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歲賞析
❶ 半城煙沙 歌詞鑒賞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啊哈哈~~~
幫你找些資料吧
1. 悲余:余 ,剩下,悲回余 意思是悲傷之答余剩下的。
2 窗間月夕夕成玦:化用納蘭詞《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夕如環,夕夕長如玦! 但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奈鍾情容易絕, 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 唱罷秋墳愁未歇。 春叢認取雙棲蝶。
意思是說:最可憐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只有一夜月圓,每一夜都是缺的。(一昔即是一夜,玦即是古時人佩戴半環形的玉。)納蘭如此善感,難怪少時愁無可解又說不出的時候,看看納蘭詞,便愁得十分哀怨美麗了。
3 兵臨池下:池下即城下,池指護城河。
4 一將成 萬骨枯:化用唐代曹松《己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5 歸田卸甲:隱退。
6 轉世燕還故榻:斷句如下 轉世/燕/還/故榻,還,回來。相似的句子有「舊時王謝堂前燕」,轉世燕,燕子年年都要回來,故榻,舊時的床。
7 有些情/入苦難回/綿 有些仇/心藏/卻/無言,可以這么斷句
還有歌詞中、
轉世燕還故榻 為你銜來二月的花 只盼歸田卸甲 還能捧回你沏的茶
有情是肯定的
❷ 已亥雜詩 賞析
已亥雜詩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回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答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❸ 已亥雜詩的全文意思,要解釋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於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❹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賞析
賞析: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鈞,令人感動,成為警世名句,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以「一」與「萬」,「成」與「枯」的對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表達了作者感嘆戰爭無情,並諷刺一些功成名就,黷武好戰的將軍。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思是: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該句話出自《己亥歲》。
原文:
《己亥歲》
作者:曹松
朝代:唐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
(4)己亥歲賞析擴展閱讀:
《己亥歲》全詩概況地寫出了戰爭對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來封建戰爭的實質,寫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己亥歲》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
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後兩句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作者簡介:
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桐城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復元年才以71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秘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征詩集》3卷。《全唐詩》錄其詩140首。
❺ 邊塞詩常表達的情感
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
1、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版國家的豪情壯志;
2、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
3、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權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
4、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
5、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
(5)己亥歲賞析擴展閱讀
唐代邊塞詩代表詩人王維的詩表現了邊塞詩的特點
王維作品中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
《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
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後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於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
❻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7分)己亥歲感事 (唐)曹松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①。任君莫話
小題1: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人民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戰亂圖專景。(3分)屬 小題1:最後一句,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1分)以「一」與「萬」 「榮」(成)與「枯」的對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1分)表達了作者感嘆戰爭無情,並諷刺一些功成名就,黷武好戰的將軍。(1分) ❼ 隴西行 己亥歲 鑒賞
隴西行後兩句描寫了戰士戰死沙場而家人不知還在夢里相會的場景。表現戰爭的殘酷。 ❽ 已亥歲感事的賞析 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像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❾ 跪求關於戰爭的詩詞及賞析 1、戰城南 兩漢:佚名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譯文 城南城北都有戰事,有許多人戰死在野外,屍體不埋葬烏鴉來啄食。 請為我對烏鴉說:「在吃我們外鄉的戰士之前請為我們悲鳴幾聲! 戰死在野外沒人會為我們埋葬,這些屍體哪能從你們口中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著,茂密的蒲葦草顯得更加蔥郁。 善戰的駿馬都在戰斗中犧牲,只有劣馬還在戰場上徘徊哀鳴。 在橋樑上築直了營壘工事,那南北兩岸的人民將如何交往? 無人收獲莊稼你們吃什麼?就是想成為忠臣保衛國家都無法實現啊! 懷念那些忠誠衛國的好戰士,那些忠良將士實在令人懷念: 天剛亮他們就忙著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卻未能一同回來。 賞析 戰爭不僅駐把無數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而且破壞了整個社會生產,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詩人抒發了對死難士卒的哀悼之情。全詩充滿了濃重的悲劇氣氛,但詩中運用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歌辭中死人居然說話了,這就是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例證。 2、從軍行 南北朝:盧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 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 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 白雲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譯文 北方邊塞的戰火已照在秦漢離宮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廣那樣的飛將軍兵出長安再出祁連山關隘。 執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劍的士兵都是征來的良家子弟,跨白馬執金韁的都是俠義少年。 凌晨起就在邊塞之地擺下「偃月」之陣,夜幕臨近時便以「魚麗」之陣戰勝驅除匈奴的左賢之官。 歷戰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狀如李廣以石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無窮的故事,山嶺上則是漢將霍去病勝敵後繳械敵方祭天用具的的美傳。 戰事綿綿似天涯般沒有窮盡,戰場距薊門(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遙。 早上見到的是馬嶺關上的滾滾黃沙,晚上看見的是匈奴王庭處的兵陣如雲。 (徵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樹已長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戰的親人仍未回還。 心如飄雪隨夫遠至於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雲飛懸到內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萬里之遙的關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獨自應對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別離後的時光飛逝似流水使人有斷腸之痛,那塞外的苦戰和寒冷連戰馬之骨都屢屢受傷。 塞外的節氣與物候與內地大不相同,冬秋長而春季短。 蕭蕭長風尚可伴河而渡,南歸之雁也可依時不斷的逝向天邊。 從軍而去,直到離皇城萬里去遠征。想那漢宣帝渭橋見匈奴單於而和好罷戰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戰不能的將軍們還將何處尋求征戰以邀功名呢? 賞析 詩的前半部著重塑造了飛將軍李廣的形象,以李廣來代指當時的征戰將士,採取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寫法,既是贊揚漢代名將李廣的業績,又是當時征戰將士生活的寫照。把歷史和現實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無窮已」開始,寫將士和他們妻子的兩地相思。「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可說是全詩的總結,龍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龍庭」在詩中指出征之遠。「單於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意思是說匈奴已投降了,將軍再到哪裡去建功立業呢?言外之意是:邊塞的將士總該回來了吧! 在《從軍行》中,既寫將士的英勇出征,又寫了思婦閨怨,既有「長安飛將出祁連」「白馬金羈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的清麗、哀怨,南北的風格在盧思道的《從軍行》里得到了較和諧的統一。 3、戰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譯文 去年在桑乾源打仗,今年轉戰蔥河河畔。 曾經在條支海中洗過兵器上的污穢,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過疲憊的戰馬。 這些年不斷地萬里賓士南征北戰,使我三軍將士皆老於疆場。 要知道匈奴是以殺戮為職業的,就像我們種莊稼一樣。在他們領域中的曠野里,自古以來就只能見到白骨和黃沙。 秦朝的築城備胡之處,漢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燒。 從古至今,邊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戰沒完沒了。 戰土在野戰的格鬥中而死,敗馬在疆場上向天低徊悲鳴。 烏鴉叼著死人的腸子,飛到枯樹枝上啄食。 士卒的鮮血塗紅了野草,將軍們在戰爭中也是空無所獲。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聖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它的。 賞析 這首詩是抨擊封建統治者窮兵黷武的。這是一首敘事詩,卻帶有濃厚的抒情性,事與情交織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兩句感嘆語作結,每一段是敘事的一個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個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諧,使全詩具有鮮明的節奏感,有「一唱三嘆」之妙。 4、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天邊的雲霞將夜空凝結成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賞析 前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凄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後,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5、燕歌行 唐代: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常輕敵 一作:恆輕敵)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飄颻 一作:飄飄)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於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拚鬥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雲,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庄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