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

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

發布時間: 2021-01-07 00:57:22

㈠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賞析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

「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

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這應當說是這一整首詩里,最為人們所熟知,也是起到一個收尾作用的一句,每個人只為報答君王的恩遇,那手中都握著寶劍,而且一個個都視死如歸。最後的這兩句,可以說是把戰爭的一個經過,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使得這首詩,頓時之間,變得凝重起來。

出自唐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原詩:

《雁門太守行》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釋義: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

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1)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擴展閱讀: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作說法是,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綜觀李賀的這首詩,先是寫景,隨後由景寫到現實,寫到了敵軍,與我軍的一個態勢,當時的敵軍,已經是兵臨城下,但是讀完了這一整首詩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城裡的將軍和士兵,一個個都沒有退卻,做了各種准備,而且視死如歸。

㈡ 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㈢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翻譯

願報那黃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軍情急,狼煙內四起烽火騰空,敵情重容,烏雲壓城危城撼動。夕陽下,敵兵的鎧甲閃鱗光,殘陽中,攻城的刀槍在晃動。
角聲振,撕裂長空滿天飛揚,怒吼聲,伴隨秋風陣陣悲壯。邊塞上,一場血戰可歌可泣,戰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濃。
紅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飛襲,鼓面凍裂,鼓聲不響,寒霜重重。
願報那黃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㈣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用了什麼典故

典故:「黃金台」是用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的典故,玉龍,唐人用以稱劍。燕昭王禮賢下士,築黃金台,終遂所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

出處:《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所作。

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4)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擴展閱讀

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

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

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

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作者簡介: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

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郁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㈤ 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本句出自《雁門太守行》,它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後稱「樂府詩」。多介紹戰爭場景。
白話文意: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本作詩人的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態上著力,用濃辭麗藻大紅大綠去表現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構思新奇,形象豐富,這一句上也體現了這個特徵(黃金,玉都是與全詩相合的)。其實李賀的詩常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好有效地顯示它們的多層次性。一般本作的賞析都是集中在這一點上。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so,從藝術角度而言,重點不是尾聯。
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玉龍:指一種珍貴的寶劍,這里代指劍。君:君王。

㈥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達了將士們怎樣的思想感情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表達了將士們不畏艱險豪情壯志的思想感情

㈦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含義是什麼

原句出自唐朝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全詩為: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版城城欲摧,甲權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輾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黃金台」是用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的典故,」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

結合整首詩來講,是報答的意思 ,願報那黃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㈧ 李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中的"玉龍"指的是以下哪一項

玉龍是寶劍的代稱。

意思是: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原文: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出處:唐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翻譯: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天邊的雲霞將夜空凝結成紫色。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綜觀李賀的這首詩,先是寫景,隨後由景寫到現實,寫到了敵軍,與我軍的一個態勢,當時的敵軍,已經是兵臨城下,但是讀完了這一整首詩後,可以得知,原來城裡的將軍和士兵,一個個都沒有退卻,做了各種准備,而且視死如歸。

(8)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擴展閱讀: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作說法是,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雁門太守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