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追賦暮游賞析

追賦暮游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9 08:34:38

『壹』 對古詩賞析

1)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像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凝而成……

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遊程中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聯和上聯是此詩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這更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准確把握其特徵的能力。
尾聯寫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從孤山北面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詩人贊美西湖的春色,並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彷彿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涌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全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扣緊「春行」二字來描寫景物的。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 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並善於在行進途中展開了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還善於把握景物特徵,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絕句》賞析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江南多麼迷人,多麼令人嚮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隻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台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築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說「朝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4)王駕《雨晴》賞析: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之景。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徵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後,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詩人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多麼掃興而生感喟啊!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著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象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牆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豈不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豈不更加悵惘!望著「紛紛過牆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院牆那邊是鄰家,詩人想得似乎真實有據;但一牆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得天獨厚,詩人想得又是多麼天真爛漫;畢竟牆高遮住視線,不能十分肯定,故詩人只說「疑」,「疑」字極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實感。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活靈活現,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陽春」真的「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她是多麼調皮、多麼會捉弄人啊!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

杜牧《江南春》有「千里鶯啼綠映紅」句,明代文學家楊慎評道:「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
硬說應當改為「十里」才可聽可見,豈不令人哭笑不得?

5)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李白這首五言古詩的題目是《春思》,一望而知,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內心世界的詩篇。按照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達習慣,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語義雙關的,其一,當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間的情愛。古時閨中女子每當春光明媚之際,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門在外的夫君莫屬了。唐代詩人中有不少是善寫思婦詩的行家裡手,而有關少婦思春這一題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傳神之作。如有"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就形象而細膩地再現了一位原來無愁的"閨中少婦",因為日子過得無憂無慮,所以就把自己仔細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樓,去觀賞外面的大好春光。誰知,這一看不打緊,爛漫的春光卻勾起了內心深處的"春思":後悔自己當初一個勁兒地鼓動丈夫到邊關去建功立業,到頭來,卻辜負了這大好的"春光",虛度了"青春"。不過,由於《閨怨》是用當時最流行的七絕形式創作的,因而呈現出一種比較表層的世俗的審美情感和趨向,也就是說流於通俗,而李白的這首《春思》,雖然屬於同一題材,但因為體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詩寫的,所以在感情的抒發上,更加顯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嘆。《閨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詩,甚至毫無疑義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卻給人以一種既古樸又雋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對這首詩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古意卻帶秀色,體近齊梁。"意思是說,從格調來說,與南朝齊梁間的民歌極為相似,但在表情達意上卻更多了幾分含蓄與蘊藉,這種與《詩經》頗為相似的風格就是所謂的"古意"了。不過,在修辭上還是非常講究的,運用了不同的對偶句式,開頭是一般的工整的對法,"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緊接著便精心構造了一聯頗見功力的"流水對","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這種藝術上的考究與錘煉,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6)《春望》賞析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莫卜,詩 人家國之痛更加濃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寫下了這首觸景生情的五言律詩。

前兩句是望中所見,極概括,極沉痛。國家殘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換了主人。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草木叢生,可見的人煙稀少,一片荒涼。詩人睹物傷懷,傷國之情油然而生,蕭條悲涼。正如吳見思《杜詩論文》中寫道:「杜詩有點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國破山河在,在字則興廢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則薈蔚滿目矣。」

頷聯寫花寫鳥,緊扣詩題,藉此來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於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接下來寫戰爭時間之長,家書的難得可貴。詩人那種憂時傷別的情感表現得更為深沉和具體。「烽火」句承「感時」句,「家書」句承「恨別」句,不僅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且情感也一瀉而下。

最後詩人將傷國憂時思家的情懷用具體的細節體現了出來。頭上白發本來稀少,不斷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連發簪也戴不住了。本詩以「不勝簪」作結,使人感到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摯感人。

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7)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唐殷璠在他的《河嶽英靈集》中評這兩句詩說:「詩人以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張說怎麼對人說,可惜殷

『貳』 陸游的《書憤》賞析

賞析:

在書憤其二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

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陝),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

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里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書憤其二

宋代:陸游

白發蕭蕭卧澤中,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譯文

我這白發稀疏的老頭幽住在鏡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報國無門的忠肝義腸。

遭難的蘇武熬住了十數年吞氈咽雪的風霜,憂憤的張巡面對叛賊恨得把牙齒咬碎嚼光。

絲絲的春雨飄灑在上林苑的亂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見了洛陽宮的斷磚破牆。

我的壯心並沒有同年歲一起衰老消亡,縱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傑英明流芳!

歲月流逝,擋不住鏡里會照出兩鬢禿殘的模樣,自信我的報國紅心卻依然忠貞剛強!

年老了就該不穿緊身的軍裝,但悲憤常在,還要讓寒光閃閃的寶劍刺向敵人的心臟!

曾經近十年駐守在遙遠的的博嶺的前哨,還要到萬里皋蘭躍馬橫槍實現我宏偉的理想!

古往今來征戰的事無休無止地發生在邊遠地方,誰能料到現在卻讓我在這里袖手觀望!

(2)追賦暮游賞析擴展閱讀:

書憤其二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春天,此時陸游73歲,在山陰三山別業。詩人在故鄉領取祠祿,已進入第八個年頭,殺敵報國的情思不時涌動心間。此年開春以後,一連寫下《北望》、《長歌行》、《書志》、《殘夢》等詩篇,而這兩首詩也是作者悲憤無限而創作的作品。

『叄』 追賦暮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的話,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結合當時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內歷去更好的理解容他寫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夠做到身臨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會發現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可以的話麻煩採納一下答案,謝謝

『肆』 追賦暮游閱讀答案

余庚子冬系系離廣陵,將肆奉常試業於京師。舟泊無錫,日已暮,與王版希聖微服游南禪權,蓋訪古敢。參寥題名壁無恙,寺記有碑,碑陰結字甚偉,視之,蔡京也。出門煙樹蒼然,數僧遇語而已。余與希聖卻立四顧曰:此佳景也,當寫之為詩。而舉子業亂其中,不能就。暇日追想,宛在其目,為詩以寄希聖,其明年冬十一月也。歲月驅人,又可一慨。

『伍』 《觀滄海》的譯文和賞析

觀滄海
《曹操·步出廈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像,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辭海》1989年版)。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譯文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陸』 張愛玲《遲暮》賞析

讀《遲暮》,誰能想到它出自一個孩子的手筆。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小孩在同齡孩子玩過家家游戲的年齡里,就開始試著用她的筆雕刻成年人的人生,的確讓人感到十分的意外。

題目便告訴了時間。「遲暮」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古典的意象,它讓讀者想像到的不僅僅是從天幕邊緣漸漸湧上來的黃昏。有了這樣一個題目擺在這里,作者一起筆就寫空間,空間里的景緻。寫東風、酡艷的桃花、扭動腰肢的柳絲、如春神足下輕雲般的柳絮、印著屐痕車跡的芊芊細草。

用支不住、搔人頭發、結了對兒、酒氣……來為它們擬態,把一個放任、縱情、顛狂的春天寫足了。這第一段似乎是著重描摹春的美麗,可起首有「多事的東風」一句,暗示著有人惱春,於是有個人物忽悠地閃了一下,桃紅「醉依在封姨的臂彎里」,一下子就不見了。但「多事」里隱蘊著的慍意,因封姨的出現有了著落。

春天寫足了,那位對春天懷著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筆下十分不情願地亮相了。「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桿上,」這就是封姨了,她「才從青春之夢醒過來」,茫然不解這眼前發生的一切。

作者筆下的她原來是一個芳華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過去的影子。作者從「她」帶著朦朧睡意的眼中讀出人物此時此刻乍驚乍懼的心態。

「她」正在夢幻與真實的邊緣徘徊著、猶疑著、掙扎著,不肯相信現實的真實,一如不能相信夢幻的虛幻。然而,無情地,青春的夢幻正在一點點地消褪,只剩下真實裸露著。真實的是熱鬧、繁榮競逐的春天和自己與溫馨青春的永遠的告別。她已沒有資格與春天共舞,所能擁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虛、惆悵與悲哀。

(6)追賦暮游賞析擴展閱讀: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於一體。

一方面,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實人生,談自己的經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

但張愛玲並不過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淺表層面,而是對生活做更深一層的挖掘,對上述的生活現象、文化現象進行細致的感悟、思考,進而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從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生活才是「安穩的人生」的本質,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柒』 詩歌及賞析

2.江 雪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的作品,歷來為人們所稱誦。這首小詩,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裡面總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3、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4。清平調詞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5,清平調
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6.清平調
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7.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②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③,平海④夕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漁情。
〔析賞〕 古代雲夢本有二澤(湖),跨今之湖北省的長江南北,江北叫雲,江南叫夢。這兩句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歌詠洞庭湖的名句,都是寫洞庭湖水之壯闊的-洞庭湖一片氤氳的水氣,蒸薰著整個雲夢澤,湖水波浪壯闊,直搖撼著岳陽城。
------------------------------------------------------------------------

黃鶴樓①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
岳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②鸚武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中。

【品評】
黃鶴樓始建於吳黃武二年 (223),以樓址在黃鶴磯得名。然而費文褘(音
衣)登仙駕鶴於此之說既見於《圖經》,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之說又見於《齊
諧志》,可見黃鶴樓因仙人乘黃鶴而得名,早以成為民間傳說。崔顥於仕途失
意之時來登此樓,其感受與傳說拍合,觸動靈感、發此浩歌。前半篇就傳說生
發:昔人與黃鶴俱去,空餘此樓,徒有黃鶴之名而已!弔古傷今,感慨淋漓。
又就「黃鶴去」騰空飛躍,突進一層:黃鶴飛去時白雲悠悠,黃鶴一去不返,
白雲依舊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詩一氣貫注,盤旋轉折。雖
緊扣詩題,借鶴去樓空、白雲飄忽寫今昔變化,而詩人獨立樓頭的身影和百感
茫茫的心態,亦依稀或見。後半篇寫眼前景及由此引發的身世之感與思鄉之情。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煙波浩渺,暮靄迷濛,久游思歸,鄉關何處?望漢陽樹,
望鸚鵡洲,望江上,望鄉關,四顧蒼茫,飄泊無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結。
四句詩激情噴溢,順流直下,與前半篇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此詩前四句借鑒南朝民歌和沈佺期《龍池篇》,運用了轆轤相轉的句式。
「黃鶴」三見,「空」字重出,每三句除「黃」字外全用仄聲,第四句以三平
調煞尾,第二聯「不復返」與「空悠悠」失對。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但由
於一氣轉折,自然超妙,且後兩聯格律精嚴,故論者不僅不以為病,而且視為
創體、奇格,高度贊揚。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
在上頭」之嘆;其後作《鸚鵡洲》、《登金陵鳳凰台》諸詩,均反復效法(見
《唐才子傳》 卷一、《唐詩記事》 卷二一、《瀛奎律髓》卷一)。宋人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
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選此詩,評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
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 。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野望-王績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採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韻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捌』 賞析古詩 文章

1
登岳陽樓:

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2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3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濕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像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卧床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於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詩歌意在盛贊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監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准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贊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都給你弄得杜甫的,採納我怎麼樣?不夠還有

『玖』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賞析

小說《游園驚夢》的成功在於將意識流手法的完美應用,在今昔的交錯與對比之中突出往昔的可戀,現在的悲涼,從而將人生的無可奈何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藍田玉在眾人的勸說下臉紅心跳地坐上了主位時,她不禁回想到了錢鵬志當年對她的照顧,為她擺的大場面,那時確是享盡榮華富貴和氣派尊嚴,而如今風華已逝,自己無力鎮住場面,確是今非昔比,失落和惆悵已成必然。

當藍田玉目睹著蔣碧月蠻橫耍潑的姿態飲下一杯花雕時,由一句似曾相識的「到底是不賞妹子的臉」勾起,意識流入桂枝香生日酒的時空,那時妹妹月月紅明艷動人,仗著年輕氣盛,也是說著這般話為難著她。而昔日的情人鄭彥秋竟也順勢胡鬧,彎著身敬酒,柔柔地叫夫人,全然無所顧忌。

月月紅正如今日的蔣碧月,都搶了姐姐的男人,還要在姐姐面前耍盡威風,要足面子。她們也都喜歡穿的那樣鮮艷,洋溢著光華,想要吸走眾人的目光。竇夫人今日的宴會和當年她的生日宴又構成了一組對比。

小說以第三人稱藍田玉的人物視角敘事,彷彿在積蓄力量,當酒力上來,錢夫人的感情也蘊積到相當程度時,完全中斷竇公館宴請賓客唱崑曲的現實線索。

在錢夫人意識流動中回到當年在南京酒席清唱會的情境中去:時而是錢將軍充滿憐愛的話語,時而是鄭彥青的柔聲低喚,時而是瞎子師娘的無限嘆息,時而是妹妹的肆意嘲弄,時而是自己與情人的縱情交歡,時而是妹妹與情人的輕柔淺語。

由於聽到《游園驚夢》,觸景生情,心理上又重新經歷了一次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經驗……以往經驗和眼前情境所形成的合力喚起並且推動了錢夫人的意識流動。

錢夫人意識流動使眼前的竇公館故事和當年錢夫人在南京酒筵清唱會上故事的重疊。兩個時間橫斷面上的兩個故事,在錢夫人意識流中重疊在一起。

錢夫人的意識流將情緒引向高潮,在文本中自然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效應,一個圓熟、和諧並且具有波瀾之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臻於完成了。蒙太奇、時空跳躍、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技巧的交替使用,使現實與幻覺相互交織,構成一個時空錯亂、斑駁離奇的世界。

(9)追賦暮游賞析擴展閱讀

《牡丹亭》是我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悲喜劇。大家閨秀杜麗娘背父游園,看到「奼紫嫣紅開遍」的美景,發出「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感嘆,激發了自身人性意識的覺醒。

南柯一夢,與柳夢梅相愛,夢醒後苦苦思念情人,抑鬱而亡。三年後復生,杜麗娘與柳夢梅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游園》是《牡丹亭》全劇的第十齣《驚夢》的前半部分。這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生動地唱出了顧影自憐的少女的懷春心情,把抒情、寫景和刻畫心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游園》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斷,但它喊出了封建社會中被壓抑女子的心聲,在那世間只有情難訴的裡面,游園的主題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意義了。也正因如此,才在那些呻吟於封建禮教重壓之下的廣大青年女性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共鳴。

《驚夢》這一出戲通過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對美好春色的觀賞,以及對春光短暫的感嘆,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青春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誤的不滿。

反映了在宋明理學等封建禮教桎梏下青年女子的苦悶,揭露了扼殺人性的封建禮教對青年人的摧殘和造成的不幸,表現了鮮明的反封建精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