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伊犁河賞析

伊犁河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7 15:45:17

⑴ 塞下曲 其四 常建,求賞析

塞下曲四首
【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其二】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
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其三】
龍斗雌雄勢已分,山崩鬼哭恨將軍。
黃河直北千餘里,冤氣蒼茫成黑雲。
【其四】
因嫁單於怨在邊,蛾眉萬古葬胡天。
漢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無草木煙。

2
邊塞詩大多以詞情慷慨、奇麗的邊塞風光、豪情報國的忠貞或深沉的鄉愁為特點。常建的這《塞下曲四首》卻獨辟蹊徑。這里選擇其中的第一首詩進行賞析。
這第一首詩既未渲染軍威聲勢,也不慨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自古以來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系,就陰晴不定,時有弛張。詩人卻著力對團結友好的關系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驅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臣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下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暗示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表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往使不絕。武帝為了安撫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後。自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傳為千古佳話。詩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以少括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敘。三、四句順勢騰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就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烽煙不絕的兵家要塞,如今卻充滿和平寧靜的氣氛。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寫法,於無字處寓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尢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響徹入雲的和平的頌歌。「兵氣」,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緊「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切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寫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黷武政策而發的。[1]
【其二】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解釋:詩中呈現沙場日暮,骷髏灰飛,陰風地動,一片凄楚。詩人來到長城塞上,北方陰風強吹,陣陣襲來,氣候不佳,空見塞外的昭君祠,客死塞外盡望鄉,長城線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涼的景象,一陣風沙吹來,灰飛煙滅,可憐塞上戰死的無名英雄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
昭君是歷史上為和平、為忠愛國家而犧牲自我的女子,詩歌中許多寫其哀怨的故事,也寫其和親出塞時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異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著塞外戊守的長城卒,一同悲歌。

⑵ 伊犁河的月夜表達了什麼

伊犁河的月夜這首歌曲用優美的語調描繪了伊犁河夜晚點美景,表達了草原兒女熱愛家鄉,贊美家鄉的自豪之情。

伊犁河的月夜 歌手:楊洪 歌曲:民族歌曲 歌詞:楊洪

伊犁河岸旁,長滿小白楊明月林中照,

樹葉沙沙響,冬不拉的琴弦凝深情,

遠處的氈房燈火亮,睞...............

冬不拉的琴弦凝深情,

遠處的氈房燈火亮夜鶯枝頭唱,

晚風送花香清脆馬蹄聲,漸漸去遠方,

伊犁河的月夜多美好,草原的兒女愛家鄉,

睞...............

伊犁河的月夜多美好,草原的兒女愛家鄉,

睞...............

伊犁河的月夜多美好,草原兒女愛家鄉,


(2)伊犁河賞析擴展閱讀:

伊犁河流域先秦為塞種游牧地,漢為烏孫地,受轄於西域都護府。

中國史書對伊犁河記述甚早,《漢書·陳湯傳》作伊列水;《唐書·突厥傳》作伊麗水;元為察合台汗封地,《元史》及耶律楚材《西遊錄》均作亦刺河;據《西域同文志》稱,「准語伊犁即伊勒,光明顯達之謂」

伊犁河是亞洲中部內陸河,跨越中國和哈薩克的國際河流。

伊犁河的主源特克斯河發源於天山汗騰格里峰北側,向東流經中國新疆的昭蘇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與右岸支流鞏乃斯河匯合後稱伊犁河,西流至霍爾果斯河進入哈薩克境內,流經峽谷、沙漠地區,注入中亞的巴爾喀什湖。

從河源至入湖口,全長1236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河長442公里,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

⑶ 塞下曲 李白 賞析

賞析

現存李白詩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的。其中第四首寫思婦懷念遠行的徵人,當屬閨怨之類。另外五首都表述詩人「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的慷慨從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氣充溢,為盛唐邊塞詩中的奇葩之一。這首詩是組詩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沈德潛評論《塞下曲》前四句說:「四語直下,從前未具此格。」又說:「一氣直下,不就羈縛。」詩為五律,依慣例當於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尾聯「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注釋

[1]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

【作者】李勤印

來源:中國文學網

⑷ 求常建《塞下曲》賞析

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1)烏孫:西域少數民族。據說曾與漢和親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辟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系,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干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後。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涌雲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於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雲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症之方!

⑸ 敕勒歌古詩的作者

敕勒川
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全詩回寥寥二十餘字,展現出我國答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1]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⑹ 塞下曲 常建

你在網路上搜一下。資料很詳細的。

⑺ 欣賞過哪些花海

有幸去了一趟雲南省的麗江,欣賞了格桑花花海,「格桑」在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故而也叫做幸福花。它的花季很長,八九月份觀賞為最佳。

⑻ 急需<聞英寇雲南俄寇伊犁感憤所作>梁啟超詩詞鑒賞

涕淚已消殘臘盡,入春所得是驚心。
天傾已壓將非夢,雅廢夷侵不自今。
安息葡萄柯葉悴,夜郎蒟醬信音沈。
好風不度關山路,奈此中原萬裏陰。

涕淚哭殘,殘臘已盡,入春所聞,事事驚心。
天宇傾覆已不是妄想夢囈。中國雅正淪廢、外夷侵擾,由來已久。
安息故地葡萄枝葉乾枯,生機不再。西南蒟醬不復進貢,音信渺茫。
關山路途苦無好風度越,怎奈何這中原上空的萬里陰雲呢?

⑼ 同為邊塞詩,這兩首詩在內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鄉,烏孫②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蘇佑
將軍營外月輪高,獵獵西風吹戰袍.
觱篥③無聲河漢轉,露華霜氣滿弓刀.
【注】①玉帛:指烏孫使者朝覲漢武帝時攜帶的禮品.②烏孫:漢朝時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
(1)同為邊塞詩,這兩首詩在內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第二首詩的前兩句寫景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說出一種並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5. 【古詩賞析】(7分)
(1)常詩寫了邊塞無征戰(和平、安寧、無戰事)的景象,抒發了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或贊美化干戈為玉帛)之情;蘇詩寫了將士寒夜戍邊的場景,表達了對戍邊將士不畏艱苦,保家衛國(戍邊衛國)的精神的贊揚.
[4分.其中內容與情感各1分.兩點4分.]
(2)示例一:動靜結合.明月高懸,清輝灑邊關,此為靜.西風勁吹,戰袍隨風拂起,此為動.二相結合,再現邊地曠遠,戍邊將士風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於景.塞外明月懸,突顯塞外風光的壯闊 .寒夜西風吹,戰袍獵獵作響,則是再現戍邊將士的生活艱辛.更傳達出詩人對戍邊生活的復雜心態.既有欽佩贊嘆之情,亦有同情慨嘆之感.
示例三:視聽結合.月灑清輝遍軍營,風吹戰袍獵獵聲.一視一聽,形象再現邊關特有的自然風光、軍營情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