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周姓細柳堂名句詩

周姓細柳堂名句詩

發布時間: 2021-01-08 22:23:01

A. 周姓的來歷

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世家。最早源於古代的姬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後稷的姓,在中國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時遷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傳說中的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平王東遷,其次子烈封於汝墳(在今河南葉縣東北),成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東遷洛邑(在洛陽)之後,其中的一個兒子姬烈被封在汝墳,經過十九傳,至姬邕時東周被秦所滅。雖然封國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脈世代食周爵祿俸的姬邕家族卻在習慣上仍被人稱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為姓,以示紀念,以示不忘本,並代代相傳。邕生秀,秀生仁。這時已到了西漢時代,漢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特地封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紹續周室香火,周汝墳地勢卑濕,遂徙地於汝南郡,這支周姓在當地生息繁衍,形成漢唐時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瓊英著的《中國姓氏通史.周姓》」。

隨著後來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大遷徙,汝南周氏不斷向四周輻射擴散,其後的陳留、臨川、尋陽、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內、臨汝、華陰、河東等周氏郡望,都與它有深厚的淵源。它被視為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梁賜氵內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里)。
周姓家族專用楹聯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門前掛這樣的楹聯,主人定姓周。
岐陽啟姓,濂水分源(周敦頤)。
風高細柳(周亞夫),將軍聲斷藍田(周魴)。
旌賜素絲(周舉),諫議名高瑣闥(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是周恩來。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淮安。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組織了「八一」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代表,長期駐在國民黨所在地,進行統一戰線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宋明理學的開山之祖為周敦頤原名敦實,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個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很有影響。
脊樑骨最硬的中國人是魯迅。魯迅本姓周,原名樟壽,後取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時留學日本,回國後一方面從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學和進行文學創作。他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寫了大量戰斗的論文,揭露時局的黑暗,毛澤東稱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
浪子回頭的第一名人是周處。周處是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年輕時橫行鄉里,是有名的浪子,當地父老把他和水中蛟龍、山中老虎合稱為「三害」。後來周處發憤改過,他入水斬蛟龍,進山射殺老虎,為民除害,官至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成為浪子回頭的第一名人。
周姓名人中壽命最長的是周建人。他生於1888年,卒於1984年,享年96歲。周建人是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三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高教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等職。
成名最早的周姓名人是周信芳。周信芳是現代著名京劇藝術家,名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縣人,出身於藝人家庭。他7歲學戲,並以七齡童的藝名登台演出。他在藝術上勇於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廣,世稱「麒派」
最傑出的周姓將領是周瑜。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為好友,後跟隨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氏政權。208年,曹操率兵數十萬南下,試圖滅吳,周瑜與魯肅聯合劉備大破曹兵於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最為人不恥的周姓漢奸是周佛海。周佛海是湖南沅陵人,留學日本。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部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汪精衛投敵,歷任汪偽政府的警察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和上海市長等職。依仗日本帝國主義,橫征暴斂,並積極擴建特務武裝,進行「清鄉」,殘酷鎮壓人民的抗日斗爭。抗戰勝利後被捕,1948年死於獄中。
我國近代最早為革命犧牲的著名女子是周福貞。她是湖南自立會會長伍德潤之妻,長沙人。1900年,伍德潤參加唐才常在武漢組織的自立軍起義,周福貞積極做聯絡工作。起義失敗後,與丈夫匿居上海。後被叛徒出賣入獄,1904年她在獄中飲 鴆殉國。
周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周人的祖先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沙縣西南)。到商朝後期,游牧民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於是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當地百姓認為赧王是周家後代,因此稱為周氏。另外,還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據贛南歷代府縣志記載,周姓從唐朝起歷次大南遷都有移居贛南的。
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
周姓初源,歷史多記載,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將汝墳劃歸汝南郡。食采邑於汝墳的周平王後裔姬邕改姓周以紀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後代,亡國後人稱「周家」,也改了周姓。周於是成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避「基」諱,詔令全國姬姓改周,這是周姓的一大來源。
此外,少數民族及漢族外姓改姓為周,也是周姓的來歷。如李隆基時為避諱改姓的還有暨姓,亦是改為周姓;北魏時鮮卑賀魯氏、普氏,元時蒙古喜同、術忽等,亦改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當然不比尋常。由於歷代分封、遷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為首。周氏播遷,概言之是由西而東、自北向南,正是「孔雀東南飛」。後來又從福建、廣東遷入台灣。
一、周門多雅士
或許是因為出自周室,歷史悠久而門庭高貴,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制禮作樂的周公旦為其楷模,周姓一門,歷多雅士。連以軍功名垂史冊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將,羽扇綸巾數風流。所以就更不用說北宋時詞章雅緻的周邦彥、理學宗師周敦頤了。漢初有汾陰侯周昌,耿直敢諫,曾當面說高祖是桀紂之君;東漢時有精熟聖賢書經、恪守禮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內放一本《堯典》的周磐,還有名臣周舉,曾巧廢禁火寒食一個月的規定,讓百姓得以飽暖;三國蜀漢周群精於天文歷法,周循精於《易經》;唐有名畫家周,五代有畫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詩文俱佳;明有畫家周之冕、周臣,工藝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詞人周之琦,圍棋國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現當代有「馬路天使」、著名演員周璇,經史學家周予同,著名小說家周立波和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二、周姓名人
1.赤壁之戰的主帥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一把大火燒得曹操倉皇南顧,周瑜的戰功已是盡人皆知。而在蘇軾的盛贊中,這位風流俊雅的儒將得娶小喬,竟也是可與赤壁戰績相提並論的美談。確實,周瑜與孫策少時為摯友,長時幫助孫策立足江東,二人又分別娶得吳地雙姝小喬、大喬。諸葛亮曾騙周瑜說曹操興建銅雀宮是為了破東吳收二喬之用,以激起周瑜的鬥志。唐人杜牧有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足見二喬艷名之盛。
赤壁戰時,曹操兵船橫結,勢大難敵。黃蓋獻策用火攻,正合周瑜之意,於是黃蓋甘行苦肉計,詐降曹操。次日,周瑜升帳點兵,黃蓋故意出言頂撞,說道若抵不過一月,便該順應天意投降。
瑜故作狂怒,欲殺之,在諸將苦勸之下改打五十脊杖,瑜猶自罵不絕口,說:「先留下五十杖不打,今後若有再犯,定斬不饒!」經過一番巧妙安排,黃蓋詐降成功,火燒曹營。這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周瑜並非只通武略,他還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只恨天妒英才,周瑜壽僅36歲。
2.風流詞人周邦彥
北宋詞人周邦彥精通音律,曾自創不少詞調。其作品格律謹嚴、典麗精雅。「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句極得王國維贊賞。
周邦彥任開封府監稅時,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師師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後寫成《少年游》一詞,記夜間所聞。徽宗聽李師師唱起,問知是周邦彥所作,大怒,責蔡京懲治周邦彥不課稅之罪。查問之下,周課繳稅收卻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還是以職事廢弛罪被逐。
一二日後徽宗又至李師師處,卻知她去送別周監稅,歸來垂淚鎖眉。徽宗怒問周邦彥是否有新作,師師唱起《蘭陵王·柳》,徽宗大喜,復召周邦彥為大晟樂正(音樂職司)。

B. 周姓家譜輩分

1、山東周氏族譜山東省周氏字牌輩序:~隆、茂、慶、傳、長、廣、生(升)忠、厚、嗣(世)、志、永遠、禎(元)、正、方。後又續序:志德開宏運達孝毓富祥教禮培家訓信義作保章。

2、四川成都(現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輩:太祖應朝忠,永遠世代興,丕振仙仁月,長源玉厚坤。

3、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4、重慶市永川區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後裔)字輩: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譜相傳,家乘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5、重慶市萬州區(四川彭州回民後裔)字輩:文天國應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為寶,事業樂康年。

6、廣東普邑周氏字輩: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

7、廣東河源周氏字輩:汝南昭穆序,作述發其祥,奕世聲名煥,傳家福慶長,恩明聯統紀,誼美植綱常,允克紹先烈,萬年迪吉康

(2)周姓細柳堂名句詩擴展閱讀:

周姓當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周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中部和江蘇東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10人以上,最高可達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東東南、江蘇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6—10人。

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2.7%,周姓人口大約915萬;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4%,周姓人口大約1336萬;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0.9%,周姓人口大約293萬。

周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

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

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陝甘寧、閩台、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布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其餘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布頻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C. 周姓的來源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周姓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後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

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3)周姓細柳堂名句詩擴展閱讀

周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

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

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陝甘寧、閩台、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布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

其餘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布頻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濂溪堂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D. 周姓的由來是什麼

一、周姓來源:
1、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四世孫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後,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姬姓為周姓。周公旦之後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潯陽 (今屬江西省)、臨川(今屬江西省)、陳留(今屬河南省境)、沛國(今屬河南、安徽、江蘇省境)、泰山(今屬山東省境)、河南(今屬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數民族改為周姓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4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他姓改為周姓
5、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
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人台灣新竹縣。
7、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二、遷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生十子,徙於安成。周仁5世孫周燕,生5子,後皆至刺史、太守之職。5子號稱"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形成旺族.其後裔世代在朝廷為官,散居各地.隋唐時期其中一支由山東遷徙湖北後再遷徙湖南,即周敦頤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個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並立傳者多達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輩出,為官者甚多。此現象堪稱歷史奇跡.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經過戰亂之後紛紛逃亡外地,最終遍布全國.
2-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軍閥混戰,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周德琰為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生三子,三子隨父居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896),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次子周樞,與游、劉、翁、范等姓人閩,選擇福建建甌縣(1913年建安、甌方二縣合並設置)的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周樞隨父宦居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昭宗乾寧四年人閩,居住馬伏,為人閩之始祖。周樞的後裔周枯,於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周枯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長江,河南固始縣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古代寧化縣屬汀州),猶長於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由河南遷人福建寧化縣的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
3-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廣東。
新會縣橋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門,原河南汴(汴京,開封)人,宋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乃居新會橋亭。又,新會縣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監,字天枯,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遭元亂,千里間關,扈宋少帝至粵之岡州崖山。
廣東新會縣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
梅縣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縣,隨宋高宗南渡,遷居福建寧化縣。南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五華縣,在廣東東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遷梅縣。周碹是梅縣始遷祖,又是由閩遷粵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廣東梅縣周姓稱他為「始祖七位公」。
4-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於元明間徙居湖南寶慶邵東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墾湘潭,後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間「遷屯益陽」,於是「隸籍益陽」。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縣厚田遷來。又有一支「明洪武五年(1372年)奉旨入蜀,而創業重慶府涪州」,明末清初,該支周有仁寧君之子周可倫自重慶涪洲響水溝從戎至四川蒼溪落業。
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5-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縣石碇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縣景美鎮開墾奠基。清嘉慶年間,富陽(今屬浙江)人周凱曾任台灣道台,後死於任上。
6-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島與南洋一帶;海外周姓僑胞,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包括現今的海南省)兩省。海外周姓華人來自廣東省的潮州、汕頭地區的,占較大比例。
1)廣東省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稱周伯,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廣東揭陽縣。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人們於是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為「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往海外謀生的人較多。泰國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此外還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後梯航南來,開拓新天地。其彰明較著的創始人有:周英美之開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經營巫羅加什,周公秀之墾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貿遷於新加坡及馬六甲,周孫品、周孫華之往來各地溝通僑信等。
三、郡望、堂號:
1 郡望(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
汝南郡:汝南安城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南安城周氏在漢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這支周姓人中歷代人才輩出.有漢執金吾周球.漢決曹掾周 燕.東吳大都督周 瑜.晉征西將軍尋陽侯周訪.晉梁益諸軍都督鷹揚將軍爵建城公周楚.晉龍鑲將軍周虓.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靈起。唐武衛大將軍周法尚.唐左屯衛大將軍譙郡公周紹范.唐左金吾大將軍征南大元帥周如錫.唐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當朝宰相周墀.宋禮部侍郎周元孫等人.自周邕開基之始,世代文武進士及第入仕.赫顯歷代朝廷.
臨汝郡:唐天寶初年改汝州置,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乾元初又復名汝州。臨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是漢汝墳侯周仁的第三十二代裔孫屯田員外郎常州長史周基。周基子周允元,仕至鳳閣侍郎、平章事
沛國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部分人於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 漢代汾陰侯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河間郡:西漢高帝置.河間周氏世居河間文縣(今屬河北),自稱出自漢汝墳侯周仁之後,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這支周姓人中最為著名的是北周時的周惠達。
華陰郡:唐天寶元年改華州置,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華陰周氏的族源尚不明確。其家譜稱為晉宋之際有位名為周謨的人,曾隨大將朱齡石北伐,自丹陽(今江蘇南京)入關,後來留居華陰(今陝西華縣),遂為華陰周氏開基。隋唐時,這支周姓人中有樂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護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監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順等人。
河東郡:初置於秦代,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隋朝時移治河東縣(今山西永濟西南),一度改名為蒲州。汾陰縣即是該郡轄縣之一。河東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稱是漢汝墳侯周仁的後代,世居河東汾陰縣(今山西萬榮西南)。唐代時,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員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沖、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萬年、大理評事周載、國子博士周元達等人。
清河郡:西漢置,治所在清陽縣(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移治甘陵縣(今山東臨清東北),稱清河國,此後亦郡、國互稱。北齊移治武城縣(今清河西北),隋唐時一度稱貝州。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時出現的新郡望。其中有鳳閣舍人周茂禎等名人。
江陵郡:唐天寶初年改荊州置,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河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荊州。 這支周姓人的血統源流尚待進一步考察,在唐代有衛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於世。
長安郡:唐置,治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長安周氏本屬於姬姓,是周赧王的後代,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來就是關中大姓之一,曾相繼出了北周太子太僕姬願、唐職方員外姬思忠、萬年令姬處遜、丹州刺史姬思恭、長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唐代以後,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復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
河南郡:即秦代的三川郡,漢代改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下轄22個縣,相當於今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河南周氏出自鮮卑拓跋部,開基始祖為周搖。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將軍周虔智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
昭州郡:貞觀八年(634年)由樂州改。樂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樂縣改,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因昭州曾名樂州,這支周姓人又被稱為樂州周氏。 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證。唐朝時,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諫等人世代擔任樂州首領,其後又有周萬才、周君謨等人,分別任永州、柳州刺史。
2、堂號:
1_)【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2_)【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餘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3_)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敦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佑等。
四、家乘譜牒:
湖南:濂溪汝南周氏族譜共八十九卷。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安徽省肥東縣王鐵鄉周沖村"愛蓮堂"家譜八卷.
五、歷史名人:
周亞夫[?一前143],西漢名將。沛縣(屬今江蘇)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遷丞相,謝病免。後以子私買御物所累下獄,絕食死。
周 處[約236-297]: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氏,字子隱,吳時為東觀左丞,晉平吳後,歷任新平太守,遷御史中丞,後任建威將軍,封平西將軍、周孝侯,當地至今流傳著他改惡從善、射南山虎、斬長橋蛟之傳說,京劇傳統劇目《除三害》就是表現他的故事
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後人稱其濂溪先生。他依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創始人。著有《愛蓮說》。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其詞格律謹嚴,寫法新穎,被詞學界推譽為「巨擘」,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畫肖像、佛像著稱的名畫家,出身顯貴家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宋代的米芾將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三人並稱為"四大人物畫家"。
周 瑜[175-210]:三國吳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精音樂,時稱「曲有誤,周郎顧。」
周樹人[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氏。周敦頤的第三十二世孫。《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江蘇淮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周敦頤的第三十三世孫。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黃蓋 《三國演義》故事:黃蓋詐降於曹操,進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了取信於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這一場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兩相情願。所以「周瑜打黃蓋」成為歇後語,其下一句就是「兩相情願」.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黃帝的四世孫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E. 周姓的輩分排列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境)、潯陽(今屬江西)、臨川(今屬江西)、陳留(今屬河南)、沛國(今河南、安徽、江蘇境)、泰山(今屬山東)、河南(今屬河南)等地。②出自姬姓,始祖後稷。後稷母親為姜螈,父親為帝嚳。西周初年人們就把後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說,即東周時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軍協助周桓王討伐鄭國。後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亂,周公黑肩捲入其中被殺,後輩子孫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③少數民族改為周姓。《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改為周氏。代北(今山西東北部)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④他姓改為周姓。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五代後梁成油死後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並遷移台灣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子孫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 始祖:後稷。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密切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大舉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建甌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遷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周姓,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陸續分布於杭州、諸暨、紹興、蕭山等地。周姓入粵是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如新會橋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大多是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目前周姓人口列全國第九位。 郡望: 汝南郡 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沛郡 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 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周震。 潯陽郡 治所在今江西潯陽 臨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廬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淮南郡 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 河間郡 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 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華陰郡 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 河東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 長安郡 治所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 堂號: 細柳堂 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只好交出天子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 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酷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艷。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②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等。 字輩: 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廣東普邑周氏字輩: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 廣東潮陽泗水周氏字輩: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 瓊州周氏字輩:纘緒成德,經世安邦,家修朝獻,萬奕其昌。 湖南益陽汾湖周氏字輩: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語:順良廉正紀,德重勝臨卿,傳名敷萬國,允代振家聲。舊派語:大啟昌期遠,宏開福祚長,詩書承世澤,忠厚迪前光。新派語:創業恩先哲,守成在後賢,謨猷貽奕葉,科第慶綿聊。 湖南資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允興,邦文昌皆,顯達升廷。政庄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永興,邦文昌開,世運紹述。新派語:原起均姬胄,後來錫祚膺,蓮香盈宇宙,味厚合緇澠,道學淵源達,圖書德澤宏,蕭韶欣並奏,衽席慶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語:應添益思,永尚萬世,繼承宗伯,億兆大時。新派語:與元開達,懋哲芳能,希賢克紹,美德光前,允惠嘉顯,才彥璦英,輔翼鴻駿,綱紀文明。 雙賢堂周氏老班行:昌夢代玉培,錫澠以煥祖,思仲廷萬大,宗啟世文光。新班次:榮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自人全,謨烈由今紹,功勛藉前傳,家乖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益陽周氏老派語:典雅思從,維治學文。續派: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熏猷。新派語: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傳。 汝南堂周氏字輩:道啟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學慎修為,發榮良有以。原派語:必子尚一,士孔世維,令文宗正,永思志偉。 北文堂周氏創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續立派行: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資積累,歷久愈榮光。 敦睦堂周氏新訂派語: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余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學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國光,謙和常錫慶,敦敘自申祥,景連逢時泰,培之佑萬方。

F. 關於周氏輩分排行。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周昌、周任之後。《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境)、潯陽(今屬江西)、臨川(今屬江西)、陳留(今屬河南)、沛國(今河南、安徽、江蘇境)、泰山(今屬山東)、河南(今屬河南)等地。②出自姬姓,始祖後稷。後稷母親為姜螈,父親為帝嚳。西周初年人們就把後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周姓主源遷徙: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密切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大舉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郡望: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沛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周震。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潯陽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河間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長安郡治所在今陝西西安一帶。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武功郡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堂號: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只好交出天子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愛蓮堂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酷愛蓮花,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艷。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汝南、沛郡、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②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等。字輩: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廣東普邑周氏字輩: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廣東潮陽泗水周氏字輩: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瓊州周氏字輩:纘緒成德,經世安邦,家修朝獻,萬奕其昌。湖南益陽汾湖周氏字輩: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語:順良廉正紀,德重勝臨卿,傳名敷萬國,允代振家聲。舊派語:大啟昌期遠,宏開福祚長,詩書承世澤,忠厚迪前光。新派語:創業恩先哲,守成在後賢,謨猷貽奕葉,科第慶綿聊。湖南資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允興,邦文昌皆,顯達升廷。政庄族老派語:政承嗣朝,尚國永興,邦文昌開,世運紹述。新派語:原起均姬胄,後來錫祚膺,蓮香盈宇宙,味厚合緇澠,道學淵源達,圖書德澤宏,蕭韶欣並奏,衽席慶同登。沙塘周氏老派語:應添益思,永尚萬世,繼承宗伯,億兆大時。新派語:與元開達,懋哲芳能,希賢克紹,美德光前,允惠嘉顯,才彥璦英,輔翼鴻駿,綱紀文明。雙賢堂周氏老班行:昌夢代玉培,錫澠以煥祖,思仲廷萬大,宗啟世文光。新班次:榮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自人全,謨烈由今紹,功勛藉前傳,家乖恪遵守,祥發永綿延。益陽周氏老派語:典雅思從,維治學文。續派: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熏猷。新派語: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傳。汝南堂周氏字輩:道啟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學慎修為,發榮良有以。原派語:必子尚一,士孔世維,令文宗正,永思志偉。北文堂周氏創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續立派行: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資積累,歷久愈榮光。敦睦堂周氏新訂派語: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余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學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國光,謙和常錫慶,敦敘自申祥,景連逢時泰,培之佑萬方。

G. 周姓的來歷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世家。最早源於古代的姬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後稷的姓,在中國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時遷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傳說中的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

H. 周姓的發展

周氏起源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家乘譜牒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一、周姓來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如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南朝陳時,有一著名將領叫項猛奴的被周薈撫養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訥的,後梁時賜姓周。元時,有一位叫蘇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術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蘇吳縣人吳健7歲時家貧賣身同縣周家,也改姓周。

二、遷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於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又稱姑孰、南洲,今安徽當塗]。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
沛國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2、堂號: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餘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四、家乘譜牒:
湖南:濂溪周氏七修族譜共八十九卷。 江蘇:周氏族譜六卷、周氏家譜十八卷、潤州周氏重修宗譜十卷、江都周氏家譜六卷、潤東周氏族譜三十二卷、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譜不分卷、周氏宗譜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姚江孝義周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譜、谷陽周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譜一卷、周氏續修家譜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譜十二卷、小雲南周氏宗譜一卷

五、歷史名人:
周亞夫[?一前143],西漢名將。沛縣(屬今江蘇)人。周勃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遷丞相,謝病免。後以子私買御物所累下獄,絕食死。
周 處[約236-297]: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氏,字子隱,吳時為東觀左丞,晉平吳後,歷任新平太守,遷御史中丞,後任建威將軍,封平西將軍、周孝侯,當地至今流傳著他改惡從善、射南山虎、斬長橋蛟之傳說,京劇傳統劇目《除三害》就是表現他的故事。
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後人稱其濂溪先生。他依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創始人。著有《愛蓮說》。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其詞格律謹嚴,寫法新穎,被詞學界推譽為「巨擘」,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畫肖像、佛像著稱的名畫家,出身顯貴家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宋代的米芾將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三人並稱為"四大人物畫家"。
周 瑜[175-210]:三國吳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精音樂,時稱「曲有誤,周郎顧。」
周樹人[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氏。周敦頤的第三十二世孫。《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於江蘇清江浦。京劇藝術家。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江蘇淮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周敦頤的第三十三世孫。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蘇宜興人氏。192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7年參加愛因斯坦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並進行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黃蓋 《三國演義》故事:黃蓋詐降於曹操,進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了取信於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這一場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兩相情願。所以「周瑜打黃蓋」成為歇後語,其下一句就是「兩相情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