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蘭竹圖

賞析蘭竹圖

發布時間: 2020-12-18 16:32:59

1. 求一篇美術作品賞析1000字左右,謝謝!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
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
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
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於1962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雲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25萬元的起拍價後,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飈升至150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於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
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岩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並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於岩縫,但又不囿於岩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雲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雲:「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 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藉助於筆墨,揮灑於紙的「畫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畫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藝術魅力。鄭燮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蘭竹,並不排斥傳統技藝,相反,直接取法於石濤,並得益於徐渭、文與可等先輩的筆意。他認為,這種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有所取捨。

2. 賞析鄭板橋題識於《蘭竹全性圖》,要交作業了,完全不知道怎麼做

  •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這是清代鄭板橋的一首著名的詠竹詩。歷代文人畫中,愛竹的大有人在,竹詩竹畫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無論數量之多,還是格調之高,鄭板橋以其輝煌的成就而廣受世人矚目,其詩畫的背後,無一不是他那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人格的寫照。

  • 鄭板橋一生筆耕不輟,詩、書、畫被時人稱為「三絕」。在創作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他畫竹不拘泥於法,重在觀察體悟,寫出竹子的君子豪氣,不為俗屈的凌雲之志,為竹傳神,為竹寫生,以形寫神而獨具匠心,不僅寫出了竹的清雅飄逸,更表達了一種人格的高清,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後變為「手中之竹」,竹成為天地萬物中文人墨客最鍾愛的寫生對象。其畫蘭,用焦墨揮毫,以草書的中豎長撇法為之,脫盡時習,「畫到天機流露處,無今無古寸心知。」其創作態度和創作方法也與竹大有關系。竹之於鄭板橋,真可謂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 鄭板橋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此幅《蘭竹圖》中,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鄭板橋畫的怪石,先勾勒輪廓,再作少許橫皴或淡墨清染,從不點苔,造型如石筍,方勁挺峭,直入雲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勝,給人一種「強悍」「不羈」「天趣淋漓,煙雲滿幅」之感。鄭板橋畫的蘭花,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花葉一筆點畫,畫花朵如蝴蝶紛飛,筆法灑脫秀逸,十分有趣,取法石濤而又有所創新。縱觀此幅《蘭竹圖》構圖奇險,不拘一格,竹子高聳入雲,他筆下的蘭花,生在平坡荊棘之畔,生機蓬勃,意趣橫生。不僅有完美的藝術形式,而且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專制的時代,這些以「勞人」為重的思想,無不閃爍著民主思想的火花。鄭板橋的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台,「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為此,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

  • 鄭板橋不但以竹自況,還以「竹」待人。對於後學,他樂於獎掖,盡力扶持,言傳身教,寄予厚望。鄭板橋一生喜竹愛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詩,寫竹入畫,詠竹言志,畫竹傳情。是鄭板橋畫出了竹的人格,亦或是竹成就了鄭板橋的聲名,常言道「竹毀節存」,板橋雖去,其「竹魂」猶在。

3. 美術鑒賞論文:「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
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
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
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於1962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雲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25萬元的起拍價後,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飈升至150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於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
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岩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並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於岩縫,但又不囿於岩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雲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雲:「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 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藉助於筆墨,揮灑於紙的「畫中之竹。」

4. 如何鑒賞作文1000字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於 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 年的今天,即在 年朵雲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 萬元的起拍價後,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飈升至 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鄭燮(公元 - 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於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岩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並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於岩縫,但又不囿於岩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雲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雲:「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藉助於筆墨,揮灑於紙的「畫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畫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藝術魅力。鄭燮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蘭竹,並不排斥傳統技藝,相反,直接取法於石濤,並得益於徐渭、文與可等先輩的筆意。他認為,這種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有所取捨。滿意請採納

5. 美術鑒賞的含義 論文 1000字

開國大典大家都很熟悉 並且也符合當前建國60周年的主題下面我來簡單的列一個作文的提綱第一點主題思想:作品是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2、 作品欣賞: 1)《開國大典》概括:畫寬4.05米,高2.3米,油畫。1952年至於953年作,現藏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畫面主體為毛澤東主席和其它中央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代表著億萬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這庄嚴的聲音,響徹天安門廣場,回響在祖國大地,震撼著全世界。 畫面上,國家領導人雖只在左側占畫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非常醒目。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共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如果你到過天安門城樓上,會更加體會到作者構圖的大膽與巧妙。畫家在畫面上加寬了左右兩邊紅柱子的實際距離,並把右邊的一組紅柱子搬到畫面之外;將欄桿、地毯、遊行隊伍平行舒展開去使宏大的群眾場面得以充分表現。 天安門座北朝南,中央領導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澤東主席後面,處於逆光之中並背向觀眾。畫家大膽地將中央領導人的位置移至左側一角,從而消除了逆光與背向觀眾的現象,使畫面顯得更加明麗而喜氣洋洋。再細看,毛主席的集團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禮當天是陰天有雨的天氣,畫家卻把它改為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使人有天隨人願、清爽歡快之感。所有這些大膽的改動,一般人看畫時都並不會察覺,不會去分析這些情況給人的印象是,該畫真實地、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非如此不可。這就是藝術家大膽而高超的構圖技巧,從而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總之,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柔進了中國畫法的工筆重彩繪畫技巧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畫家在描繪紅地毯時,還獨具匠心地在顏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使這幅畫成為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 第二點)《開國大典》的歷史遭遇
作為歷史畫,不同於其他畫種,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雲表現事物的本質,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畫家在處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表現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處。然後此畫曾兩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後,國家領導人中塗掉了高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劉少奇。這都違反了歷史的真實性。所以,在1979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使該畫恢復了它的原狀貌。

6.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學作品賞析。。。急用!!!謝謝親!!!

走過,面對過,經歷過,感悟過,就像乘著一列長途列車,是為了到達心中的彼岸,亦是為了欣賞這一路風景。 在平凡中成長,在奮斗中成長,亦是在欣賞中成長。多彩的生活,多姿的自然,多味的人生,無不需要我們用心去欣賞,去品味。 「對我來說,失敗甚至比成功更寶貴。」這的確有很深的用意。人人都渴望成功,喜歡順境,喜歡銀屏上甜甜的微笑,喜歡獎台上雀躍和歡呼,但很少有人重視失敗的價值。其實,失敗與成功一樣,都是巨大的財富。 大凡是成功者,沒有不經歷失敗的。愛迪生、開普勒、陳景潤,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背後都沉積著無數淚水與汗水,失敗是成功的階梯,是失敗成就了他們,是欣賞失敗成就了他們。 「聰明的人,最起碼是善於發現和學習他人長處的人。」以此作為智者的第一評定標準是十分確切的。有的人心胸狹隘,恃才傲物,不能中肯地看待他人,甚至容不得他人的優秀,這樣只會閉關自封,才源枯竭。其實,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吸收,不斷完善的過程,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現實要求我們學會欣賞他人,學習他人,博採眾長,自我完善。周郎自恃江東俊才,不能容納他人,最終郁憤而死;唐太宗知人任善,虛懷納諫,以人為鏡,終鑄貞觀偉業。欣賞他人,不會降低自己,反而會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 「有了酸甜苦辣,生活才如此真實。」生活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歡笑,有淚水,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值得我們欣賞的。生活有很多種。有人苦求名利而不得,有人朝耕暮飲而悠然自得,有人頑強奮斗,積極進取,也有人一蹶不起,了了一生。如何對待生活?欣賞,不是膜拜,而是認識;不是高歌,而是感激。生活的酸甜苦辣,從不同角度培育著我們的心靈,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去擁抱生活的林林總總。 仔細欣賞,在欣賞中成長,讓失敗成為我們的鋪路石,讓他人化作我們的推進力,讓生活作我們的伊甸園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