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汾上驚秋賞析

汾上驚秋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9 05:50:57

Ⅰ 秋風引的賞析

1,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

2,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為什麼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麼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鍾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里,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古詩詞鑒賞答題如何得高分,趕緊點進來

詩詞鑒賞的題目不容易得分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答題技巧,之前自己在網上找過相關的資料,提供幾點給大家參考:
一.看類型。
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賞析風格。
七、從標題看詩人寫詩的緣起及情感的觸發點
感弄猴人賜朱紱
羅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弄猴人」是馴養猴子的雜技藝人。黃巢起義爆發,唐昭宗逃難,隨駕的伎藝人只有一個耍猴的。這猴子馴養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隨朝站班。唐昭宗很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官職,身穿紅袍,就是「賜朱紱」,並給以稱號叫「孫供奉」。昭宗賞賜孫供奉官職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無聊,說明這個大唐帝國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極,亡國之禍臨頭,不急於求人才,謀國事,仍在賞猴戲,圖享樂。對羅隱來說,這件事卻是一種辛辣的諷刺。他寒窗十年,讀書赴考,十試不中,依舊布衣。與孫供奉的寵遇相比,他不免刺痛於心,於是寫這首詩,用自己和孫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鮮明對比,以自我諷嘲的方式發感慨,泄憤懣,揭露抨擊皇帝的昏庸荒誕。
這類標題還有很多:「逢入京使」、「劍門道中遇微雨」、「江南逢李龜年」、「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夜上受降城聞笛」、「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八、從標題探尋詩歌的感情傾向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此憐惜之意、傷春之感從標題中的「惜」字可見一斑。
這些標題都可以用來推測詩歌的感情傾向:「憫農詩」、「傷田家」、「春怨」、「書憤」、「哭晁卿衡」、「懷吳中馮秀才」、「桃林夜賀晉公」、「汾上驚秋」、「望鸚鵡洲悲禰衡」。我們要找准凝聚著詩人情感的那個字眼,看其詞性、成分、情感特徵、內容、涉及對象。
九、古詩也有解題「關鍵詞」
「熟記這兩大類的知識點模塊後,考生對於古詩文鑒賞類型的陌生感便會消失。在考場上面對古詩文鑒賞題時,就可以將試題和知識點模塊中的類型掛上鉤。」姚老師說。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對號入座找准知識點模塊是古詩文鑒賞結題的第一步,第二步還要找准詩歌中的「關鍵詞」,即詩句中的「意象」。
只有在詩歌結題中找准意象,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的含義。「舉個例子,如每次提到陸游,所有的考生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愛國主義詩人』,並隨口念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事實上,陸游也寫過『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這樣恬淡的句子。」所以,把握住詩歌中所寫的意象,而不是一味地給詩歌作者「貼標簽」,也是提升古詩文鑒賞得分的必要環節。姚老師羅列出了詩歌中常見的36種意象,代表相思的紅豆、代表離別的折柳、代表孤高獨立的梧桐……這些都是在語文高考的古詩詞鑒賞中頻頻出現的「高頻意象」,熟記之後,結題便能游刃有餘。

Ⅲ 急需寫"悲秋"的詩詞鑒賞

推薦《紅復樓夢》中黛玉所製作的《秋窗風雨夕》

《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 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

Ⅳ 秋風引 劉禹錫 賞析

【內容】: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詩意】:不知從哪裡吹來了秋風,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樹葉瑟瑟。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來到耳邊了,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里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里,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里,如果聯系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為什麼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麼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鍾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里,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Ⅳ 《秋風引》的賞析,要詳細!急~~~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劉禹錫詩鑒賞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度過了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大概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

如果進一步尋索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難以詰問的。這里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

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飛過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形繪色*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 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參看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 「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聚焦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襲來耳邊了。詩寫到此,攢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里,如果聯系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 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詩主要想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落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

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為什麼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麼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鍾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 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

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廣度。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一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

蘇頲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里,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契合。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比照觀之,可得詩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