不可將魯迅的生命哲學理論體系化,因為「散文詩《野草》仍然是藝術想像的表述,而不是用形象傳達的哲學教義」{3}。這就將我們引入了《野草》難懂的第二個原因,「藝術想像」是象徵藝術的一種重要特徵,因此我們有必要先對象徵藝術在中國作個簡單的了解,文學史上對象徵詩的描述是這樣的:象徵詩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發的詩集《微雨》為起點的,活躍在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的詩派,代表人物是李金發,後期創造社三詩人穆木天、馮乃超、王獨清以及姚篷子、胡也頻等,都是有…… 閱讀全文

❻ 對魯迅野草的評析

對魯迅野草的評析?
我來答
匿名用戶
2018-05-08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從誕生起到今天,一直讓人們去言說,而又言猶未盡。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魯迅正是通過這些構思的小故事,向人們傳達他最深的生命體驗。
《野草》里的前23篇都寫在當時段祺瑞統治下黑暗的北京,魯迅先生在那個白色恐怖下,開始剪一剪報,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了這本詩集。《野草》區別於魯迅先生其他創作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它隱藏的那種深邃的哲理性,這種哲理性有深層次的,有淺層次的。
通讀《野草》,裡面有一個支配全書的主題,其中有三個影響比較大,第一就是韌性戰斗的就是《野草》的生命哲學;第三個就是《野草》的象徵藝術。
大家接觸到魯迅作品的都知道《野草》是魯迅著作中最薄的一部作品,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但是是魯迅先生送給新文學的一份很厚重的禮物。很薄的一部作品,它的分量卻很重。《野草》從頭到尾,一直到今天,還被學術界、批評界認為是魯迅創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就是寫得最漂亮的,跟《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性的,就是講故事的這些作品相比較,它具有一種幽深性。就是很深,神秘性;另外它有一種永久性,永久的價值。這幾年對魯迅的爭論也比較多,各種議論

❼ 魯迅《野草》賞析

《野草》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2、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7)野草魯迅的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❽ 魯迅野草的原文賞析

英雄殺分為四個角色:主公、忠臣、反賊、內奸。主公要將自己的角色牌亮著,而別的角色則要把角色牌藏起來,不能讓大家知道。
基本牌
【殺】,可對一人打出,如果對方不出【閃】,則要損失一點體力。
【閃】,對方打出【殺】時,可出【閃】。
【葯】,則在掉血之後恢復一點體力,還可以在別人(或自己)臨死時幫其人補一點體力。
錦囊牌
(1) 決斗: 出牌時,你可以對除你外任意一名角色出【決斗】。由該角色開始,你和他/她輪流出【殺】。【決斗】的兩名角色,首先不出【殺】的角色將掉1點血,不掉血的一方視為該傷害的來源。
(2) 手捧雷: 延時類錦囊。出牌時,你可以出【手捧雷】,此時將【手捧雷】橫置於你的判定區里。到下一輪你摸牌前,【手捧雷】開始判定:如果判定為黑桃2—黑桃9之間的牌,則你將掉3點血,同時【手捧雷】被棄掉;如果不是黑桃2—黑桃9之間的牌,則移到下一個玩家的判定區里。
(3) 無懈可擊: 在目標錦囊生效前,抵消它對一名角色產生的錦囊效果。任何錦囊都可以被抵消。
(4) 畫地為牢: 延時類錦囊。出牌時,對其他任何一名角色出【畫地為牢】,此時該錦囊將橫置於該角色的判定區里。 【畫地為牢】在該角色摸牌前開始判定:如果判定為紅桃花色的牌,則你可以摸牌然後出牌;如果不是紅桃,則摸牌後不能出牌。
(5) 借刀殺人: 出牌時,對除自己外任何一名裝備區有武器的角色A使用,令A對另一名角色(可以是自己)出【殺】,如果角色A不出【殺】,則角色A的武器將收入你的手牌。
(6) 五穀豐登: 出此牌時,按照存活的角色數,摸取相應張牌亮出來,從出牌人開始每人依次選擇拿一張牌。
(7) 無中生有: 出此牌時,你可以立即再摸取兩張牌。
(8)休養生息: 出此牌後,從出牌角色開始按出牌順序每名角色恢復1點血。滿血的角色不能再恢復,死亡的也不能復活。
(9) 烽火狼煙: 出此牌後,從出牌角色的下家開始,按出牌順序每名角色都需要出【殺】,沒有出【殺】的玩家將掉1點血。
(10) 萬箭齊發: 出此牌後,從出牌角色的下家開始,按出牌順序每名角色都需要出【閃】,沒有出【閃】的玩家將掉1點血。
(11) 探囊取物: 可以對與你距離為1的角色使用,你可以摸取一張該角色的牌(手牌或裝備區的牌或判定區的牌)。
(12) 釜底抽薪: 可以對任意距離的角色使用,抽取該角色一張牌(手牌或裝備區的牌或判定區的牌)後棄掉。
裝備牌
(1) 進攻馬:攻擊別的角色的距離縮短了1。
(2) 防禦馬:你與別的角色的距離增加了1。
(3) 魚腸劍:武器類。攻擊范圍:2 對別的角色出【殺】,無視該角色的防具。
(4) 博浪錘:武器類。攻擊范圍:3 如果對方出【閃】抵消你出的【殺】,則你可以選擇棄掉兩張牌(手牌或者裝備區的牌),使對方掉1點血。
(5) 霸王弓:武器類。攻擊范圍:5 當你對別的角色出【殺】使他掉血時,你可以抽取他裝備區的一匹馬然後棄掉。
(6) 玉如意:防禦類。每當你需要出【閃】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進行一次判定:如果判定為紅色花色的牌,則視為你出了一張【閃】;如果判定為黑色花色的牌,則視為你判定失敗,依舊要出【閃】。
(7) 狼牙棒:武器類。攻擊范圍:4 當你出的【殺】是你的最後一張手牌時,你可以讓這張【殺】指定至多3名角色(除開自己外),然後按出牌順序結算之。
(8) 盤龍棍:武器類。攻擊范圍:3 當你出的【殺】被【閃】抵消後,你可以立即對該角色再出【殺】,直到【殺】生效或你不願意出【殺】為止。
(9) 蘆葉槍:武器類。攻擊范圍:3 當你需要出【殺】時,你可以將兩張手牌棄掉,然後當作【殺】來使用。
(10)虎符:武器類。攻擊范圍:1 出牌時,你可以出任意張【殺】。
(11) 龍鱗刀:武器類。攻擊范圍:2 出牌時,你出的【殺】令對方命中,准備掉血時,你可以選擇不讓對方掉血,而棄掉對方兩張牌(包括手牌、裝備牌和判定區的牌)。

❾ 魯迅野草賞析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
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
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野草》賞析
林賢治
魯迅自稱是一個散文式的人,他寫過幾首新詩,確是不押韻的,可是本質上是一個詩人。當他善感的心靈受到觸動,或身在大苦悶中而意欲作詩的突圍時,採用散文詩的形式是適宜的。在寫作資源方面,無庸置疑的是,他接受過尼采和波德萊爾的影響,用他的話說,是攝取了「『世紀末』的果汁」。尼采是舊軌道的破壞者,一生與「庸人」作戰,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萊爾寫人間「罪惡的聖書」,沒有尼采似的強者的力,而竟陷入頹唐。兩人在魯迅這里構成一種奇異的結合,他以一個東方人的巨大的創造力,吸納了代表日神與酒神兩種完全相悖的原質,使《野草》充滿內在的張力,雖然篇幅有限,卻顯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於瑰奇的色彩。

魯迅從來視生命為第一義,重視無數個體生命的保存、充實和發展。他的小說和雜文,就是面對生命遭到壓迫和殘害所作的抗議性言說。《野草》同樣表現出對生命的極度關注,不同的是更多地從客體返回主體,是作者對於生命的一個自我眷顧與反思。他明白地把世界分為「身外」和「身內」兩部分,個體生命於是成了黑暗的承擔者,或竟至於是黑暗本身。《野草》有兩組詞:人與獸,友與仇,愛與不愛,生與死,形與影,夢與醒,過去與未來,等等。它們不可分割地共同構成為一種關系,一種境遇,一種選擇,概括起來就是:絕望與反抗。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毫不諱言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希望在這里被懸置起來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現實。反抗若從外部看,或許是快意的,如《這樣的戰士》,有一種熱情昂揚的調子。但是,更多的是一種掙扎,帶著時間的重負和精神的創傷,如著名的《過客》,它有著加繆的《西緒弗斯神話》一般的意涵,卻顯得更加悲壯。如《復仇》,如《頹敗線的顫動》,如《死後》,在報復中一樣有著內心撕裂的痛楚。當作者專注於自我解剖時,那敞開的深淵般的黑暗,無疑地更為驚心動魄。《影的告別》、《求乞者》、《墓碣文》等樣的文字佔去全書大半,魯迅雖謙稱為「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卻大可以移用雨果形容波特萊爾的話來說:「創造了一種新的戰栗」。在作絕望的抗戰中,斗爭的雙方並非是一個戰勝另一個,而是永遠的纏斗不休。存在者要自由的生存,就不可能逃避斗爭,一如不能逃避黑暗。魯迅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這是一個自承為「奴隸」者的哲學,與一般的自由哲學家的哲學是很不一樣的。

哲理性,即思與詩的結合,是《野草》的一大特點。它通過大量的象徵,畫面切割,即時場景的設置去表現,也有直接訴諸於一種箴言式的話語的。而象徵,又往往經由夢境的創造進行。《野草》二十三篇有九篇寫到夢境,好夢如《好的故事》,惡夢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極力擺脫。我們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說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則經常潛入海底,明顯地比我們多出一個世界,多出另一層沖突。讀者可以在夢幻中思考它精確而又眾多的歧義,摸索它同現實的對應性聯系,探測作者的靈魂的深度。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像,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艷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書,《野草》開辟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置於同時產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現代文學經典之列,一樣卓然不凡。

望採納~

❿ 《野草》魯迅的好句摘抄加賞析有哪些

《野草》 魯迅散文詩賞析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3〕,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