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迅復仇賞析

魯迅復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7 02:21:33

① 魯迅「復仇」的含義是什麼

1、魯迅是傾來心於復仇源的:他認為,復仇者盡管失敗,但其生命的自我犧牲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

價值得多。即使如此,魯迅仍然以他犀利的懷疑的眼光,將復仇面對無物之陣必然的失敗、無

效、無意義揭示給人們看:任何時候他都要正視真相,絕不自欺欺人。


2、魯迅不願放棄復仇——在《野草》的《復仇》與《復仇之二》里,他進而鼓吹對「無物之

陣」復仇。他以「拒絕表演」報復那些無聊的「看客」,並且反過來「看」看客們的「無聊」,「以死人的眼

光」,賞鑒他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而沉浸於「復仇」的「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3、對「復仇」主題的開掘與思考就不會因魯迅而結束。以後的中國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復仇

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超出了歷史的限度,將復仇、犧牲無限的美化,詩化,也會造成災難性

的後果。——當然,這都是「後話」,是應該由作為後來者的我們來繼續探討的

② 急求:魯迅 復仇 賞析

看魯迅的文章總有一種刺痛的感覺,就像一把刀,刺進身體,死不了,但很痛。他的文風不必多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喜歡也罷,討厭也罷,但不得不承認,他很決絕,很凌厲。
看《復仇》時,就在想,也許只有魯迅才能寫出如此決絕的復仇方式吧!兩男女,裸著全身,捏著厲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上,一群無聊之人紛涌而至,希望能滿足他們無聊之欲。而這兩人就這樣的站著,毫無動作,這使無聊之人更加無聊。這就是復仇。起初看不明白,到底是在復什麼仇?向誰復仇,隨著時間的增長,漸漸的明白了些。魯迅用如此決絕的方式向冷漠無聊的看客在復仇。將自己做誘的復仇方式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吧,而魯迅是怎麼做到的呢?社會確實很黑暗,人情確實很淡漠,然而又有多少人想去改變?
大部分人還是會在私下裡感嘆為什麼社會如此黑暗,人情如此淡漠,但也僅僅是感嘆而已;有些人還是說社會就是這樣,又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就拿這些來為自己的淡漠來辯解。是啊!的確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但如果很多人都嘗試去改變呢?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呢?可惜的是,雖然有很多人這樣想著,但只是想著,如果真的有人去嘗試,他也會成為眾矢之的,所有人都會伸長脖子去看,去看這個認識如此的好笑,為自己單調的生活找一點樂趣。久而久之,便沒有人去嘗試了。這就是社會為何依舊黑暗,人情為何依舊淡漠的原因吧!所有人都願意當一個看客,自古便是如此,也不是魯迅那時有的,也不是現在有的,從來都有的!
就這樣,總是會有人不願做麻木的看客的,於是就有人拿著自己的武器,站在風口浪尖,厲聲疾呼,用熱血去溫熱,去染紅漸冷漸蒼白的世人的靈魂。魯迅無疑是成功的,多少年後當我們讀起那些犀利的文字時就會感覺它們像刺一樣扎在心頭,逼迫著我們要熱要紅。很無奈,如果魯迅還在,他也會很無奈,因為這個世界依舊沒有明亮,還是一如既往的黑暗,甚至更為黑暗。在黑暗中人們學會了自保,冷漠更甚從前,所以此時起來反抗的聲音會被無聲給吞沒,所有人都很忙,忙著生忙著死,沒有人會去在意你在呼喊著什麼,你的所有的餓呼喊找不到回應,那種無聲就漸漸湮沒你的呼喊。
一直覺得魯迅那個時代的文人是真正的文人,他們為了民族和心中仍存的正氣去書寫。無論世事如何逼迫,他們的筆尖總是對著最黑暗的地方。因此當全國都處於黑暗中,總有一些光亮仍執著的亮著,讓人們不會忘了光明是什麼樣子。那時他們也有無力感吧!當世事還是沒有改變時,當人們還是麻木時,真不知他們是如何抗拒那種深深的無力感的。也許這就是文人真正的信仰吧!希望自己的筆,或者堅信自己的筆總有一天能劃開那厚重的烏雲。
而現在要怎麼才能找回這種信仰?每當我想對周圍的人訴說這種信仰時,得到的回復總是驚訝的表情和冷漠的語言,他們用冷漠的語言問我怎麼會這么自不量力?久而久之,我的無力感漸漸加深,就再沒了向人訴說的慾望,只是默默的堅持自己的堅持,告訴自己不要丟了自己。我想我還在努力的尋找,希望有一天能找回屬於文人的信仰。每當我對自己懷疑時總這樣告訴自己:只要我沒有放棄,就會有希望,只要我沒有成為麻木的看客,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看客。後來才發現其實有很多人都在這樣堅持著,默默的堅持著。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拯救所有人,至少可以拯救自己。
只是這樣就少了那份凌厲,那份決絕的凌厲。因次每次看《復仇》時就很慚愧,沒有那種勇氣啊!真的希望有這樣凌厲的人,向這個世界中麻木的看客們復仇,縱使不是復仇,只是呼喚,但也要凌厲也要決絕,這樣才能穿透那些無聲的壓迫。
總會有的,總會有人的,一直都不少文人在呼喊,總會有呼喊能穿透雲霄,讓所有的世人都聽到的。期待到那時,人們能停下匆忙的腳步,靜靜的去傾聽他們用心用血用靈魂去呼喊的內容。如此便不需要那麼決絕的復仇了,文人便不需要那麼恨了!

③ 魯迅散文復仇的主要內容文章大意

在《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中,魯迅復仇的矛頭卻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喚醒、想拯救的人。魯迅的這種「復仇」精神,是對愚昧百姓「怒其不爭」的體現,也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
《復仇》魯迅在《野草》的英文譯本的譯序中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所謂的「旁觀者」及那種看客心態,在他的幾個小說中屢有描摹,但這文章裡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別。
「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是指向愛,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擁抱;「捏著利刃」,當然是指向殺戮,是恨的 體現。他們復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擁抱也不殺戮,即實現了復仇。看客們由失望到絕望,終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這時,乾枯而立於曠野的男女則反過來 賞鑒路人的乾枯與死亡,而且因為生命的飛揚而大喜。
《復仇(其二)》這首散文詩所寫的故事情節和細節,均取材於《新約全書•馬可福音》,但魯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釘的痛楚,同玩味著神之子被釘殺的可悲憫可詛咒的人們的歡喜,作了鮮明而強烈的對照,這就使宗教神話故事獲得了新的意蘊。
在散文詩的主體部分,一共八次出現了「神之子」的字樣,反復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詩的結尾,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說出了他是「人之子」。人們釘 殺的是「人之子」,而「釘殺了『人之子』的人們身上,比釘殺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這是文章真正的意蘊所在。
《復仇》表現了 他對庸眾的幾乎沒有復仇的復仇,是魯迅式的黑色幽默,《復仇(其二)》則借用宗教神話故事,表現先覺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眾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對庸眾的悲 憫和詛咒來作為復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為這玩味——復仇之故。這種復仇當然更沒有復仇意味,只是犧牲自己以期庸眾將來的醒悟。
《復仇》與《復仇(其二)》在思想上是統一的,但在藝術上卻呈現出迥異的風采。《復仇》是一幅幾乎靜止,幾乎無聲的藝術畫面。《復仇(其二)》卻充滿動 感和聲響,就連復仇的大悲憫和大詛咒,也是通過「他腹部波動了」的肢體形象和喊出「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的聲音形象來表現的。
魯迅希望用自己的筆去喚醒民眾,他堅信自己的筆總有一天能劃開那厚重的烏雲。

④ 看了魯迅的《復仇》怎麼寫賞析

《復仇》與《復仇(其二)》,是《野草》中命意比較明白的兩篇。魯迅曾解釋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說:「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竟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於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這段話還註明了他們倆的性別。

對「其二」,魯迅雖未有說明,但主題也較明顯,所寫耶穌被以色列人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取自《聖經·新約》的《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這里侮辱、譏誚並動手釘殺耶穌的群眾,已經不是活得無聊的旁觀者了,他們竟然親手將解救自己的先覺者殺害,客觀上已起了幫凶的作用。

耶穌的這個結局,可以說概括了古今許多改革家與先行者的悲慘遭遇。無論是旁觀者還是幫凶者,對這些愚昧麻木的群眾,當然無所謂復仇。取名「復仇」,其實是表現了作者的深沉的悲憤。

《野草》中有不少用象徵主義方法寫的,而且藝術上極精緻的作品。但也並非每篇都是象徵主義,這兩篇《復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義方法,這說明《野草》的藝術方法是多樣的。

散文詩是詩,詩的品格是抒情。這兩部《復仇》都有很簡單的情節,但不是敘事性的,仍然是抒情的。抒情的方法就是通過詩中挺拔地矗立在群小中的正面形象,寄託作家的滿腔悲憤之情。兩篇都塑造了悲劇性的崇高的人物形象,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人物形象與作家的情感,二而一地交融著。形象的客體(人物)不是卻同時又是抒情的主體(抒情主人公)。裸體男女以死人們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耶穌「悲憫他們的前途」,「仇恨他們的現在」、這里都凝聚著一個先覺者在醜陋的人文環境中的寂然、愴然、憤然的感慨。正是這種情感,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產生了抒情的藝術力量。

再則,雖有情節,目的卻不在於交代某一報仇雪恥故事的本末,不過是借著那樣的場面,渲染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活動和感情波瀾。真正的目的還在抒發情感。

《野草》中的多數部分,包括這兩篇《復仇》,其藝術表現給人以特異之感。在《復仇》中,用了裸體男女的形象,這在當時無疑是相當特異的。首先這是為了承接開頭第一段,既然人的皮膚是薄的,鮮血是美的,那麼讓皮膚祼露在外,才能顯現這美。

其次,這里當然含有外來文化的影響,一男一女裸體共處的模式,可能始於《聖經·舊約》的《創世紀》,那伊甸園中的亞當夏娃的故事。我國傳統文藝中沒有這樣的模式;描寫裸體男女,也不合我們的欣賞習慣。

好在20年代已有許多人理解、接受希臘人體藝術,知道那些裸體的是神,是戰士,是英雄的形象(釘上十字架的耶穌,也是裸體的),從《復仇》給出的語言符號,可以聯想到《擲鐵餅者》、《赫爾克里斯》以至《大衛》的藝術形象。由聯想產生的健壯有力的體魄,肯定加強了復仇者的人格力量。

同時也與周圍的看客,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雖然著衣,而且「衣服都漂亮」,但卻是那麼無聊、卑瑣、渺小。這就極鮮明地把這兩種人完全區別了開來。這兩個用蔑視的眼光,對著周圍群眾的裸體人像,如果由雕塑高手做成塑像,為什麼不可以產生《拉奧孔》一般的效果呢?看來這題材不僅可以寫散文詩,也頗適於雕塑藝術。

《復仇(其二)》中的耶穌形象,也是外來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用他做題材的也極少。這兩篇散文詩說明魯迅從古希臘和希伯來文化中,也吸收了一些可用的因素,豐富自己的藝術創造。

人物形象身上貫注了作家的悲憤情緒,這是《復仇》和《復仇(其二)》的基本感情色彩。但在具體描繪中,突出的卻是輕蔑,用輕蔑來反襯悲憤,這和《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的直接描繪悲憤是不同的。

因為只有把悲憤化為輕蔑,才能完成「復仇」的主題;而輕蔑只有有了悲憤做內涵,才顯得那般深沉而堅實。在「其一」中,這輕蔑 是由路人們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即寫輕蔑的效果:「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

把「無聊」具體化為小爬蟲,游漫於空間,無孔不入,又非常活躍地鑽進鑽出,好像有孫悟空的瞌睡蟲一般的魔力。於是希求鑒賞他人者倒過來被他人所鑒賞,雙方調換了 位置。從這樣的藝術描繪中反射出輕蔑的力量。

在《復仇(其二)》中則直寫耶穌的感覺。他雖然感到透心的痛楚,但卻「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並且「沉酣於大歡喜和大悲憫中」。前者是肉體上的真實感覺,後者是心理上的滿足,二者完全相反。這正是對凌辱者的輕蔑所產 生的一種感覺轉換,而不是什麼表現為群眾視死如歸。

《復仇》和《復仇(其二)》在語言上,如選詞、表述、語調等,也頗特異。一些詞的使用法,如「這樣地至於永久」、「較永久地悲憫」等,或虛詞的疊用,如「甚而至於居然」等,還有某些誇張的修辭:「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等,都顯得很特別,與眾不同。這對於造成藝術的特異感,也是重要因素。

這里顯然有尼採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的影響,在魯迅的第一本雜文《熱風》,還有《野草》的某些篇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尼采式的語言的痕跡。這種語言的特異,也造成一種不俗、不諧、不訓的文章格調,有助於表現抒情主人公的背逆傳統和世俗的性格,加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4)魯迅復仇賞析擴展閱讀

《復仇》是魯迅創作的一篇散文詩,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語絲》周刊第七期。

概述

人的皮膚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鮮紅的熱血,就循著那後面,在比密密層層地爬在牆壁上的槐蠶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溫熱。於是各以這溫熱互相蠱惑,煽動,牽引,拚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擁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歡喜。

但倘若用一柄尖銳的利刃,只一擊,穿透這桃紅色的,菲薄的皮膚,將見那鮮紅的熱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溫熱直接灌溉殺戮者;其次,則給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而其自身,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這樣,所以,有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

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路人們從四面奔來,密密層層地,如槐蠶爬上牆壁,如馬蟻要扛鯗頭。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從四面奔來,而且拚命地伸長頸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他們已經豫覺著事後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

然而他們倆對立著,在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然而也不擁抱,也不殺戮,而且也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他們倆這樣地至於永久,圓活的身體,已將乾枯,然而毫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路人們於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鑽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於是覺得喉舌乾燥,脖子也乏了;終至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於居然覺得乾枯到失了生趣。

於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間裸著全身,捏著利刃,乾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復仇(魯迅散文詩其一)

⑤ 魯迅的《復仇》、《希望》、《死火》、《墓碣文》、《死後》的賞析

魯迅的<野草>讀後感
一,<秋夜》,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書,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看分析的文章說,這個開頭有大意思。可惜我不明白。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去了。為什麼是惡鳥?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這笑聲代表著什麼意思?

這篇是小說還是散文?作者的寓意是什麼?

二,《影的告別》這篇文章很難理解,孤獨,壓抑,彷徨是文章的基調。

三,《求乞者》現在也有這樣的求乞者,然而,作者僅停留在乞討這一事件的表面上嗎,還是在以此為寓意,想到自己的「乞討」,作者不是在金錢上乞討,而是在精神上乞討,我的理解正確嗎?希望不要理解偏差。

四,《復仇》誰是「他們倆」,作者在諷刺看客,還是在諷刺「他們倆」?

五,《復仇其二》人類拯救者的命運,我的理解正確嗎?

六,《希望》他的詩至今沒有死。人死了,文字將永存於人世,不朽,音樂,美術等藝術也是如此,文化是不會消亡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希望還是存在的,心態要積極。

七,〈雪〉雪人是作者自己嗎?

八,〈風箏〉已經決裂的兩兄弟還會和好嗎?

九,〈好的故事〉故鄉嗎?美好,祥和的地方,是人間的安樂之所,身在動盪的歲月里,是特別期待安居樂業的。

十,〈過客〉以前的我悲切,自卑,憂郁,對未來感到絕望和迷茫,沒有和別人很好的交流,孤獨,這是每個大學生的通病。現在改變了。一個人的力量是小的,一個家就夠忙的了,成就大業的人畢竟是少數,都是能力很強的人。不要這么感激,這於你是沒有好處的。為什麼?

獨行者,始終向前,總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要向前進,但是人應該適當休息。不要太透支。

十一,〈死火〉

十二,〈狗的駁詰〉社會就是這樣勢利

十三,〈失掉的好地獄〉不懂

十四,〈一覺〉有人說,我們的社會是一片沙漠。——如果當真是一片沙漠,這雖然荒漠一點也還靜肅;雖然寂寞一點還會使你感覺蒼茫。何至於像這樣的混沌,這樣的陰沉,而且這樣的離奇變幻!存在即是合理。

以上是我看完〈野草〉後的感想,就是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討論,歡迎留言。我誠心的向大家請教。

在《野草·希望》中,魯迅先生反復地重復這樣一句話:「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在「絕望」、「希望」與「虛妄」三者之間,魯迅不僅表明了通常意義上關於「希望」而「虛妄」的邏輯關系,還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魯迅個人化的是他同樣也表明了與「希望之為虛妄」相同的「絕望之為虛妄」。即在魯迅那兒,絕望同樣也被認知為了一種虛妄。在魯迅的作品中,「絕望」一詞的出現頻率遠不如另一個詞「虛無(虛妄)」。「虛無」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眼裡,同其他物質一樣也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和方式。這種虛無作為一個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對象化的虛空,即人在外在世界「惡」的存在中所選擇的一種喪失了現實自由後的精神存在,是虛空的抽象。而這種「虛無」在魯迅先生那兒,則是由「絕望」與「虛妄」之為的虛無。這其中便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即表明「絕望」在魯迅的精神系統中,不是最終的結果,而只是一種情感理性的、指向虛妄的最終結果的認知態度與價值判斷。因此,把「絕望」作為分析與判斷魯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構成,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點。

⑥ 魯迅的《復仇》該怎麼理解

在魯迅的作品中,有很多「看——被看」這樣的結構出現。這與他在專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經歷有屬關。散文〈滕野先生〉就記敘了這一次「看電影事件」,在場的學生的麻木和不自知這一幕深深刺激了魯迅。魯迅先生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敏銳深刻的洞察力的人,他看透了當時中國為何如此衰敗,就是民眾的「不覺醒。「那兩位決斗者我想是指覺醒了的革命者,或是一些有獨立思想、不人雲亦雲的人。而圍觀的人嘛,就像現在有人見前方有一大群人圍著,他也迫不及待地擠進去。其實可能什麼事也沒發生。這諷刺了人的一種」看熱鬧「的心理。他們潛意識里希望看到什麼呢?也許是場嚴重的交通事故,越嚴重他越滿足(當然是潛意識的,他自己也未必覺察)。如果他已被救走,他就會莫名地失落。 神之子嘛,就是為數不多的如魯迅一樣看透了這現狀的先知先覺們。

求採納

⑦ 魯迅的《復仇》講述了什麼

魯迅是個完美主義者,他終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他論敵的議論,總是鋒芒畢露,直入對手骨髓。
在《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中,魯迅復仇的矛頭卻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喚醒、想拯救的人。魯迅的這種「復仇」精神,是對愚昧百姓「怒其不爭」的體現,也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
《復仇》魯迅在《野草》的英文譯本的譯序中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所謂的「旁觀者」及那種看客心態,在他的幾個小說中屢有描摹,但這文章裡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別。
「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是指向愛,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擁抱;「捏著利刃」,當然是指向殺戮,是恨的體現。他們復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擁抱也(本文章來源於「文秘114」!)不殺戮,即實現了復仇。看客們由失望到絕望,終於「面面相覷,慢慢走散」,這時,乾枯而立於曠野的男女則反過來賞鑒路人的乾枯與死亡,而且因為生命的飛揚而大喜。
《復仇(其二)》這首散文詩所寫的故事情節和細節,均取材於《新約全書?馬可福音》,但魯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釘的痛楚,同玩味著神之子被釘殺的可悲憫可詛咒的人們的歡喜,作了鮮明而強烈的對照,這就使宗教神話故事獲得了新的意蘊。
在散文詩的主體部分,一共八次出現了「神之子」的字樣,反復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詩的結尾,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說出了他是「人之子」。人們釘殺的是「人之子」,而「釘殺了『人之子』的人們身上,比釘殺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這是文章真正的意蘊所在。
《復仇》表現了他對庸眾的幾乎沒有復仇的復仇,是魯迅式的黑色幽默,《復仇(其二)》則借用宗教神話故事,表現先覺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眾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對庸眾的悲憫和詛咒來作為復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為這玩味——復仇之故。這種復仇當然更沒有復仇意味,只是犧牲自己以期庸眾將來的醒悟。
《復仇》與《復仇(其二)》在思想上是統一的,但在藝術上卻呈現出迥異的風采。《復仇》是一幅幾乎靜止,幾乎無聲的藝術畫面。《復仇(其二)》卻充滿動感和聲響,就連復仇的大悲憫和大詛咒,也是通過「他腹部波動了」的肢體形象和喊出「我的上帝,你為什麼離棄我」的聲音形象來表現的。
魯迅希望用自己的筆去喚醒民眾,他堅信自己的筆總有一天能劃開那厚重的烏雲。

⑧ 魯迅《復仇》中「復仇」的復雜內涵

在這篇文章中存來在著兩個對立自的意象,一個是「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的一男一女;一個是「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的路人們。顯然這篇文章復仇對象是來賞鑒這擁抱和殺戮的路人。他們也就是魯迅小說中常出現的看客。 在這些看客背後首先有一種從眾心理的存在,從眾心理的存在使看客數量擴展的更大。

《復仇》中最後說「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鑽出,爬滿曠野,又鑽進別人的毛孔中」說明他們因無聊離開時從眾心理在人群中蔓延之迅速。正是這種從眾心理使得看客人群蔓延迅速,復仇對象人群數量的龐大也暗示了復仇難度之大。

(8)魯迅復仇賞析擴展閱讀:

《復仇》中看客所看的對象就屬於後者,在《復仇》中我們從路人們最後極其失望的神態中,可以想像他們對於這出戲是充滿了急切的期待的,而且路人們對於這「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之上」或擁抱或殺戮的人,在內心上對殺戮的期待要勝於對擁抱的期待,彷彿殺戮這樣刺激的場景更能滿足他們看戲的心理,品味血更能帶來他們神經上的刺激。

⑨ 簡述你對魯迅《復仇》其一這篇雜文思想內涵的理解

看魯迅的文章總有一種刺痛的感覺,就像一把刀,刺進身體,死不了,但很痛。他的文風不必多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喜歡也罷,討厭也罷,但不得不承認,他很決絕,很凌厲。
看《復仇》時,就在想,也許只有魯迅才能寫出如此決絕的復仇方式吧!兩男女,裸著全身,捏著厲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上,一群無聊之人紛涌而至,希望能滿足他們無聊之欲。而這兩人就這樣的站著,毫無動作,這使無聊之人更加無聊。這就是復仇。起初看不明白,到底是在復什麼仇?向誰復仇,隨著時間的增長,漸漸的明白了些。魯迅用如此決絕的方式向冷漠無聊的看客在復仇。將自己做誘的復仇方式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吧,而魯迅是怎麼做到的呢?社會確實很黑暗,人情確實很淡漠,然而又有多少人想去改變?
大部分人還是會在私下裡感嘆為什麼社會如此黑暗,人情如此淡漠,但也僅僅是感嘆而已;有些人還是說社會就是這樣,又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就拿這些來為自己的淡漠來辯解。是啊!的確不是一個人能改變的,但如果很多人都嘗試去改變呢?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呢?可惜的是,雖然有很多人這樣想著,但只是想著,如果真的有人去嘗試,他也會成為眾矢之的,所有人都會伸長脖子去看,去看這個認識如此的好笑,為自己單調的生活找一點樂趣。久而久之,便沒有人去嘗試了。這就是社會為何依舊黑暗,人情為何依舊淡漠的原因吧!所有人都願意當一個看客,自古便是如此,也不是魯迅那時有的,也不是現在有的,從來都有的!
就這樣,總是會有人不願做麻木的看客的,於是就有人拿著自己的武器,站在風口浪尖,厲聲疾呼,用熱血去溫熱,去染紅漸冷漸蒼白的世人的靈魂。魯迅無疑是成功的,多少年後當我們讀起那些犀利的文字時就會感覺它們像刺一樣扎在心頭,逼迫著我們要熱要紅。很無奈,如果魯迅還在,他也會很無奈,因為這個世界依舊沒有明亮,還是一如既往的黑暗,甚至更為黑暗。在黑暗中人們學會了自保,冷漠更甚從前,所以此時起來反抗的聲音會被無聲給吞沒,所有人都很忙,忙著生忙著死,沒有人會去在意你在呼喊著什麼,你的所有的餓呼喊找不到回應,那種無聲就漸漸湮沒你的呼喊。
一直覺得魯迅那個時代的文人是真正的文人,他們為了民族和心中仍存的正氣去書寫。無論世事如何逼迫,他們的筆尖總是對著最黑暗的地方。因此當全國都處於黑暗中,總有一些光亮仍執著的亮著,讓人們不會忘了光明是什麼樣子。那時他們也有無力感吧!當世事還是沒有改變時,當人們還是麻木時,真不知他們是如何抗拒那種深深的無力感的。也許這就是文人真正的信仰吧!希望自己的筆,或者堅信自己的筆總有一天能劃開那厚重的烏雲。
而現在要怎麼才能找回這種信仰?每當我想對周圍的人訴說這種信仰時,得到的回復總是驚訝的表情和冷漠的語言,他們用冷漠的語言問我怎麼會這么自不量力?久而久之,我的無力感漸漸加深,就再沒了向人訴說的慾望,只是默默的堅持自己的堅持,告訴自己不要丟了自己。我想我還在努力的尋找,希望有一天能找回屬於文人的信仰。每當我對自己懷疑時總這樣告訴自己:只要我沒有放棄,就會有希望,只要我沒有成為麻木的看客,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看客。後來才發現其實有很多人都在這樣堅持著,默默的堅持著。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拯救所有人,至少可以拯救自己。
只是這樣就少了那份凌厲,那份決絕的凌厲。因次每次看《復仇》時就很慚愧,沒有那種勇氣啊!真的希望有這樣凌厲的人,向這個世界中麻木的看客們復仇,縱使不是復仇,只是呼喚,但也要凌厲也要決絕,這樣才能穿透那些無聲的壓迫。
總會有的,總會有人的,一直都不少文人在呼喊,總會有呼喊能穿透雲霄,讓所有的世人都聽到的。期待到那時,人們能停下匆忙的腳步,靜靜的去傾聽他們用心用血用靈魂去呼喊的內容。如此便不需要那麼決絕的復仇了,文人便不需要那麼恨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