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戲劇屈原賞析

戲劇屈原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8 08:40:59

① 郭沫若的劇本《屈原》

《屈原》(一)
人物表
屈 原--執著理想、寧折不屈、人格輝煌的詩人
靈 秀--感情忠貞、智慧沉靜的少女
南 後--柔媚驕橫的貴婦、私重情濃的母親
張 儀--執著目的、不擇手段、多謀善辯的政治家
誠 實--雖有誠實卻無堅貞的人
楚懷王--志大胸狹、喜怒無常的君王
靳 尚--追逐權力的奴隸,身居高位的小丑
靈 慧--殉葬的生靈
漁 夫--一個世俗的老者
群 眾--若干

第一集
[渾天濁地的長江上,背負拖舟重荷的纖夫們艱難的前行。他們從喉里、從心裡發出悲涼高亢的呼號聲……
旁 白:歷史上竟有這樣的奇跡,一個人的存在與死亡溶入了永恆的宇宙,結合於大自然的輪回,兩千多年來成為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創造這個奇跡的是一位詩人--屈原。讓我們回到兩千二百年前,聽一聽他的心聲……
[公元前約二八六年,楚國的都城郢都城裡,左徒府前大街
[眾生哭嚎聲越來越大
誠 實:靈秀姐,你看,那邊來了一支送葬的隊伍……咦,那邊怎麼又來一支送親的隊伍?靈秀姐,你怎麼哭了?
靈 秀:誠實,你難道看不出來?這是殉葬啊!
誠 實:這就是用活人殉葬?
禮 官:(高呼)行禮!一拜、二拜、三拜,起靈!
誠 實:等一等,你們等一等……
屈 原:停止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 [眾聲音急停
屈 原:起來,孩子,難道你是自願把青春奉獻給曾侯?
殉葬女:……不……
屈 原:難道你迷戀那豪華的墳丘?
殉葬女:(不知所措,驚恐地搖頭)不……
屈 原:那好,起來,跟我走。 [眾嘩然。
靈 秀:先生,不能,不能啊!
屈 原:與其為這無辜的生靈痛惜流淚,不如立即制止這種慘無人道的陋習常規!
禮 官:左徒大人,你這是干什麼?!
屈 原:禮官,我要帶走這個姑娘。
禮 官:……那怎麼行,她是曾侯的殉葬品!
屈 原:她是個有靈性的人。
權貴甲:用生靈殉葬是神聖的祖制!
權貴乙:它早已鐫刻在不容侵犯的鍾鼎!
權貴丙:用生靈殉葬是天經地義的!
屈 原:有這么多的金銀珠寶,難道還填不滿一個王侯的虛榮心,非要讓擁擠的墓穴,再去吞噬一個無辜的生命!
靳 尚:對,對,左徒大人說得有理,用生靈殉葬確實是慘無人道的陋習……可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呀!
眾 人:(喧嘩)對呀。
靳 尚:左徒大人,不讓曾侯用生靈殉葬,他們龐大的家族恐怕不會答應。
眾 人:(怒潮般地吼起)不答應,我們不答應!
老夫人:左徒大人,曾侯是兩朝元老,功蓋千秋。這個女子是他生前最喜歡的舞姬,就讓她跟曾侯一同去吧。
屈 原:老夫人,左徒多有冒犯。曾侯大人,國家元老,功蓋兩朝,理應厚葬。可是,老夫人,您看看,這個孩子尚且年幼,倘若她也是曾侯的家族,您也捨得把她活活地埋葬嗎?
老夫人:左徒大人,我求求你了…… [曾侯家族紛紛、哀求。
靳 尚:左徒大人.這樣下去恐怕要出事呀!起靈,起靈!
禮 官:起靈!
屈 原:慢!大王已授命於我制定《憲令》,我已把廢除殉葬寫入……
靈 秀:(急忙制止)先生,記住您和大王的約定。為了千秋大業,何妨有一兩次小小的進退!
屈 原:如果連眼下一個美好的生靈都任其侮毀,還妄談什麼天下百姓的安危!禮官,你們想要用這個姑娘殉葬,必須從我的屍體上踏過!
權貴乙:屈原!不要以為你贏得大王的恩寵,就可以肆意橫行,我這把寶劍早就想在你身上捅個千瘡百孔!
屈 原:好!
屈 原:孩子,走!
眾 人:左徒大人……不可以呀???饈竊?畹腦嶗瘛???
屈 原:此事在大王那裡我定有交待。曾侯的家族,我願以重金將此女贖買。否則我等著你們來血洗我的家宅。走,孩子!
[眾人議論著散去,只留下張儀、靳尚
張 儀:一場好戲啊,可惜結局令你心中不快!
靳 尚:張儀大人,剛才為什麼你一言不發?
張 儀:我是秦國的使節,這是你們楚國的內政,我能說什麼呢?不過你可曾留意上剛才屈原說的大王授命於他制定《憲令》……
靳 尚:《憲令》?
張 儀:對,《憲令》!它才是這盤死棋中的活眼。
靳 尚:可恨屈原這狂徒,他和大王有莫逆之交,滿朝文武也拿他無可奈何。
張 儀:因為你們的滿朝文武,不過是些目光短淺的庸碌之輩,只知在方寸之間爭長奪短。

② 郭沫若《屈原》的賞析

郭沫若(1892-1978),中國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是《屈原》。此劇以無比豪邁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贊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謳歌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鬥志,鞭撻了苟合與媾和的投降主義,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主義。它雖然是歷史劇,但矛頭直指現實;反映了整個中國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態,但它又高度濃縮,戲劇沖突極為強烈,場面極為緊張。其中屈原的一段獨白《雷電頌》就像是真的電閃雷鳴,絕對能把觀眾從座位上震起來:「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據說,1942年春,此劇在重慶演出時,正好是一個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誦應和著劇場外的雷鳴,一下子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人們在此後的好幾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投入戰斗。《雷電頌》,還有像《鳳凰涅盤》之類的詩篇,至今還是許多朗誦會的保留節目,都會引起相當轟動。

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以十天時間完成了他的傑作《屈原》。《屈原》取材於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事跡,但劇本未拘泥於實事,而是把屈原與楚懷王為首的統治集團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內,以南後對屈原的引誘不成,陰謀陷害為主線,以屈原的弟子宋玉變節攀附權貴,而侍女嬋娟卻代屈原誤飲毒酒而死為陪襯,生動地表現出偉大詩人憂國憂民、不畏強暴、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崇高質量。屈原在暴風雨中的悲憤呼號「雷電頌」,作為「道義美的化身」和「詩的魂」的嬋娟之死,控訴了舊中國的黑暗,道出了廣大人民的心聲,引起當時觀眾的強烈共鳴,這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光輝一頁。一九四二年四月,中華劇藝杜在重慶國泰大劇院演出此劇,由陳鯉庭導演,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張瑞芳飾嬋娟,顧而己、孫堅白,施超等人演出,引起轟動。其後,《屈原》曾多次演出。並遠赴日本,蘇聯上演,一九七九年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時,演出五百餘場。一九八0年十一月,河原崎長十郎率演出團來華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

分析《屈原》中愛國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徵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於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斗爭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為此,遭到了南後的迫害,南後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為個人榮辱,而是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斗爭使南後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並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岩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內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爭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隨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簡述《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和詩情
作者大膽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歷史創作原則,如劇中將屈原坎坷的一生濃縮在一天里展開,創造了嬋娟形象,以「淫亂宮廷」向屈原問罪等等,都參合著作家的大膽的藝術想像,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一。
根據歷史可能性的原則舍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從而將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潛到漢北以圖再起。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和大開大闔的戲劇沖突的結合,如《雷電頌》。

簡述《屈原》的現實戰斗意義:
《屈原》作為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其主題則是富有戰斗性的。因此抗戰時期的現實,和屈原時代的歷史有著驚人相似之處。這表現在:劇作中屈原堅持齊楚聯盟團結抗秦,反對強秦妥協的精神,具有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現實意義。屈原的詛咒黑暗、呼喚光明的「雷電頌」,更是喊出了國統區人民的心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和效果。

③ 屈原 賞析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全劇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橫斷面。在一天時間里,濃縮了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反對絕齊降秦、與楚國宮廷內保守勢力展開激烈斗爭的歷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電頌》是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當時,國民黨統治集團瘋狂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氣焰囂張,橫行無忌。進步輿論遭到嚴厲壓制,進步作家遭到殘酷迫害。在沒有一點言論自由的環境里,人民大眾「反對內戰,一致抗日」的正義要求難以直接反映。分裂和倒退的陰影沉重地壓在人民的心上。一部分堅持斗爭的革命劇作家轉而致力於歷史劇的創作,借古喻今,用中華民族以往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的斗爭史跡,來教育和鼓舞人民,通過歷史人物之口,表達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這一時期歷史劇作家的最傑出的代表。他作為進步文化界的旗手、詩人、歷史學家,既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皖南事變後不久,他就曾指出:「文藝的內容斷然無疑地是以斗爭精神的發揚和維護為其先務。目前的中國乃至目前的世界,整個兒是美與惡、道義與非道義斗爭得最劇烈的時代,也就是最須得對於斗爭加以維護而使其發揚的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任務因而也就再沒有比現時代更為鮮明,更為迫切。現實,最迫切地,要求文藝須作為反納粹、反法西斯、反對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發揮它的作用……」(註:《今天創作的道路》,1941年9月6日作,收於《今昔集》)。他隨即拿起歷史劇這種文藝武器,英勇地投身到這場維護民族生存、爭取人民民主的嚴峻斗爭中。他這個時期創作的六部歷史劇,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寫成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寫成五幕劇《棠棣之花》,一九四二年一月,寫成五幕劇《屈原》,二月寫成五幕劇《虎符》,六月寫成五幕劇《高漸離》,九月寫成四幕劇《孔雀膽》,一九四三年四月寫成五幕劇《南冠草》;前後總共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些劇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聶政、聶熒與俠累、韓哀侯,《屈原》中的屈原、嬋娟與南後、宋玉,《虎符》中的信陵君、如姬與魏王,《南冠草》中的夏完淳與洪承疇,《高漸離》中的高漸離與秦始皇,《孔雀膽》中的段功與車力特穆爾等。在這些人物的劇烈沖突當中,作者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外來侵略者、本國反動統治者和叛徒漢奸等形形色色丑類的本質,無情地鞭撻了他們貪婪狡詐、專橫兇殘、卑鄙無恥、自私自利的齷齪靈魂;一方面深刻發掘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英雄義士的高風亮節,熱情地贊揚了他們愛國愛民、忠貞剛直、見義勇為、大公無私、不怕犧牲等高尚品德。與黑暗反動勢力堅持進行頑強的不妥協的斗爭,是貫穿這些劇本的一個共同的基本精神;反對侵略、反對賣國投降、反對專制暴政、反對屈從變節,主張愛國愛民、主張團結禦侮、主張堅持節操,是這些劇本從不同角度所表現的共同主題。作者所展示的這一幕幕歷史悲劇,與眼前現實是那麼相似,因而自然而然地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大大鼓舞了人們反對國民黨反共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團結抗日的斗爭意志,有力地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法西斯暴政,推動了正在進行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周恩來同志當時曾贊許地說:「在連續不斷的反共高潮中,我們鑽了國民黨一個空子,在戲劇舞台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在這場戰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註:夏衍:《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不少創新,比他早期的歷史劇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卻又充分顯示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特色。譬如,作者對劇本所涉及的史料,總是盡可能地搜集佔有,精密研究,對有關人物的性格、心理、習慣,當時的風俗、制度、意識形態等,都有真切的了解;但在具體進行創作的時候,並不象過去某些歷史劇作者那樣拘泥於史料。他在把握歷史本質的基礎上,根據藝術規律、劇情發展和創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失事求似」(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1942年5月8日作,收入《沸羹集》)地大膽進行構思,使全劇的結構,人物的刻劃,情節的演變,文辭的錘煉,渾然自成一個完整的天地,形象逼真,具體生動,有顯著的戲劇效果。再譬如,在這些劇作中,作者結合情節的需要和氣氛的創造,插入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歌詞,由主人公朗誦,或由群眾演唱,感情激越,色彩斑斕,使全劇充滿著濃郁的詩意。這也是過去一般歷史劇以及話劇所不曾有的風格。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對交上兩條路線斗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構成代表愛國路線的屈原與代表賣國路線的南後等人之間的戲劇沖突,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乘的復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註:魯迅:1933年12月20日《致徐懋庸》);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創作家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斗爭的需要。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中原,實行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政治經濟政策,對於促進新興的封建主義制度的鞏固發展,在客觀上無疑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但是,從相對弱小的其他六國來說,秦國的武裝並吞,也確實給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主張聯合抗秦,反對秦國並吞,又是當時六國人民極其自然而正當的願望。而且,郭沫若認為,楚國曾有可能統一中國。「中國由楚人統一,由屈原思想來統一,我相信自由空氣一定更濃厚,學術的風味也一定更濃厚。」(註:郭沫若:《論古代文學》,1942年9月作,收於《今昔集》)在郭沫若看來,歷史沒有走這條路,不僅是楚國的悲劇,也是「我們全民族的悲劇」(註:郭沫若:《論古代文學》,1942年9月作,收於《今昔集》)。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侵略、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斗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他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是作者賦予這個典型的主要性格特徵。「在這戰亂的年代」,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他之所以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就是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侵吞六國的意圖,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麼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可是,即使在這種含冤莫白的情況下,他所拳拳關注的仍然只是祖國和人民。他「沉著而沉痛地」勸誡楚懷王,千萬不要因此丟棄聯齊抗秦的正確路線,「要多替楚國老百姓設想,多替中國的老百姓設想」。他所以憤怒斥責南後,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國:「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楚國啊!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對於祖國和人民愛得愈深,使他對賣國集團恨得愈甚,而且終於使他沖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斗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走上妥協投降的道路,並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他呼喚著咆哮的風,去「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喚著轟隆隆的雷,把他載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喚著閃電,要把閃電作為他心中無形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他呼喚著在黑暗中咆哮著,閃耀著的一切的一切,「發揮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這時的詩人,就象燃燒在黑暗中的一團熊熊的烈火。他渴望「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為祖國和人民「迸射出光明」!《雷電頌》,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斗爭精神的源泉,而這雷電般的斗爭精神,又是此時此地詩人愛國愛民思想的最高表現。

《屈原》劇中,還刻劃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認為屈原辭賦的象徵的,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註:郭沫若:《屈原與厘雅王》,收入《今昔薄劍》)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她深知,「先生是楚國的棟梁,是頂天立地的柱石」。可是,平時看去,她不過是個天真純潔、謙恭好學的姑娘。只有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才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討,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桔樹同風」的搞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嬋娟對屈原的敬愛和維護,形象地表現了廣大楚國人民對屈原的態度,從而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她的自私偏狹、陰險毒辣和冷酷殘忍,使讀者和觀眾形象地認識到,統治集團中的賣國勢力是怎樣的一群醜類。南後這個形象的刻劃,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反襯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愛國愛民的感情和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忠直堅強、坦白狷介的品德,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南後之流的陰謀,屈原的被誣陷,齊楚盟約的撕毀,屈原的憤怒呼喊,嬋娟的犧牲,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正處於危險之中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更加堅決地擁護共產黨打退反共高潮、挽救時局的正確主張,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而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劃,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桔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桔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在這戰亂的年代,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太平時代的人容易做,在和平里生,在和平里死,沒有什麼波瀾,沒有什麼曲折。但在大波大瀾的時代,要做成一個人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我們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因此,屈原時時以桔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謹慎」、「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靳尚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等種種丑惡心理,形成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沖突做好了准備。嬋娟犧牲後,《桔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象是始終回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復出現,騰挪婉轉,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劃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正如周恩來同志在重慶時說過的那樣:「那是郭老把自己胸中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忿恨,借屈原之口說出來的。《雷電頌》是郭老代表國統區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控訴!」〔註:許滌新:《疾風知勁草——悼郭沫若同志》,1978年6月22日《人民日報》。並可參閱張穎《霧重慶的文藝斗爭》一文(收入1977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懷念敬愛的周總理》一書)〕其它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釣者所唱的民歌《農民困在田間》,表現了勞動人民對飽吸人民膏血的統治階級的不滿。反復歌唱的《禮魂》,則表現了楚國人民對屈原的愛戴。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註:郭沫若:《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1952年5月28日《人民日報》)。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一九四二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從進步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烈的歡迎」(註:郭沫若:《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1952年5月28日《人民日報》)。盡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回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註:茅盾:《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除《屈原》以外,《棠棣之花》和《虎符》影響也很大。《棠棣之花》是在兩幕劇《聶熒》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劇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聶政,不再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游俠」,作者賦予了他酷好正義、痛恨邪惡的品德和為民請命、舍己為人的精神;他應承嚴仲子之託,乘「孟東之會」的時機去刺殺俠累和韓哀侯,與他們「並沒有私仇」,主要是由於恨他們「勇於私鬥,怯於公仇」,「媚外求榮」,「使橫暴的秦國愈加橫暴起來」。作者希望國統區人民以聶政為「最好的榜樣」,在抵抗外來侵略者的同時,也要嚴懲國內反動統治者,「高舉起解放的大旗」,不惜用「鮮紅的血液,迸發出自由之花!」《虎符》寫成於《屈原》之後一個月。作者借「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維護正義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塑造了有見識、重義氣、賢淑而剛強的女性——如姬的形象。與此同時,作者還塑造了魏太妃這樣一個賢明的母親的形象,突出表現了她對信陵君、如姬的正義事業的同情和支持。作者說:「有一次周恩來先生在我家裡談到這件事,他說我們東方人是贊美母親的,何不從歷史中選一位賢母親寫成劇本?我受了這個慫恿,也曾經考慮了一下,便率性無中生有地造出了信陵君之母。」(註:郭沫若:《〈虎符〉寫作緣起》,收於《沫若文集》第三卷)

④ 話劇郭沫若的《屈原》主要講述了什麼以及觀後感!

1、《屈原》創作的時代背景。

《屈原》創作於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盪」。蔣介石則加緊反共,大搞分裂,與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

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郭沫若便以歷史劇為投槍,借古喻今,創作了歷史劇《屈原》,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並說:「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的時代。」
2、《屈原》的矛盾沖突和主題。

《屈原》的矛盾沖突,集中表現為以屈原為代表的聯齊抗秦為愛國政治路線與以南後靳尚為代表的降秦賣國的反動路線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斗爭。這是全劇的思想沖突和沖突的性質。以此為基礎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爭,構成了貫穿全劇的動作線。

主題劇作展開這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拚死決戰,突現了古代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貴品質,使全劇充滿了崇高的悲劇精神與磅礴的正氣。它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賣國求榮、昏庸無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魎,喊出了「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的時代最強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點及其意義。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意義屈原的形象,是偉大的愛國主義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斗的革命風格。
觀後感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復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斗爭的需要。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斗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麼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沖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斗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斗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斗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這出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沖突做好了准備。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回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復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盡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回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⑤ 屈原劇本男主角人物性格分析

《屈原》中愛復國詩人屈原形象制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徵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於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斗爭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為此,遭到了南後的迫害,南後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為個人榮辱,而是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斗爭使南後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並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岩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內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爭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隨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⑥ 戲曲《屈原》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老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庄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⑦ 郭沫若 屈原 分析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樂山人,在現代文學史上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與歷史劇作家。他是魯迅在20世紀初熱切呼喚、終於出現的摩羅詩人,又是新中國的預言詩人。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體現與時候的需要與詩人創作個性的統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復》;不說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劇本《卓文君》、《聶 》、《王昭君》、《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蔡文姬》、《屈原》等。

鑒賞劇本《屈原》的節選部分,可以從兩方面去著重理解:一是郭沫若創作部歷史劇的動機;二從「雷電頌」的藝術手法看郭沫若要表現的「物我同化。」

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屈原》時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作者說:「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朝代。」作者要達到的目的是,鞭撻國民黨反映派黑暗統治,表達人民心中的憤怒,借屈原的悲劇,展開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賣國與愛國之間尖銳激烈的斗爭,借古諷今。

「雷電頌」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於以下三點:

一是在歷史劇中,「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兩個層次: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一切罪惡的黑暗毀了吧」這一層鎰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響和歌頌,以光明的禮贊和嚮往。比「比鐵還沉重」、「比鐵還堅固」的黑暗、陰慘的宇宙前,他不能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於是他熱切地呼喚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力量,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法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眩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間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劍」。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這一層中指屈原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是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是象徵暴戾、奸詐、怯懦的怪力亂神。屈原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漲的戰斗熱情。

「雷電頌」中的內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傾訴,在一定意義上說,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達自己心中對人民的愛和對人民力量的確信;表達自己心中要摧毀惡勢力火一般的激情;表達對光明未來的追求。

二是郭沫若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大膽虛構誇張和想像,試圖借自然的偉大力量來催毀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萬鈞」之勢。

三是郭沫若在「雷電頌」中多用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等語句,表現詩人對偉大自然力量的企盼。而「你東君,你是什麼東君」,則表達了對惡神的憤怒的斥責,愛憎於強死的語氣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由上藝術特徵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於歷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現的強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觀願望,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詩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這種「物我同化」的特點,是郭沫若在創作該劇時體現的「以治國平天下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

⑧ 郭沫若屈原的藝術特色

郭沫若影響來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源作是《屈原》。此劇以無比豪邁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贊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謳歌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鬥志,鞭撻了苟合與媾和的投降主義,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主義。它雖然是歷史劇,但矛頭直指現實;反映了整個中國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態,但它又高度濃縮,戲劇沖突極為強烈,場面極為緊張。其中屈原的一段獨白《雷電頌》就像是真的電閃雷鳴,絕對能把觀眾從座位上震起來:「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據說,1942年春,此劇在重慶演出時,正好是一個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誦應和著劇場外的雷鳴,一下子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人們在此後的好幾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投入戰斗。《雷電頌》,還有像《鳳凰涅槃》之類的詩篇,至今還是許多朗誦會的保留節目,都會引起相當轟動。

⑨ 郭沫若的話劇《屈原》

郭沫若的書上有

⑩ 屈原歌劇的主要內容

劇情: 歌劇《屈原》是施光南先生生前最後一部大型音樂作品,有總政歌劇團演出。歌劇選擇了郭沫若的史詩般的話劇《屈原》作為改編歌劇的基礎,使這部結構宏偉、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歷史性,又頗具觀賞價值的歌劇,足可能成為中國「大歌劇」的有力證據。追求情節展開的曲折完整、戲劇動作的連貫發展和人物整體形象的刻畫,追求歌劇中音樂和戲劇兩大構成要素的綜合平衡,追求音樂抒情性和戲劇性的統一。
旋律濃重的歌唱性格與高度聲樂化——是施光南歌劇創作、乃至施光南全部音樂創作最鮮明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在《屈原》中,不但幾個主要人物如屈原、嬋娟、南後、山鬼等均有優美如歌的詠嘆調刻畫,譬如,清高、純潔的《橘頌》,朴實、深情的《我是窮人家的女兒》等等。還有一些重要的合唱(例如「招魂合唱」)、重唱(例如屈原與南後、楚王、張儀等人的對唱與重唱)段落也充滿了豐富的旋律描寫和動人的歌唱性。其中為男主角屈原所寫的一曲《離騷》便是全局的核心,它不僅生動地塑造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形象和行為,而且成了貫穿全劇的正面音樂的支柱,時刻與代表南後——實際上是整個邪惡、保守勢力的音樂形象交錯起伏地斗爭著,最終化入了震聾發 的《雷電頌》而達到了屈原的精神升華的高潮。
《屈原》中的許多重唱、合唱場面以及兩者的縱向疊置,既具有豐滿厚實的綜合音響,又包含著復雜多重的戲劇內容。尤為令人注目的是,作曲家自覺的、有高度目的性的運用了節奏與色彩的對比、映襯手法,在劇中穿插了一些舞曲和風俗性、色彩性的聲樂分曲,使全劇音樂對比鮮明、張弛有序,展開富有層次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