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西北民歌

賞析西北民歌

發布時間: 2021-01-08 14:26:30

❶ 中國民歌 賞析

王洛賓(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開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整理、改編十幾個民族七百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廣為傳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在那遙遠的地方》原先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賓記錄下來後多次更改,由《我願做個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後來為一代歌後鄧麗君演唱,從此唱響海外華人,鄧麗君又把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義介紹到日本,成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國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鑲著金邊的衣裳。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讓她拿著那輕輕的皮鞭,每天不斷打在我身上。
還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在清末,當局橫征暴斂,「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貧苦人民往內蒙後套一帶謀生。因為要過長城關口,所以稱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們春去秋回,在外攬長工或下煤窯,生活困難,甚至有去無回。《走西口》就產生於此時,它誕生於晉西北的河曲和陝北的府谷一帶,流傳於山西、陝西和內蒙。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摯的愛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淚蛋蛋流。」描繪了丈夫離家時妻子悲涼凄苦的心情,難舍難分,細語叮嚀,一聲歌一行淚,十分感人。音樂的曲調類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為起承轉合式的結構。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陝西、山西、內蒙都有專唱《走西口》的民間藝人。專業演員將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後來「二人台」將其吸收發展成為有多種板式變化、情節復雜的歌舞小戲,並作為保留節目,經常上演。

走西口
晉陝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中國古代有四大愛情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許仙和白素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黃梅戲的演繹最精彩,黃梅戲《天仙配》就是這樣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劇目。秀才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窺視人間,厭惡天宮歲月凄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終於不顧天規奔向人間。她和董永以槐蔭樹為媒,結為夫妻。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仙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仙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滿工,夫妻雙雙把家還。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後,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並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選曲《夫妻雙雙把家還》也從此流傳四塞,描寫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夫妻雙雙把家還
安徽民歌

(七仙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 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仙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仙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 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仙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 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合 唱)比翼雙飛在人間。

❷ 寧夏歌曲賞析

這首歌的創作者,著名唱片製作人李正帆去了趟位於寧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學,那裡的孩子沒看過史努比、不知道什麼是可口可樂,黃土高原上只有藍天、綠樹、黃土三個顏色,短短相處三天,李正帆寫下了「寧夏」這首歌,寫下寧夏這群學生給他的感動,也寫下那個寧靜夏天難忘的回憶。

「這個地方真窮!」,這是李正帆到王民中學時的第一印象,他形容「每個學生上學要花兩個半小時,放學也是兩個半小時,住校的四十個小朋友,擠在四坪大的空間,每個人都膝蓋頂著膝蓋側著睡」。有兩個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志願到那裡當老師,每天得在上課前,下山花半小時挑水給學生喝,老師以兩個大碟子裝水,利用太陽能燒水,再加上兩個饃饃,就是每個學生一天的食糧。

雖然物質環境惡劣,但每個學生都充滿旺盛的求知慾,離開的那一刻,所有的女學生都哭了,有人送上親手縫制的「鞋底」,還有學生親手刻了個粗糙的大印章給他。離開前,李正帆在戶外的黑板上,寫下了「寧夏」的歌詞,「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思念著你的臉....」,全校大聲念出來,「那一刻我的淚水都快噴出來」,李正帆說。

帶著滿滿的感動離開,回程的路上,旋律就浮現在腦海,回台北後,他整理成「寧夏」這首歌,一直捨不得拿出來。

【解釋一下】

上文提到的「寧夏西海固」

寧夏,是指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地理位置在我國西北。

查看「寧夏回族自治區概況」

西海固,是寧夏南部山區的三個縣市,西吉縣、海原縣、固原市,西海固自然條件惡劣,經濟比較落後,但那裡的寧夏人民很淳樸、很上進!著名影片《美麗的大腳》、《一個都不能少》等都是在那裡拍攝的。

嬌小玲瓏的梁靜茹對音樂的演繹能力蠻強的,不同的風格歌曲都唱的很到位。可是好多人把這首歌理解為愛情的歌曲,這也是這首歌之所以能很受歡迎的原因。

【關於歌曲《寧夏》的新聞報道】

2005年08月15日 梁靜茹北京演唱會

《寧夏》:這又是一首靜茹大熱的歌,幾乎男女老少都會哼哼那麼幾句。而這首琅琅上口的歌曲也是出自詞曲作者李正帆老師的親身經歷。2004年李正帆老師去了趟位於寧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學,黃土高原上只有藍天,綠樹,黃土三個顏色。那裡的孩子們沒看過史努比,不知道什麼是可口可樂,孩子們的純真質朴打動了李正帆老師。短短相處三天,李正帆寫下了《寧夏》這首歌,不花俏、不追趕所謂的流行,淳樸而溫暖的旋律和詞作卻讓人聽一遍就能跟著哼唱,也創造了靜茹的又一個高峰。

新浪影音:一首歌一個故事 梁靜茹9-9邀你共翻閱青春日誌

新聞報道原鏈接

http://ent.sina.com.cn/y/o/2005-08-15/1753810852.html
2005年12月7日《絲路》武漢新聞發布會,梁靜茹:

唱《寧夏》的時候,我從頭到尾都是笑著唱的喔,因為只要唱起它就會想起李正帆老師在寧夏看到的那些小孩子。

新華網湖北頻道:與歌迷現場狂飆歌 梁靜茹自言演唱如傾訴

新聞報道原鏈接

http://www.hb.xinhuanet.com/fashion/2005-12/08/content_5776507.htm

❸ 民歌欣賞

聽民歌如聽出世之音,沉靜動人,宛如天籟,入於心而知天下,出於心而知世態.

❹ 有沒有關於民歌的賞析 2000字的

王洛賓(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開始搜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整理、改編十幾個民族七百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廣為傳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在那遙遠的地方》原先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賓記錄下來後多次更改,由《我願做個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後來為一代歌後鄧麗君演唱,從此唱響海外華人,鄧麗君又把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義介紹到日本,成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國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鑲著金邊的衣裳。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讓她拿著那輕輕的皮鞭,每天不斷打在我身上。
還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在清末,當局橫征暴斂,「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貧苦人民往內蒙後套一帶謀生。因為要過長城關口,所以稱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們春去秋回,在外攬長工或下煤窯,生活困難,甚至有去無回。《走西口》就產生於此時,它誕生於晉西北的河曲和陝北的府谷一帶,流傳於山西、陝西和內蒙。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摯的愛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淚蛋蛋流。」描繪了丈夫離家時妻子悲涼凄苦的心情,難舍難分,細語叮嚀,一聲歌一行淚,十分感人。音樂的曲調類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為起承轉合式的結構。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陝西、山西、內蒙都有專唱《走西口》的民間藝人。專業演員將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後來「二人台」將其吸收發展成為有多種板式變化、情節復雜的歌舞小戲,並作為保留節目,經常上演。

走西口
晉陝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中國古代有四大愛情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許仙和白素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黃梅戲的演繹最精彩,黃梅戲《天仙配》就是這樣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劇目。秀才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窺視人間,厭惡天宮歲月凄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終於不顧天規奔向人間。她和董永以槐蔭樹為媒,結為夫妻。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仙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仙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滿工,夫妻雙雙把家還。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後,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並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選曲《夫妻雙雙把家還》也從此流傳四塞,描寫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夫妻雙雙把家還
安徽民歌

(七仙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 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仙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仙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 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仙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 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合 唱)比翼雙飛在人間。

❺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歌曲鑒賞

該歌曲是一首頌揚中共紅色政權的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以陝版甘民歌作為為表現形權式。這首歌曲首唱為陝西省歌舞劇院的楊巧。眾多藝術家演唱,其中7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流傳甚廣,堪稱經典。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一幅歷史畫卷,它生動的描繪了一段重要的革命歷史史實——中央紅軍到達陝北。這段歷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從此之後,中國革命的重心從南方移到了西北。西北成了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延安成了中國革命的聖地。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直至建立新中國。共和國五十年大慶時,中央電視台,曾把這首歌列入「百年經典」音樂作品播出。遺憾的是:演唱單位的組織者,對這首歌缺乏起碼的理解。把一首完整的作品,改編得支離破碎。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首歌:無論是它的歌詞,還是它的音樂,都是較好的;經得起推敲的。這是因為參加這首歌創作的同志,對這段歷史有較深的理解;對西北的民間音樂和詩歌有較多的掌握。他們用西北人民的語言(包括音樂語言),生動的,恰如其分的描繪了這幅革命歷史畫卷。得到了西北人民和全國人民的認可。

❻ 中國民歌鑒賞論文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 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 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 由於民族不同, 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 不可能劃一, 只能存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 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 蒙古族歷來有「音樂民族」、 「詩歌民族」之稱。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 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 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 牧歌、 思鄉曲、 贊歌等大多屬於長調。 聞名的曲目有 《遼闊的草原》 、 《牧歌》等。「短調」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 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馬》、《小黃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現出草原牧民的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情感與性格。此外,在 西蒙還有一種「蒙漢調」(蠻漢調),它是蒙、漢兩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 產物。流行於河套一帶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共同喜愛的歌種。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地處新疆,以維吾爾、哈薩克民歌為代表,它受過來自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 響, 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歌舞藝術以「十 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有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四大類。維吾爾民歌在 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系,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 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聞名中外的民歌有《阿 拉本罕》、《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 在北疆,從事牧業。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詞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 宗教歌等);(2)即興填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習俗歌(包括 婚禮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數量最多,大都表現情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 薩克民歌中有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兩種體系。中國音樂體系以宮、羽調式最多。聞名全國的 有《瑪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 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 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庄」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 系,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 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 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有二十幾個不同民族聚居在這 里。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徵,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 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復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 有文字,民歌成了他們記載歷史、傳播知識以及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一地區代表性民歌 是多聲部民歌。多數民族都有二聲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類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 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的最聞名,大歌又分男聲、女聲、童聲三種,男聲大歌一般節奏性 較強, 曲調明快。 女聲大歌節奏較自由, 旋律細膩、 柔和。 小歌除二聲部外也有單聲部民歌。 內容以愛情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內用小嗓輕聲唱。此外還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歷史 最悠久。內容敘述天地的形成,人類的起源。遊方的起因等。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唱者多為 老人。侗族大歌 50 年代即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桂花開放貴人來》、 《阿細跳月歌》等, 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 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 1949 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 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 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 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 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 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 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游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 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范疇。歷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 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 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麴、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 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 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 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 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 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徵。另一方面 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 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 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 支區和一個特區

❼ 求助論文《如何欣賞新疆民歌,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例》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爛。新疆音樂有著火焰山的熱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蓮的明媚。恣肆汪洋,海涵沙瀚的音樂讓人驚嘆、感嘆、贊嘆。 本輯精選《在銀色的月光下》、《阿瓦日古里》、《阿拉木汗》等新疆最優美、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令聽者彷彿置身於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聞樂起舞.

新疆地方音樂簡介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是我們偉大祖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閃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寶。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背景廣闊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新疆地區常用民族樂器包括獨他爾、熱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極具西北游牧民族風情。

【新疆民歌】新疆地區各族民歌的統稱。流行於新疆以至會國各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各族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採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b7、#1、#2、#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鐵鼓等。歌詞通俗易懂,大多結合現實生活,民歌手與民間詩人普遍受到尊敬,他們在民歌的創作、加工以及傳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維吾爾著名的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長期流傳民間,深受群眾喜愛。著名歌曲《歌唱解放軍》、《新疆好》、《彈起我的冬不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流傳全國,影響極廣。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它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於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域的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幾個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和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麥蓋提、阿瓦提縣以及麥蓋提與莎車縣接壤的鄉村。「刀郎」是當地人對這片地區的自稱)。南疆色彩區范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例如,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復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舞的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的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曠,保留著古代從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餘年來由南疆、東疆大量遷來的維吾爾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帶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較大,曲調悠長,情緒深沉,不少歌曲有著敘詠性的特點。維吾爾族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希西、賣達數種。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麴),是維吾爾民間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維吾爾民間音樂和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古典敘詠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樂曲和器樂曲等340多首,長期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麴)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種。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每個「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3大部分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熱烈的快板這種速度的程式發展。12套「木卡姆」連續演唱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十二木卡姆》於解放後經系統整理而正式出版。

「賽乃姆」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為女人的名字。在音樂中則是一種由多首歌曲(多至十餘首,少則七八首)聯唱的歌舞音樂的名稱。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賽乃姆,同樣也是舞曲,由此看來這種名稱和形式由來已久。除木卡姆中賽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賽乃姆。如伊犁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刀郎賽乃姆等等。這種歌舞曲的共同特點是以歌為主,載歌載舞。起之徐緩平穩,逐漸加快,趨於高潮,最後以歡快的音樂和熱烈的舞蹈而結束。

「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為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庫夏克」為民間歌謠之意,有些是由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謠組合,音樂曲調單一,規模較小。其唱詞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內容。「埃提西希」是說唱之意,單人或雙人表演,以說為主,間或有少量以熱瓦甫伴奏的演唱,內容與庫夏克大體相同。「賣達」則主要是說書,以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內容,基本上沒有唱,表演者繪聲繪色,以渲染氣氛。維吾爾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遠在隋唐時期,龜茲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箜篌、琵篥等樂器,並伴隨西域音樂而傳入中原。現在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就是繼承古西域樂器的精華,並接收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有彈撥、吹奏、打擊樂器等達數十種,主要為獨它爾、彈撥爾、揚琴、艾捷克、熱瓦甫、沙塔爾、嗩吶、已拉曼、笛子和達甫(手鼓)、納格拉等。在表演維吾爾歌舞的場合,人們都能聽到獨它爾、熱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聲和節奏輕快鑼鉻悅耳的達甫的鼓聲。

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民歌在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裡有哈薩克族的氈房,哪裡就有歌聲。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按照傳統可分為「奎衣」和「安」兩大類,所謂「奎衣」就是器樂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說這些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而分成若干類。從音樂上講,「安」一般都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於上口。著名的「瑪依拉」、「我的花兒」……等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群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後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的傳統民間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