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荊軻刺秦王的賞析

荊軻刺秦王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8 02:38:42

Ⅰ 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描寫賞析

易水訣別一段,描寫了高漸離的音樂,荊軻的歌詠,士卒的激動內表現,借這種庄容重又細微的筆觸烘托勇士將離去,並且一去不回的慷慨激昂悲壯豪邁的氣氛。音樂描寫是細節,作用是營造氣氛渲染情景。

這是一幅悲壯的畫面。送行者穿著白衣,戴著白帽,預示著這將是一場生離死別;悲涼的築聲,蕭蕭的寒風,送行人的哭泣落淚,更加重了畫面凄愴悲涼的氛圍。

正是在這種情境下,壯士荊軻唱出了千古傳誦的「易水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前句通過眼前之景,渲染了冷清、悲涼的氣氛,近似於白居易的「潯陽江頭夜送客,向送行者葉荻花秋瑟瑟」,後句是荊軻明志,向送行者表示自己義無返顧的豪情壯志。



(1)荊軻刺秦王的賞析擴展閱讀: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Ⅱ 燭之武退秦師 荊軻刺秦王 鴻門宴

你這個提問是要解釋實詞虛詞的意思,給課文劃分停頓並鑒賞句子的意思么?
實詞就是有實際意義的詞,比如《燭》中「夜綴而出」的 夜 就是實詞,而沒有實際意義,就是虛詞。

斷句就是給一個句子劃分停頓。。。。。。

Ⅲ 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描寫賞析

易水訣別一段,描寫了高漸離的音樂,荊軻的歌詠,士卒的激動表現,借這種莊重又細微專的筆觸烘托勇士屬將離去,並且一去不回的慷慨激昂悲壯豪邁的氣氛。音樂描寫是細節,作用是營造氣氛渲染情景。

這是一幅悲壯的畫面。送行者穿著白衣,戴著白帽,預示著這將是一場生離死別;悲涼的築聲,蕭蕭的寒風,送行人的哭泣落淚,更加重了畫面凄愴悲涼的氛圍。

正是在這種情境下,壯士荊軻唱出了千古傳誦的「易水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前句通過眼前之景,渲染了冷清、悲涼的氣氛,近似於白居易的「潯陽江頭夜送客,向送行者葉荻花秋瑟瑟」,後句是荊軻明志,向送行者表示自己義無返顧的豪情壯志。



(3)荊軻刺秦王的賞析擴展閱讀: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Ⅳ 賞析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的那一段!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版,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權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Ⅳ 作文:賞析《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的一段(800字以上)

會提供符合你共同繁榮和挺煩人

Ⅵ 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的賞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乃永垂於千古。在詩里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里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也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右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窨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里說:「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里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麼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麼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凈,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並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於每一個人們。「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里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於荊軻,也屬於一切的人們。

Ⅶ 荊軻刺秦王荊軻人物形象分析(500字)被選為答案的懸賞15分!!!!!!!!!!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見義勇為,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千載以下,還令人感到版凜然而有生氣。行刺秦王權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千秋萬載令人感奮。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准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於心計,善於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拚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為了塑造荊軻的形象,文章通過易水送別時的慷慨悲歌的場面,行刺時的短兵相接的驚心動魄的情景,不僅富有戲劇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作者是懷著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荊軻豪爽不羈,見義勇為,不惜犧牲這一人物形象的。通過「行刺」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兩立的尖銳矛盾。

Ⅷ 荊軻刺秦王賞析

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歷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

歷史事實已表明了,荊軻無疑是失敗者,而荊軻的失敗,也是燕國太子丹的失敗,當然也是燕國的失敗。如果荊軻刺秦成功,秦國統一六國的理想十有八九不會成功,因為秦王政之後,繼位者秦二世毫無政治才乾和雄心大志,其他六國君主也無有人可以替代他。那麼戰國的歷史還會延長若干年,中國的歷史變局和走向也許又是一種方式。因此,燕太子丹的謀劃在一定的歷史程度上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然而結果是個敗局,歷史就按已形成的規跡發展下來。

戰國時期是社會上任俠最盛的時期,俠士們並無什麼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也沒有被現代人拔高的什麼國家、民族、自由、正義至上的信念,他們只有知恩必報的俠義情懷和行為。他們不惜個人的生命而重視名節,講究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是他們的行為准則。因此荊軻才明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而義無反顧的赴秦踐諾,才在刺秦王之際不瞬間殺死秦王而坐失時機釀成滅國大禍。那麼為什麼歷代文史家們都對荊軻一片贊譽之詞呢?這源於人們對秦王的偏見,漢是取代秦的朝代,其書史必定要極力貶低秦始皇,才能表明本朝的聖明,所以自漢司馬遷《史記》始,中國史書都有沿著這一貶秦的思想,進而影響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詠。那麼荊軻的行為正好符合這一思想,荊軻自然就成會一名功敗垂成的英雄。

其實從燕太子丹的決策開始就已決定了這次刺秦會是一大敗局。其一他並未對荊軻進行過考察,僅憑田光一言就對荊軻深信不疑;其二他對荊軻的言聽計從,並沒有深思熟慮的精心策劃,獻樊將軍之頭和燕地地圖以取秦王的相信,未免太幼稚了,萬一秦王不予接見豈不前功盡棄? 其三,以一國之安危系於刺客一人之身而不作任何軍事上的准備,更不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所為。因此,荊軻刺秦王在政治決策上顯然是很幼稚的敗筆。荊軻在歷史上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義形象,但卻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與最初燕太子丹想阻止秦國攻燕,甚至想挾持秦王歸還被佔領土的目的背道而馳。
荊軻刺秦的事件中給後世的啟發是,涉及國家大事不能委託於俠客或刺客,他們不但無法完成如此重任,反而會誤了國家大事,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故自漢代以後,俠客這一職業就再也不受朝廷重視了。

Ⅸ 荊軻刺秦王人物分析 太子丹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 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 這件事並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並不在於為太子丹報私怨,而在於他站在斗爭的最前 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 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於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當然這當中也 流露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因素這既是荊軻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從荊 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借個人的拼殺來 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反映了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

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見義勇為,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千載以下,還令人感到凜然而有生氣。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千秋萬載令人感奮。

秦王,貪婪,專橫,凶暴,但又外強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國家,長平之戰,坑趙降卒四十萬人。秦王在東方諸國人民的眼中是一個極大的暴君。樊將軍的「父母宗族,皆為戮沒」,還以「金千斤,邑萬家」懸賞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圖,立即「大喜」,多麼貪婪。當荊軻逐時,秦王狼狽不堪,威嚴掃地。斬了荊軻,還「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國弱小無力抵禦秦國的侵略而坐待滅亡,急起奮發,圖謀保衛國家。孤注一擲,誠不得已也。但急於求成,「始速禍焉」。欲速則不達。

樊於期,身為秦將,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為戮沒」,逃亡燕國。他對秦國之恨,是刻骨銘心的。但是為了報仇,能不能獻出自己的頭,這確是一個考驗。樊將軍為解燕國之患,為報自己之仇,毅然決然自刎。不失為一個反抗強暴的英雄。

高漸離,是荊軻的朋友。易水送別時,他只是「擊築」。從他擊築的情調,可以看出他是相當激奮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五年後,前二二二年,燕國為秦所滅。秦兼並天下之後,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荊軻的客人。高漸離逃到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給人家做傭工。一天聽到堂上客人擊築,他在旁批評,主人命他擊築,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後,命人用馬糞熏瞎他的眼睛,教他擊築給秦始皇聽。高漸離把鉛放在築里,舉築擊秦始皇,替燕國報仇,沒有打中,被殺。這都反映了六國人民反抗強暴的要求。

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但畢竟是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所以「至陛下」,「色變振恐」。這是一個少年的性格特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