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南鄉子賞析王安石

南鄉子賞析王安石

發布時間: 2021-01-09 15:23:56

Ⅰ 王安石《南鄉子》賞析

[賞析]
此詩亦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也暗含於詩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來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然而,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這里是一片鬱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已經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已經成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時候,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藉此來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作者獨自一個人繞著江水邊上行游,然後登上高樓。「繞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里,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並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隨意地到處走走。但是,這是一種多麼無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願望,而現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慨嘆之聲,達於紙上。古人在詩中所抒寫的,常常不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順境,而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還被「達」的願望所牽絆,所以讀這樣的詩句的時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閑適的背後,是無窮的凄涼與熱切的期盼。「上盡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碼。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場景。在這里,作者是思念故國(首都)呢,還是「欲窮千里目」呢?通過上文的表面閑適與內心焦慮,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再造宏業;通過後文的回憶往事,我們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我們還可以認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而這里的「遠」,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若只有一種解釋便不是好詩。」一首真正的好詩,就是可以這樣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讀者去思考,去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思考詩歌的同時,也思考人生的選擇甚至人類的境遇。「更上樓」,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問我在想些什麼,回頭看過去的時候,只能看見窗外的長江,在日夜不息地向東流去。結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的《滕王閣詩》,作者在這里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就像東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長江水一般,是一種永恆的存在;或者聯系《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的反問,問當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著重回朝廷的願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長江水,一直流著,流著。

Ⅱ 《南鄉子·送述古》作者:蘇軾 的賞析

南鄉子 送述古
蘇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本篇雖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麼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也頗耐人尋味。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參加政事,開始實施新法,激烈改革。新制內容強調以國為本,付諸施行,卻屢屢與民爭利。蘇軾主張改革當采漸進方式,逐步而行。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求務新,操之過急,指出其損民為國而不自知的謬誤。王安石激進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個官場群小當道,一片混亂。熙寧四年初,蘇軾曾向神宗進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得到神宗望其「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的鼓勵。但是,君臣之間的對話,後來為王安石所知,王極為不悅,便讓蘇軾權充訴訟繁多的開封府推官,想藉此職位束縛他,讓他無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但折獄明快的蘇軾終使王安石失算,反而聲名更顯。之後,蘇軾上「諫買浙燈狀」,持論懇切,神宗隨之下詔改命。單純、赤誠的蘇軾傾盡全力,復多次上書,議論新政之過,奮不顧身,但思為國族蒼生效力。

可嘆的是,生花之筆雖可盡抒己志,終究難為勁敵所容。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親戚謝景溫,以莫須有之罪誣陷蘇軾,說他居喪護蘇洵之靈櫬返蜀時,曾濫用官府衛兵、販賣私鹽圖利、購置傢具、陶瓷。謝氏到處派人搜集證據,但是查了一年,終無所得。雖然如此,囂煩險惡的京城還是逼得他請求補外。最後,他在熙寧四年六月來到了麗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麗水讓蘇軾一到,便不由詠嘆「故鄉無此好湖山」。離開京城,這里成了他的棲身處、游賞地。自然以無私的胸懷擁抱他,老百姓以純朴的感情崇敬他。同僚與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長他近二十歲,又是他上司的陳襄,對蘇軾而言,不僅是長者,也是知音。

陳襄字述古,反對新法,居朝時,曾請求神宗貶斥王安石、呂惠卿以謝天下。神宗向他詢問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薦的便是司馬光、蘇軾。宋史列傳第八十載:「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許。尋直學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書詔小失,出之陳州,徙杭州。……襄蒞官所至,必務興學校。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既亡,友人劉尋視其篋,得手書累數十幅,盈紙細書,大抵皆民事也。」熙寧五年五月陳襄來到杭州,熙寧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共事的兩年多,他們兩人時以詩詞相唱合。施政時,頗能協調一致,舉凡賑濟飢民,消除蝗災,浚治錢塘六井,獎掖後進,皆不遺餘力。這將近八百個日子裡,他們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顯人情相系的可貴,驗證了共赴理想絕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堅持。

熙寧七年陳襄的僚友為他轉調南都,曾舉行了幾次餞別之宴,蘇軾在這期間做了多首別詩相贈。本闕即陳離杭州,蘇軾遠送至臨平,回程所寫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創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面對別離,詞家何以情深難舍,泫然淚流。至於詞文內容,以下略作淺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這生命交會的閃亮故事

〔略作淺析〕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江淹別賦有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分別之情總是復雜而難言。若是平鋪而直述,則易失之太露;至於曲折隱諱,恐有晦澀難解之虞。然而優秀的詩家每每可以從容下筆,借景抒情,在自然貼切的表現中,洋溢才華。李白以浮雲寫遊子欲行未行之意,用落日表故人依戀不舍之情,意象生動,千百年來,秀句美言,猶讓人朗朗上口,反復玩味。蘇軾與侄書中有言:「凡文字,少小時需令氣象崢嶸,彩色絢麗。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麗之極也。」蘇軾作此詞時,年近四十。他以成熟之筆,平淡之言,將惱人的離愁,並知識分子憂國感時之痛,交融於短短五十餘言中,「情景合一」便是個中妙處。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文字的感染力,便易使讀者產生同情的理解,從而進入詞家的內心世界,領略他的快樂與憂傷。

這上片寫的是送別述古途中之景。一起首詩人便用即景之筆,景中動靜相互交錯,真情摯意全在其中。舟船啟行,漸去,心中難舍化作頻頻的回首。顧念之間,憂愁橫亘的遠山,起伏的盡是舟中人的心頭亂緒。杭州的居人已不見,只見杭城的身影,也漸漸地遠了。然而往事歷歷,又如在目前。述古在杭州任內愛民如子的措施,和離去時對杭州「居人的眷顧盡在行間」。含蓄不露的表達,宋詞的婉約就在其中。若再以歐陽修踏莎行末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來賞析此處,六一居士寫的是送行者別情依依,痴立懷遠之態。其實,「行人」早已是眼中所不見,可是思念之心卻可以望穿春山。而本篇「居人」雖言不見,實則一直在心中。虛實相生,更添意味。接著詩人寫的是臨平山上的塔。此句直可謂信手拈來,幻想奇特。有道是「情近乎痴而始真」,山上亭亭而立的無情物,竟引得詩人痴人痴語,在「誰似」中,慨嘆自己未如塔中高而能望遠,再目送述古遠去。況蕙風曾言:「『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拿來檢視詩人這番痴心天真,真是恰到好處。不過,也像前句的似虛若真,「誰一似」其實也反映詩人藉無情之物反襯自己心非木石 ,面對別離又豈能無動於衷?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下片則述歸來懷念之情。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凄清。凄清是此夜的風,吹得枕頭寒冷,令人難以入夢。俞伯平先生評李後主清平樂「路遙歸夢難成」說:「夢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遠近,卻說路遠以致歸夢難成,語婉而意悲。」此處「一枕初寒夢不成」、「秋雨晴時淚不晴」亦同其理。仔細探究,詩人筆端有淚,凄入心脾,惜別深情顯露在外,「志士獨悄悄」之嘆隱而在內。熒熒殘燈斜照處,惜別心傷的詞家,夢何以不成,淚何以不晴的原因,除了思念,恐還是憂國傷時所致。

作品中的憂愁風雨,是真情實景,更是兩人所處時代環境的寫照。此後五年,密州、徐州、湖州都有他的任所,而「烏台詩案」更逼得他入獄,罪幾至於死。後來雖僥倖免於一死,遷徙謫居的歲月在黃州延續。「初寒」有他對政治環境的敏銳感受,因而有理想難成之嘆。但是,蘇軾並非消極的悲觀主義者,從這闕詞的聲情來看,他未用嗚咽之音寫心中的悲傷,平聲的「庚、清」韻,透露了此歌哀而不傷,自有一份平靜的力量。這力量何來?來自他性格中樂觀積極的精神,當然也來自「長者、知音」的深情提攜與鼓舞。友誼之光,一如暗夜下的孤燈,其光雖弱,依舊是前程的明引,讓自己憑借著它,在暗夜中,不斷前行。

Ⅲ 王安石的南鄉子的意思

南鄉子(二之二)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版.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權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此詩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也暗含於詩作之中(此系引用)。「回頭」句有將今天於往昔聯想、對比的意思,也更能凸顯那中「驀然回首」、時過境遷的意境。於後句「檻外長江空自流」(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也遙相對應,一種悲涼之感,呼之欲出。

Ⅳ 王安石的南鄉子的賞析

南 鄉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郁蔥蔥佳氣①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繞水恣③行游。上盡層樓更④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⑤。
[注釋]
①佳氣:指產生帝王的一種氣,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②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中的名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把晉代與吳宮並舉,明確地顯示出後代詩人對晉朝的嚮往。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④更:再,又,不只一次地。⑤語出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名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賞析]
此詩亦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也暗含於詩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來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然而,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這里是一片鬱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已經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已經成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時候,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藉此來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作者獨自一個人繞著江水邊上行游,然後登上高樓。「繞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里,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並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隨意地到處走走。但是,這是一種多麼無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願望,而現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慨嘆之聲,達於紙上。古人在詩中所抒寫的,常常不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順境,而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還被「達」的願望所牽絆,所以讀這樣的詩句的時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閑適的背後,是無窮的凄涼與熱切的期盼。「上盡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碼。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場景。在這里,作者是思念故國(首都)呢,還是「欲窮千里目」呢?通過上文的表面閑適與內心焦慮,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再造宏業;通過後文的回憶往事,我們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我們還可以認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而這里的「遠」,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若只有一種解釋便不是好詩。」一首真正的好詩,就是可以這樣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讀者去思考,去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思考詩歌的同時,也思考人生的選擇甚至人類的境遇。「更上樓」,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問我在想些什麼,回頭看過去的時候,只能看見窗外的長江,在日夜不息地向東流去。結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的《滕王閣詩》,作者在這里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就像東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長江水一般,是一種永恆的存在;或者聯系《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的反問,問當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著重回朝廷的願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長江水,一直流著,流著。

Ⅳ 《南鄉子·送述古》作者:蘇軾 的賞析

南鄉子 送述古
蘇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在蘇軾的眾多作品中,本篇雖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那麼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也頗耐人尋味。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參加政事,開始實施新法,激烈改革。新制內容強調以國為本,付諸施行,卻屢屢與民爭利。蘇軾主張改革當采漸進方式,逐步而行。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求務新,操之過急,指出其損民為國而不自知的謬誤。王安石激進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個官場群小當道,一片混亂。熙寧四年初,蘇軾曾向神宗進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得到神宗望其「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的鼓勵。但是,君臣之間的對話,後來為王安石所知,王極為不悅,便讓蘇軾權充訴訟繁多的開封府推官,想藉此職位束縛他,讓他無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但折獄明快的蘇軾終使王安石失算,反而聲名更顯。之後,蘇軾上「諫買浙燈狀」,持論懇切,神宗隨之下詔改命。單純、赤誠的蘇軾傾盡全力,復多次上書,議論新政之過,奮不顧身,但思為國族蒼生效力。

可嘆的是,生花之筆雖可盡抒己志,終究難為勁敵所容。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親戚謝景溫,以莫須有之罪誣陷蘇軾,說他居喪護蘇洵之靈櫬返蜀時,曾濫用官府衛兵、販賣私鹽圖利、購置傢具、陶瓷。謝氏到處派人搜集證據,但是查了一年,終無所得。雖然如此,囂煩險惡的京城還是逼得他請求補外。最後,他在熙寧四年六月來到了麗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麗水讓蘇軾一到,便不由詠嘆「故鄉無此好湖山」。離開京城,這里成了他的棲身處、游賞地。自然以無私的胸懷擁抱他,老百姓以純朴的感情崇敬他。同僚與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長他近二十歲,又是他上司的陳襄,對蘇軾而言,不僅是長者,也是知音。

陳襄字述古,反對新法,居朝時,曾請求神宗貶斥王安石、呂惠卿以謝天下。神宗向他詢問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薦的便是司馬光、蘇軾。宋史列傳第八十載:「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許。尋直學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書詔小失,出之陳州,徙杭州。……襄蒞官所至,必務興學校。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既亡,友人劉尋視其篋,得手書累數十幅,盈紙細書,大抵皆民事也。」熙寧五年五月陳襄來到杭州,熙寧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共事的兩年多,他們兩人時以詩詞相唱合。施政時,頗能協調一致,舉凡賑濟飢民,消除蝗災,浚治錢塘六井,獎掖後進,皆不遺餘力。這將近八百個日子裡,他們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顯人情相系的可貴,驗證了共赴理想絕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堅持。

熙寧七年陳襄的僚友為他轉調南都,曾舉行了幾次餞別之宴,蘇軾在這期間做了多首別詩相贈。本闕即陳離杭州,蘇軾遠送至臨平,回程所寫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創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面對別離,詞家何以情深難舍,泫然淚流。至於詞文內容,以下略作淺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這生命交會的閃亮故事。

〔略作淺析〕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江淹別賦有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分別之情總是復雜而難言。若是平鋪而直述,則易失之太露;至於曲折隱諱,恐有晦澀難解之虞。然而優秀的詩家每每可以從容下筆,借景抒情,在自然貼切的表現中,洋溢才華。李白以浮雲寫遊子欲行未行之意,用落日表故人依戀不舍之情,意象生動,千百年來,秀句美言,猶讓人朗朗上口,反復玩味。蘇軾與侄書中有言:「凡文字,少小時需令氣象崢嶸,彩色絢麗。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麗之極也。」蘇軾作此詞時,年近四十。他以成熟之筆,平淡之言,將惱人的離愁,並知識分子憂國感時之痛,交融於短短五十餘言中,「情景合一」便是個中妙處。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文字的感染力,便易使讀者產生同情的理解,從而進入詞家的內心世界,領略他的快樂與憂傷。

這上片寫的是送別述古途中之景。一起首詩人便用即景之筆,景中動靜相互交錯,真情摯意全在其中。舟船啟行,漸去,心中難舍化作頻頻的回首。顧念之間,憂愁橫亘的遠山,起伏的盡是舟中人的心頭亂緒。杭州的居人已不見,只見杭城的身影,也漸漸地遠了。然而往事歷歷,又如在目前。述古在杭州任內愛民如子的措施,和離去時對杭州「居人的眷顧盡在行間」。含蓄不露的表達,宋詞的婉約就在其中。若再以歐陽修踏莎行末兩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來賞析此處,六一居士寫的是送行者別情依依,痴立懷遠之態。其實,「行人」早已是眼中所不見,可是思念之心卻可以望穿春山。而本篇「居人」雖言不見,實則一直在心中。虛實相生,更添意味。接著詩人寫的是臨平山上的塔。此句直可謂信手拈來,幻想奇特。有道是「情近乎痴而始真」,山上亭亭而立的無情物,竟引得詩人痴人痴語,在「誰似」中,慨嘆自己未如塔中高而能望遠,再目送述古遠去。況蕙風曾言:「『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拿來檢視詩人這番痴心天真,真是恰到好處。不過,也像前句的似虛若真,「誰一似」其實也反映詩人藉無情之物反襯自己心非木石 ,面對別離又豈能無動於衷?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下片則述歸來懷念之情。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凄清。凄清是此夜的風,吹得枕頭寒冷,令人難以入夢。俞伯平先生評李後主清平樂「路遙歸夢難成」說:「夢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遠近,卻說路遠以致歸夢難成,語婉而意悲。」此處「一枕初寒夢不成」、「秋雨晴時淚不晴」亦同其理。仔細探究,詩人筆端有淚,凄入心脾,惜別深情顯露在外,「志士獨悄悄」之嘆隱而在內。熒熒殘燈斜照處,惜別心傷的詞家,夢何以不成,淚何以不晴的原因,除了思念,恐還是憂國傷時所致。

作品中的憂愁風雨,是真情實景,更是兩人所處時代環境的寫照。此後五年,密州、徐州、湖州都有他的任所,而「烏台詩案」更逼得他入獄,罪幾至於死。後來雖僥倖免於一死,遷徙謫居的歲月在黃州延續。「初寒」有他對政治環境的敏銳感受,因而有理想難成之嘆。但是,蘇軾並非消極的悲觀主義者,從這闕詞的聲情來看,他未用嗚咽之音寫心中的悲傷,平聲的「庚、清」韻,透露了此歌哀而不傷,自有一份平靜的力量。這力量何來?來自他性格中樂觀積極的精神,當然也來自「長者、知音」的深情提攜與鼓舞。友誼之光,一如暗夜下的孤燈,其光雖弱,依舊是前程的明引,讓自己憑借著它,在暗夜中,不斷前行。

Ⅵ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南鄉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鬱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


小題來1:略
小題2:略

Ⅶ 王安石的南鄉子的意思

南 鄉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郁蔥蔥佳氣①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②。
繞水恣③行游。上盡層樓更④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⑤。

[注釋]
①佳氣:指產生帝王的一種氣,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②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中的名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把晉代與吳宮並舉,明確地顯示出後代詩人對晉朝的嚮往。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④更:再,又,不只一次地。⑤語出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名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賞析]
此詩亦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也暗含於詩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來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然而,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這里是一片鬱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已經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已經成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時候,這些是怎堪回首呀。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藉此來表明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作者獨自一個人繞著江水邊上行游,然後登上高樓。「繞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里,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並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隨意地到處走走。但是,這是一種多麼無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強民富國的願望,而現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慨嘆之聲,達於紙上。古人在詩中所抒寫的,常常不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順境,而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還被「達」的願望所牽絆,所以讀這樣的詩句的時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閑適的背後,是無窮的凄涼與熱切的期盼。「上盡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碼。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場景。在這里,作者是思念故國(首都)呢,還是「欲窮千里目」呢?通過上文的表面閑適與內心焦慮,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再造宏業;通過後文的回憶往事,我們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我們還可以認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而這里的「遠」,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若只有一種解釋便不是好詩。」一首真正的好詩,就是可以這樣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讀者去思考,去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思考詩歌的同時,也思考人生的選擇甚至人類的境遇。「更上樓」,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問我在想些什麼,回頭看過去的時候,只能看見窗外的長江,在日夜不息地向東流去。結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的《滕王閣詩》,作者在這里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就像東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長江水一般,是一種永恆的存在;或者聯系《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的反問,問當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著重回朝廷的願望。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長江水,一直流著,流著。

Ⅷ 急求 ! !!南鄉子王安石古文翻譯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版大事呢?不權知道,年代太久了。看著永遠也流不盡的長江水滾滾東流。想著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我要有兒子就應當像孫權那樣大有作為。

Ⅸ 南鄉子王安石閱讀答案

南鄉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鬱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版
繞水恣行游,權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註:此詩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
(1)這首詞的上闋是運用什麼表現手法來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以「檻外長江空自流」作結,有何妙處?(4分)

參考答案:zx98.com
14.(1)運用對比手法,將一片鬱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與四百年後的古墓荒丘作對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涼,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對比」1分,對比的內容1分,突出「荒涼」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緊承上文的游蹤和感慨,銜接自然。 ②一個「空」字,寫出了長江奔流不息,從不因任何事而改變的特點,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恆(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開聯想和想像,擴大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詩歌的意蘊。 註:一點2分;考生答出任意兩點即可給滿分4分

Ⅹ 南鄉子 王安石

答:「愁」作為全詞詞眼,飽含了許多復雜情感。因為這首詩是王安石版晚年謫居金陵,任江權寧知府時所作。在表面的表達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時,把自己非常復雜的心境,也暗含於詩作之中。
「愁」字中包含了王安石目睹曾經興盛繁華的王朝逐漸衰落下來,對這種國家衰亡的無奈和憂愁。眼看著曾經興盛的國家一天天衰落,作者心中滿懷愁緒。正是這一「愁」字回應了後文的「晉代衣冠成古丘」;同時,「愁」字也抒發了詩人自身的情緒。想要為國家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卻遭到貶謫,滿心報國之志無處施展,因此,「愁」字既體現出詩人對國家衰亡的焦急與憂愁,又體現出對自身無法報國的無奈愁緒。從而奠定了本詞的思想基調,渲染出悲涼憂愁的氛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