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賞析
⑴ 《答謝中書書書》的賞析是什麼
《答謝中書書》的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
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⑵ 賞析《答謝中書書》中寫景的妙處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又以感慨收束,「實是欲界之仙都」,在敘議結合的表達中,在首尾呼應的結構中,不難想像景物之秀麗神奇.而要真正領略本文寫景的妙處,便不得不去欣賞文章直接寫景的佳句.\x0d細品直接寫景的句子,寥寥四十字,卻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以極其凝練的語言展現出景物的生機與活力.\x0d繪景豐富,展優美的意境.本文寫景,有高峻的山與澄澈的水相伴,也有五彩之石與青蔥的竹相依,更有猿啼、鳥鳴、魚躍,活躍於山水石樹當中.細察其寫景角度,有遠望,有近觀,有仰視,有俯瞰,視角各不相同,景物也各顯風姿.再品其觀景時機,有四季的輪回,也有朝夕的變化,可謂氣象各異,風景萬千.\x0d巧設烘托,顯景物之神韻.「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本文寫山水,以「雲霧」寫山峰之「高」,以「水底之景」繪水流之「清」,山高聳、峭拔之意,水澄澈、通透之韻便呼之欲出了;「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以清晨之霧氣、傍晚之日照為背景,烘托出猿啼鳥鳴、鱗魚競躍的動態畫面,景物之間和諧、融洽的意蘊,靈動的生機也就相應而生了.\x0d渲染色彩,繪石樹之風采.本文繪「山石」「竹樹」,沒有寫山石之外形,也沒有繪竹樹之姿態,而是以色彩繪之,獨辟蹊徑:山石五色交輝,堪稱奇異;竹樹青翠欲滴,盡顯生機.\x0d定格動態,寫動物之活力.山高水清,奇石翠樹,沒有動物的點綴,永遠缺乏生機與靈動,所以下文寫景,則以動物來寫景物之神韻.寫猿,寫鳥,寫其嘹亮、婉轉的啼鳴之聲,寫水下之魚,寫其跳躍之態,動物的生機活力,神韻風采,便在這一「鳴」一「躍」之中盪漾而出.回首本文所繪的景物,一句一景,一景一意,由於緊緊抓住了景物的靈魂,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隨著文字而顯現,撥動人的心弦.
⑶ 答謝中書書翻譯
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原文:
《答謝中書書》
【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答謝中書書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凈化之後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書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因此這篇文章當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品鑒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
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參考資料:《答謝中書書》網路
⑷ 賞析《答謝中書書》「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專薄霧,傳入耳際。這兩句通屬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追問:能翻譯一下句子嗎老師,最好美化一下
追答: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
⑸ 《答謝中書》對書中句子如何賞析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⑹ 答謝中書書句子賞析
【答謝中書書】中統領全文的句子?為什麼?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以此感慨發端,引領全文,品味山川,韻味悠長。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bì),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xiē),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lín)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lè)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qí)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是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⑺ 《答謝中書書》名句賞析
1.
高峰入雲來,清流見底。兩岸石源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雲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天、白雲……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
2.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
⑻ 請賞析《答謝中書書》「猿鳥亂鳴」中的「亂」和「沉鱗競躍」的「競」
亂字寫出兩岸孤猿異鳥紛亂鳴叫的場景,使畫面極具動感;競字生動的刻畫出沉鱗競相躍出水面的情態;兩字無疑使畫面生動活潑,將所刻畫的事物寫活了,同時襯托出主人公此刻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喜愛
⑼ 《答謝中書書》中的將,亂,欲,競的解析及賞析釋義什麼
將
意思:將要
亂
意思:此起彼伏
欲
意思:快要
競
意思:爭相
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⑽ 答謝中書書的四個美點的賞析
山川相應寫的是視角復:高峰入雲,清流制見底:「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
色彩配合: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晨昏變化是時間: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曉霧,夕日)
動靜變化: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