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陶淵明世外桃源名句

陶淵明世外桃源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08 12:37:36

1. 關於世外桃源的詩

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韓愈(唐)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2、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杜甫(唐)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3、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春遊湖》徐俯(宋)
下了幾天雨,河水漲起來淹沒了小橋,人不能過河,正在這時候,一葉小舟從柳陰下緩緩駛出。
4、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杜甫(唐)
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5、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游園不值》葉紹翁(宋)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
6、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鄉村四月》翁卷(宋)
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7、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曉》孟浩然(唐)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8、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杜甫(唐)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9、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楊萬里(宋)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10、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江畔獨步尋花·其五》杜甫(唐)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2. 世外桃源(古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專花林,屬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3. 陶淵明在哪一首詩中描繪了世外桃源

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描繪了世外桃源。

原詩:

《桃花源詩》魏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釋義: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

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的唱著歌,老人歡快的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

桃花源的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澆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3)陶淵明世外桃源名句擴展閱讀: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陶淵明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桃花源的理想社會,以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熱愛勞動、富於人性、酷愛自由、忠於傳統為特質。這一理想,是對當時現實社會的根本否定。

當時的社會,充滿陰謀、篡奪、屠殺、戰爭,廣大農村,民不聊生。陶淵明躬耕便難得溫飽,一般農民狀況可想而知。沒有對時代的感憤,對社會的反省,對人民的同情,絕不可能有這一理想的產生。

陶淵明所創造的社會理想,有一定的現實依據,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間品格。桃源理想,作為一種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對於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吸取了某些合理的東西,如:《禮記.禮運》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等思想,終於自成一新的境界。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珠聯璧合,又相對獨立,讀來並無重復之感。《記》富於傳奇色彩,小說情調。《詩》則以詩人之眼觀照桃源,對桃源做深入揭示並表達出對桃源的認同與追求,意蘊深遠。《記》是緣起,《詩》才是本體。通過《詩》的「詩筆」、「議論」更能看出作者的社會理想。

4. 陶淵明到世外桃源時寫下的詩

陶淵明到世外桃源時寫下的詩是《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朝代:魏晉時期 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對照: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系。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

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4)陶淵明世外桃源名句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創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桃花源記》英文對照:

Peach Blossom Shangri-la

During the Taiyuan era of the Jin Dynasty there was a man of Wuling 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 Once while following a stream he forgot how far he had gone. He suddenly came to a grove of blossoming peach trees. It lined both banks 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 and included not a single other kind of tree. Petals of the dazzling and fragrant blossoms were falling everywhere in profusion. Thinking this place highly unusual, the fisherman advanced once again in wanting to see how far it went.

The peach trees stopped at the stream's source, where the fisherman came to a mountain with a small opening through which it seemed he could see light. Leaving his boat, he entered the opening. At first it was so narrow that he could barely pass, but after advancing a short distance it suddenly opened up to reveal a broad, flat area with imposing houses,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trees, bamboo, and the like. The fisherman saw paths extending amo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and could hear the sounds of chickens and dogs. Men and women working in the fields all wore clothing that looked like that of foreign lands.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all seemed to be happy and enjoying themselves.

The people were amazed to see the fisherman, and they asked him from where he had come. He told them in detail, then the people invited him to their home, set out wine, butchered a chicken, and prepared a meal. Other villagers heard about the fisherman, and they all came to ask him questions. Then the villagers told him, "To avoid the chaos of war ring the Qin Dynasty, our ancestors brought their families and villagers to this isolated place and never left it, so we've had no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y asked the fisherman what the present reign was. They were not even aware of the Han Dynasty, let alone the Wei and Jin.The fisherman told them everything he knew in great detail, and the villagers were amazed and heaved sighs. Then other villagers also invited the fisherman to their homes, where they gave him food and drink. After several days there,the fisherman bid farewell, at which time some villagers told him, "It's not worth telling people on the outside about us."

The fisherman exited through the opening, found his boat, and retraced his route while leaving markers to find this place again. Upon his arrival at the prefecture town he went to the prefect and told him what had happened. The prefect immediately sent a person to follow the fisherman and look for the trail markers, but they got lost and never found the way.

Liu Ziji of Nanyang was a person of noble character. When he heard this story he was happy and planned to visit the Shangri-la, but he died of illness before he could accomplish it. After that no one else ever looked for the place.

5. 桃花源記中最有名的名言

陶淵明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說他在身處亂世時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然後就寫了《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陶淵明最有名的一句名言。

6.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有名句且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7. 在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名句是什麼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 求一首:形容世外桃源、的詩

1.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3. 人人盡有生緣,落花流出桃源。
4. 杳杳桃源仙路邈,晴日回曉窗紅薄薄。
5. 手劚答蒿萊三畝園,紅雲一片小桃源。
6. 桃源阡陌自來往,輞口雲山無古今。
7. 杜曲桑麻猶鬱郁,桃源雞犬亦欣欣。
8. 桑柘相望雨露新,桃源自隱不緣秦。
9. 桃源自愛山川美,未必當時是避秦。
10.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11. 清閑即是桃源境,常笑淵明欲問津。
12. 桃李芬芳映山紅,花開果實物阜豐。
13. 東晉陶令隨仙去,陽朔留下桃花源。
14. 燕子湖水繞桃源,南山種豆有良田。
15. 遊船悠悠進部落,狹道豁然見開闊。
16. 世外仙境水連天,桃源景色醉人間。
17. 一步一窗觀佳景,四季全貌皆賞到。

9. 陶淵明的 《世外桃源》 譯文

一、陶淵明的 《世外桃源》的譯文如下:

東晉太元年間,一個武陵人把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到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而紛亂。漁人對此感到奇怪。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頭,(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便舍棄船,從洞口進入。開始非常狹窄,僅僅能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開闊敞亮起來。(呈現在眼前的是)(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齊齊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在其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 桃花源裡面的人)見了漁人,竟然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都詳盡地回答了他們。(有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詢問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有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都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二、附原文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作品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四、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10. 有什麼形容世外桃源古詩

1、戀桃源 佚名

桃源幽美勝仙境,寶地耕耘宜精勤;

嫦娥下凡不思去,甘願化回作陽朔人。

2、淵明山答庄 唐 陶淵明

世外仙境水連天,桃源景色醉人間;

淵明採菊東籬下,山莊平曠好耕田。

3、桃源人間

燕子湖水繞桃源,南山種豆有良田;

阡陌桑竹美如畫,狹道通船逾千年。

4、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世,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警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5、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

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

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

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

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

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

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