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賞析
1. 採薇賞析1000字
1、《採薇》賞析(1000字):
全詩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採薇採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採薇採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採薇採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採薇採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於是在「採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里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里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後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裡,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像,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麼,《採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里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裡,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
2、原文欣賞: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 詩經採薇節選賞析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
《採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並不具有對應關系。運用對比的方式。
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出自:《小雅·採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
採薇(節選)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
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2)採薇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載周人與戎狄之戰的詩篇,這首詩最早也應該是周穆王之時的詩篇。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周之時與戎狄作戰始於周穆王,周穆王是周康王之孫,周昭王之子。
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這時王道衰微,他繼位後雖然使西周天下再度安寧,但是卻無故前去征伐戎狄之族,而又不聽賢臣勸諫,他的宣戰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得了四頭白狼和四頭白鹿回來。
此後就破壞了戎狄之族與周的關系,臣服的諸侯國就不再來朝周王了。後來到周宣王時,周宣王又與戎狄之族作戰,也是以失敗告終,而周宣王也因此而亡。
此後就使戎狄之族與中原的戰爭不斷,到周幽王繼位之時,周幽王無道,又無力平息戰亂,戎狄之族經常侵犯西周之地,周幽王最終也被戎狄之族殺死,使西周滅亡。
這首詩以一個士兵的口吻,以薇菜的變化順序來說明這些參與戎狄之戰的人在戰場上停留的時間。他們與戎狄之戰開始很艱難,其中也有勝利,但是多數時間都是敗仗,所以就特別指出。
與戎狄之戰很棘手,不容易取勝,所以他們就不能及時回到家鄉,所以士兵們就非常懷念自己的家鄉。當家鄉楊柳吐穗隨風飄盪時,戎狄之族的居住地還是雨雪霏霏之時。
他們忍飢挨餓還要時刻警惕敵人來襲,而士兵心中厭戰的痛苦情緒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雅:就是典雅之意,是記載君王之政盛衰過程、盛衰狀況的詩篇。《小雅》,依照這些詩歌的內容分析,所記載的是君王之政興盛美好的詩篇。
主要表現在小功德之類,如諸侯的功德,或者是頌揚。鹿鳴之什:什的意思,就是以十篇詩歌為一卷,也就是十篇詩歌為一個組成部分,什就是十之意。
鹿鳴之什就是指由《鹿鳴》為開頭的十首詩歌。這十首詩歌包括《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W》、《採薇》、《出車》、《杕杜》、《南陔》(而南陔這首詩歌是笙歌,即有聲而無辭)。
3. 詩經採薇最後一章的賞析
原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釋義: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專光爛漫的春天裡,在屬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
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
這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3)採薇賞析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漢代申培《詩說》: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4. 魯迅的採薇的賞析
歷史上的叔齊和伯夷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魯迅小說,採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小說中叔齊和伯夷的不知變通表現在他們口中時時掛著的話是「不合先王之道」,因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採薇草吃薇,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咳蔌一止,萬籟寂然,秋末的夕陽,照著兩部白鬍子,都在閃閃的發亮。」渲染了一種慘淡而死寂的氣氛,「閃閃的發亮」的「白鬍子」象徵著古老的規矩,「萬籟寂然」象徵著人們對老規矩的順從不敢抗違。「強調大家都很敬老」實際上就是強調大家都死守老規矩,因為作者在小說中就說到了「這還是文王定下來的敬老的老規矩。」由於這樣,人們就慣於受老規矩的拘囿,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什麼都按老規矩辦事,而不知根據事物和時代的發展變化而加以變通。按現代的話說就是不能與時俱進。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原下說,不知說的對不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55589/
5. 賞析採薇最後一節
採薇
先秦:佚名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賞析:
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採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採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6. 詩經·採薇的賞析
[原詩]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嚴狁之故。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鹽,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嚴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採薇菜啊採薇菜,薇菜剛才長出來。說回家啊說回家,一年又快過去了。
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因為玁狁故。沒有空閑安定下,
都是因為玁狁故。
採薇菜啊採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說回家啊說回家,
心裡憂愁又煩悶。
心中憂愁像火燒,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駐防無定處,
沒法託人捎家書。
採薇菜啊採薇菜,
薇菜已經長老了。
說回家啊說回家,
十月已是小陽春。
戰事頻仍沒止息,
沒有空閑歇下來。
心中憂愁積成病,
回家只怕難上難。
光彩艷麗什麼花?
棠棣開花真爛漫。
又高又大什麼車?
將帥乘坐的戰車。
兵車早已駕好了,
四匹雄馬真強壯。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內仗不停。
駕馭拉車四雄馬,
四匹雄馬高又大。
乘坐這車是將帥,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馬排整齊,
魚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嚴防範,
玁狁猶猖狂情勢急。
當初離家出征時,
楊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戰罷回家來,
雨雪紛紛漫天下。
行路艱難走得慢,
飢渴交加真難熬。
我的心中多傷悲,
沒人知道我悲哀。
《採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徵到回家的詩歌。1444
7. 詩經採薇的譯文和賞析
譯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麼憂悶。憂心如焚,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採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採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採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
受字數限制,待續。
8. 詩經採薇賞析 300字左右
有關《採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里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里,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里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採薇》,我們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採薇採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採薇採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採薇採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採薇採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於是,在「採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我們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里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里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後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裡,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我們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像,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予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麼,《採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里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我們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裡,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
9. 《採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賞析)
採薇運用藝術手法如下: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
回鄉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發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的回鄉經歷和「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沖擊,因此產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於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
這種現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產生的沖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錶現更為突出。《採薇》詩抒情的本義是表現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採薇》詩的始末。
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採薇》成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之思了,詩歌藝術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
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並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驗始之於「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於「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採薇》詩前5章均為感興之筆,借採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鄉之感;末章僅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著溫柔的鄉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別離,寄託著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
客體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後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又稱為意境。《採薇》末章融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照著人生的畫面,領略著人生的哀傷,汲取著藝術的養分。
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照,對宇宙人生的升華與感傷。這才是《採薇》成為「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傳神的藝術語言能更好地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採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劉勰有雲:「情以物牽,詞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後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為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成《採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依依」狀弱柳隨風輕拂之態,「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
「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後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范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霏霏雲氣重,閃閃浪花翻。」
採薇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麼憂悶。憂心如焚,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
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
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
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9)採薇賞析擴展閱讀:
採薇創作背景
從《小雅·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
可見毛詩認為《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
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之故。』」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