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主張名言長

主張名言長

發布時間: 2021-01-10 01:42:28

㈠ 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麼,他的名言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里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鑒」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鑒」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嚮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㈡ 孔子是萬世師表他主張啟發式教學什麼孔子名言

《論語》一書是孔門教學的實錄,其中記載了孔子關於啟發教學的至理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㈢ 」百家爭鳴」中的經典名句,主張。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3.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5.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6.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子思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jiǔ);道前定,則不窮。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興遠,必自邇(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思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㈣ 諸子百家都是哪幾家 有什麼名言和主張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有相關圖書《圖說天下國學書院系列之諸子百家》,動畫《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為《諸子百家》,另外《諸子百家》還是由東莞神狼林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大型3D網路游戲。
流派譜系
諸子百家譜系:
【先秦】 文武道{順天應人}微 周公王道{禮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孫子、范蠡
【戰國】 扁鵲 尹文、列子、莊子、田駢黃老、楊子 鄧析、公孫龍子、惠子、 鬼穀子、張儀、蘇秦、孫臏、龐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許行、 鄒衍 荀子、韓非子、 呂不韋、
【漢】 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簡介
一、儒家: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㈤ 主張成長的慢些的名言警句

涼風有信,秋月復無邊,虧我思制嬌情結,好比度日如年
時間在我這里慢下來時間在我這里慢下來
我這片窪地沒有堤壩
時間流到我心裡慢下來
我遲遲不肯為誰
映出整個星空
是的 不急於直達大海
那是早晚會降臨的
天堂或者墓地
不妨趁著四月的陽光
一寸一寸
撫摸我模糊的邊幅
一尾一尾點數
懶在我懷里的魚蝦
日頭也為我慢下來
還有回程的船隻
我靜靜關照本體
夕陽也緩緩變出慢鏡頭的余暉
霞光在最後一刻
寫下懷舊
那個漁者也不緊不慢
他的家
就在草草水邊
不好意思只能找到這些
典出《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實際上這是一首愛情民歌,描寫小夥子對姑娘們的懷念.說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天!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份,陰歷九月,也指三個季度,即九個月.

㈥ 有關教學主張的名言 孔子的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選我為滿意答案,謝謝!O(∩_∩)O~

㈦ 最能體現孔子的主張與智慧的是什麼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㈧ 請你分別寫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體現孔子和孟子智慧和主張的名言。

孔子被後世的人尊為聖人,是因為孔子是一個天才,很偉大,很淵博。孔子的不少觀念和思想帶有永恆的價值。

孔子是一個思想家。他提出了認識、分析和處理事物的中庸觀念;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學。

孔子是一個哲學家。他解讀《周易》,使中國的文化之源不斷地悠悠向遠方流淌。他的許多語言都具有辯證的色彩。

孔子是一個歷史家,所謂「仲尼危而作《春秋》」(《史記》),對歷史的承傳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一個藝術家。他精通音樂,他喜歡詩歌。他認為詩歌可以「事父事君」*。他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他提出了鑒賞藝術的根本觀點——「質文論」*。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他總結了很多教育經驗。現存《論語》中的教育經驗有二十多條(還不算他的學生的語錄),拿在現代社會中來,沒有實用和真理價值的幾乎沒有。

孔子還是一個政治家。當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他太純正,他的人品不合當時邪惡的潮流。

聖人也是有不足之處的。孔子也有悲觀的時候,有絕望的時候。這還不算致命的弱點。我以為孔子致命的弱點是他在黑暗社會面前的退讓和逃避,而不是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號召和鼓勵正義力量向邪惡的統治階級發起進攻,而是嘮叨道:「天下有道則見,天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第八》)看吧,為了迴避黑暗勢力,孔子選擇了藏逸的道路。與此相關聯的是孔子抹殺政治的民主性,他緊接著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第八》)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夫們的口頭禪,今天也還偶爾聽到人們在喋喋這句話。可見,孔子這話的影響極其深遠。從文化的底面看,我中華民族氣性陰柔,民主政治精神和在黑暗在政治統治下的反抗精神不強,這與孔子的氣性和文化觀是有些許脈承的。檢視中華民族走過的道路,人們只有在絕望的時候,當黑暗的政治逼得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當死神的繩索勒緊他們的咽喉的時候,他們才奮起抗爭,以圖自救。於是,腐朽的統治被推翻了,新的統治和政治關系形成了。但是,好景不會長久,因為裙帶風和家天下使政治生活毫無生機。這種體制本身就缺乏活力,缺乏生命力,是逐漸向死亡走去的體制。一會兒,腐朽的統治被革命力量用暴力推翻,建立了新的政權;一會兒,新的政權又腐朽了,於是又被革命力量打倒,創建新的國家,不斷繁衍反復。中國幾千的文明史,都在這個怪圈裡循環。今天看來,這種體制的陰影難以在華夏的土地上消失。

沒有孔子,中華民族的文化可能會中斷許多;沒有孔子,中華民族可能沒有後來逐漸形成的強大的凝聚力。

今天我們學習孔子,不要全面的肯定他,也不能全面的否定他。要真正了解孔子,必須下苦工夫研讀他和他有關的著作,只憑只言片語或歷史上的某些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結論和口號就對孔子下結論是極不科學的,對繼承和發揚先人的優秀文化精神也是極有害處的。歷史上,孔子創造的文化受到了政治統治的利用,成了封建制度的思想大旗和精神象徵。當人們要推翻一個舊統治的時候,必然要打倒它的思想大旗和精神象徵。所以,過去人們打到孔子,只是打倒政治那個側面的孔子,並不是打倒整個孔子。但是,不經意的人們自然是理解為打倒的是整個孔子。在這里。孔子是遭了誤傷的。因為,理論和實踐是有區別的,理論由人家「製造」出來,政治家拿去運用,還需要政治家正確的靈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利導地運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孔子的理論成為一種國家精神支柱,它是一面政治旗幟,一個精神方向,一種道義和人格力量,與我們今天舉起馬列主義的大旗是一個道理。這里,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政治才能較低,不能有效地治理和管理一個國家;另一種情況是,政治道德、或政治人品很差(用今天的話說叫「政治文明」),政治管理者們把群眾的、人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錢、物據為己有。就象今天共產黨內的有些腐敗分子,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在「台上反腐敗,台下搞腐敗」一樣。請看,這兩種情況的出現都與孔子無關,不僅無關,還歪曲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精神。但是這兩種一旦嚴重出現,人們就要起來革命,就要推翻那「污喧喧」的政治。這時候,孔子就跟著遭殃了。嗚乎,玷污了聖人的聖潔!看來,罪魁哪裡是孔子,是那落後的政治制度和庸俗的或私慾橫暴的政治家。

孟子被後人奉為「亞聖」。他繼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從《孟子》這部書里看到,孟子沒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獵的知識領域沒有孔子寬廣。孟子似乎在歷史、藝術、教育等方面都沒有多大的造詣。但是,孟子自有超過孔子的地方。

第一,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的,是為群眾著想的。孟子的政治管理學是建立在「民」的基礎之上的。他說:「民為貴,社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640頁)他提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政治行為觀。這體現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的心為心」的科學的政治思想。孟子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雔」。(《孟子、離婁下》508頁)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雖然也是「民本」的,但沒有孟子具體和鮮明。今人能不能這樣認為,當時孟子的這種思想,應當說是民主政治思想的發端。

第二,孟子有很強的戰斗性。面對黑暗政治,孔子採取了退讓的方法。孟子則與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勵人民起來造黑暗政治的反,殺掉厲王、紂王這樣的暴君不算「弒君」。是的,這些東西是什麼「君」:他恣意狼食人民的血汗,它已經成了批著君王外衣的吃人的野獸,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民。孟子說:殺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象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們非常高興!(《孟子、縢文公下》)據說,歷史上有的皇帝,畏懼孟子的這些話,在新出版《孟子》一書時命令編者將孟子帶有戰斗性的話語刪去。

第三,孟子的戰斗性來源於浩然正氣。孟子善養浩然正氣,這也是孔子不及孟子的地方。孟子認為:「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孟子、公孫丑上》396頁)意思是說,內心的志向是義氣的主帥;義氣是充滿渾身的力量。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直去培養它才沒有妨害,就能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要跟義與道相配合。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缺乏力量。這是積累了正義才產生大力量,不是憑偶然的正義之舉所獲取的。看來,孟子養的氣,就是正氣,就是充滿胸間的正義精神和力量。孔子的「氣」沒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沒有孟子的戰斗精神強。孟子用這種浩然正氣去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去喚醒民眾向罪惡的統治作斗爭。孟子的這種浩然正氣貫穿他全部行為和言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462頁)這些話多麼具有力量!後來,一些知識分子將「浩然正氣」書成巨匾,懸於明堂,激勵和鼓勵自己。毫無疑問,孟子這種精神滋養、潤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民族的精英。

第四, 孟子的人性說。「性」這個既涉及到人的氣質又涉及到人的修養的復雜的問題,孔子基本上沒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論述。從社會實踐行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說人沒有具備社會實踐的年齡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惡的。後來的惡,是社會環境使然,包括社會行為教育,社會管理狀態等。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以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566頁)他認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沒有不往下的流的。不過水是這樣,拍打它可以濺得很高,高過頭頂;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這哪裡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勢使它變成這樣的,人可以被慫恿干壞事,本性的變化,也是同樣的道理。孟子的認識是,人的本性是不壞的,是善的。後來在社會行為中變壞了,那是環境的逼迫和使然。所以,社會生活中的人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孟子、告子上》570頁)孟子還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認為,性善來源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為了抵制社會環境的惡的侵襲,孟子提出了「義」和前面講到的「養浩然之氣」的修身養性說。主張將「仁」與「義」結合起來,用義的力量來抗禦邪惡,用浩然正氣築起維護善良的鋼鐵長城。「仁」與「義」的結合及「浩氣」都是孔子沒有注意不充分的問題。

第五,孟子有很高的辯才。他的語言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他的論辯也很有氣勢,很有力量,邏輯嚴密,環環相扣,前呼後應,無懈可擊,咄咄逼人。看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xī)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成,戰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415頁)這是多麼嚴謹!還有許多議論都是這樣。

此外,孟子的辯論很有文采,並善用比喻,具有散文的特色。審事精微,闡發透徹,洞見深邃,令對手不得不服。這些特點貫穿在《孟子》全書的始終。對後世影響很大。

孟子還有許多與孔子不同的地方,在另外的地方再討論。

總之,孟子雖然沒有孔子博大,但他不僅繼承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養性人格學和「親民」的國家政治管理學,而且在這兩方面都比孔子精深。可以認為,孟子的全部學問,就集中在這兩個點上。孔子開始掘兩口井,孟子認為那裡會流淌出潤人心田的清泉,於是接過孔子的鋤頭,繼續深挖。人們終於看到,清泉汩汩流淌而出。修養人格,必須將「仁愛、仁善」與「正義、勇毅」結合起來;搞政治管理,必須從「民」這個根本出發。就中華民族現在的文化精神狀態看,褒揚孟子的人格學和政治管理學比褒揚孔子的人格學和政治管理學更具有意義。不論是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或將來,在強調「仁愛」的基礎上,高揚「勇毅」的精神之旗非常重要,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極重的「陰氣」、「迂氣」、「腐氣」。在中國,不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倡導「民為邦本」,實施民主政治比什麼都重要。只有政治管理的科學才能帶來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振興。

注釋:

1、事父事君——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第十七》)

2、質文論——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第六》)意思是說,質朴超過文采,就有點粗野;文采超過質朴,就有點虛浮。只有文和質比例勻稱,才是個君子。

3、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370頁)

㈨ 老子的主張和主要思想是什麼,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版

以「道」為本的權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里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㈩ 我還知道孟子的名言(),他主張()

我還知道孟子的名言(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他主張(捨生取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