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賞析
㈠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的賞析(只要這一句的賞析)
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二月的春風比作剪刀!如夢如幻般寫出春風細細裁剪出絲絲柳條,更為惟妙惟肖地寫出了春風修剪出了美好春天,使得整一首詩充滿著盎然的生機與活力,更體現出作者對春天到來的由衷的喜悅之情!
出自《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唐天寶三年(744)告老還鄉為道士。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
原文如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如下: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詩詞注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1)二月賞析擴展閱讀: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
「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朴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系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後,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㈡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話的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回綠絲絛」引出了「答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㈢ 《二月二日出郊》賞析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一首詩的名字,交代了日期和事件
㈣ 二月二十四日作 陸游賞析
(1)前兩聯描寫的是農村冬季,春節前農閑時的場景,從棠梨花開放的季節可以看版出。這權是一個豐收年,糧食產得多,甚至可以釀酒,農人也有了搞社鼓為樂的興致。讓我們祈禱來年麥收的時候也能吃飽飯,別再說什麼谷賤傷農的事了第二聯又暗指前面所描述的農村各家慶豐收其樂融融的景象只怕好景不長,但是酷吏在任,有識之士緘口不言,不敢談谷賤傷農之事。
(2)尾聯描寫詩人的慨嘆吏治不清,百姓疾苦,希望朝廷啟用賢臣,和堅守節操,寧願窮困而死也不屑與奸臣賊子為伍,全詩深刻揭露南宋上層階級統治者腐朽荒淫的面目,一面盤剝百姓,出賣國家利益,一面裂土封侯。
㈤ 二月聞雁的翻譯及賞析
翻譯:
聽到小鳥在樹林里歌聲嘹亮。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黃昏西下落到了山間。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 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賞析:
詩句之間,避免過大的跳躍,語言也力求朴質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兩句還雜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渺」字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凄涼;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雨來襯托詩人一言難盡的愁緒,渲染了一種蕭瑟、凄清的氣氛,「高」字更體現出詩人的孤寂。
全詩語言淳樸,耐人尋味,表達了遠宦思念家鄉的情感,蘊含了對動亂時代的苦悶情感,結尾留下廣闊的空間,,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
原文:
幾聽孽鳥語關關,盡罷虛弦落照間。
卻訝塞鴻偏有膽,又隨春信到天山。
(5)二月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孫承宗在天啟年初奉命督師山海關、薊遼、天津、登萊諸初軍務,此詩為該時期之作。他的詩詞創作風格直追稼軒氣象,是明末著名的邊塞和英烈詩人。
孫承宗少時相貌奇偉,「鐵面劍眉,須髯戟張」,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而後,孫承宗曾先後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並逐漸接觸官場。
萬曆二十一年(1593),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讀書;次年中舉人。後來,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隨行。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承宗邊境教書時,對軍事有著濃厚興趣。
㈥ 柔石二月好句好段摘抄和賞析
《二月》所敘述的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主人公蕭澗秋和文嫂、陶嵐之間的感情不是以往研究者認定的男女之情;采蓮則是蕭澗秋追求的一種人生的終極信仰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性意象,亦非蕭澗秋的愛情對象。
㈦ 二月春風似剪刀,對這句話的賞析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㈧ 季羨林<<二月蘭>>賞析
1、寫二月蘭怡然自得,笑對春風,意在表達作者在遭受磨難時的不屈與樂觀。
2、寫與二月蘭對話,意在表達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深沉思考。
3、寫二月蘭「無語」「怒放」的狀態,意在表達作者對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的敬仰。
《二月蘭》歌頌了生命的頑強和堅韌,表現了在逆境中巍然屹立,順從自然,頑強執著的品性;同時又有著對生命悲歡的哲學思考。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既情感豐富又豁達通脫的季老風神。
這篇散文文筆優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境迷離,在表現思親之情時善於從生活中捕捉細節,緩緩道出,語言從容平靜,但給人以感人的力量,及至抒發感情時,又是那樣地真情流露,濃烈而不做作。借二月蘭不經意的笑,表明了自己對世事人生的態度。
在二月蘭的花叢中,我們可以看到季老的人生寫照,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艱辛曲折坦然,歷盡滄桑悟然!
(8)二月賞析擴展閱讀
季羨林寫下的散文《二月蘭》,寄寓了他對在他生命中有著非凡地位的幾位親人的深沉懷念和無盡哀思。有了她們,苦中亦有歡,沒有了她們,歡中亦有苦。她們就像那二月蘭獨自存在也許並不起色,但是組成團隊,那可是笑對春風,紫氣直沖霄漢的啊!
正如季先生所追求樣:「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內涵,形式似散,經營慘淡,有節奏性」一樣,形成了其散文的獨特風格
㈨ 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賞析
這句詩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春風喻成剪刀,化無形為有形,與上文的「裁」字呼應,寫出了柳葉的時令特點,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