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8 05:30:30

A. 中國古代建築的美學欣賞

中國建築是東方最為顯著的獨立的工程技術,就是和西方建築比較起來,也是極其特殊的。許多建築物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豐碑,而且是藝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築的美學意蘊除了呈現在它 的結構方面,最主要的還有屋頂、色彩、和勻稱的平面布置。下面簡論之。
中國古代建築用材的最大特點是以土木為材 ,外加一些磚石瓦,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結構的發展方向,是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而「間」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單位 ,每座建築物都是有一間或多間合成的。這種木構架的結構呈現出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木這種材料的性能。木長度有限 ,這就決定了古代建築之柱過頻、「間」之跨度 不能過大的特點。和西方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大教堂內部空間的高廣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間」的審美屬性偏於小巧而少雄渾之氣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於寧靜獨處的內心要求。同時這種間的狹小,有時又顯得礙手礙腳、過於擁擠,便有群體組合的出現。群體組合,主要表現為平面上間與間的連續組合,經向高空發展的間與間的上下結合,這種組合方式,在實用意義上擴大了建築實用空間,並且極大地加強了整個建築群的穩固程度;在審美上,卻創造了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形象 的美 。這種建築群體常給人以愉悅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屬於優美范疇的 。因以土木為材,質感偏於「熟軟」,而少生硬,性格溫和柔麗 ,而少陽剛之氣,這一點在民居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與歐洲古典的石料建築相比,即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也還是富於東方特有的美的「土氣」。建築群體組合林林總總,氣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徵古代中國有條不紊的人間秩序,空間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築那樣向高空發展的,因而整個建築形象親切近人,輕盈平易,富於詩意的洋溢而不給人以突兀、驚奇的痛感。
中國建築的屋頂,其基本造型在於曲線形,無論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廡殿頂 (宋時稱四阿頂),還是歇山頂、攢尖頂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臘那樣的平定式極為罕見。這種屋頂全部的曲線及輪廓,上部巍然高聳 ,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是其它的建築所沒有的特徵。這「翼角翹起」,在結構上是極合理,極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簡單和自然,但在美觀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神韻。宗白華認為,中國建築特有的「飛檐」起一種動態的作用,而很早就趨向飛動之美了。「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小雅•斯干》)中的這些著名詩句 ,是以鳥的飛勢來形容中國古代飛檐的飛動之美。本來建築物是以靜態而存在的 ,而這種反宇飛檐的匠心獨創 ,化靜態為動態,給人的心理必極大的美感,顯得輕盈俏麗 ,偏偏欲飛。
色彩是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在木料 表面塗上油漆,是為了防腐的實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當,所以又收到美觀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陰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柱和牆壁,則以丹赤為其主色,與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畫正相反其格調。有時廟宇的柱廊竟以黑色為主,與台基的白色相映襯。顯得黑白分明,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效果。
中國的建築既然為彩色的,假使這些彩色濫用於建築的全部,使上下金碧輝煌,勢必鄙俗妖冶,乃至野蠻,無所謂美麗和諧或庄嚴了。琉璃瓦自漢代傳入中國,用於屋頂當始於北魏,明清兩代,應用尤廣。這個由外國傳入中國的寶貴建築材料,更使中國建築大放異彩。本來輪廓已極優美的屋宇 ,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麗,那建築的美觀更加無可挑剔。 但在瓦色的分配上也是因為操縱得宜;尊重純色的庄嚴,避免雜色猥褻,才能如此成功 。如,說到明清北京皇家建築,其基本、典型的色調為黃紅兩色,大凡品位較高的建築,均以黃瓦紅牆為基本特徵。這一切的黃瓦紅牆交相輝映,色彩協和悅人,都與皇家以及封建統治者內心的華貴、庄嚴、興旺的氣象連接起來,給人一種庄嚴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中國的建築在平面布置上大都採取以單層房屋為主的封閉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間為單位,若干間並連成一座房屋 ,幾座房屋沿地基 周邊布置,共同圍成庭院 。這種院落式的群組布局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又一個特點,即重要建築都在庭院之內,越是重要的建築,必有重重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層層展開,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這樣,當主建築最後展現在眼前時,可以增加人的激動和興奮之情,加強該建築的藝術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間上的收放 、開合變化,也能反襯出珠院落和主建築的壓倒一切的地位。中國古代建築,就單座房屋而言,形體變化並不太豐富,主要靠庭院空間的襯托取得所欲達到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建築是在平面上縱深 發展所形成的建築群與庭院空間變化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已延續了兩千多年,且流布范圍極廣,雖雜收外來影響,但卻保持了獨立的結構體系,且已積淀為一個獨特的藝術系統,蘊含了極強的美學意蘊,值得我們好好體味。

B.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C. 中國古代建築賞析和電影賞析筆記有人要麼

水滸傳》讀書筆記(一)
武松殺死了西門慶,就被發送了孟州充軍,又在十字坡結識了張青和孫二娘。但是這些都不夠精彩,唯獨這集里的武松醉打蔣門神最為精彩。?
本集中,武松為了個人的友誼而去幫助施恩奪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這兩點,就知道他有著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蔣門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後把蔣門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這能證明武松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他在挑逗時還可分成幾個細節,三次換酒,之後說讓蔣門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飽不讓,就和他們打了起來(這里包括蔣門神)。?
他在禽了蔣門神之後,又怕他告官,在說要求蔣門神的
水滸讀書筆記(二)
李逵見宋江父子團聚後,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縣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親。?
去時,途上遇見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脅,李鬼戰敗求饒,說他尚有九十歲老母,殺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塊殺了。李逵可憐他,便饒了他,而且還給了他一錠銀子,讓他走了。?
我覺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這樣的人,所以就讓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讓李逵把他殺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氣,二是讓那些讀者也贊同他,並看完後有一種豪邁氣質,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殺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後來的李逵背著老母過沂嶺時殺虎的場景最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後發現老母不見了,又發現兩只小虎和兩條人腿,憤怒之下殺死小虎,公、母虎分別來尋仇都被殺。?
只可惜殺了虎,還被人請到家裡做客,後又被擒。這讓人看完之後,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見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滸傳》讀書筆記(三)
武松在陽谷縣坐了都頭,又上京辦事。回來時,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實情,去告官,誰知縣館已受賄,無奈下在獅子樓為武大郎報了仇。?
其中,讓人看得最熱血沸騰的就是最後報仇時殺死西門慶的那一段,武大郎雖死,潘金蓮和西門慶也得到了她該得到的惡果,而武松為民除害還被發配孟州。我覺得這有可能是作者在諷刺當時的朝廷昏庸無道。西門慶在這里被作者描寫的簡直是「臭不可聞」,幾乎上誰看完都痛罵他一兩句,這能體現作者是多麼的會描寫人物啊!?
《水滸傳》讀書筆記(四)
楊志盤纏用盡,只得將寶刀賣去,賺些錢投奔他鄉謀生。誰知賣刀時,當地潑皮牛二百般凌辱,楊志忍無可忍便殺死牛二,再去報館。最後被判充軍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過於楊志賣刀時的情景。先是問誰買刀,牛二來後,讓他試刀,牛二百般阻撓和凌辱,最後被殺。這告訴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麼樣的。而牛二被殺不僅為書中的老百姓們出氣,而且另讀者看完也出了口氣,這也許就是作者抓住了讀者的心理來寫的吧。?
《水滸傳》讀書筆記(五)
宋江到了江洲後,結識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潯陽樓喝酒,乘著一時酒興便在牆上題了一首反詩,還留下姓名。最後被黃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這件事把宋江寫得讓讀者哭笑不得,不知該怎麼說他,本集也沒有什麼精彩的環節。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寫到讓讀者看了說不出宋江什麼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夠說宋江太糊塗,提什麼詩罷了。而正是有了這一集,才能更好的襯托出下一集截法場的情景來。用宋江題詩被抓著一段來襯托出後面截法場的情景。的確,用宋江題詩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讓你說不出什麼,二還可以把他們截法場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覺得這集好。
《水滸傳》讀書筆記(六)-
《水滸傳》中令我難忘的一段是婦孺皆知的「武松打虎」。武松年輕力壯,機智勇敢。當他聽說景陽岡時常有老虎出沒,隔三差五有人被老虎吃掉,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時,他便自告奮勇,決定除掉這只老虎。一天晚上,他喝了十碗酒壯膽,然後徑直上山。那隻兇猛的老虎聽到了動靜,以為又來了一個獵物,猛地朝武松撲去。說時遲,那時快,武松掙開了老虎的血盆大口,打得老虎趴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百姓十分感激這位蓋世英雄。
《水滸傳》讀書筆記(七)
這本書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巨著。主要講的內容是梁山泊好漢聚義水滸寨,以及後面北退遼兵,南擒方臘的一些英雄事跡,梁山泊好漢聚義,他們基本上是被逼無奈才上樑山,進行打家劫舍的"勾當"其中包括一些刺配的囚犯例如:豹子頭林沖,行者武松,還有被"賺"上山的,例如:雙鞭呼延灼,河北玉麒麟盧俊義,插翅虎雷橫,還有一些自願上山聚義共創大業的:例如:菜園子張青,還有和梁山泊好漢交手被俘虜的英雄好漢:例如霹靂火秦明,沒羽箭張清,等等。
《水滸傳》讀書筆記(八)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陷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對大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後,對高逑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總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一個「義」字,包含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D. 中國古代建築空間賞析

詩意的居住和詩意的建築

海德格爾曾說過,人類在大地上詩意地居住。

詩意的居住離不開詩意的建築。詩意是一個美麗的令人遐想聯翩的詞彙,同時又是一個抽象的非常主觀的詞彙。因此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不同人的眼中心裡,詩意會有不同的標准和模式吧。

盡管如此,正所謂「道法自然」,詩意也直接源於自然——觸景生情,於是「詩緣情而綺麗」。因此,詩意的居住離不開大自然,而詩意的建築也應該是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這和建築物本身的工藝和造價是沒有關系的。

先說造價低廉工藝簡陋的詩意的建築及其相應的詩意的居住狀態。在歷史上,這多半是那些「千首詩輕萬戶侯」的「白衣卿相」文人騷客們所追求並實際使用的建築形式和親身體驗的居住狀態。

在中國歷史上的主流思想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都主張一種簡朴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大約和這些思想家們生活的時代有關——距離刀耕火種而民風淳樸、無法奢華也不事奢華的堯舜時代還不算太遠;大約也和這些人的生活閱歷及其社會地位有相當密切的關系——老子、莊子、墨子、孔子,雖然都貴為千秋偉人,但在當時當世卻都未曾享有達官顯貴的世俗地位以及因之而有的奢華經濟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於是後世讀書人在未「聞達於諸侯」之時,也就不會以簡朴的居住和生活為恥辱了——有先賢為楷模嘛。於是在「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理暗示下,安貧樂道,在簡單粗糙的物質條件下,創造了頗為引人入勝的詩意的建築和詩意的居住方式。

這種詩意的居住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條件,主觀上是熱愛自然的詩意之心,客觀上是不乏竹木花草的詩意環境。詩意在於發現,詩意更在於創造,而創造和發現都需要人的主觀努力,所以若無主觀詩意之心,天下便無所謂詩意之居住或詩意之建築可言。而外在的客觀環境,則可以成為詩意之心的具體寄託物或體現物。

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而作詩的「賦比興」手法說明,詩心與詩意並非獨立存在或憑空產生,一切都還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這種詩意環境對人的影響,有時甚至表達了人的品格氣質以至於可以壓倒生理上的欲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此種詩意居住首先由很多隱士或有歸隱之心的文人付諸實施並通過文字的威力傳播於社會留給歷史。他們所追求的是回歸自然以求得心靈的寧靜和歸依,對環境很注重而對其他建築細節則不甚在意。

六朝時代北周文學家庾信在其著名的〈小園賦〉里就率先表露了這種思想。其開篇就從人類原始的基本居住狀態說起:「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其所謂巢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辭掉堯帝禪讓的許由先生,因其「夏則居巢,冬則居穴,飢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故號巢父,他過的完全是一種純粹的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活。壺公則是〈神仙傳〉中的傳奇人物:「壺公常懸一壺空屋上,日入之後,公跳入壺中,人莫能見。」意謂有一容身之地可矣,「豈必連闥洞房」,「綠樨青瑣」?

接著庾信描述了他的建築設想——「余有數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他對房子本身要求不高,「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事實上也就近於後來辛棄疾所描寫的農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其對環境的設計卻是充滿詩情畫意的——
「榆柳兩三行,梨桃百餘樹。┅┅草樹混淆,枝枝相交。┅┅鳥多閑暇,花隨四時。┅┅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雲氣蔭於叢蓍,金精養於秋菊。┅┅落葉半床,狂花滿屋。┅┅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

在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那裡,最充分地體現了詩意居住的自然本質。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狀態令無數人為之傾倒。他居住的大環境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小環境則是「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一幅真正雞犬相聞的農業文明自然閑適的居住環境圖,而其建築就只不過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罷了。然而,「此中有真意」,卻每每令人「欲辨已忘言」。已足證這一基本原理:人心深處,皆有詩意;人宅相扶,天地交感;詩意建築,環境領先;詩意居住,歸依自然。

這正可以說明昔日美國著名建築大師賴特(WRIGHT)設計的「從地里長出來的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草原建築」為什麼能風靡歐美,而今日慘烈的房地產競爭中為什麼開發商們最後共同的王牌就都是環境營造。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12-22/281484.shtml

中國傳統建築
http://hi..com/zhouyingchi/blog/item/02610ecb3b11b6f853664fee.html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教材分析:本課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從理論上說明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主要特點;二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欣賞;三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欣賞。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成就及其特點有所了解,培養欣賞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本課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中國結構建築體系的介紹以及對背景故宮總體布局、主要建築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的運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色;二是通過課文圖版提供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典型實例,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重要特點。(2)難點:對建築藝術的欣賞,最好能實地參觀。僅憑課本提供的一些圖片,難以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
http://www.kejianhome.com/jiaoan/724/20061202159103.html

中國古代建築窗飾藝術賞析

中國古代建築窗飾形態豐富、色彩明麗、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華夏民族風格。古代的窗飾是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體,也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它與窗的使用功能相互適應、融合,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觀念中進化、發展,它的美學價值既體現在藝術形態中,也體現在社會文化上。本文通過對古代建築窗飾藝術構成的淺析,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窗飾藝術歷史畫卷,希望籍此加深人們對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認識和理解,並對從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人們有所啟發。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ZS200702012.htm

E.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與鑒賞

中國古建築因其具有鮮明的特徵而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築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建築為人們提供勞動、工作、生活、娛樂等的活動空間,這是它的物質功能;同時建築又是一種構築物、實體。因此產生了形象好看與否的問題,所以建築與繪畫雕塑一樣同屬造型藝術的一個種類,只是表現方式不同,建築不能表現出人物形象和具體的場景。中國古代建築如果與西方古代建築相比,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國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築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築造的金字塔和中國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寢建築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現在對建築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講求建築個體形象之高大、宏偉;而中國則講求建築群體形象之恢宏。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術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國古代建築採用木結構體系,它的優點在於木材在採集、運輸、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時。同時由於木結構採用的是榫卯介面即屬韌性連接,它能夠承受突然性的沖擊,所以木結構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結構屬鋼性連接,遇地震很多易毀壞。但木結構也有缺點即怕火、怕潮濕、怕小蟲的侵蝕,歷史上多少古建築被火燒毀,所以中國早期建築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結構建築那樣堅固耐久。中國古代工匠選擇了木結構,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創造出木結構的完整體系,並且對房屋從屋頂、梁架到門窗、台基都進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說將木材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

F. 中國古建築欣賞

<從中國文化特徵看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意念>
摘 要
通過對中國文化特徵與中國古典建築設計意念的對比,認為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個深受農耕意識影響並與宗法社會相和諧的完整系統;在設計意念上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作為原型。

建築但凡能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則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既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亡。因此,研究傳統建築,只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判別良莠,決定取捨。
一 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徵及其在建築設計意念中的反映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多可以歸納到「以耕作居於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的農業文明的范疇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於這樣一種經濟生活當中[1]。
這種農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無孔不入地左右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築,尤其是官式建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徵。
1 務實精神
農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特徵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農人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這種農人的務實之風也感染了文化人,於是「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便成為賢哲們一向倡導的精神。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中國人發展形成了實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純科學玄想的特徵。「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另一種表現在於對待宗教的態度上。自周秦以後2 000餘年,基本上沒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實用理性逐漸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1]。
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在建築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中國古典建築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不僅如此,有些看似裝飾物的構件,也有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為了解決立面構圖問題而發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於一種構造上的需要演化而來的。又如室內裝修的「徹上露明造」。為了避免屋頂構架的木材朽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們處在一個乾燥通風的環境之中。因此,很多時候不在室內另作天花,而是讓構造完全暴露出來,對各個構件作適當的裝飾處理,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
在中國古典建築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構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構造的情況下,加以有節制的裝飾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無謂添加。
其二是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
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2]。中國建築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論建築群多麼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於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審美方面,中國建築給人設定的路徑決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個個院落為中心對建築進行審視的。故而在建築設計中,匠師們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而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任其質朴平淡,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特徵。步移景異,則是以面為單位在變,而不是如西方的以體為單位進行。這種「二維」審美特點,是真切認識古建設計的一把鑰匙,可以糾正長期以來以西方審美觀點來判定中國建築的誤區[2]。
2 恆久變易觀念
農業社會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1]。這樣的環境便易於滋生永恆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治方式希望穩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
反觀建築,恆久觀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如以不變應萬變、世界在改變而我心以不變待之等心理。在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上,對一切的房屋、車、服、禮器等的製作都是採用一種靈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設計,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1]。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採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適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與恆久觀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也源遠流長,並形成「寓變易於保守之中」的特點。歷代革新,無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復古以變今」的思路[1]。這正是農耕經濟養育的中華文化在古與今、常與變的問題上的獨特表現。
建築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准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准化則滿足了這種恆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空間與序列的豐富多彩最終落實到平實而定型的標准化框架之中,成為一種得心應手的方式。
再深一層次,以不變應萬變之心理,在對待事物上,則須有深刻的反觀內省的能力,於是在中國對「參悟」情有獨鍾。注重感受、注重點撥與覺悟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古代建築的每一個層次。例如,中國建築不注重外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築序列尤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 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 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於建築物本身的注視。
建築以恆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建群體獨有的內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這一點實際是與「恆久意識」相通的,進而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並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所謂「君子訥訥於言」。
施之於建築,則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可以認為,君子之建築亦是「訥之於言」的。中國建築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裡面,放到最後面,而前面則只是朴質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徵決定了中國古建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築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徵與建築設計意念
中華民族以農業社會形態經歷了氏族制度解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血緣紐帶解體的不充分決定了後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特徵[1]。主要由血緣家族組合而成的農業鄉村最終形成了中國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脈相承的純正性以及長幼尊卑的秩序倫常,成為維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東西。「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成為一種沿襲久遠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宗法制度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的雙重功能。雖然歷經動亂,社會經濟形態、國家政權形式多有變遷,但構成中國社會基礎的始終是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性組織——家族。
「家」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是一致的,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具有「家國同構」的特徵。
在這樣一種社會特徵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開始的。家,是社會思考的基本單位。這一點,在建築上有著深刻的反映。
以家為起點的特徵,導致中國古代建築以「住宅」為發展原型的特徵。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明顯的特點表明一切建築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為住宅,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於商店也是「前店後居」、是商人的住宅。總之,似乎沒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築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2]。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間的含義是沒有分別的。最早的時候稱為「宮室」,後來叫作「居處」。居處就是生活起居,以至於包括一切戶內工作的地方。在這個總概念之下,似乎無須再作什麼房屋種類的詳細劃分。
三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套深受農耕意識影響、與宗法社會相諧調的體系,它在設計意念上是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為原型而不斷衍生的產物。
有此結論,則形成了一種古代建築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初步看法。隨著研究的廣泛和深入,希望能漸漸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建築遺存進行理解和取捨,從而確立評判傳統建築的一套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取其精華,為今所用。

G.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

環境選擇,藝術形象,構造功能,規劃布局

H.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建築是東方哲學和文化的載體,歷史悠久,成就輝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平面和外觀上也能給人生動而具體的美感,其獨特的風貌在世界建築史的畫卷閃現著璀璨的光華。北京大學教授俞同奎先生就認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宮殿、苑囿和名勝古跡是必須保留的古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屋頂形體很多,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飛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徵的大屋頂為典型代表,最能給人以直觀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在建築上的偉大創造。再加上對屋頂的優秀組合和藝術雕飾,宋朝以後又採用了玻璃瓦和彩色等,對屋頂加上了顏色和光澤,這就使得大屋頂更加光輝耀眼,美麗壯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建築在社會歷史進化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完善成熟並自成體系,成為獨有東方特色的一面旗幟。全面概括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對於我們深入把握和理解傳統建築文化的內涵,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建築具有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