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孟子名句賞析及感悟

孟子名句賞析及感悟

發布時間: 2021-01-07 12:00:19

① 孟子的名言有哪些,談談感受和啟迪

食色,性也。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食:食慾。色:性慾。本句大意是:食慾和性慾,這是人的本性。食慾和性慾,是人的生理需求,誰也不可避免,所以說是人的本性。雖然有時人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業追求,可以從意志上壓抑和控制食慾和性慾,但這並不說明人本身沒有這種需求。我們可以用這兩句闡述食慾和性慾是人的本性,還可以用來引申說明社會應該創造條件,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地滿足人的這種本性要求,還可以用來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堅強,能夠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這種本性的需求。
國人皆曰可殺。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於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居移氣,養移體。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這兩句天意是:所處的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度,所受的奉養可「改變人的體質。作者認為:安居可以改變人奮斗不息的氣質,使人變得懶惰,安於現狀,不求上進。養尊處優更會使人變得嬌貴,經不起風攻雨淋。因而人應不斷地奮斗,有所追求,這樣才能精力旺盛,自強不息。這兩句說明優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人們應當善於利用優越條件,而克服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② 對荀子、孟子名句中的某一句的感受和體會

天道觀: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 (《荀子•天論》)。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荀子•天論》)。從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規律性出發,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觀點,「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在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發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頒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天論》)。荀子的這一系列富於唯物論性質的思想,在先秦諸子關於天道觀的爭辯中,獨樹一幟,它高揚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2、認識論: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過人的形體機能而進行。認識的過程是通過「天官」(感官)接觸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維器官)進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體相結合。「心」(思維)是認識的重要階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認為,認識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為蔽,惡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須「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之謂虛」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虛壹而靜」,也就可以達到「大清明」。在「知」與「行」的關繫上,荀子以為「行」高於「知」,「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在「名」與「實」的關繫上,荀子強調「實」是「名」的客觀基礎,提出了「制名以指實」 (《荀子•正名》)的觀點。

3、人性論:在人性論方面,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朴的一種自然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荀子•性惡》),表現為「鎧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荀子•性惡》),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荀子•性惡》)。而人性的「善」則是後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善」是後天環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 (《荀子•性惡》)。先天賦予的「性」和後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性」和「偽」是對立統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 (《荀子•禮論》)。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別,但就通過所謂的「聖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其性惡思想也被後人認為是其法家思想趨向的萌芽.
4、禮論:「禮」的思想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荀子提出, 「禮」是「先王」為了調節人們的慾望、避免戰亂而制定出來的「度量分界」,「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禮」的內容雖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師旅」等等,實質不外乎「養」(「養人之欲」)和「制」(「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強調,「禮」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准和治國的根本,即「人道之極」,同時也是至高無上、永恆存在的最高原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 (《荀子•禮論》)

5、教育觀:荀子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功能,這實際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觀及「化性起偽」人性論的邏輯延伸。他認為,學習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學不能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荀子•勸學》)。教育決定了人後天的成長,「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勸學》)。他指出,知識和德性修養是通過積累而成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荀子•勸學》)。荀子認為學無止境、後來者居上,「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並強調「學」的目的就在於「為」,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荀子•勸學》)。

1、仁者無敵 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閱讀感想:讀孟子的東西,的確可以發現很多真理,但總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那就是太政治化了,處處都和政治靠邊。我們來看看他說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什麼「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等等,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後卻要落腳在「天下可運於掌」上。最終,這些思想被統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種「殺人武器」。我真的很痛心,這不是孟子的錯,孟子的出發點的確是「為民」,可是,他「為民的方式」卻處處和統治者相扣,這點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去理解生命本質,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也是在恢復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獨儒家,處處強調政治,強調「道之運用」。從「仁者無敵」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無敵」掛鉤呢?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覺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當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時候,我還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眾生,我絕不會去和人「敵對」,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難怪外國人不太喜歡中國的「孔子學院」呢,這也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的東西並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譯文:尊敬自己家裡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裡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一天下就像在手心裡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閱讀感想:撇開後面的「天下可運於掌」這句畫蛇添足之語不談,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我應該給孟子打上滿分了(可惜的是後面那句,所以,按照整體來講,我只能給孟子打八十五分),從這一句裡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質。什麼是「孝順」?現代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點錢給父母一點點物質就是孝了,差得遠呢,現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孝是有層次的: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三個層次可以說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做到了哪一層孝呢?我們把父母之身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心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志養好了嗎?我為什麼會從孟子說的這句話中想到孝呢?這正是因為我從這句話裡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養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們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這一志向,我們就要沿著他們的道路去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啊!看看現代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別說孟子說的這大孝,很多人連小孝都沒有做到呢?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辦法來解決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有這個智慧嗎?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進醫院,渾身插滿管子,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智慧不夠,而讓父母在無形之中受苦,這真是大不孝啊! 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能知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長短。 閱讀感想:凡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孟子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對「生命的體驗」,其實,生命說白了就是體驗的過程,怎麼體驗呢?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融化進生命的海洋,我們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濤洶涌。我喜歡孟子說的這樣的話,非常純粹,非常簡單,也非常深刻,裡面沒有涉及到一點點政治味道。現在人大概是因為生活太好的緣故,都已經完全忘記了「體驗」,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觀察生命」,遇到一點點不好的事情時,就怨天尤人;當遇到一點點好事情時,又狂喜不已。我們的心總不能平靜,心不能靜就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現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開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並忘掉了其實生命的主角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我經常說現代活得沒有心了,在他們眼裡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質,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不會幸福,就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了。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快樂,與別人一齊欣賞音樂快樂,哪種更快樂一些呢? 閱讀感想:這是孟子問齊宣王的話。孟子認為,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統一天下。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當然,單就這句話的本身來說也是非常智慧的,因為這句話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從佛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布施。現代人已經弄不清楚財富的真正含義了,很多人以為抓住了「有形的物質」就叫財富,其實不是的,那隻是「灰燼」而已,是虛假的相。真正的財富是心靈的財富,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是誰也拿不走的。我們要和人分享的是什麼?是心靈財富,因為這種財富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能讓生命回歸。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樂,當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質以後,我才發現,分享不但能給人帶來幸福,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現代絕大多數人都很自私,這種自私是極端病態的,即使我們擁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擁有幸福。

③ 孟子的名言警句及理由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內下可運於掌。——孟容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④ 孟子的名言賞析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讀解賞析
學生公都子更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問題來和孟子進行討論,除了告子的觀點外,還另外舉出了兩種觀點,且有理有據,說服力較強。這一次孟子沒有以詰難或推謬的方式進行辯論,而是正面闡述了自己關於人性本善的看法。說是闡述,其實也是重申,因為其主要內客,即關於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們與仁、義、禮、智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在《公孫丑上》里已經提出並闡述過了。只不過在那裡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 探討「四心」與「仁政」之間的關系,具有政治心理學的色彩。而這里則是純從人性探討的角度出發,回答學生關於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問題。
其實,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還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惡,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問題。即便是哲學思想進步發展到今天,對於這個古老的話題,學者們往往也莫衷一是,各執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確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在這里進一步提出了「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問題。按照孟子的看法,不僅人性本善,人性本來有「四心」,就連仁義禮智這四種品質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過平時我們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發現仁義禮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生資質。這使人想到他在《公孫丑上》裡面所說的,人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腳四肢已長在我們的身上一樣,由於太自然,太習慣了,反倒使我們渾然不知,意識不到了。如果有一個人突然對我們說:『我發現手腳就長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認為他是個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對我們說:「我發現仁義禮智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我們認為他是白痴還是認為他發現了「新大陸」呢?
古往今來,東南西北,多少人在尋求仁義禮智、世間公道,卻原來都是背著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們猛擊一掌說: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嗎?於是我們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尋求仁義禮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養,使之茁壯成長。
拋開抽象的哲學論爭不說,孟子的「性善論」思想是不是有它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意義呢?

⑤ 有關孟子的名言的感悟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意是奴隸。後世社會與經濟得到了發展,生活內容豐富起來,孟子把人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4]勞力者就是前面所說的民,但是這里的民指的是勞力者,也被孟子稱為黎民、百姓和丘民。對於這樣的勞力者,孟子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 (一)首先是「與民同之」的思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從物質需求到精神追求,孟子都強調百姓的意願,君主可以從民眾角度出發與民同之,這不同於孔子所說的君民關系。孟子雖然不否認君主的政治主體的地位,但是他要求君主所行符合民眾的意志,國家不是君主的私有財產,不能只貪圖個人享受,國家應是與百姓共同擁有,與勞苦大眾共同享有。 (二)既然國家並不是君主的私有財產,那麼君主在制定與實施國家政策之時就要徵求百姓的想法,民意在決策中應佔有重要地位。「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6]選用賢才和罷免不才之人,君主需要謹慎處理,在左右侍臣、諸大夫、國人的意見中,不可聽他們的一面之詞,而國人曰可,然後考察確實如此,然後任用之。民本思想進一步得到了加深。 來源:錦綉·下旬刊

⑥ 選孔子孟子的名言各一句,並寫出你的感悟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表現出孔內子自覺修養容,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

⑦ 孟子經典語錄30句譯文及賞析

1.人皆可以為堯舜關於愛情。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6.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裡。

7.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1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文: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1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1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14.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5.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對一個國家來說)百姓的地位最尊貴,國家其次,君主的地位應比百姓,國家輕。

17.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⑧ 孟子名言和感想

孟子的名言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⑨ 有哪些關於孟子的名言和感想

1、仁者無敵

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閱讀感想:讀孟子的東西,的確可以發現很多真理,但總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那就是太政治化了,處處都和政治靠邊。我們來看看他說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什麼「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等等,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後卻要落腳在「天下可運於掌」上。最終,這些思想被統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種「殺人武器」。我真的很痛心,這不是孟子的錯,孟子的出發點的確是「為民」,可是,他「為民的方式」卻處處和統治者相扣,這點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去理解生命本質,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也是在恢復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獨儒家,處處強調政治,強調「道之運用」。從「仁者無敵」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無敵」掛鉤呢?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覺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當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時候,我還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眾生,我絕不會去和人「敵對」,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難怪外國人不太喜歡中國的「孔子學院」呢,這也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的東西並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譯文:尊敬自己家裡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裡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一天下就像在手心裡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閱讀感想:撇開後面的「天下可運於掌」這句畫蛇添足之語不談,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我應該給孟子打上滿分了(可惜的是後面那句,所以,按照整體來講,我只能給孟子打八十五分),從這一句裡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質。什麼是「孝順」?現代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點錢給父母一點點物質就是孝了,差得遠呢,現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孝是有層次的: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三個層次可以說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做到了哪一層孝呢?我們把父母之身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心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志養好了嗎?我為什麼會從孟子說的這句話中想到孝呢?這正是因為我從這句話裡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養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們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這一志向,我們就要沿著他們的道路去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啊!看看現代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別說孟子說的這大孝,很多人連小孝都沒有做到呢?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辦法來解決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有這個智慧嗎?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進醫院,渾身插滿管子,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智慧不夠,而讓父母在無形之中受苦,這真是大不孝啊!

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能知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長短。

閱讀感想:凡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孟子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對「生命的體驗」,其實,生命說白了就是體驗的過程,怎麼體驗呢?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融化進生命的海洋,我們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濤洶涌。我喜歡孟子說的這樣的話,非常純粹,非常簡單,也非常深刻,裡面沒有涉及到一點點政治味道。現在人大概是因為生活太好的緣故,都已經完全忘記了「體驗」,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觀察生命」,遇到一點點不好的事情時,就怨天尤人;當遇到一點點好事情時,又狂喜不已。我們的心總不能平靜,心不能靜就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現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開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並忘掉了其實生命的主角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我經常說現代活得沒有心了,在他們眼裡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質,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不會幸福,就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了。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快樂,與別人一齊欣賞音樂快樂,哪種更快樂一些呢?

閱讀感想:這是孟子問齊宣王的話。孟子認為,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統一天下。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當然,單就這句話的本身來說也是非常智慧的,因為這句話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從佛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布施。現代人已經弄不清楚財富的真正含義了,很多人以為抓住了「有形的物質」就叫財富,其實不是的,那隻是「灰燼」而已,是虛假的相。真正的財富是心靈的財富,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是誰也拿不走的。我們要和人分享的是什麼?是心靈財富,因為這種財富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能讓生命回歸。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樂,當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質以後,我才發現,分享不但能給人帶來幸福,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現代絕大多數人都很自私,這種自私是極端病態的,即使我們擁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擁有幸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