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天路歷程賞析

天路歷程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8 13:05:57

㈠ 天路歷程名利場象徵了什麼

天路歷程名利場象徵世界非文物文化遺址的一種奇跡,代表的是國家一級水利工程一個建設的一個標志。

㈡ 英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即《天路歷程》為英國人班揚所著,該書借用了寓言和夢境的形式,書專中的敘屬述者在夢中看到一個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讀一本書,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將遭天火焚毀,驚恐不已。這時一個叫「傳道者」的人指點他必須逃離自己的故鄉,前往天國。基督徒背負著世界的重擔,從此踏上了艱難而勇敢的歷程,為自己、也為他人尋找救贖。第二部分最早於1684年出版,寫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們在一個叫做「無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聖過程。

㈢ 《名利場》賞析

長篇小說《名利場》是薩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以辛辣諷刺的手法,真實描繪了1810~1820年攝政王時期英國上流社會沒落貴族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等各色人物的丑惡嘴臉和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

這部小說篇幅宏大,場面壯觀,情節復雜,心理刻畫深入,其尖銳潑辣的諷刺風格更為精彩。《名利場》是薩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傑作,在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的天地。

不得不承認,這個故事很現實。名利場里的人看不清,名利場外的人同樣看不清。所有的人都渴望金錢,地位。一旦你擁有了其中的一樣,其他人都會對你另眼相看。

都賓用一生的愛等到了他心愛的人,他的青春,他的年華獻給了那個名利場中的可憐人。艾米利亞的單純和愛戴給她半生的苦痛。然而結局是好的。作者不忍心讓好人受苦吧,善良的人得到了幸福,在名利場中出入。那些貪婪的,自私的,愚蠢的,驕傲的,不擇手段的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把結局看了幾遍。有點高興,有點傷心。

這不只只是一部小說,這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不光那時的英國,就是今天。誰又不是為名利二字所累呢?其餘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當物質生活問題沒有解決時,又有誰去追求一種純潔的莫須有的理想呢?所以,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成了工作,工作的目的是有一份可以讓人另眼看待的生活。當然,這沒有錯,我們都是命運手中的一顆棋子。算計著自己的身價,算計著該怎麼樣去抬高自己的身價。無奈啊,人們只會去崇拜,談論那些光鮮的人物,你不去做,會有人去做的。

薩克雷認為:「小說的藝術是表現本質,即盡可能強烈地表達真實的情感。」他的這種理論主張在他的成名作《名利場》中得到了極好的體現。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在寫出《名利場》以前的十餘年對於薩克雷來說基本上是一個准備階段,在這個期間薩克雷對社會上各式各樣「上等人」的觀察越來越深入細致,藝術手法也日益成熟。《名利場》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的現實主義的傑作。《名利場》里創造了比較豐滿的人物形象,描寫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並通過人物命運的交織而對生活作了總的評價。

《名利場》通過情節的安排企圖說明「一切都是浮名浮利」,標題本身出自《天路歷程》。他揭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五光十色的繁榮外表,讓人們看到它的本質。薩克雷自己說過,他在《名利場》里要寫「一群極端愚蠢自私的人,不顧一切地為非作歹而又熱烈追求浮名浮利」,同時,他又說,書中所描寫的「全是死亡、爭吵、金錢和病痛」。《名利場》並沒有嚴密的故事結構,故事的內容基本上是由兩個女主人公利蓓加與愛米麗亞的生活道路串聯起來的。愛米麗亞是一位資產階級小姐,而利蓓加則是個一無所有、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渾水摸魚的女人,通過這兩個主人公的命運,薩克雷描繪出了當時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眾生相。

㈣ 如何賞析詩歌庫爾的野天鵝

在20世紀的英國詩壇上,在北愛爾蘭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現代英語作家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葉芝誕生了。他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斯萊咯郡度過童年,少年時天性敏感羞怯。青年時期步入詩界,暮年時期,他緊緊擁抱愛爾蘭民族傳統,創造性地吸收國內外優秀詩作,以理性和感性高度融化,象徵手法和寫實手法巧妙嫁接,寫下了流芳千古詩篇,成為影響深遠的一代宗師。葉芝的時代,正是英國詩歌界經歷了滄桑變遷的時代-----如後期浪漫。唯美派,象徵派,現代派。他兼收並蓄,每個時期都有優秀的愛情詩歌,並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讀葉芝的愛情詩歌,能感受到人生與人心凈化的天路歷程,從中我們能讀出他與眾不同的特徵-----那便是於夢幻中見真情,於悲苦中真情,於真情中見深刻的哲學思考。
悖論是詩之高峰。新批評派人物艾倫•泰特(Allen Tate)和 I•.A•瑞恰茲 (I•A•Richards) 提出並由新批評派人物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Brooks) 詳細闡釋,他認為「只有在詩作中使用悖論,詩人方能表達他的真理」「凡是經得起悖論檢驗得起詩作,就是好詩,否則不是好詩」。①中英詩歌中悖論比比皆是。如「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尊前笑不成」(杜牧)。「於無聲處聞驚雷」(魯迅)。「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William Shakespeare)。「To live a life half-dead ,a living death」(John Million)。
詩歌與哲學關系密切。雪萊說:「詩從來就是與歡愉相伴,詩中的智慧總是同歡愉揉合在一起。」②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Robert Frost)說:「詩始於歡樂,終於智慧」。③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詩歌與哲學為鄰」。④而葉芝更大膽地提出:「哲學是個危險的主題」。⑤但他的詩歌不可避免地向哲學靠近。對於他來說詩歌的內容比外形的價值大。他認為詩如果不表現高於它自身的東西便毫無價值可言。他開始從日常生活主題轉向哲學主題。葉芝說:「歌德說過,詩人需要哲學,但他必須使之保持在他的作品之外」。而他卻情不自禁地把哲學揉進他的作品中。 現以《庫爾的野天鵝》試論他的詩歌中悖論哲學。
一、天鵝-----虛偽地高潔
古往今來,天鵝是優美嫻雅的姿態和安詳凝重的舉止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高貴和純真的象徵。古人常有優美的詩歌歌頌它的志向高潔,托物言志者頗多。葉芝對天鵝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我卻從中讀出他對天鵝的鄙夷和虛偽地高潔之批判。波德萊爾把「天鵝寫成一則城市(巴黎)衰老的寓言。」⑥ 墨西哥詩人安里克•共莎萊絲•馬丁內絲厭倦了「這種只會炫耀自己的優雅,但不能感受事物的靈魂和大自然的風情」的動物,寫出了《扭斷天鵝的脖頸》這一驚人之作。葉芝對天鵝的淫盪可從其《麗達與天鵝》中找到他厭惡地描寫。這首詩中所講的故事源自希臘神話。傳說中麗達是斯巴達國王廷達瑞俄斯的妻子,她美貌絕倫,眾神之王宙斯也不禁愛上了她。宙斯化身天鵝與麗達幽會,麗達懷孕後生下兩個漂亮的女兒,一個取名為海倫,一個取名為克呂泰涅斯特拉。後來,這兩位絕色美女把希臘世界攪了個底朝天:有夫之婦海倫與特洛伊王子的私奔,導致了一場為期10年的「城樓焚毀與敗壁頹垣」的特洛伊戰爭,而克呂泰涅斯特拉為了懲罰丈夫阿迦門農的弒女行為,與情人合夥謀殺了屠城歸來的希臘聯軍的最高統帥。葉芝對宙斯借作高潔的天鵝去實施他的淫盪進行一番醜陋的描繪: 「突然襲擊:在踉蹌的少女身上/一雙巨翅還在亂撲/一雙黑蹼 撫弄她的大腿/鵝喙銜著她的頸項/ 他的胸脯緊壓她無計脫身的胸脯/ 手指啊,被驚呆了/哪還有能力 從松開的腿間推開那白羽的榮耀? /身體呀,翻倒在雪白的燈心草里/ 感到的唯有其中那奇異的心跳!」(飛白譯)。 回到葉芝庫爾的庄園,他是否也在做一個宙斯那情愛交歡的夢呢,化做一個所謂地高潔的天鵝依偎在他夢寐以求的情人旁邊。不是,因為他的情人(事實上根本就不是)早已嫁作他人婦。詩人也只好無奈在天鵝的前邊加上一個「野」字。此情不關風和月。我們既能讀出他的失望,也能品味他對愛情的痛苦,有詩為證: 「決不要,決不要獻上整顆心,/ 因為在那些狂熱的女人眼中,/ 如果愛情是想當然,/就彷彿不值得一想,/她們從未想過 /愛情會在一個到另一個的親吻中消失,/ 因為每一件可愛的事/都只是 短暫的、夢幻的、親切的歡心。/ 決不要,決不要直接獻上心,/ 因為那些女人,盡管巧嘴多伶俐, /掏出她們的心,只是為了游戲。/ 但是到底誰能玩得夠精彩,/ 如果是因為愛情又啞又聾又瞎?/ 他這樣做的,現在把代價認清, /因為他獻出而又喪失了整顆心。」 (裘小龍 譯)
二、59----歡樂地孤寂
《庫爾的天鵝》的原文節選如下:「晚秋林色美,林蔭道正干,十月暮色里,碧水映藍天,天鵝五十九,戲水亂石間。初數天鵝起,已度十九年,天鵝忽飛游,數數尚未完,振翅聲嗖嗖,環飛復盤旋。……」(柳士軍 譯) 詩人葉芝坐在庫爾的庄園里,看著飛翔自如的天鵝,輕輕地數著:一隻,二隻,……,五十九隻。我們能想像他的那份見到天鵝的歡樂,更能體味他的那份孤寂。詩人真能數清湖面上的五十九隻天鵝嗎?我生於鄉野,長於鄉野,年青時,在冬天也數過田野的覓食的大鳥,我從來就沒有數清那有限的幾十隻鳥。詩歌中的數字一般表達的是語言的非真實性。英詩例如:「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ove,/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彭斯) (我會回來的,我的愛人,即使萬里相隔!) 「萬里」只是突出距離之遙遠,強調詩人對愛情的忠貞。又如:「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華茲華絲) (只見萬千無窮,隨風偃仰舞無窮)「萬千」指的是詩人當時的歡樂的心情。而五十九隻天鵝,正是詩人心中孤寂的表現,一種象徵。眾所周知,天鵝以雌雄恩愛著稱,一朝相愛,永生相隨。詩人的第五十九隻天鵝是形影相悼,煢煢孑立,孤影自憐。這不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嗎?詩人年輕時遇到一位姑娘,那是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歲的葉芝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她時年二十二歲,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茅德•岡不僅美貌非凡,苗條動人。 葉芝對於茅德•岡一見鍾情,而且一往情深,葉芝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茅德•岡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彷彿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葉芝深深的愛戀著她,但又因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貴形象而感到無望,年輕的葉芝覺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盡管戀情煎熬著他,但他尚未對她進行表白。葉芝對於茅德•岡愛情無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葉芝寫下很多針對於茅德•岡的詩歌來,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有時是激情的愛戀,有時是絕望的怨恨,更多的時候是愛和恨之間復雜的張力。
也許庄園畔的詩人正在他心靈的湖面尋找他第六十隻「天鵝」------茅德•岡,能與她「心有靈犀一點通」。唉,長相思,在庄園,秋風送爽林色美,天鵝漫舞影正單,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抬頭望天空長嘆,長相思,摧心肝。詩人失去了愛情,卻獲得優美的詩篇-----一行行無法企及的實現的夢的文字;一排排清純的淚呈現了無限的歡樂的孤寂。歡樂屬於天鵝,孤寂卻留給詩人。
三、比翼雙飛-----幸福的悲傷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悲苦劇最能加強我們的快感」。⑦艾倫•坡認為詩之目的是追求快感,詩給人以刺激,打動讀者,催人淚下。因此,「悲苦是詩的最恰當的基調」。⑧葉芝用「富有質感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色彩明朗,音調高亢,但包含很多層次的復雜的意義」。在《庫爾的天鵝》一詩中,他正是用質感的形象-----天鵝來表達他抽象的哲學-----幸福的悲哀。再讀《庫爾的天鵝》.原文: 「雙雙不知倦,心情永不老,歡游清流中,或飛入雲霄,飛游隨所欲,相親樂陶陶。美妙天鵝群,悠遊碧水間,有朝我醒來,天鵝如不見。何處營其巢?何湖娛人眼?」(關山 譯)。 這是十九年後的詩人思考。湖面上的天鵝悠閑自若,儀態萬千,怡然自樂。詩人感嘆道:「天鵝何其美,我心反悲哀,初聞展翅聲,步發尚輕快,天鵝翔如昔,景物已全改。」 看到雌雄相愛的天鵝 ,想到不能與心愛的人結為連理,詩人內心產生一種難名的悲哀,一切都變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三分的惆悵,七分的悲傷。詩人「總是在描寫自己的生活」,但他從不「直截了當」。他的詩「絕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也不象人們用早餐時一席漫不經心胡話,而是一種再生的思考,有預期的目的,有其完整地意義。」葉芝在《庫爾的天鵝 》中的思考與沉思使他的詩歌中悖論哲學日臻成熟。此詩中有一種生活內涵的感觸,有一種對愛情真諦的發現,有一種哲理情思的燃燒,帶給讀者一種情感沖擊波,那就是愛情的甜美中蘊涵殘酷地悲傷。
葉芝的悖論詩學,是他用「詩節來進行犁地耕田/把詛咒改造成葡萄樂園/出於苦難里一陣狂喜/歌唱人類的不盡如意。」⑨ 一個美麗的國度,一位不朽的詩魂。愛爾蘭可以沒有風笛,但愛爾蘭決不能沒有葉芝。葉芝不朽!葉芝的詩歌不朽!
參考文獻:
① 劉保安.西方文學術語[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② Richter,The Critical Tradition[M]。Boston:St。Martins Press,Inc。1989.
③ Greenberg,Robert Frost:An Introction [M]。Newyork:Holt,1961.
④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 [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69.
⑤傅浩, 二十世紀英語詩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⑥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北京,三聯書店,1989,.P102-103.
⑦亞里斯多德,詩學〔M〕. 羅念生.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⑧盛寧, 二十世紀美國文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⑨張曼儀,現代英美詩100首,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P-219.

㈤ 奇儒的代表作品賞析——《砍向達摩的一刀》

奇儒很會取書名,他的不少作品的書名,如《談笑出刀》、《扣劍獨笑》、《武出一片天地》、《大俠的刀砍向大俠》以及最新作品《天下凝風》等等,都使人一見難忘;但還是沒有那一部作品的書名有《砍向達摩的一刀》這樣讓人感到匪夷所思、驚心動魄,而後不得不拍案叫絕!
奇儒常常將佛學禪機隱含於自己的創作之中,處女作中就出現了「小魂一引,西方如來」的形象和寓言,《蟬翼刀》也就有了「禪意刀」的隱喻;然而卻沒有哪一部書,象《砍向達摩的一刀》這樣讓人感到禪機逼人、意義深廣,而後自然會浮想聯翩。
什麼是「砍向達摩的一刀」?為什麼要一刀砍向達摩?當然只有真正的「禪意刀」才能做到;只有真正具有禪心,才會有如此奇妙的想像,和如此「大膽」的設定。
「砍向達摩的一刀」不僅僅是指智慧與慈悲的心法;也不僅僅是指了斷人間恩怨的禪悟;甚至還不僅僅是指破除一切外相、遇魔殺魔、遇佛殺佛、「我法二執俱亡」的精神境界。
而是,如書中所寫,「大禪一刀門」的門人拘泥實用招式、逐漸失掉本心的歷史寓言;是指當代門主趙一勝從魔道轉向佛道、從剛愎自用轉向真心懺悔、從嗜殺成性到以死了怨的生命啟示;更是指最後一個門人魏塵絕尋找真理的天路歷程——如果他不能找到本門心法則大禪一刀門必亡!——這當然是人類命運和人類精神的一種普遍的象徵。
大禪一刀門的門人失掉本門心法多年,至今已無人能夠領會「達摩祖師西來意」;魏塵絕立志西去,追根求源,是不是已包含了人類「失樂園」和「重建精神家園」的勇氣和決心、信念和感悟? 《砍向達摩的一刀》當然不僅是找到了一個絕妙的書名,構思了一個具有深意的寓言故事;它之所以成為一部難得的武俠小說的佳作,還因為作者的充滿靈性的書寫。
只要看看它的目錄,我們就能真切地感到這種靈性及其中濃濃的禪意——
如果每一滴血都是熱的(第四章)
女人的眸子有詩也有刀(第五章)
一把會讓女人哭泣的刀(第六章)
達摩提著一隻鞋子回去(第七章)
雪在冰上會不會著火(第九章)
敵人——是親密的知己(第十章)
智慧與智慧總會見面(第十一章)
結束是開始的開始(第十二章)刀——有達摩的氣息(第十四章)
夢——常常有悲傷的顏色(第十六章)
達摩談禪沒有聲音(第十七章)
手——有力量也有柔情(第十八章)
山的歌聲是一種哭泣(第十九章)
達摩有沒有笑過(第二十章)
砍向達摩的一刀(第二十一章—尾章)
以上這樣一些章節標題,是不是充滿了詩意?更重要的是,還充滿了禪機——每一個標題都耐人尋味,你可以結合每一章的敘事內容,進行思考;更可以就每一個標題本身進行參悟。我甚至感到,這樣的一些標題恐不是「取」出來的,而是作者靈思勃發、自然流露出來的。
我看過很多奇儒的小說,也看過很多其他人的小說,沒有一部小說的章節標題像本書的標題這樣的奇妙精彩。
標題是些充滿靈性的標題,標題之下的小說敘事也是一種充滿靈性的書寫。 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被作者——當然也是被當時的江湖——稱為「八路英雄」的八個人:武斷紅、秦老天、柳危仇、蕭輪玉、安西重、孤主令、陳相送、沈破殘。
八人聯手,要殺大禪一刀門門主趙一勝和他的徒弟。因為在二十三年前趙一勝曾經殘酷地殺害了武學世家兩百一十六條人命;也因為在十五年前,趙一勝是江湖上人人俱知的「大魔頭」——魔頭和英雄天生勢不兩立。
那麼,此次八路英雄的聯合行動可以稱為「正義的復仇」了?然而,作者卻提出了一個極大的疑問:「英雄會不會犯錯?」
「英雄會不會犯錯」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小說中或許曾經有人想到過,或許還有人寫到過;但卻從來沒有人正面提出來過,更沒有人像奇儒的《砍向達摩的一刀》中這樣從一開頭就提出來、作為小說的敘事起點。
大部分武俠小說作家和讀者,都習慣性地將英雄與魔頭截然分開,習慣性地認為,凡是英雄,大約都不會犯錯。然而奇儒卻不是這樣想、也不是這樣寫,在他的筆下,英雄顯然是犯了錯誤。此時此刻在此地殺趙一勝,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這又牽涉到另一個(或兩個)問題:一個被稱為魔頭的人是不是真的就是魔頭?或者說,一個曾經被稱為是(或真的是)魔頭的人是不是永遠都會是魔頭?
公然提出(或文中隱含)這些「問題」,表明奇儒的見識顯然就與其他的武俠小說作家的見識大為不同。那末,奇儒的精神境界和小說的寫法,當然也就與其他的作家大不相同。
英雄是會犯錯誤的。當然,有人是迫不得已,有人是隨波逐流,也有人是明知故犯。小說中,就寫到了秦老天、柳危仇的疑慮;寫到了蕭輪玉的勉強;也寫到了武斷紅等人的一意孤行。其後,又寫到了秦老天、柳危仇兩人知錯就改、轉變立場;寫到了蕭輪玉脫離組合、另有所謀;寫到了武斷紅等人一錯到底、直至身敗名裂。
這就出現了一種有趣、更有啟發意義的現象:「天下八路英雄」,並非一「路」。
秦老天、柳危仇是一「路」;蕭輪玉是一「路」;武斷紅等人又是一「路」。
進而,武斷紅等五人,又可細分,沈破殘是一「路」;安西重、孤主令、陳相送是一「路」;武斷紅又是一「路」。
這說明一個真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甚至在左、中、右之間,還可以進一步分出左、中、右。也就是說,在「英雄」這一「共名」之下,其實存在各種各樣的人。不僅是性格不同,而且他們的人生立場和價值選擇也不同。其間差距之大,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若只是按一般的「名」去認識「人」,殆矣!
幸而奇儒寫出了「八路英雄」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英雄之「名」與實際之「人」有何等重大、何等可怕的差異!
更重要的是,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並沒有對這「八路英雄」進行簡單化的描寫,也沒有對他們進行簡單化的道德判斷;甚至到最後,也沒有徹底否定他們的英雄之名。沈破殘、安西重、孤主令、陳相送和武斷紅是不是「英雄」?這個問題,直至小說的結尾,也沒有一個「標准答案」。
除非你去思考一個更帶根本意義的問題並找到答案:什麼是英雄?
如是,《砍向達摩的一刀》在這一點上,就具有真正的哲學深度了。 《砍向達摩的一刀》的真正主人公,當然不是上述之「八路英雄」,而魏塵絕——再加上到第二卷書才出現的李嚇天、董斷紅。
一個江湖刀客,一個朝廷名捕,一個綠林大盜,這三個人能夠成為書中的一個組合,真虧得作者能想出來、寫出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奇儒筆下的這一最佳組合,就是要打破慣常的類、慣常的群、慣常的社會階層及其身份地位的區分,讓風馬牛能相及、水火風能聯合,別出心裁,讓你大吃一驚!這不僅僅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深刻領悟並破除慣常的「所知障」。你認為魏塵絕這個人不可能與人交友、更不可能與人合作?你認為名捕李嚇天與大盜董斷紅之間只有天生對立、水火不容的一面? 「刀客」是「名」,「名捕」是「名」,「大盜」亦是「名」。其「人」如何?才是關鍵。而要知其人如何,則又往往非破除其「名」之「障」、而究其「實」不可。若非相聚相交,誰知道這三個人到底能不能合作、共事、成為生死知交?
魏塵絕的孤獨是一種表像,李嚇天的高傲是一種表像,董斷紅的無法無天還是一種表像。其「心」如何,才是關鍵。這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需要對人的心靈、人的性情有深切的了解和理解。
魏塵絕、李嚇天、董斷紅三人的組合,不僅是奇儒小說中最為奇妙的組合,也是武俠小說之林中極為少見的絕妙搭檔。只有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段譽王子、虛竹和尚(後來成了逍遙派的掌門人)、喬峰(蕭峰)幫主三人奇妙的結拜可與之相比。《砍向達摩的一刀》的敘事結構形式,似也多少受到了《天龍八部》的一些影響。
當然,更有可能,這一精彩的三重唱組合,完全是由奇儒自出機紓。
要說遺憾,那就是這一三英大組合不是出於本心的「自然」,而是出於冷大先生的等「人為」;未免有愧天工。進而,魏塵絕尋找大禪一刀門心法、思考「達摩西來意」;卻又讓捕頭李嚇天和大盜董斷紅在異地、同時想到什麼「達摩為什麼提著一隻鞋子西去」,則看似精彩奇妙,實則弄巧成拙,甚至根本不通。 剛剛出現在青峰鎮上的魏塵絕,身上似乎有古龍小說《天涯明月刀》中主人公傅紅雪的影子:孤獨、高傲、冷漠、不愛搭理人、遇到誰也是不卑不亢、甚至不理不睬;或是是手不離刀、或是眼不離刀鞘;更相似的是那勢不可當、出刀必殺的凌厲刀法。
很快,我們就知道了,魏塵絕不是傅紅雪的復製品。不僅因為魏塵絕不跛腳、也沒有癲癇病,更重要的事魏塵絕的內心並沒有傅紅雪那麼多的仇恨、扭曲、痛苦往事及其由之而形成的陰冷。魏塵絕的冷漠和孤獨,只不過是此前與師傅趙一勝隱居深山的漫長歲月中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的習慣,當然也因為師傅之死所造成的無限悲傷。但他沒有仇恨,他的孤獨和冷漠也不是由仇恨和痛苦所孕育出來的。魏塵絕的冷漠和孤獨,只是暫時的。一旦被大悲大師的佛眼所照亮,又被章兒玲的燦爛的笑容所輝映,尤其是沐浴過天竺的佛光,一切都會改變。
如前所述,這一切也許都只不過是一種表像。魏塵絕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的只是一個「形象」,實際上,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之中。因為他負有師門重任,要尋回失落數代之久的大禪一刀門的武學「心法」。 」,其實就是尋找自己「失落的本心」。而尋找本心,也就是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精神「家園」。
他當然一直在想:師傅為什麼要殺人、為什麼要懺悔、為什麼要自尋死路?也一直在找,自己不殺人、也不被人殺的道路。
剛剛出現在江湖中時,他是殺了不少人(是不是就象他師傅當年一樣?),因為他雖不想殺人,卻也不想被人殺,所以只好「以殺止殺」;更重要的原因(在象徵意義上)則是,因為他當時只有「刀術」,沒有「刀法」,更沒有「心法」;或者說是還沒有找到「心法」,沒有找到自己的「本心」。
這是一個尋「道」者。是一個有「心」人。
在武俠小說中,這樣的人實在難得。 李嚇天這個名字就是一個奇跡。天下誰會給自己的孩子取這么個名字呢?李嚇天這一人物形象也堪稱奇跡。年紀輕輕就成為「天下第一名捕」,此人該有怎樣的「神通」,該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妙的是,在他出現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恰恰是一些平凡而有平凡的情形:為了抓捕兩名重要人犯,在大寒之夜的戶外整整「貓」了兩個時辰,凍得屁滾尿流;為了要將劇盜董斷紅抓捕歸案,整整用了五年的時間,而事到臨頭,卻還心中無「底」。接下來就更妙了,是我們的李大名捕汗流浹背地在廚房中炒菜!因為他的夫人三年前就去世了,他還有一個臟兮兮的兒子要吃飯,所以回家得炒菜做飯。而且,後來我們才知道,李大名捕的炒菜「手藝」也堪稱「天下一絕」,凡是吃過他的炒菜的人都會「終生難忘」!以至於有人說,李大名捕不用動刑,只要請人犯吃一吃他炒的菜就會老老實實地招供——寧願招供、也不願再嘗李大捕頭的炒菜!
這才是真正的「出人意料」!
這算哪門子「天下名捕」?
——這正是生活化的、真實的名捕。
——因為,名捕也是人。
名捕不光是有威風顯赫的時候,更多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風里雨里、天寒地凍之時追查、守候;名捕當然不是神仙,所以一件案子辦五年也不稀奇;而與一個天下知名的強盜頭子即將「見面」,有誰能說十拿九穩?進而,名捕也有普通人的生活需求,也要結婚、生子;也要穿衣吃飯;名捕的夫人也會生病、甚至死亡;死了老婆的名捕就不得不為兒子和自己做飯炒菜。因為,真實生活中的名捕的「薪水」並不允許他天天帶著兒子上飯館,而李嚇天又不願一去「撈」。
顯然,李嚇天是武俠小說中極為少有的、真實的、生活化的捕頭形象,所以說是一個「奇跡」。更了不起的是,對李嚇天的生活化的描繪,卻又絲毫也不損這位天下名捕、蓋世英雄的超群氣質和傳奇形象。 古龍塑造了楚留香這一令人敬仰的「盜帥」形象,奇儒塑造了董斷紅這位令人喜愛的「盜爺」形象。董斷紅爽朗幽默,身體健康,武功高強,機警過人,且生活講究品味,喝烏龍茶還要滴兩滴波斯的葡萄酒,這些都有點像楚留香。不像楚留香的是,他滿臉胡須,性格豪邁,他是真正的盜爺。
他之要當盜爺,是因為他不想當一位英雄——至少不願當一位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因為當英雄是很累人的,「如果你是英雄,在人們面前就必須有英雄的樣子;英雄不能大口豪飲,隨便找個地方小解;英雄也不能上妓樓、賭坊縱情聲色享大樂;英雄,更不能犯錯……」進而可以說英雄是一個「很痛苦的名稱」:「因為英雄有太多的事要去做;所以,他們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沒有自己的生命」(第二卷頁233-234)。這是李嚇天的「理解」,也正是董斷紅的「強盜邏輯」。所以,董斷紅寧願不當英雄,而當一個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盜爺。
為什麼會是這樣?就非常地值得玩味了。是不是因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及其兩千年的「聖人之教」弄得過頭了?是不是因為這種「聖人之教」弄得人要麼不快樂、要麼虛偽、要麼乾脆寧願當「壞人」?
董斷紅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壞人」,在這里,「壞人」的意思有時竟是「真人」。
其實,「好人」、「壞人」不過是「名」罷了。實際上,董斷紅從來是盜該盜的寶;殺該殺的人;盜亦有道,快意人生;所以,是真的英雄。
沒想到董斷紅與江湖名俠董九紫居然是同胞兄弟,一家人居然走兩樣路。是不是殊途同歸?為什麼會「盜爺」勝於「大俠」? 京城李嚇天、金陵尹世靜、長安柏青天,號稱「天下三大捕頭」,當屬一「類」。可是在書中,這三人卻「類」 而不「群」。非但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組合、不能成為一個「戰斗的集體」,反而會相互嫉妒、相互競爭、以至於相互拆台!
原因不過是,三個名聞天下的大捕頭,其實是三個互不相同的人。李嚇天仁慈、尹世靜激烈、柏青天陰沈;李嚇天從不殺人,尹世靜見惡就殺,柏青天曖昧不明。如果還有更進一步的原因,那一定是,同行冤家,惡性競爭。——一山不容二虎,況乎三隻?
李嚇天、尹世靜、柏青天,道不同不相為謀;而李嚇天、董斷紅、魏塵絕,類不同卻殊途同歸。其中奧妙,無論是在文學想像方面,還是在人性認知方面,都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究。 羽紅袖是奇儒筆下最特別的一個人物形象。相信也是武俠小說世界中最特別的人物形象之一。
冷大先生(冷明慧)策劃發起「挽袖行動」,目的就是要對付這位元武功奇高、心智奇佳的羽紅袖。也就是說,這本書的故事情節的最大動因,就是這位令當世英雄汗顏無地、進而寢食不安的羽紅袖。
深愛李嚇天的何悅珏雖然聰明,董斷紅的戀人黑蝶衣(即蝴蝶、桌夫人)雖然聰明而又會武功,魏塵絕的妻子章兒玲雖然武功、心智都達到了一流境界,但這三個人與羽紅袖相比,無疑都會黯然失色。因為三個人的光輝,都不過是他們所心愛的男人的形象的映襯;而羽紅袖的光輝卻足以讓李嚇天、董斷紅及魏塵絕三個男人汗顏!——她至今獨身,是因為天下無男人能夠匹配!——這是她的驕傲,或許也是她的悲哀吧?
羽紅袖何人哉!?她可以同時面對李嚇天、董斷紅、魏塵絕,鬥智斗勇,且絕對光明正大,將三個從當世江湖中優中選優地選出來的武林精英「斗」 (也是「逗」)的垂頭喪氣。
她還要同時面對杭州十六懷古堂、面對武斷紅及其斷紅幫、以及各種各樣或明或暗或善或惡的江湖勢力。
她要面對的,幾乎是整個的江湖!甚至是整個的朝野、整個的世界!
她要挑戰的,其實是習慣上是、也被認為是的男人的世界!
冷大先生為什麼要搞這么一個「挽袖行動」? 還是因為她是著名的第五先生的傳人(因而「可能」成為「魔頭」?)
還是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女人,而且是一位不受約束、無法「馴服」的女人?
奇儒小說有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從不輕易得向「魔頭」大潑臟水,對他們隨意地進行醜化,把他們描寫成世間惡的化身。從不像其他的武俠小說家一樣,將「女魔頭」描寫成淫盪無恥、人盡可夫、陰險毒辣、無惡不作的「魔鬼」。
在奇儒的筆下,羽紅袖美貌驚人卻依舊玉潔冰清;武功蓋世卻未見其以此作惡;智計無雙卻依舊光明正大;她甚至把李嚇天、董斷紅、魏塵絕三人的挑釁當成「對抗游戲」!至少在這部書中,沒有那一點能看出她是一個魔頭。她只是被「看成」是一個魔頭,卻並不「是」一個魔頭。
顯然,她不是俠,卻也不是魔;到最後,她雖然沒有勝利,卻也沒有失敗。
羽紅袖,奇哉!壯哉!偉哉!
如此之奇、之壯、之偉的女性,是不是武林僅見、天下少有!? 小說一開始,大禪一刀門的門主趙一勝就對他的徒兒魏塵絕說:「嫉妒是因為別人對你的恐懼」(第一卷頁11),作者也不斷地重復這句話,老實說,我很不以為然。
不以為然的原因,當然是覺得這句話其實不足以概括八路英雄或其中的武斷紅等人對趙一勝及其大禪一刀門採取滅絕行動的全部心理動機——這一行動的心理動機至少還包含了仇恨、報復、價值沖突以及更深的陰謀;而且各人的心理動機也不盡相同。如是,作者不斷重復這句「名言」,是不是有些啰嗦、有些自我炫耀、進而弄巧成拙?
但,看到尹世靜、柏青天等人相繼出場,看到了天下三大名捕之間的相互關系,就開始理解,同行的嫉妒,以及深怕別人比自己更加成功的心理恐懼,真是很恐怖的東西。那麼,作者前面的「啰嗦」,或許並非廢話。
當我看到羽紅袖與未出場的羽公子這一對兄妹之間由親而成仇的心病及其發展過程,正是由於兄長對胞妹的天資及「幸運」的深深的嫉妒所至,就更深的感到嫉妒之可怕;甚至對嫉妒產生了恐懼!而當我不斷思考冷明慧發起對並沒真正的變成「魔頭」的羽紅袖的「挽袖行動」的動機時,不能不想到,業已改邪歸正的冷大先生的心中有沒有嫉妒?有沒有對第五先生的蓋世武功、及對第五先生的傳人的嫉妒、仇恨、恐懼?
「 ,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冷明慧等人的未雨綢繆,似乎是因為嫉妒而要將羽紅袖「逼」成魔頭、以便證明自己的「正確」?
那末,人間的善與惡、正與邪、好與壞、俠與魔,就真的難說了。
再看《砍向達摩的一刀》中,多少人之間的互相爭斗,是不是多多少少有嫉妒的成分在內?那末,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可以稱為「療妒之書」? 惡人谷是大俠董九紫和她的夫人雲小貝建造出來用以關押天下惡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上的「天牢」。既然董九紫夫婦都是大俠,那末被他們關進惡人谷的人自然都是「惡人」無疑了?大約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甚至「不用想」都會「認定」這一點。
然而最可怕的地方也正在這里。人們不假思索地認定的東西,是否就是「真理」?這種「集體表像」究竟有多「正確」?
董九紫甚至想將他的兄弟董斷紅這一盜爺關進惡人谷(真是「大義滅親」、可敬可佩),可問題是,董斷紅是不是一個「惡人」?
更幽默的是,惡人谷的主人董九紫夫婦後來也被羽紅袖關進了惡人谷,那末,董九紫夫婦是不是惡人?
最有意思的是,後來,羽紅袖、李嚇天、董斷紅、魏塵絕和另一名捕柏青天等人統統被武斷紅關進了惡人谷,他們難道都是惡人?
我們應該這樣看:董九紫夫婦建造了惡人谷,關押了一批惡人,但後來自己也被關進去了;董九紫夫婦是被羽紅袖關進去的,但羽紅袖自己又被武斷紅關進去了;隨同羽紅袖一起被關的還有李嚇天、柏青天這樣的執法者和魏塵絕、董斷紅這樣的俠義英雄。李嚇天等人當然不是惡人,那末與他們同時被關的羽紅袖呢?進而,董九紫夫婦顯然也不是惡人,那末被他們關押的人呢? 是否「名」惡人,就要看命名者是誰了。所謂命名者,也就是佔領惡人谷的人。惡人谷只不過是一個地方,如書中所寫,誰都可以佔領;誰佔領了這一「專政機關」,誰就有「命名權」,這才是天下最可怕之事!
書中的主要人物,從董九紫夫婦到羽紅袖、李嚇天、董斷紅、魏塵絕,從柏青天到武斷紅,都曾「進入」過惡人谷。
他們的「進入」,有沒有象徵意義?而他們最後的「走出惡人谷」,有沒有啟發意義? 最後,魏塵絕終於決定,武斷紅要由他親自來對付,誰也不能阻擋他的這一行動!
魏塵絕最終砍向武斷紅的那一刀,顯然就是找到了大禪一刀門武學心法的一刀,也就是「砍向達摩的一刀」。
那一刀究竟是什麼?
應是直面人生、自悟自了的勇氣;
還有還我本心、閱透人生的智慧;
以及進入地獄、導人向善的慈悲。
魏塵絕從一開始就已明確,他不能殺武斷紅。問題是,武斷紅卻要殺他,武斷紅的女兒武年年也要殺他;他不想殺人、又不想被殺,所以只好躲避。我們看到,魏塵覺的躲避,包含了一種智慧,也包含了一種慈悲。
但這種慈悲,是不是一種軟弱?慈悲的智慧,難道只能用之於逃避?但是,軟弱的慈悲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逃避的智慧不是真正的大智大慧。 ,應該是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進而,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恩怨自己了斷,自己的使命自己完成;進而,斬無明、斷執著、破外相;最後,達摩在前、一刀砍下!
最後,武斷紅的刀雖然放在魏塵絕的脖子上,但武斷紅卻說「我輸了」,並且,顯然是輸得口服心服。因為他知道,魏塵絕至少有七次機會殺了武斷紅,但魏塵絕卻沒有那麼做。
「因為,砍向達摩的一刀是慈悲,而不是死亡。」(第四卷頁250)
更不如說:砍向達摩的一刀,是引渡,而不是殺人;
——是「心法」,而不僅僅是「刀法」,更不僅僅是「刀術」;
——是「心」,而不是「刀」。

㈥ 這個歷史!!!!跪求幫助!

是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在他晚年寫的,記述了主人公魯濱孫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難,整個船上只有他一個人倖存了下來,而他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魯濱孫在這個荒島上種莊稼、蓋房子,歷盡了磨難,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經過一次次的努力與失敗,終於,他在1868年回到了闊別28年的祖國。這是內容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
好像是當時英國正處在大航海時代的擴張期,需要這樣艱苦奮斗的精神的激勵,應該算是歷史背景。影響嘛,就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啦,奮斗啦努力啦,不放棄啦,你再編下就差不多了

小說梗概魯濱遜是個英國人,1632年出生在約克市。他喜歡航海和冒險,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但他的父母並不贊成,可年輕的魯濱遜還是登上了船。
1659年,魯濱遜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大浪,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卷到了這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孫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並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遜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陸續續的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只貓,這使他在凄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遜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隻,以便請求救援。
魯濱遜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裡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山羊畜養起來。後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它們撒到圍牆里,不久長出了嫩芽,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復種收,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遜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剛開始他很樂觀的想那是自己留下的腳印,到後來他才發現他根本沒有到過這里,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於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他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後來,魯濱孫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孫在恐懼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可能出現的野人。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終於看到三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殺了其中一個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孫住所的方向。魯濱孫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人,於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孫給他救下的野人取名為「星期五」,因為這一天就是星期五。他開始教導「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為他的好幫手、忠心的僕人和知心的朋友,並漸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乾。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4]
有一天清晨,魯濱遜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在附近停泊著。他發現這艘船上發生了嘩變,水手們綁架了船長。魯濱遜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去。魯濱遜乘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結果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離智利有400英里之遙的安·菲南德島上達4年4個月之久,四年後,他才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經成為了一個野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塞爾柯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他和魯濱遜都被說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為衣的經歷,也都被貓騷擾過;他們也都馴養過山羊和同貓作伴,還都抽時間向上帝祈禱過。但魯濱遜在其他方面並未藉助賽爾科克的經歷。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年齡快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這是一部流傳很廣大,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主人公魯濱遜十分樂觀,充滿了鬥志,體現了自我奮斗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如果一個人遭遇困境,而無人解救就必須學會樂觀地去改變現狀,而這需要像魯濱遜那樣有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我們閱讀完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所能體會到的。

星期五[5]
星期五是被族人當成祭祀品帶回到原來的部落。隨著這段朝夕相處的日子,魯濱遜因這個土著而改變了自己。也由於他們之間的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並回到了家鄉。星期五是一個樸素的人,忠誠的朋友,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總督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奴僕。事實上,如果沒有星期五的幫助魯濱遜根本就不可能離開荒島,再回到英國的主流社會。
精彩讀後感賞析讀後感第一篇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千辛萬苦地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於1687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麼,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我會像他那樣不是自暴自棄,而是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讀後感第二篇
這個假期我讀了《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孫·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孫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
魯濱孫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准會憋死的!可見魯濱孫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孫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魯濱孫漂流記》屬於我國讀者最熟知的外國文學名著。人們不一定都讀過這本書,但是對這個書名卻是很熟悉的,對其內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別是他隻身在孤島上艱苦奮斗的情況。其實,能這樣被人熟知也非常自然。因為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這部小說是舉世公認的最嚴格意義上的不朽傑作,被認為是塑造了現代文明、影響了人類歷史的不多幾種文學作品之一。據介紹,到十九世紀末,該書的各種版本、譯本以及仿作已不下七百種之多。之所以能夠這樣吸引人,主要是由於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故事,然而這故事聽起來卻非常有現實感,而我們聽故事的人絕大多數同魯濱孫一樣,具有矛盾的性格,具有在各種逆境中求生或改善自己生活的願望,以及或多或少地具有把這種願望化為現實的勇氣和手段,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一個魯濱孫。
在本書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一1731)生活的時代,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海外貿易和海外擴張積極進行,而社會上黨派斗爭激烈,宗教矛盾尖銳。在這樣的年代裡,一個像笛福這樣有才智,有精力,富於進取心又敢說敢為的人,自然要努力為自己在社會上爭取一席之地。結果他一生的遭際大起大落,復雜多變。然而正是這些起落變化顯現出他視逆境為坦途的堅毅勇敢的性格。這方面的情況只要看下面這樣一個例子便可得到佐證。
一七〇二年十二月,英國的兩個重要教派間正以小冊子進行著激烈的論戰,而議會中也正為此事進行著辯論,笛福在此時發表了可說是他最著名的一個小冊子《對付新教徒的最簡捷辦法》,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目的受到了論戰雙方的誤解,在被迫逃亡四個月後,他終於被捕,於一七〇三年七月被判巨額罰款(可能原先還准備長期監禁),並必須在倫敦的三個不同地點戴枷示眾三天(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戴枷示眾這種刑罰不僅是一種人身侮辱,而且在當時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因為確實有些戴枷者被群眾扔來的石頭砸成殘廢或砸死。在這個危急關頭,盡管笛福不無焦慮,卻仍然寫出一首諷刺詩《枷刑頌》,通過妻子把音訊傳遞給朋友,讓他們進行一些組織工作,在第一次執行枷刑時就把已經印好的此詩在街頭發售或散發。這首格律詩中最為人稱道的幾行如下:
要告訴他們他因為過於膽大,
說了那些本來不讓說的真話;
要贊美這國土上的青天老爺,
他們對弄不懂的事加以懲戒;
告訴他們他站在這里很神氣,
因為說了我們不願聽的東西……
在這首詩中,笛福剖白了自己的無辜,譴責了判決的不公正,點出了真正應當受這種刑罰的是些什麼人,並指出摧殘自由的人總是用類似的手段來對付保衛人民利益的人。總之,這首詩的發表使他在道義上達到勝利的頂點,而他的這種勇氣和幽默感更贏得了群眾的同情和好感,結果在三次戴枷示眾時,群眾向他投來的全是鮮花,人們向他歡呼、祝酒,甚至給他戴上花冠。
笛福閱歷豐富,足跡遍英國,見聞甚多,在其耳順之年,他根據一些航海者的記載,特別是蘇格蘭水手塞爾扣克的經歷以及自己的想像,塑造了魯濱孫這樣一個百折不撓、一心只想去未知世界探索的頑強人物,讓這個同他自己有幾分相像的書中主人公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在海盜手裡淪為奴隸,在異國他鄉發財致富,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上隻身奮斗,力求生存,終於憑著勤勞和智慧在二十多年時間里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後使之成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
這本書假託是魯濱孫的生活實錄,其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節,也有發人深思的內涵,而且書中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娓娓道來,確具獨特的魅力。無怪此書一七一九年四月出版後,立即受到熱烈歡迎,到該年八月就已重印了四次。它這種成功顯示出英國小說的廣闊發展前景,理所當然地成為英國小說形成時期的代表作,為笛福贏得了歐洲及英國小說之父、海上冒險小說創始人的美名。可以順便一提的是,笛福還被稱為報刊文學之父,而且,他的這本魯濱孫的故事既奠定了英國小說寫實手法的基礎,又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和班揚的《天路歷程》一起,以極其鮮明的形象顯示出英國人的民族性中愛好闖盪天下的一面。
早在一九〇五年,笛福的這本名著就由林琴南先生用文言譯介了過來,此後也有過幾種白話譯本,而就我所知,至少在半個世紀以來,笛福的這部作品在我國通常被稱作《魯濱孫(遜)飄流記》。作為本書的一個譯者,我感到,把魯濱孫的名字同「飄流」掛鉤未必妥當,而且易於造成誤會。因為在笛福的筆下,魯濱孫一生之中從來都不曾「飄流」過!
魯濱孫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歷是在孤島上度過了二十八年,這完全是陸上定居,同海上飄流根本無關,何況,二十八年的時間在他一生中又占據了很大部分。再以他在海上度過的日子來說,在絕大部分時間里,他都是乘著船在朝著目的地航行(否則他到不了非洲也到不了巴西等地),只是偶爾遇上了大風暴,他的船才被風颳得偏離了航線,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努力,聽天由命地讓自己在海上「飄流」。甚至在他隻身落水之時,他也不讓自己任憑大風大浪擺布,而是竭盡全力地掙扎著朝岸邊游去。
笛福在書中還作了個安排,就是魯濱孫在登上孤島的第六年,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他所居住的這個地方,駕了自己製作的船想進行環島航行,不慎在島的東端讓船進了一股湍急的海流,如果他這時聽任自己「飄流」一下,那麼他必然被這股急流沖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就此一去不返。幸好他沒有讓自己「飄流」,而是拚死拼活地同這股海流搏鬥,總算才得以生還。
由此可見,無論是宏觀地看魯濱孫的生平,還是微觀地看他的一些遭遇,都很難把魯濱孫同「飄流」聯系起來,因為在我想來,這種結合同魯濱孫積極的進取精神是格格不人的,而且看來也並不符合笛福心目中魯濱孫的形象。
因此我決定讓魯濱孫同「飄流」兩字脫鉤。之所以這樣做,還有以下一層理由。
我們通常看到的笛福的這部著作只是其第一部分,事實上,笛福在這第一部結束處已大致說了他後面將要敘述的內容。果然在這第一部分出版後大獲成功的當年,他立即又出版了可稱是續集的第二部分(在英語中,這本續集與其前篇通常就合稱為《魯濱孫·克魯索》)。在此續集中,已經是個富裕商人的魯濱孫走得更遠,他的商船甚至駛到了亞洲,並經由印度和暹羅等地到了我國的台灣和南方沿海城市,然後由陸路北上,經南京而抵達北京。在這里,他參加了一個去莫斯科的龐大商隊,走過了許多沙漠並在西伯利亞度過了漫長的嚴寒季節,最後到達了俄羅斯西北部的港口阿爾漢格爾斯克並從這里回到了英國。
因此我感到,我們的主人公在這里跋涉了如此長的路程,縱貫與橫穿了中國與俄羅斯這樣兩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書名更難以叫飄流記了。因此我決定還是根據原作的書名,譯成與之相近的《魯濱孫歷險記》吧。這里,對主人公的名字,我保留了「魯濱孫」這一譯法,因為盡管這三個字在普通話中的發音未能很正確地反映原文的發音,而且其中的「魯」字又重見於主人公的姓氏「克魯索」之中(後面這個「魯」倒與原文發音相近,較難換成別的字),但是「魯濱孫」這個名字在我國實在是太熟悉了,幾乎已成為一種奮斗精神的同義詞,被賦予了一定的含意,因此不妨就讓其同發音上也許更接近原文發音的羅賓森三字保持區別吧。
對於笛福這樣一位作家的《魯濱孫歷險記》這樣一部作品,要寫一篇略有新意的前言或介紹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有關笛福的生平,任何一本英國文學史或有關的工具書都會有或詳或簡的介紹,就連他的傳記也遠不止是兩三本了。至於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那麼各種評價可謂無所不至。例如,英國文壇的一代宗師約翰遜博士(1709—1784)認為:在人們的創作中,除了《堂吉訶德》、《魯濱孫歷險記》與《天路歷程》之外,未必還有讀者希望寫得更長一些的作品了;歐洲十八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盧梭(1712—1778)與約翰遜博士同屬一個時代,他建議每個正在成長的男孩子首先應當讀讀這本書;浪漫主義詩人兼評論家柯爾律治(1772—1834)贊揚此書,說它體現了普遍的人性,但是與笛福同時代的重要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對之卻頗為不屑,甚至稱笛福為「那個戴枷示眾的人」,說是忘了他的姓名;另一方面,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船員們讀這本書的前半部,把它當作流落在荒島時的救生手冊;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則以書中的情況來說明他的經濟理論……
確實,在笛福的這部小說中,可加以評論、分析、引述的方面非常之多,例如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與人的關系,創造文明的過程,什麼是幸福和自由,溝通與寬容的重要,其它諸如種族、民族、宗教、戰爭、和平、人道,堅忍、勤勞、實踐等等,無一不可以成為討論笛福思想、小說意義乃至當時社會生活的題目。然而,眾多的版本、譯本和仿作里的前言後記;以及種種專著,勢必早已對一般可以想到的方面進行了開挖和探討。因此,如果讀者看了我這篇前言之後,能夠注意到魯濱孫從未飄流過的事實,能夠接受我為此提出的理由,那麼我就非常滿足了。
[1]

㈦ 天路歷程的作品賞析

《天路歷程》是英文作品中最成功的宗教寓言。它的主旨是讓人們遵循基督教義,並通過不斷戰勝自身弱點與身外的邪惡來獲得拯救。
《天路歷程》大致同《舊約》和《新約》的主要情節相對應。例如,從基督徒的朝聖之旅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以色列人尋找救贖的艱辛歷程。班揚所表現的正是當時很多牧師所宣揚的:人類迷失了自己,需要救贖,而只有通過對自己罪孽的懺悔和對耶酥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這也正體現了基督教的拯救教義:基督教徒的拯救之路其實就是一條精神進步之路。在這條路上,一個人的靈魂要經歷懺悔罪孽,除惡揚善,抑制慾望,篤信上帝,熱愛上帝及他人,最終達到一種極純極樂的狀態。
《天路歷程》中人物命名也同樣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縱觀《天路歷程》中的人物名稱,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散發出來的濃郁的宗教氣息。如書中主人公的四個孩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馬太」、「撤母耳」、「雅各」以及「約瑟」。這些人名從怪經》中都可以看到:基督耶穌的12個門徒中就有一個叫馬太,而撒母耳則是以色列卓著的先知,基督耶穌的弟弟叫雅各,他也是早期基督教會的領導者之一,雅各兒子叫約瑟,他是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書中還提到了富麗宮門的看守人——警醒,這是作者在借鑒了「保持警醒,等待主耶穌再來的日子」與「保持警醒,不要受異端邪教的誘惑」兩句話的緣故。書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聖經》中上帝贊揚的,他們的特徵以及象徵的品格都是被上帝所滿意的。除此之外,《天路歷程》中一些反面人物的名稱都是上帝所厭惡的,比如專制暴君魔王亞玻倫、「傲慢」、「自大」等,他們的命運也都因此走向失敗。
《天路歷程》中的地點命名以及結構特徵方面也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反映著基督的宗教思想。主人公在誠心懺悔與禱告的時候,得到了福音書的啟示,帶領家人離開「毀滅城」,前往基督耶穌居住的天國「錫安山」,目的是為了得到救贖與永生。在《天路歷程》中,主人公想要去的地方是上帝居住的地方——「錫安山」,此地也是一個永恆的天堂。當主人公經歷了種種的磨難之後,終於到達錫安山,獲得「水恆的生命」,這也象徵著實現了基督教思想中所信奉的高尚而神聖的永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路歷程》在很大程度是一部宗教寓言,主要體現了宗教改革時期的清教的神學思想,卻沒有狹隘的宗派主義,並沒有什麼內容可以讓它屬於某一個教派獨有。除了幾行關於教皇的描寫,沒有任何地方會讓一個天主教徒感到不舒服。只有極端的聖公會教徒才會覺得有必要做一些刪改。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天路歷程》主要是為了宣揚新教關於救贖的思想,卻能受到不止是清教徒的廣大讀者的認可和歡迎。
然而,《天路歷程》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寓言,還具有深刻的歷史寓意,影射了當時社會的歷史現實,例如最明顯的浮華集市。在浮華集市的描寫中,班揚向我們展示了復辟時期倫敦的景象,以及當時的封建資產階級社會。在這里一切都是可以買賣的,包括國土、榮譽、頭銜、慾望、快樂、甚至生命等等。欺騙、謀殺在這里都是正常的。「基督徒」和「忠誠」因為追求真理、蔑視名利而受到懲罰(這讓我們聯想到班揚自己因為佈道而屢次被捕入獄)。班揚把當時的世俗社會濃縮到一個集市中。那是一個經濟和物質利益至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買賣的經濟行為來衡量和操作的社會。《天路歷程》展示了復辟時期復雜的英國社會,表現了班揚對當時的社會歷史的看法,也反映了基督徒在當時社會中的窘境,一方面是對清教的虔誠,一方面是世俗世界的自私和道德墮落。
除宗教和歷史寓意之外,《天路歷程》作為一部寓言對現代的人們仍然具有指導或教誨意義。人們可以從書中得到很多啟示,對解決許多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也很有用。「基督徒」踏上了通往天堂的旅程,我們看到他在前往天堂的途中每一步都面臨著是繼續還是放棄的選擇。這也使我們聯想到在自己目前的人生之旅中,也時刻面臨著和「基督徒」同樣的抉擇。通過「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忠誠」和「盼望」等的討論,讀者也會得到很多如何避免罪愆的建議和教益。 《天路歷程》運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英國鄉村公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許多人物,如「無神論者」、年輕的「愚昧無知」、「世故的聰明人先生」、「馬屁先生」、「愛錢先生」和喋喋不休的「話匣子」等,他們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人。班揚把他們的動作和談話寫得非常生動、具體。在展開人物性格方面,從日常小事入手,都是怎麼想怎麼寫。在碰到令人失望的事或背信棄義的人,在束手無策或孤立無援時,認為勇氣和諒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可以把班揚看成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
《天路歷程》中大量使用了對話。蕭伯納曾經稱贊班揚的對話筒潔扼要,生動直率。不僅如此,書中各個人物的語言各具特色,對話成為區分各個人物的標志。比如,「柔順」很想跟隨基督徒去天國,可一旦碰到困難就動搖了,轉頭回去。「頑固」不管說什麼都那麼肯定,一定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自認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不需要任何指導。而「基督徒」簡練直率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有決心的、百折不撓的人。同時,班揚不僅用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外部行動,而且展現他們的內心活動。例如「基督徒」在死蔭谷中內心的掙扎猶豫就是通過他內心的對話表現出來的。
《天路歷程》除了對文學寓言體的運用,另一文學特色是藉助了夢境的形式。班揚把「基督徒」的旅程置於夢境的框架之中。書中的敘述者「我」「在曠野里行走,來到一個地方…就在那兒躺下睡覺…做了一個夢」。在《天路歷程》中,夢境和寓言體的使用相輔相成,都引導讀者從「基督徒」的旅程中獲得更多的宗教、哲學和人生涵義,從多方面探索現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夢比現實更加具有真實性,因為它具有轉換的能力,能夠引領人們從新的、更深的層次理解現實。在敘述的過程中,班揚不斷提醒讀者這是一個夢,希望讀者能夠和他一起來到這個將永恆和現實結合起來的世界。在夢境的框架內,敘述者不斷地說「我在夢中看到了……」。「看」可以說也是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書中有兩個層次的「看」:一個是有形的世界,一個是無形的世界。能不能通過這個有形的現實世界看到那個無形的真理世界,是關繫到書中人物能不能得到拯救的重大問題。「基督徒」看到了其他人沒有看到的東西,因而矢志遠行,尋找天國的拯救。正是這種能夠看到無形的真理世界的能力使基督徒能夠經受住各種艱難險阻,並最終達到目標。在《天路歷程》中,班揚依靠這一視覺的隱喻,將那些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人,同那些通過信仰能夠看到真理的人區分開來。而班揚也在暗示讀者,不能囿於書中的字面意義,要從中讀出深層次的寓意。
《天路歷程》也許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寓言,並且為後來類似的作品提供了範本。班揚在《天路歷程》中對寓言體的使用充分說明了文學語言的隱喻和象徵作用,這使它往往具有超出表面意思的深刻涵義。班揚的語言所創造的既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又是一個超越時空的世界,因為超自然性是夢幻故事的必要成分。而隱喻既可以表現人們的直覺認識,也可以表現更高的形而上的思想。《天路歷程》的寓言式語言不僅能夠清晰地闡釋現實的意義,也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現實世界背後的復雜性。對於班揚來說,這些象徵性的寓言式語言使他能夠同時掩蓋和表現真理,它要求讀者必須通過對字面意義的各種解釋來獲得更深層次的涵義。
除了對寓言體和夢境的運用,《天路歷程》的現實主義風格、結構的安排,出色的對話、簡潔的文風也是其文學性的體現和經久不衰的原因。很多批評家注意到書中擬人化的人物和寓言化的場景所具有的現實主義色彩。同但丁的《神曲》不同,班揚的寓言中是一些真實的人,而不是類型化的角色。盡管他們具有諸如「柔順」、「老世故」、「慈悲」、「無知」這樣的名字,卻產生於真實的生活。這些名字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他們的性格,卻不具備解釋他們性格所有方面的作用。基督徒在路上所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班揚所處的時代英國任何一個集市、或任何一條道路上所能碰到的人。班揚准確地抓住了當時普通人的語言,精確地描繪了他們的行為和面貌,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他們內在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小說中描述的場景也都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書中描寫的鄉村、田野同復辟時代的英國並無二致,再現了當時英國鄉村的景象。班揚不需要從他生活經歷以外的地方去尋找絕望潭,富麗宮,或浮華集市,它們就在貝德福德。在很多方面,基督徒的歷程就是貝德福德人所經歷的。這種現實主義,這種同現實的貼近,是小說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天路歷程》的結構安排也值得注意。在基督徒的朝聖途中,誘惑與幫助,艱辛與收獲相對應。基督徒在各個階段中所經歷的考驗、挫折和他得到的教誨、友誼、理解和歡樂形成了平衡。同時,人物外部的行動和內部的思考之間也保持了協調。比如,在安樂地,美麗的風景同「基督徒」生活的安樂和秩序相應。「基督徒」內在的精神境界投射到外部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和超自然,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外部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呼應。
在《天路歷程》之前有很多宗教故事描寫基督徒朝向天堂的靈魂之旅,但班揚超過他們的地方在於,他簡單、平易的文風使故事中抽象的東西具有了生命。班揚對聖經的熟悉,對鄉村和外省生活的了解,使《天路歷程》中不僅頻繁地出現《聖經》的語言,還經常出現一些鄉村的通俗口語。班揚所寫的正是他所聽到的語言,很多現在仍然在口語和非正規語中使用,也沒有什麼讓現代人感到不熟悉。有些用法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而在美國的一些地方卻仍然繼續使用。用詞的樸素是班揚語言的最大魅力之一。

㈧ johnson英文高級散文賞析

英國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家:約翰.班揚 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亞歷山大.蒲伯 Alexander Pope 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 他出版了散文《論批評》(An Essay on Criticism),從此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次年,他又出版了《奪發記》(The Rape of the Lock),一部極妙的諷刺史詩。丹尼爾.笛福 Daniel Defoe 代表作《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喬納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代表作《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亨利.菲爾丁 Henry Fielding 代表作 《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編撰英文詞典的第一個英國人,作品為《英文大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這部巨著是塞繆爾.約翰遜花了七年時間獨自完成的。理查德.比.謝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代表作《情敵》(The Rivals )和《造謠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被認為是上承莎士比亞,下接蕭伯納的紐帶,是真正的英國古典派喜劇。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代表作《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