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郊行賞析

郊行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10 03:49:05

㈠ 天凈沙秋思賞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

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

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

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

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1)郊行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出自:《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原文: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作者介紹: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也是歷來所說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稱為「曲狀元」。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

馬致遠的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作者善於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人物形象鮮明等藝術特點。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㈡ 《二月二日出郊》尾聯賞析

譯文。誰能像農人一樣知道此中樂趣?他們正招呼兒童騎牛吹笛把家歸。
寫。用設問的手法,生動形象寫出了郊行所見之初春景色

㈢ 絕句(江邊踏青罷) 賞析

賞析:

這首短詩寫的是詩人到江邊遊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節日之後,正欲賦歸,卻遇上吐蕃軍隊入侵四川,成都戒嚴,一時間旌旗鼓角,彌漫春郊。和平與戰爭,在一天內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復雜得很,詩人以「見旌旗」、「春城暮」、「鼓角悲」來表達自己傷時憂國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則可感知調子頗帶灰暗。

原文:

《絕句》

唐代:杜甫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

風起春城暮,高樓鼓角悲。

(3)郊行賞析擴展閱讀: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

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 ,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㈣ 《清明》有哪些好句賞析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專家何處有?牧屬童遙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4、《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5、《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6、《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7、《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㈤ 求幾首關於清明節的古詩、新詩,並配上點評賞析或讀後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㈥ 清明詩句及賞析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適逢清回明節,紛紛地答下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們,一個個都像要掉了魂的樣子。請問哪裡有賣酒的人家?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欲:要,就要。
斷魂:掉魂,丟魂。

㈦ 清明節的精彩賞析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問
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帶大家讀幾首古詩詞中的傳世經典之作,一起感受一下我們古人面對清明節時的心境。

1| 這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評】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後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像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
2 | 第二就是記述寒食節的由來的詩,關於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點評】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3 | 白居易還有一首《清明夜》: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點評】《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4 | 唐代詩人張繼的《閭門即事》: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點評】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5 | 《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點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6 | 唐代詩人韋庄,《長安清明》:
《長安清明》
唐·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點評】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怎堪芳草青青。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無事,以蹴鞠為戲。路上駿馬亂叫。綠楊叢里,鞦韆上下飛舞。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這和昔年相似的風光,引起心頭的隱隱快樂。這首詩寫得清明時的人事和景物,語言清新。尾聯卻點出「風光似去年」,「記得承平事」,透露出對盛世的懷念。
7 | 宋代程顥,《郊行即事》: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點評】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裡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裡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於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8 | 《途中寒食》,來自唐代宋之問: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點評】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後,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9 | 唐代韓翃,《寒食》: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點評】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10 | 明代王磐的《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點評】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清明節來了,不要忘了去祭奠一下逝去的親人。除此之外,如果春光正好,可以邀上幾位好友外出踏青,效仿古人喝上兩杯薄酒,寫生畫畫或吟幾首詩,都不失為一種專屬於中國人的特別體驗。

㈧ 什麼是立春文化賞析

立春位列二十四節氣之首,與此相關的詩詞歌賦、民間諺語也是異彩紛呈。

1.立春詩詞鑒賞立春【唐】杜甫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陵遠客:詩人的自稱。杜陵,即長安東南的杜縣,漢宣帝在此建陵,稱杜陵。杜子美的遠祖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因而經常自稱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遠客。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纖手,一個個迭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今奉節),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只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羅隱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進冰出。

這是詩人在京中恰逢立春有感而作的一首詩。首句構思巧妙,「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方面告訴讀者,這一年立春在正月初七;另外,則有一種蟄居了一個漫長的冬季後,好不容易盼來了春天的欣慰感。第二句的意思是從這一天起,草木復甦,春天來了。末尾兩句對仗整齊,語意自然,一派春意:遠遠的天邊上,歸來的大雁貼著雲彩飛翔;眼前,魚兒不時躍出還飄著浮冰的水面。

漢宮春·立春【宋】辛棄疾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

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

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自號稼軒居士。南宋愛國詞人,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其存詞六百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這首寫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懷的詞很有代表性。作者寫惜春、戀春、怨春的同時,藉以抒發功業無成的苦悶和對北方故國的思念,同時也隱晦地表示了對統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滿。

立春偶成【宋】張栻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時值立春,頓覺眼前一片春意:冰雪消融,草木著裝,春風徐徐,生機勃勃。詩人詩興大發,偶成一絕。

律:我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准,把樂音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律屬陽氣,呂屬陰氣。後又與歷法結合起來,一律屬一月。奇數月份屬律,偶數月份屬呂。律回,正月即一月,屬律。立春往往在正月、臘月相交時,故說「律回」。

立春日郊行【宋】范成大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麴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旙彩勝何。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進士。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詩風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醅:沒有過濾的酒。醅面,指浮醅。古人釀酒時,酒面漂浮著淺碧色的濃汁浮沫,這是酒的精醇所至,叫「浮醅」。這里是用來形容綠色的春水。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立春日,詩人散步郊外,眼前一派春天景象,耳邊一片打春笙歌。如不飲酒吟詩,如何對得起這春日盛景?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宋】吳文英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

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

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

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

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吳文英(約1200~約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在南宋詞壇,其屬於作品數量較多的詞人,其《夢窗詞》有三百四十餘首。就題材而言,這些詞大體可分為三類:

酬酢贈答之作,哀時傷世之作,憶舊憚亡之作。其詞風善用典故,體物人微,遣詞清麗。

這首詞是作者有感於除夕立春在同一天而作。上片寫的是尋常人家歡樂迎春和除夕守歲的情景,「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一句尤妙;下片寫詞人客居異鄉的孤寂和凄苦,他只能在「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

立春詩【宋】朱淑貞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體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朱淑貞,南宋女詞人,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仕宦家庭。少喜讀書,酷愛文學,善為詩詞。因婚姻不遂素志,所以精神極其痛苦,鬱郁而終。後人評其詞:「清新婉麗,蓄思含情。」

六街指唐宋時京城的主要街道。幡:唐風俗,立春剪紙或綢絹為旗幡形戴在頭上,亦稱彩勝,或合稱幡勝。

朱淑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一派迎春景象。詩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詩抒懷的好題材。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貞的作品中是少見的。

清江引·立春【元】貫雲石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女子戴上了金釵,剪綵為燕;人們扮神,鞭土牛,開始迎春儀式。中間三句從樹梢、水池、地氣等方面渲染出生機初綻的春意,讀時有春風撲面之感。「杪」、「始」、「初」都准確地點出立春時萬物蘇醒、生機萌發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貫雲石,字浮岑,號酸齋,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後棄官隱居,在錢塘市中賣葯為生。這支元曲是應酬之作,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位於每句之首,每句都用了「春」字,這是作賦前所定的規則。貫雲石沒有被作曲所限,而是扣緊「春」字,全方位地展現立春時節的春景春情,寫得清新自然,情趣橫生。

木杪:樹梢;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這里指氣候溫度;土牛兒: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禮,勸農民耕種,即「打春」,象徵春耕開始。

2.立春民間諺語立春之後,白天漸長,太陽漸暖,降水也逐步增加。此時油菜抽薹,小麥拔節,小春作物長勢加快,需要及時澆水、施肥。大春備耕工作也進入了緊張的倒計時階段。對於莊稼人而言,「立春」這個頭開得好不好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未來一年的光景和收成。因此有關立春的時令諺語在二十四節氣中數量相對更多些,可見先人對立春的注重,對一年光景收成的期盼。

立春北風雨水多。

打了春,赤腳奔,棉襖棉褲不上身。

立春不下是旱年。

立春不逢九,五穀般般有。

立春晴,雨水勻;立春陰,花倒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

最好立春晴一日,風調雨順好種田。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立春當日,水暖三分;立春十日,水內熱人。

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

打了春,脫了瘟,人不知春草知春。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㈨ 清明節的詩句和賞析

一、《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後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像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

二、《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

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三、《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代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賞析: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㈩ 欣賞 郊行 劉克庄寫得

郊行

一雨餞殘熱,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鸛立,古木廟鴉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負過專溪。
獨游吾有趣,何必問屬棲棲。

一陣涼雨送走了殘留的熱氣,欣欣然有意扶杖而行。
野田沙際,鸛鳥佇立,古木廟宇,烏鴉啼叫著。
和僕人走散了不知道路,遇上了樵夫幫我背過溪流。
我一個人獨游是那麼有趣,何必忙碌勞頓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