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黃山記賞析

黃山記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7 01:21:48

① 求黃山記 徐遲 賞析

這是當代寫景的傑作。表現對象是黃山。方圓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內六小峰。雲蒸容霞蔚,氣象萬千.雲青雨意,變幻多端;天光散彩.須臾莫辨。青松之壯,靈芝之奇,目不暇及。逢此大規模之自然景觀,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統之描繪.每每採取討巧辦法:以第一人稱感覺.以主觀有限之感受為意脈,凡我所深感。

② 沁園春 憶黃山的賞析

【年代】:宋
【作者】:汪莘——《沁園春·憶黃山》
【內容】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長鎖清秋。
對孤峰絕頂,雲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
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後春正取次游。
親曾見,是龍潭白晝,海涌潮頭。
當年黃帝浮丘,有玉枕玉床還在不?
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
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
誰如此,問源頭白鹿,水畔青牛。
【鑒賞】:
黃山,是馳名中外的風景區是中國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傳說為黃帝棲真飛升之地,故唐代改名黃山。黃山有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之勝,被稱為黃山四絕。
在宋詞中,寫黃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寫得好的更是鳳毛麟角,只有汪莘這首詞,可謂不可多得。在這首詞中,作者彷彿在讀者面前打開一座神界仙山,想像豐富,情思變化多端,筆觸多樣,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態的秀麗景色,使人應接不暇。詞的上片,描寫黃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的壯麗風光。
下片則以動人的神話傳說寫黃山的奇情異彩。從起句開篇,詞人即縱筆揮灑,連刷三句,整體上繪出黃山雄偉瑰麗的畫面:「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長鎖清秋。」所謂三十六峰,不是實指,乃概略之數。黃山有天都、蓮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或巍峨雄偉,橫絕天表;或清秀雋美,流丹映彩。層巒疊嶂,屏張錦綉,爭奇斗艷,千姿百態。黃山地處皖南山區,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樹古木,鬱郁蒼蒼,雖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猶然涼爽如秋,所以說「長鎖清秋」。清字,不僅說氣候清涼,也是說景色清幽。而「鎖」字則點出清秋常在,獨存山中之意。接下去的四句,採取分鏡頭寫法,捕捉典型的景觀,細致刻畫黃山山水勝境:「對孤峰絕頂,雲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對」字為領格字,直領四句。一二、三四句各為一組,分寫孤峰雲煙、懸崖瀑布。而一三、二四則是隔句對仗,謂之扇面對。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對仗,謂之當句對。包容交錯,如夜珠走盤,有往復回環之美。這四句的寫景妙處,在於競秀、爭流的動態美。那孤峙飛聳的山巔絕頂,彩雲繚繞,輕煙裊裊,或細如絲縷,柔如薄紗;或迷茫如海,橫際無涯。忽聚忽散,離合變化,各逞奇姿,互競秀色,氣象萬千。而懸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飛流直下,素練遙掛,噴珠濺雪,爭瀉深潭,令人魂魄搖盪。總起來說,這四句筆落情至,語出景現,無刻意雕鑿之痕而有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之美。言簡意賅,情韻俊秀。
詞人多年屏居黃山,耽於自然的山水情懷、雲林雅趣,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勝境,甚至不顧寒冷,踏雪覓勝,所以詞中寫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後春正取次游」。頭兩句根據傳說寫成。相傳黃山煉丹峰的煉丹洞里,有二桃,毛白異色,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則指服之可以成仙的靈芝草。相傳黃山軒轅峰為黃帝采芝處,今峰下有采芝源。寫仙桃與仙草,既點出黃山異景,也點出它的非凡的經歷。深山靈秘,正是尋幽探險的最好去處,雖在初春正月,詞人游興仍很高,雪過天晴之後便進山了。這三句中,「雪後」一句乃倒提之筆,點明入山尋訪仙物時的天氣、季節和急切心情。當他在進山路上,經過白龍潭時,忽然想起曾見過的奇景,於是再追述一筆,寫了「親曾見,是龍潭白晝,海涌潮頭」。這里用「親曾見」三字先作交代,表明所寫奇景乃是親眼所見的實在之景,並非道聽途說,或是憑空想像的虛幻之景。所說「龍潭」,即白龍潭,在桃花溪上游、白雲溪白龍橋下。在那裡,白雲溪受眾壑之水,瀉入白龍潭。每逢大雨傾盆之時,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輥霆擊,虎嘯龍吟,其勢洶涌澎湃,如海潮翻滾,白浪蹴空,令人神駭心驚,不敢逼視。詞人用「海涌潮頭」四字加以形容,確實恰到好處。
過片兩句:「當年黃帝浮丘,有玉枕玉床還在不?」用「當年」二字提引,點明回敘之意,也見出黃帝浮丘彷彿確曾棲隱於黃山。據說,在遙遠的古代,浮丘公曾來黃山煉丹峰煉得仙丹八粒,黃帝服其七粒,於是與浮丘公一起飛升而去。至今,煉丹峰上,浮丘公煉丹所用的鼎爐、灶穴、葯杵、葯臼仍然依稀可辨。
峰下還有煉丹源、洗葯溪呢。靈山仙跡,神奇動人。可是,詞人撇開這些不問,而獨獨問到玉枕玉床,說明別的靈跡都已見到,而枕卧之具卻未曾尋得。想像之中,這本是應該有的,如今不見了,卻不肯直說,而故意搖曳筆姿,問出「還在不」三字,親切自然,妙有靈動之感。接下去,詞人想入非非,進入幽渺的神話境界,以「向」字切入,領起四個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所說的天都,即黃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雖略低於蓮花峰和光明頂,但它風姿峻偉,氣勢磅礴,拔地聳天,雄冠群山,因尊稱之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
「鳳管」,即鳳簫。相傳春秋時有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蕭史教弄玉吹簫作鳳鳴,引鳳來歸,穆公為之築鳳台。後蕭史、弄玉俱乘鳳而去。鳳簫之名即由此而得。這里說「遙聞鳳管」,則由望仙峰傳說推想而來。相傳黃帝、浮丘從黃山望仙峰飛升時,彩雲中遙聞有弦歌之聲,黃帝在仙樂接引下駕雲而去,後來就有瞭望仙峰的名稱,而峰下之溪則因此得名為弦歌溪。詞人想,天都峰是黃帝聚會眾神之所,「中天開帝庭,百靈此朝饗」,當其降臨之時也該是仙樂齊奏的,故而揉合望仙、天都兩峰傳說,寫了「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這兩句不僅描繪出夜宿黃山的奇情逸趣和靈異境界,而且點帶出天都峰下月灑清輝、山幽峰秀的清美景色。黃山之夜是美的,黃山之晨也是美的,所以後面兩句「翠微霜曉,仰盼龍樓」,轉而描繪黃山翠微峰的清麗風光。翠微峰位於黃山後海,為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樹參天,修竹遍地,鬱郁蔥蔥,蒼翠可愛,故名之曰翠微。山下有翠微寺,為唐代麻衣禪師道場。他曾飛錫穿穴而得神泉。龍樓,是由大氣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空中幻影,俗稱之為蜃樓。古人以蜃屬蛟龍一類的神異動物,能吁氣作樓台城郭之狀,故以蜃樓、龍樓稱之。這種自然奇觀,在黃山不常見到。故而當翠微霜天拂曉,晨光曦微之際,詞人翹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見山中蜃樓奇景。他那舉首凝目的神態、執意追求奇趣的情懷,活潑潑地表露出一顆熱愛自然的純真童心。神奇的黃山給予詞人的實在太豐富了。可是那些神奇的故事畢竟都是遙遠的過去的事情。詞人來黃山時,雖然靈宅仙窟遺跡猶存,但已非昔日風貌。想到這里,不免有渺茫悵惘之感,於是寫出了:「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這三句的大意說:浮丘公提煉丹砂的石穴之色,雖依然長紅,可是丹爐火盡,早已冷卻了,又怎能得到仙方靈丹,趕早修煉成仙呢?問到這謎一樣的事情,自然無人能答,似乎難以寫下去。然而詞人卻繞旋迴折,點借仙物,寫出結末三句:「誰知此,問源頭白鹿,水畔青牛。」「誰知此」三字,是就上句所問再作騰挪,而不即刻作答,象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饒有韻味。究竟有誰知道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詞人說只有去問源頭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顯然這白鹿青牛定非尋常之物。原來,相傳浮丘公曾在黃山石人峰下駕鶴馴鹿,留下了駕鶴洞、白鹿源的遺跡。
白鹿既是浮丘公當年馴化的,想來定然應該知曉仙人的靈秘。而那水畔青牛也有一段非凡的經歷。相傳翠微寺左的溪邊有一牛,形質迥異,通體青色,一樵夫欲牽回家中,忽然青牛入水,無影無蹤。從此,那溪便稱為青牛溪,至今仍在。看來,那青牛也該多少知道些仙人的故事。詞人用擬問語氣點出白鹿、青牛,作為詞的收結,辭盡而意不盡,含有無窮的韻味,使奇美的黃山又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也進一步抒發了詞人飽覽黃山風光,領略河山之美的詩情游興。
這首詞所寫山水之景是實,神話傳說是虛,虛實緊密揉合,使山水充滿神奇色彩,使傳說宛然實有其事,令人神往。而全詞又是觸景生情,以景寫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為一的藝術妙境,確為黃山詞難得的神品。明人程敏政《游黃山記》說:「黃山之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當其勝,非摩詰之圖不能盡其變。」
汪莘這首辭采橫溢、情韻深厚的黃山詞,可以說足以當其勝、盡其變而與名家並駕齊驅。

③ 這是語文讀本黃山記的題目誰幫我回答下

黃山記
【教學目的】1、品味本文用獨特的手法勾勒的黃山美景,明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及運用。
2、領略本文華美如詩的語言,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領會「只有勇於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
【教學重點】1、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黃山「奇」「美」「險」「峻」的特點。
2、結合多種表達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准確提煉文章主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賞析法 對比分析法 【教學課時】4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展示黃山圖片以及「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詩句,引入對黃山的介紹:
黃山,古稱黟(yī)山,唐朝改名黃山(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黃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這里山峰劈地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虯勁,剛毅挺拔;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臭,可飲可浴。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兼具「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涼」,無怪明代徐宏祖贊譽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歷代文人學者多來此游覽,並留下了諸多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黃山記》更是獨特的一篇。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通讀全文,把握生字詞。
詞語: 煞費苦心: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安徽的別稱。 摺(折)皺:折縫。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干糧。 載(沉載浮):又。
卓越:非常優秀,超出一般。卓絕: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zè):狹窄。詭奇:奇異。
四、參照閱讀提示,討論概括各部分寫作的主要內容。(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峰頂的歷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頂所見的奇觀。
五、小結並布置作業:
1、 認真研讀前三部分,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寫?(對照課後練習一)
2、 為什麼作者要寫黃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關鍵句。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課文主要內容。
二、研讀前三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明確: 1、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2、「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3、填「奇」字。從「打開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二)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麼關系?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系?
明確: 1、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三)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三、布置作業:研讀第四部分,完成課後練習二、四

第三課時
一、 回顧上節內容,特別把握第三部分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對照完成課後練習二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 「奇」在何處?
明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岩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描寫日出壯觀時怎樣抓住光影的千變萬化進行生動描述的?與其他有關的日出景觀描寫相比有什麼特點?(對照練習四)
(1)《黃山記》中日出的描寫突出光影的千變萬化。寫霞光的「紫藍青綠」;寫第一道光芒的「紅」「鮮』;寫火球騰空時的「彩霞掩映」;寫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寫琉璃寶燈高懸時的「奇異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繪時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語勢激越奔放,氣勢磅礴。
(2)徐霞客寫日出側重著筆於雲海,借雲海來襯托日出的美景。抓住光、色的變化,寫日出的經過,簡潔生動。
(3)海涅的描寫既著筆於雲海,又重主觀感受,襯托日出美景
三、課堂檢測,復習回顧。(如時間不夠,留作課後練習)
1.《黃山記》選自《 》,是一篇構思謀篇 的佳作。全文分四部分,寫出四部分的段意:
一、 。
二、 。
三、 。
四、 。
2.填空: 黃山的地理位置: ,成因 。,范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從幾方面說明黃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樣再次突出黃山的「險」?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人類。它封了山」作結,有什麼作用?
4.第二部分寫數千年來人類極少能攀上黃山之巔,這段敘述有什麼作用?
5.閱讀第三部分,按登山經過填充下表:
溫泉賓館
天都峰
6.文章寫登山經過時,為什麼處處都寫古人登山途徑?這樣寫與下文的抒情議論有什麼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話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8.第四部分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以雲海為主。有集中著筆之處,有時夾在其他景物之中寫。作者寫雲海的飄泊無定,變化多端,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作者怎樣描寫在風的作用下雲海的千姿百態?以後還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寫雲海?
9.寫黃山的松奇,突出描寫在雲海中______的特點。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條件下寫它的矯健多姿。它的根______顯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樹冠,以______比擬在風中的姿態。然後作者變換觀察角度,從多方面去寫。從峰頂______,______;從山腰____,______; 翩然起舞!這松該是多奇!
10.作者關於雨後彩虹的描寫真是妙極了,美極了,作者彷彿覺得可以從長虹之腳登級而上。在這飄然欲仙之時寫「寶光」「忽生」,給人以奇異之感。攝身光究竟是什麼?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嗎?______。
參考答案:
1.《徐遲散文選集》獨出機杼 一、從黃山勝景的布局贊嘆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三、記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四、1、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2.皖南山區 火山噴發 周圍一百二十公里 面積千餘平方公里 險3.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物為處處懸崖絕壁 增添黃山的神奇色彩
4.極力烘托一個「險」字5.溫泉賓館 人字瀑 立馬亭 龍蟠坡 半山寺 鯽魚背 閻王坡 小心壁 天都峰
6.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途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7.「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8.飛升 飄拂 彌漫 瞬息萬變 飄來拂去 藏雲霧或散或聚,群峰忽隱忽現;剛才是傾盆大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全部散去;雲海滾滾,直拍賓館前面的崖岸,吞沒諸峰,有的成了小島,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間。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濃雲四集,八方茫茫
9.溶入溶出 大風呼嘯 盤入岩石 堅貞 華蓋 飛翔之翼翅 俯視 如苔蘚披覆住 岩石 仰視 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薄紗輕綢 露出身段
10.雨過天晴時,陽光經雲霧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觀。

第四課時
一、 點撥作業。
二、深入探究。
(一)質疑:
1.作為游記文章,本文確實在構思上獨出心裁,分析一下本文在寫法上與一般游記有什麼不同?
2.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怎樣聯系?
3.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是什麼?
4.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二)疑難討論:
1.明確: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託了「險」字。在記游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為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三」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採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3.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4.分析: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系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四、附結構板書:

④ 徐遲 黃山記 讀後感

讀《黃山記》有感

黃山是我國東南名山之一。聽說那裡以雲海著名。歷來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一直心嚮往之,卻苦於沒有機會一睹黃山風采。讀了作家徐遲的《黃山記》,嚮往之情尤甚。

作家詩一般的語言,如一支多彩的畫筆,一幅黃山山水長卷便畫廊般的展示在我的面前。獨具特色的花崗岩山峰,讓我感受到黃山的挺拔;撲朔迷離的霧,絢麗多彩的霞,也讓我飽覽黃山的神秘;雪浪滾滾的雲海,蒼翠挺拔的黃山松,更讓我體會到黃山的壯麗。

讀了這篇文章,我由衷的喜歡上了黃山的峰,黃山的雲,黃山的松,黃山的水。由衷的贊嘆大自然這無與倫比的傑作。感謝作家徐遲,讓我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那些奔騰磅礴,不可阻擋的雄奇瑰麗,和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浪漫靈動。那藏於「雲海上下」的「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那自由自在出沒林間的「走獸",那婉轉歌唱的「音樂鳥」,那吸引著無數追求幸福者去尋找「極罕見的攝身光」的希世靈芝草。詩人的眼睛,詩人的情懷,詩人的妙筆;黃山的靈性,黃山的神韻,黃山的魅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

黃山神奇美麗的風景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的由衷贊嘆也深深打動了我。我想像自己沿著峭拔險峻的山路奮力攀登、攀登。呼吸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聞著松脂的清香、野花的馨香,聽著泉水清脆的敲打岩石,一群群的雲雀在枝頭歡跳著,清脆的啼鳴響徹整個山谷。此時,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統統拋在身後,帶著輕松愉快的心境置身大自然的懷抱,多麼美妙,多麼愜意!我想像自己站在天都峰頂的蒼松翠柏之間,眼前雲海茫茫,天際遼闊。此時,心靈的世界也無比的遼闊起來。在如此壯麗的景色面前,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什麼壓力不能釋放,什麼心結不能消解呢?我想像雲海深處那蒸騰的紫氣不斷上升、上升,逐漸變成七色的彩霞,絢麗耀眼中托起一輪鮮紅的太陽。雲消了,霧散了。群峰俊秀,萬物明麗,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熱血在涌動,生命在勃發,胸中升起豪情萬丈,為事業,為理想而拼搏的勇氣在體內迅速的聚集。

讀好文,游勝景,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使人有美的享受。《黃山記》真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讀。 這樣也行~~參考一下吧~~

⑤ 黃山記四個部分小標題

《黃山記》四個部分小標題分別為:

1、黃山勝境概貌

2、人們登山簡史

3、攀登險峰天都

4、觀賞奇麗風光

答題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它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託了「險」字。

這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在寫記游山時,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遠及近的空間轉移的視角,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進行重點描寫,從而突出了黃「險」與「奇」的特點。

梳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內容。

(5)黃山記賞析擴展閱讀

《黃山記》作者:

徐遲(1914.10.15~1996.12.13)現代散文學家、詩人、翻譯,浙江南潯人。原名商壽,生於一個教師家庭。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他的夫人姓陳名松,與徐遲同為浙江湖州市南潯人,1936年元旦於上海結婚,生有二女一子。徐遲晚年曾與陳彬彬再婚,其後不久雙方因不和而離婚。陳杉杉是電影演員白靈的生母。

《黃山記》賞析:

全篇極勝富麗堂皇的詞語,表現宏大的景觀,處處顯得極致,處處又能峰迴路轉,用餘光中的話來說就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花。作者的才華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極限的挑戰,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賦體文章,全靠腹笥之廣、修養之深、詞語積累之豐富。

徐遲這樣反復渲染,一唱三嘆,有如油畫,多層油彩疊加。這樣的風格,也潛藏著風險,那就是堆砌。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贊嘆之中,不時插入敘事:個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采葯人、氣象工作者的交談等等。

雖然,在文章中,不見精彩,但,在構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單調。要不然,全文連綿不斷地描寫、形容,會造成繁復,難免會令讀者疲倦。

⑥ 求:黃山記,徐遲寫的,賞析~~~

自古到今,山水游記就很為人們鍾愛,在歷代的文學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這些作品雖經千年風雨,卻久傳不衰。究其原因,無非是文美情切。而今人徐遲先生的《黃山記》,相比之下也毫不遜色。文章辭采華美自不用說,尤其是立意、構思更令人嘆絕,筆者讀後幽思難忘,提筆寫下此文與大家共享。【明斷暗續,獨出機杼】 黃山,歷來有「震旦國中第一奇山」之稱。它兼備泰山之「雄」,嵩山之「峻」,華山之「險」,廬山之「秀」,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天下。歷來文人墨客描寫黃山的詩文甚多,其構思或是以行蹤為線索,或是以時空為脈絡,或是以畫卷的幅始圖終為順序。而《黃山記》的作者徐遲不落前人的窠臼,獨出機杼,採用了明斷暗續的結構。如果按一般游記寫法,開頭總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險阻,而後最終登頂成功為線索。然而作者卻沒有這樣寫,而是宕開筆墨,「異峰突起」,從「鴻蒙以後多少年」落筆,追述神話傳說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歷史,然後才按游山的路徑轉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記敘。但是到第四部分,這種以游蹤為線索的寫法突然中斷,改為按時間順序,分為第一天觀雲霧,次日晨觀日出,然後穿行於雲海,最後在光明頂歡呼攝身光等四個部分來寫,末尾以峭拔的兩句贊語:「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收束全文。這樣,作者就把人類對自然的神往、追求——從開天第一聖人到當今的石工,前仆後繼冒險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視覺的「千姿百態」、「奇光異彩」;聽覺的「笙管齊鳴」「山呼谷應」;感覺的「飄去浮來」、「載沉載浮」;還有那種怦然心動,歡呼雀躍的心靈感受都表現出來了。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章法不難於續而難於斷」,「明斷,正取暗續也」。怎樣做到「明斷暗續」呢?劉熙載又說:「好比刺綉,拋針擲線,全靠眼光不走。」所謂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終不離文章主旨,本文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明斷」,正是由「黃山的景象美在奇」這一主旨「暗續」起來的。劉熙載還說:(這)又好比馳馬,「注坡驀澗,全仗韁轡在手」。所謂韁轡在手,是指部分之間的敘述線索表面「明斷」,而卻有一種內在線索把它「暗續」起來。如第一部分的結尾,寫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開頭寫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結尾寫自己登上天都後縱目遠眺、傾情抒發游覽的感受。雖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實卻有一條內在的意念線索把它們連接起來。這種章法上的「明斷暗續」就使全文處處有新的景象,處處有新的境界。 【虛實相生,動靜相宜】清人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評古人寫山水,他說:「柳州記山水,從實處寫景,歐公記園亭,從虛處生情。」描寫黃山這座奇妙的山水公園,徐遲兼用了這兩種筆法。徐遲筆下的黃山「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擁後簇,高矮參差」,「三個主峰(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這樣描寫主次分明,從形到神,用極簡省的筆墨寫出了黃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摯天柱般的雄姿,讀後令人過目不忘。黃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黃山的水那麼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但山與水是不宜分開的,峻傲的山和靈動的水結合在一起,才能繪出最美的山水畫卷。請看作者的神筆:「雨過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輕盈的雲海隙處,看得見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寧的白岳山,青陽的九華山,臨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廬山。遠處如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這種細膩加粗獷的描繪,不僅寫出了雨後黃山的俊朗嫵媚,更使人目光放遠,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擁著黃山,如眾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黃山的首領地位,令人深信黃山天下奇。用這種大手筆寫山水,雖然是實景描寫,卻寫出了黃山那種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讓人們在領略黃山之美的同時,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於虛處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說寫山是靜態,寫水是動態,那麼寫黃山的雲海則是動靜結合,因地制宜了。靜的是黃山公園,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隱藏在雲霧之中,而雲霧卻變幻莫測、瞬息不定:「它們盤入岩縫,它們修剪華蓋,它們展開了翼翅,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單是看雲霧,已令人眼花繚亂,再加上舞松之風,風起雲涌,更使黃山諸峰千姿百態:「雲海滾滾,如海寧潮來……硃砂峰被吞沒,桃花峰到了波濤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島,鰲魚峰游泳在雪浪花間。」讀著這文字,尤如海潮撲面而來,聽,如海濤雷鳴,使人精神振奮;看,如蓬萊仙景,使人目不暇接。雲天霧海之中,真讓人有一種不識黃山真面目的感覺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覺來寫自己的感受:「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里揚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徑,奔上左數峰,上有平台,可以觀海。海上蓬萊,尤為詭奇。我又穿過更密的林子,翻過更奇的山峰,蛇行經過更險的懸崖,踏進更深的波浪。一葦可航,我來到了海心的飛來峰上。」作者站在高山上,有如徜徉在大海中,虛實之間,大象無形。正如劉海粟大師所說的「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以情綴文,卒章顯志】徐遲自己說過「散文不是只善於抒發情懷的,不是只善於描繪山水的,不是只善於絮語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須是思想家。」作者在《黃山記》里,展現了對祖國河山、對我們時代的深沉真摯的熱愛之情。這感情,首先是寓於兩個偉大的形象——自然與人類。這一對超凡脫俗的偉大戀人,依從一種投桃報李的依戀規律——自然的誘惑。自然誘惑於人類,人類鍾情於自然。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費心機」地「創造」、「安排」雄渾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開」綺麗多彩的「雲」、「霧」、「霞光」;又毫不慳吝地「賜予」、「散下」黃山各種的珍貴植物;還 「格外賞賜」極罕見的「攝身光」。於是黃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獸,寶光彩虹,相映成趣,色聲相輝的山水勝地。其神情意態,形象姿色,意蘊風流,可謂美不勝收,它激發了作者充溢胸際的對「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寫下了如此奇文。可見人與自然形神相通,才能達到這種任情自適的精神境界。 黃山,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來,誰不以登臨它為一大快事呢?可是它「將那些可以讓人從人間通往勝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斷,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它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大自然為人類安排了此勝境,也留下了遺憾,千百年來,能登上黃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數:始有軒轅黃帝,黃山,因他而命名,後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飛升,還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蓮花峰頂,留下了「吹笙舞松風,乘橋躡彩虹」的詩句。可是這以後,元明清數百年內,絕大多數旅行家只能臨峰翹望,敗興而歸。作者說這些,並不是在列舉登山的歷史,而是告訴人們:過去要上黃山如登天,因為那時的黃山不是人民的黃山,更不是人民公園。「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情形一去不復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艱險,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們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頂。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黃山奇景,盡在足下。」文到此處,一種飽覽勝景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一種成為江山主人的自豪之情在胸中激盪,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正如他所說:「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勝境已成為公園,絕處已經逢生。」 情到此處,唯有一句表心聲: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這才是徐遲的喇~~

⑦ 黃山記的賞析

徐遲《黃山記》賞析
孫紹振
這是當代寫景的傑作。表現對象是黃山。方圓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雲情雨意,變幻多端;天光散彩,須臾莫辨,青松之壯,靈芝之奇,目不暇及。逢此大規模之自然景觀,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統之描繪,每每採取討巧辦法:以第一人稱感覺,以主觀有限之感受為意脈,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詞能逮意者,多寫;凡我所未見,意難稱物者,不寫。這種主觀感受為意脈的寫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這種辦法的好處是,以情馭景,以文字模寫山水之難度降低,文章風格精巧,言簡意賅,脈絡清晰。
但是,管中窺豹的辦法,畢竟是小角度,所能表達之景觀和作者之胸襟有限。在中國文學史上,另有一種辦法,和這種辦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統的、全方位的、從各個角度來表現山河之壯麗。不以第一人稱視角為限,以鋪開形容和陳述為主,也形成了一種傳統,那就是「賦」。「賦」這一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以敷陳富麗的詞彙為特點,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賦體在漢代曾經是主流文體,這種文體,由於過分沉溺於場面的宏大和誇飾,以及華彩語言的排比,囿礙了思想情感的流暢,後世逐漸衰微。但是,鋪陳的手法並未就此而滅亡,只是減少了通篇過度的誇飾和鋪張,而改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學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傑作,如王粲的《登樓賦》,鮑照的《蕪城賦》,蘇軾的《赤壁賦》和歐陽修的《秋聲賦》等等。徐遲對賦體有過研究。他認為,在現代和當代文學中創作,賦體不受重視,甚至被廢棄是不公正的。因而他在文學創作中,有意運用賦體的手法來表現黃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開頭,他說造物者,安排黃山勝境,是「大手筆」,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黃山記》,實際上可以說是一篇《黃山賦》。
當然,他沒有直接照搬古代賦體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詞語上的鋪張,文章中對黃山重點景觀的描繪,是在多方位的、富麗堂皇的形容中展開的。
先從黃山的山峰開始。一落筆,就是一個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圍,一千公里區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這樣的全景圖,是一般游記作者迴避的。因為這樣的地理統計數字,是很難有個人化的感性的。接著,又是形狀的全貌:
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然後是顏色的總體概括:
這些硃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群峰,前擁後簇,高矮參差。
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概括而又繁復的描述,是很難討好的。但是,徐遲的冒險,並沒有引起讀者的煩膩。原因在於,這里的鋪張,並不是平面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徐遲不是把黃山當作現成的自然景觀來加以描繪,而是以現代作家的想像,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虛擬出造物主有計劃的安排。徐遲的筆力就集中在精心結構的過程之中,這樣就把空間的靜止地形與地貌,變成時間的過程;同時也使地理的客觀描述變成了主觀感受和想像。就連黃山的懸崖絕壁,道路艱難,也被他想像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間勝境的道路全部切斷」。有意讓讀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地形的介紹,而是領略創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來寫黃山的雲,賦體的鋪張就更為突出了:它打開了它的雲庫,撥給這區域的,有倏來倏去的雲,有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雲海……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或露頂巔,沉浮其中。
這里很明顯有賦體的鋪張和誇飾,但是,又不完全像。原因在於,在賦體里,鋪張和誇飾,是整齊的排比句法,而在這里,則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來倏去撲朔迷離、綺麗多彩、雪浪滾滾),又交織著錯綜(「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則是另一種句法)。參差的句法在描述雲海的文字中更為突出:
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雲的海,虛無縹緲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過場的幻異的景。雲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
文章以賦體的狀物為務,但是,並不是對黃山的一切風物皆給以同樣的筆墨,寫得最為最為充分的,當是黃山之雲霧。作者對雲霧的處理,辦法相當奇特,不是一次以賦體之大筆濃墨寫盡,而是,一次寫完一種形態,為其它景觀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質:
只見雲氣氤氳來,飛升於文殊院、清涼台,飄拂過東海門,彌漫於北海賓館,白鵝嶺。如此之漂泊無定;若許之變化多端,毫秒之間,景物不同,同一地點,瞬息萬變。一忽兒陽光泛濫,一忽兒雨腳賓士。卻永有雲霧,飄去浮來;整個的公園,藏在其中。幾枝松,幾觀松人,溶出溶入。對於景觀的描繪,如果只有一副筆墨,就不能說是真正懂得賦體的三味,徐遲在這里表現了他把賦體當代化的才華。光是寫雲霧,就有幾副筆墨。前面的雲是遠望山嶺間的、浩淼的雲;此處的雲,是近察身邊的雲、精緻的雲。前面的雲,是宏觀的,就雲本身寫雲;此間的雲,是在陽光中變幻,在雨腳中飄忽的,樹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雲。徐遲的詞彙是豐富的,但是,不像劉白羽那樣,習慣於用四字成語式的,他好像有意迴避這樣的現成的宿構,往往更加追求隨意的,以即興追隨瞬息萬變的雲霧:
這舞松之風更把雲吹得千姿萬態,令人眼花繚亂。這雲霧或散或聚;群峰則忽隱忽現。剛才還是傾盆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它們全部散去了。庄嚴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達,俏麗的蓮蕊峰頂,揭下了蟬翼似的面紗……雲海滾滾,如海寧潮來,直拍方殊院賓館前面的崖岸。硃砂峰被吞沒;桃花峰到了波濤底,耕雲峰成了一座小島;鰲魚峰游泳在雪浪花間。波濤平靜了,月色耀銀。
這可以說是第三副筆墨了。這里的筆墨不像形狀那樣追求色彩的對比,而是突出形態的變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態的碩大的山峰,都因形態不穩定的雲的變幻而發生反差極大的變幻。文章從開頭到這里,已經好幾千字,不斷表現變幻,用了這么多的詞彙,但是,卻沒有重復、繁冗之感,關鍵就在於豐富。不但是詞彙的豐富,而且是觀察角度的豐富,還有形態的、色彩的豐富。
而這一切,正是徐遲發揮了賦體的敷陳體物的功能的效果。接下去,徐遲以相當的篇幅寫到日出。這時,他收斂起了宏觀的視角,把個人的自我感覺調動了起來:
當我在靜靜的群峰間,暗藍的賓館里,突然睡醒,輕輕起來,看到峰還只有明暗陰陽之分時,黎明的霞光卻顯出了紫藍青綠諸色。初升的太陽透露出第一顆微粒。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紅;也從未見鮮紅如此之鮮。
「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紅;也從未見鮮紅如此之鮮。」這樣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剎那心境上,從方法來說,和前面的寫法,又別是一種境界。接下去:
一剎間,火球騰空,凝眸處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變萬化;空間射下百道光柱。萬松林無比絢麗,雲谷寺豪光四射。忽見琉璃寶燈一盞,高懸始信峰頂。奇光異彩,散花塢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飛舞,那喑嗚變色、叱吒的風雲又匯聚起來。
這顯然是在色彩的變幻和對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強調其強烈的光焰萬丈。除了最初和房間中的明暗的對比外,幾乎全部是鮮艷的紅色。如果拿這些和前面寫日出的經典散文相比,可能顯不出優勢。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點單調之感。幸而,徐遲不僅僅有相當的繪畫修養。(他曾經用非常內行的語言,寫過常書鴻在敦煌的事跡)
他似乎力圖從聽覺上表現日出的另一種美感:
竹管齊鳴,山呼谷應。風急了。
很可惜的是,這幾筆,嘎然而止,又回到了視覺境界中去。所寫仍然以畫圖性的景觀為主。這樣,美感就仍然在原來的平面上滑行。雖然,接著作者又以賦體寫高瞻遠矚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甚至用長江與之襯托:「遠處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仍然不見醒目,只是在最後出現了彩虹:這時彩虹一道,掛上了天空。七彩鮮艷,銀海襯底。彩虹並不遠,它就在眼前,就在觀察台邊。不過十步之外,虹腳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極遠處,彷彿可以從這長虹之腳,拾級而登,臨虹款步,俯覽江山。而雲海之間,忽生寶光。松影之陰,琉璃一片,閃閃在垂虹下,離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異常,它中間晶瑩。它的比彩虹尤其富麗的鏡圈內有面鏡子。攝身光!攝身光!
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
全篇極勝富麗堂皇的詞語,表現宏大的景觀,處處顯得極致,處處又能峰迴路轉,用餘光中的話來說就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花。作者的才華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極限的挑戰,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賦體文章,全靠腹笥之廣、修養之深、詞語積累之豐富。徐遲這樣反復渲染,一唱三嘆,有如油畫,多層油彩疊加。這樣的風格,也潛藏著風險,那就是堆砌。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贊嘆之中,不時插入敘事:個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采葯人、氣象工作者的交談等等。雖然,在文章中,不見精彩,但,在構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單調。要不然,全文連綿不斷地描寫、形容,會造成繁復,難免會令讀者疲倦。

⑧ 憶兒時 恩戈庄園 聽聽那冷雨.黃山記 餓 答案!!!!!謝謝!!一篇的25分!!!!

黃山記
【教學目的】1、品味本文用獨特的手法勾勒的黃山美景,明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及運用。
2、領略本文華美如詩的語言,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領會「只有勇於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
【教學重點】1、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黃山「奇」「美」「險」「峻」的特點。
2、結合多種表達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准確提煉文章主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賞析法 對比分析法 【教學課時】4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展示黃山圖片以及「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詩句,引入對黃山的介紹:
黃山,古稱黟(yī)山,唐朝改名黃山(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黃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這里山峰劈地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虯勁,剛毅挺拔;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臭,可飲可浴。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兼具「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涼」,無怪明代徐宏祖贊譽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歷代文人學者多來此游覽,並留下了諸多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黃山記》更是獨特的一篇。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通讀全文,把握生字詞。
詞語: 煞費苦心: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安徽的別稱。 摺(折)皺:折縫。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干糧。 載(沉載浮):又。
卓越:非常優秀,超出一般。卓絕: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zè):狹窄。詭奇:奇異。
四、參照閱讀提示,討論概括各部分寫作的主要內容。(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峰頂的歷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頂所見的奇觀。
五、小結並布置作業:
1、 認真研讀前三部分,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寫?(對照課後練習一)
2、 為什麼作者要寫黃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關鍵句。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課文主要內容。
二、研讀前三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明確: 1、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2、「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3、填「奇」字。從「打開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二)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麼關系?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系?
明確: 1、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三)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三、布置作業:研讀第四部分,完成課後練習二、四

第三課時
一、 回顧上節內容,特別把握第三部分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對照完成課後練習二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 「奇」在何處?
明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岩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描寫日出壯觀時怎樣抓住光影的千變萬化進行生動描述的?與其他有關的日出景觀描寫相比有什麼特點?(對照練習四)
(1)《黃山記》中日出的描寫突出光影的千變萬化。寫霞光的「紫藍青綠」;寫第一道光芒的「紅」「鮮』;寫火球騰空時的「彩霞掩映」;寫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寫琉璃寶燈高懸時的「奇異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繪時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語勢激越奔放,氣勢磅礴。
(2)徐霞客寫日出側重著筆於雲海,借雲海來襯托日出的美景。抓住光、色的變化,寫日出的經過,簡潔生動。
(3)海涅的描寫既著筆於雲海,又重主觀感受,襯托日出美景
三、課堂檢測,復習回顧。(如時間不夠,留作課後練習)
1.《黃山記》選自《 》,是一篇構思謀篇 的佳作。全文分四部分,寫出四部分的段意:
一、 。
二、 。
三、 。
四、 。
2.填空: 黃山的地理位置: ,成因 。,范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從幾方面說明黃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樣再次突出黃山的「險」?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人類。它封了山」作結,有什麼作用?
4.第二部分寫數千年來人類極少能攀上黃山之巔,這段敘述有什麼作用?
5.閱讀第三部分,按登山經過填充下表:
溫泉賓館
天都峰
6.文章寫登山經過時,為什麼處處都寫古人登山途徑?這樣寫與下文的抒情議論有什麼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話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8.第四部分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以雲海為主。有集中著筆之處,有時夾在其他景物之中寫。作者寫雲海的飄泊無定,變化多端,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作者怎樣描寫在風的作用下雲海的千姿百態?以後還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寫雲海?
9.寫黃山的松奇,突出描寫在雲海中______的特點。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條件下寫它的矯健多姿。它的根______顯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樹冠,以______比擬在風中的姿態。然後作者變換觀察角度,從多方面去寫。從峰頂______,______;從山腰____,______; 翩然起舞!這松該是多奇!
10.作者關於雨後彩虹的描寫真是妙極了,美極了,作者彷彿覺得可以從長虹之腳登級而上。在這飄然欲仙之時寫「寶光」「忽生」,給人以奇異之感。攝身光究竟是什麼?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嗎?______。
參考答案:
1.《徐遲散文選集》獨出機杼 一、從黃山勝景的布局贊嘆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三、記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四、1、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2.皖南山區 火山噴發 周圍一百二十公里 面積千餘平方公里 險3.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物為處處懸崖絕壁 增添黃山的神奇色彩
4.極力烘托一個「險」字5.溫泉賓館 人字瀑 立馬亭 龍蟠坡 半山寺 鯽魚背 閻王坡 小心壁 天都峰
6.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途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7.「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8.飛升 飄拂 彌漫 瞬息萬變 飄來拂去 藏雲霧或散或聚,群峰忽隱忽現;剛才是傾盆大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全部散去;雲海滾滾,直拍賓館前面的崖岸,吞沒諸峰,有的成了小島,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間。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濃雲四集,八方茫茫
9.溶入溶出 大風呼嘯 盤入岩石 堅貞 華蓋 飛翔之翼翅 俯視 如苔蘚披覆住 岩石 仰視 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薄紗輕綢 露出身段
10.雨過天晴時,陽光經雲霧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觀。

第四課時
一、 點撥作業。
二、深入探究。
(一)質疑:
1.作為游記文章,本文確實在構思上獨出心裁,分析一下本文在寫法上與一般游記有什麼不同?
2.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怎樣聯系?
3.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是什麼?
4.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二)疑難討論:
1.明確: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託了「險」字。在記游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為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三」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採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3.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4.分析: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系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四、附結構板書:

聽聽那冷雨 期末復習
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喜愛的是哪裡的雨?
古大陸瓦上的雨。鄉愁、故國之思、古典文化情思、古典詩意生活的嚮往
作者為什麼要選 「雨」作為自己情感的寄託?為什麼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現故國之思的纏綿悠長。「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
作者通過對台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作者的故鄉在哪?
江南,從「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舐舐那冷雨」可見 四川、江南
讀一讀,找一下所用的修辭(通感 打通了聽覺和觸覺)
點評學生的朗讀 斷句是否正確 斷句時停頓好還是連續好?(作者為何不加標點?) 連續好,長句一氣呵成,讀出一種纏綿,可體現他回憶時的萬千思緒。作者的回憶如此細膩而清晰,可見他對故鄉深深的、綿綿的思念(板書)
中心思想: 抒發了遊子思鄉之情,對十年前夭折的幼子的懷念,對祖國的,…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題解」
本文選自聽聽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
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
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
主旨:藉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託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向慕之
情。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贊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餘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藉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餘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讀
者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同時「享受」所以,聽聽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覺性」的文章。既然寫文章時,要引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刺激,所以在閱讀散
文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覺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從這一課,讓我體會到了散文的維妙維肖之處,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氣沉沉
的感覺,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闡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許也只是因為一時的突
發奇想合靈感涌現,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擁有「真實感」。
不愛看書的我,對餘光中的現代詩和散文卻有幾分的興趣,到底是哪些特點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作品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在近代
作家中,有誰能像餘光中一樣,將他那像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像力詮釋給讀
者。縱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讀後感總是不一樣,如果我能學到他一絲一毫運
筆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無窮. 最近的我,學會了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一方面
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好同學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個怎
樣的人,有時候有些話可能說不出口,所以" 寫" 變成了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
中國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不就是靠一個字一個字累積下來的嗎?如今的世界變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間等著我們去著色呢!
曹植的這首樂府詩可分四節來理解其內容。第一節,從開頭至「幽並游俠兒」,概寫主人公游俠兒英俊豪邁的氣概;第二節,從「少小去鄉邑」到「勇剽若豹螭」,補敘游俠兒的來歷和他超群的武藝;第三節,從「邊城多警急」到「左顧凌鮮卑」,寫游俠兒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第四節,從「棄身鋒刃端」至結束,寫游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又充滿愛國情感的游俠形象。
作品運用了鋪陳的筆法。這正是樂府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如詩中寫游俠兒的武藝:「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左的」、「月支」、「馬蹄」,都是練習射箭的靶子,作者這樣鋪陳地寫,就從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現了他高強的射箭本領。再如寫他的戰功:「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軀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羽檄」就是命令,他聞風而動,立即投入浴血的戰斗當中。他平定了邊亂,保住了四境的安全。這種鋪陳的寫法,前後句文意互應,渲染了氣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這種鋪陳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對游俠兒由衷贊羨之情。如在第四節,作者連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話,反復詠嘆,贊揚游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見其敬仰之深。其實,曹植這樣寫,也是借詩抒懷,借寫游俠兒,來表達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有些亂

多給點分吧

⑨ 有關徐霞客《游黃山記》的古文翻譯。

一、譯文

九月初四這天。(動身行走)十五里到湯口。(又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洗了澡。拄著拐杖望著硃砂庵攀 登。(走了)十里,上到黃泥岡。(這時)先前雲霧籠罩著的那些山峰,漸漸地露出來了,也漸漸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轉身進入石門峰,經過天都峰的山腰下來, 就(望見)天都、蓮花兩峰頂,都高高地聳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條岔路向東直上,是前次(游山時)沒有到過的,於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側面了。

再往北上,走在狹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夾立高聳;路就在石峰間宛轉延伸,石頭堵塞的地方就把它鑿開,陡峭的地方把它鑿成石級,中斷的地方就架上木 頭,使它暢通,高懸的地方就豎起梯子連接。

向下看,(只見)陡峻的山谷氣象陰森,楓樹、松樹雜然相間,五色繽紛,燦爛得像圖畫,像錦綉。因此想到黃山算得上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這樣的奇景,前次游山卻未來探訪,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慚愧呀!

這時僕人們都因路險陰隔,落在後面,我也停下來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麗的景色,不覺又吸引著我一人走 上去了。已經登上山頭,見一個小寺廟,檐角翹起,像小鳥張開翅膀似的立在那兒,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從前想登而沒有登的地方。

(它)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 蓮花峰,背後倚的是玉屏風,兩峰秀麗的景色,(好像)都可以伸手攬取。四周環顧,奇峰錯落地排列,眾多的山谷縱橫交錯,實在是黃山風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 是重來,怎麼知道它如此奇麗呢?遇見雲游的和尚澄源來了,(我們)游興很濃。時間已過正午,僕人們也剛剛趕到。

(我們)站在寺廟前面,(望著)兩峰指指點 點。庵中和尚說:「天都峰雖近,可是無路可通,蓮花峰可登,路卻又太遠。(看來)只好就近處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蓮花峰頂吧」。我不同意,決意游天都峰。

(便)帶著澄源和僕人仍從峽谷小路下來。到天都峰側,從那被山溪沖下來的亂石上像蛇一樣彎彎曲曲地爬上去。攀雜草,牽荊棘,石塊叢起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側削的地方就攀緣石壁。每到手腳沒有著落的地方,澄源總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應(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這樣困難,下山更不知怎麼辦了?

最後還是不管那些。經過多次艱險,終於到達峰頂。只是它上面還有一座石峰,像一堵牆壁聳起好像有幾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邊尋找,發現有石級,就拉著我登上去。(到那一看)萬千峰巒,無不躬身下伏,只有蓮花峰能和它抗衡罷了。這時濃霧忽起忽散,每來一陣,就對面不見人。遠望蓮花諸峰,多半隱在霧中。

獨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霧就飄到我後面去了;我走到右邊,霧就從左邊出來了。那些松樹還有盤曲挺撥縱橫交錯的;柏樹雖然大枝幹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貼在石上,好像苔蘚似的。山高風大,霧氣來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時露出來像碧綠的山尖,有時被霧淹沒了像一片銀海;再遠眺山下,日光晶瑩閃亮,別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漸晚,於是就把雙腳伸向前邊,手向後按著地面,坐著往下滑;到極危險的地方,澄源肩手並用,把我接下去。過了險處,下到山坳,已經夜色籠罩了。又從峽谷中經過棧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二、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五里,至湯寺,浴於湯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雲里諸峰,漸 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

復北上,行石 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坡,燦若圖綉。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 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時夫仆俱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 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時已過 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

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余不從,決意游天都。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每至手足 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次,遂達峰頂。

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 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於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其松猶有曲挺 縱橫者;柏雖大於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山高風鉅,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日漸 暮,遂前其足,手向後據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並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三、出處

明代徐霞客著的《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四、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

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9)黃山記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

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

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二、作品賞析

《徐霞客游記》中關於景物的描寫不僅貼近現實,而且十分准確。現代科技也印證了徐霞客對於地質地貌和岩石景觀記載的准確性,據對比,徐霞客對華東地區和桂林許多岩石、溶洞的描述與科學工具的實際測量驚人地吻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