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賞析
就是寫那些在田裡幹活的人幹活很賣力,不怕夏天炎熱,反而珍惜夏日的天長.「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❷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什麼意思
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原文: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
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樑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
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白居易說,勞作者的足下,蒸騰起暑天酷熱的土氣,他們的背上,被炎熱的天光灼燒著。力氣用盡了,也不知道熱。只是非常珍惜這夏日的白天比較長,可以勞作得久一些。
在農田裡幹活確實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夏天,下地幹活的農民們個個身體都是曬得黝黑黝黑的。所以一般農村的人家如果沒有兒子的,經常會去過繼一個來,倒不一定是要傳宗接代,實在是田裡的農活如果沒有一兩個青壯勞力,根本做不來。
本詩中,如此被土蒸日灼的勞力卻不知道熱?意思是,根本就不停下來休息,為了珍惜夏日的白天比較長。為何啊?白居易也不多說,你自己去想。
(2)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賞析擴展閱讀: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觀刈麥》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805年(唐憲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❸ 《觀刈麥》請從人物心理的角度賞析「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賞析】
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回,只是珍惜夏天晝答長能夠多干點活。這是對農家的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的描寫,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
對的,因為夏日炎熱,農民已經沒有力氣了,但是為了多得一點麥子,寧願天再長一些,自己再累一些。這是一種生存的矛盾的體現,因為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休息,作者用農民這種矛盾的違背常情的行為體現出了當時農民生活的艱難。
❹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什麼意思
意思: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出自:唐 白居易《觀刈麥》
原詩: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釋義: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裡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裡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隴:同「壟」,這里指農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里泛指麥地。荷:背負,肩擔。簞食:裝在簞笥里的飯食。餉田:給在田裡勞動的人送飯。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4)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賞析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詩人成就: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
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
❺ 賞析詩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妙處。
就是寫那些在田裡幹活的人幹活很賣力,不怕夏天炎熱,反而珍惜夏日的天長。「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❻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諺語嗎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回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答,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兩句的意思是:
(收割小麥的人們)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❼ 怎樣賞析「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足蒸暑土氣抄,背灼炎天光。力襲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大致意思是腳下被太陽炙烤的土地蒸騰出絲絲熱氣,後背暴露在太陽下被陽光灼燒。已經精疲力盡了卻還不知道炎熱,只是希望夏日的時間更長一些。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寫的是勞作的人的心理活動。雖然已經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勞作了很久,精疲力竭,但勞作的人還是不肯休息也不想休息。作者寫「不知熱」,但其實他們並非不知熱,而是熱極了也不敢休息,反而感謝夏日漫長,讓自己能夠多勞作一會兒,這樣才能夠負擔得起繁重的賦稅,讓自己的家庭吃飽穿暖。
❽ 賞析"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和「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前兩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黃土,背對烈陽,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版,體現權了收割的辛勞。
後兩句寫夏天天熱晝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體現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的感情烈度。
❾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什麼意思
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出處:唐代詩人白居易《觀刈麥》
原文: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但意思:只,僅,只是;不過,可是。)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農民很少有空閑的月份,到了五月人們就更忙了。夜裡刮著南風,覆蓋著田埂的麥子已經成熟發黃。婦女拎著竹簍里的糧食,孩子們拎著一壺水,互相跟著到田裡去送米,收割小麥的男人們都在南崗。他們的腳被地上的熱氣熏蒸了,太陽曬在他們的背上。
就像夏天太熱了,不值得珍惜。一個可憐的女人抱著孩子站在收割者旁邊。她正在撿麥穗,左臂上掛著一個破籃子。聽著她看著別人,所有人都為她感到難過。因為交了房租和稅,家裡的地都賣光了,只好撿些麥穗填飽肚子。
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9)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賞析擴展閱讀: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詩文賞析:
這首詩敘述清楚,結構自然,層次分明,合乎邏輯。在詩的開頭,首先說明了背景,說明五月是小麥收獲的旺季。然後女人領著孩子們到田裡去給割麥子的年輕人送去大米和水。
後來,描述了年輕農民在南崗麥田低頭割麥子。它們被腳下的熱氣熏蒸,背上被烈日烘烤。他們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在這里,農民辛勤勞作的景象得到了有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