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默寫逍遙游
- 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的脊背很寬很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 2.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在飛行時翅膀的樣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 3.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 4.《逍遙游》中描鵬鳥要飛到南海時的飛翔狀態的句子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 5.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 6.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 7.講舟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
- 8.草芥可以在低窪的地方浮起(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
- 9.水太淺杯子便被粘住了(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 10.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 1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可以背負起青天而沒有誰能阻止它(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
- 12.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准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 13.到郊外所做的准備(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 14.到百里之外,頭天夜裡准備糧食(適百里者,宿舂糧。)
- 15.到千里之外,提前三個月准備糧食(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 16.文中用朝菌、蟪蛄、冥靈和大椿的例子為了論證的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17.冥靈的長壽體現在哪(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 18.大椿的長壽體現在哪:(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 19. 《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 20.鵬鳥的脊背如泰山,翅膀如垂在天邊的雲(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
- 21.體現斥鴳見識短淺的句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 22.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 23.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
- 24.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 25.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
- 26.宋榮子能夠分清自我與外界的區別,辨清榮譽與恥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 27.宋榮子對於世俗並沒有急切追求的樣子(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
- 28.列子對榮華富貴的態度(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 29.要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必須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
- 30.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31.要達到逍遙游的真正境界,必須追求忘我和不求有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 32.要達到逍遙的真正境界,必須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❷ 逍遙游名句默寫高考
1.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中表明大鵬如果沒有風的強大力量,便無法展翅高飛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憑外物的實例,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鴳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6.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並列舉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文中寫看淡世間榮辱,不會因外界的評價而改變的語句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文中用來表現宋榮子不因外界的贊譽和非難而動搖的心志或不受外界褒貶影響的精神狀態的兩句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游》中用「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兩句強調對於自己所認定的就要堅持,不理會世人的稱譽或非難。)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准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❸ 名句默寫逍遙游最常看到的哪幾句
1、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譯: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2、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後才開始朝南飛。
3、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譯: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准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
4、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譯: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隻小鳥一樣。
(3)名句默寫逍遙游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筆變化多端,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所宣揚的主張是清靜無為、以養天年。他對於世間的大小、貴賤、壽夭、是非、得失、榮辱等的解釋是相對主義的。他對待社會和人生的思想態度,無論是消極的還是富有啟發性的,對後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厭惡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種妄想逃避現實,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無論在當時或現在,都是—種消極的、不可能實現的絕對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莊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❹ 逍遙游的名句默寫
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的脊背很寬很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在飛行時翅膀的樣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3.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並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4.《逍遙游》中描鵬鳥要飛到南海時的飛翔狀態的句子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5.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6.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並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7.講舟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
8.草芥可以在低窪的地方浮起(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
9.水太淺杯子便被粘住了(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10.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11.用誇張的手法寫鵬鳥可以背負起青天而沒有誰能阻止它(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
12.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准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13.到郊外所做的准備(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14.到百里之外,頭天夜裡准備糧食(適百里者,宿舂糧。)
15.到千里之外,提前三個月准備糧食(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16.文中用朝菌、蟪蛄、冥靈和大椿的例子為了論證的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17.冥靈的長壽體現在哪(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18.大椿的長壽體現在哪:(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19. 《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20.鵬鳥的脊背如泰山,翅膀如垂在天邊的雲(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
21.體現斥鴳見識短淺的句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22.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23.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
24.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並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25.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
26.宋榮子能夠分清自我與外界的區別,辨清榮譽與恥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27.宋榮子對於世俗並沒有急切追求的樣子(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
28.列子對榮華富貴的態度(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29.要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必須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
30.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31.要達到逍遙游的真正境界,必須追求忘我和不求有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32.要達到逍遙的真正境界,必須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無功,聖人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