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音樂賞析心得體會

音樂賞析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 2021-01-06 23:01:19

『壹』 大學生學習完音樂欣賞課的心得體會

音樂欣賞就是通過聽覺去感受一首歌曲或樂曲的思想感情及藝術美,從而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陶冶我們的情操。從其定義看出,音樂欣賞就是用耳去聽,並且在這過程中通過聯想等的一些思維方式去用心體會出來的對該歌曲或者樂曲本身的感情及美感。 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既可以是單純的聽覺上的享受,也可以細細地品嘗音樂蘊含的感情。 當人需要用音樂去放鬆心情的時候,可以純粹地從聽覺上享受音樂,即從欣賞音樂過程中,由於感受旋律、節奏等音樂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時達到放鬆心情的效果。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不一定要具備很多音樂知識或者有高層次的欣賞水平,只要「打開耳朵」去聽音樂即可。在欣賞音樂時,你便會感受到到旋律是優美的或者是動聽的,並且憑直覺去選擇個人覺得悅耳的歌曲或樂曲去欣賞。例如在聽很多的交響曲時,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欣賞它的旋律,從中獲得心情上的釋放。 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也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體會歌曲和樂曲中的情感和內涵。我們可以通過反復的欣賞同一首歌或者樂曲,通過聯想,通過思考,從而得出這首歌曲或者樂曲所渲染的感情。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去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風格、體裁以及其音樂語言的特點和作者生平等等,更深層的體味音樂作品的內涵。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對音樂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以及具備一定得欣賞能力。而在更深入的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我們既可以獲得欣賞過程中的快感,還可以培養我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正如當我們在聽交響曲時,如果我們知道的作者創作用意,創作背景,我們就能聽音樂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

『貳』 音樂鑒賞心得論文

音樂鑒賞論文 內容提要:這篇文章對音樂鑒賞的內容和特點以及它對學生身心素質和欣賞品位的提高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從音樂的發展到流行音樂的盛行,樂器的不同介紹,著名音樂家和著名音樂曲子的介紹等等不同的方面對音樂鑒賞的必要性和對大學生素質提高的 重要性做介紹。認識到音樂鑒賞是一個人所必需的素質。 關鍵詞:音樂鑒賞 發展 品位提升 我一直覺得音樂的世界是一種虛擬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著不同種類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識層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如何,他都具有一樣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音樂鑒賞的能力。音樂對於喜歡他的人來說只限於欣賞的品位和能力。對他的了解並不僅僅限於聽上,要從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情感的培養和素養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分辨出來的。 音樂是由情而發,縱貫歷史,橫看中西,文明的發展中總有音樂這個重要的角色去推動著,從遠古的詩經的樸素到唐詩宋詞的華麗和纏綿但元曲的現實和豐富,它們不僅見證著中國文學的巨大發展,加之中國傳統古典樂器就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的繁榮發展史,我們不禁贊嘆:古人用他們特有的智慧讓我們後代人體會到了穿越歷史時空的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和時代風格。「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的傳世經典,一直到後來的民族音樂的盛行,中國幾千年的音樂風格在經久不衰地傳遞著華夏民族最具特色的東方文化。 西方傳統音樂以神秘浪漫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寫照,鋼琴的加盟使它越來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風格。經過中世紀時期、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西方音樂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豐富。與中國古典音樂的空靈與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音樂越來越注重樂器的協奏和聲調的組合,正如中西方意識形態一樣,中西方音樂也呈現出它們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韻味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歷史的車輪轉動著,承載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中西文化的不斷交融,使音樂的風格也各自出現了變化。19世紀以來,西方音樂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經濟的發展是音樂的大眾化變的越來越深刻,流行音樂開始蔓延至全世界,華爾茲、波爾卡、探戈舞、布魯斯、爵士音樂、搖滾等等,直到現在的通俗音樂,他給人的是自由的呼吸和心靈完美的感應,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成為人們精神的港灣,它不是貴族化的奢侈而是平民化的消費,能被各種類型的人接受,成為世界范圍的大眾文化盛宴。處在這個時代,我們所擁有的不僅是對民族歷史要了解多少,要全面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還要對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這就要求對音樂發展歷史的了解,音樂鑒賞能力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對其背景的深刻理解。它不僅讓我們在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氛圍下感受來自各方的熏陶,還讓人對各個地域的人文、物質、感情、活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通過音樂這面鏡子照射出更廣闊的大千世界。正如要實踐就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音樂鑒賞不僅僅是會感受幾首曲子聽幾首歌曲的事情,它是一門學問,需要從最基礎的歷史文化問題著手,這是音樂鑒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人人都會聽歌,但又有幾個人能聽出其中的門道呢? 音樂的發展使它越來越離不開樂器的發展,要有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離不開對樂器的全面的了解。在音樂這個龐大的家族裡,樂器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張顯著包羅萬象的王者風范。中國傳統樂器中最早的吹奏樂器有骨笛、骨哨等,接著的塤的發展以及管、蕭、笙的發展,讓古典音樂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此外還有擊奏樂器也極為常見,如罄、鼓。總之,時代的發展,樂器也是 一個最好的見證者。中國如此,西方更是如是。豎琴、鋼琴、提琴、薩克斯、號、吉他等等,以其浪漫的聲音張顯著西方浪漫音樂風格。無論是塤、琴、古箏或是蕭,它們所表現的是獨特的中國古典文化,東方的神秘,像一個個全身散發著佳人內蘊的羞澀沉默的含羞帶澀的美人。它們所給的是知己間的默契。而西方的鋼琴、提琴等所散發出來的是無限的浪漫和遐想,聽著那些流淌出來的聲音彷彿是銀色月光下的竊竊私語的情人。它們所帶來的是法國葡萄酒的醇香,梧桐樹的靜謐,荷蘭鬱金香的雅緻,丹麥人魚的期望。再美的詞與聲音如果沒有樂器的陪伴是無法打動人的聽覺器官的,就像紅花總要有綠葉來陪的。當然有些樂器本來就能演奏出最打動人心的音樂。古箏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鋼琴的《命運交響曲》。樂器欣賞本身就是一門音樂欣賞,如果用樂器來代表音樂這是不為過的。在不同的樂器奏樂中我們在尋找著屬於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諦。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體現就在對不同樂器以及它所體現的思想的詮釋有這深刻的體會。 音樂的本身就在於人對它的創作,它是一個客體,之所以蘊涵著獨特的情感是因為人們賦予它自己的情素,傷感、快樂,一切的一切,通過人的主觀的發泄並表現才有了音樂的精神靈魂所在。所以就產生了許多的著名音樂家和其創作的作品。中國的俞伯牙,西方的莫扎特,肖邦、德沃夏克、許茨等等。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是知己間的交流,師曠的《陽春白雪》,華彥鈞的《二泉印月》、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肖邦的〈革命練習曲〉等等,這些著名的作曲家和這些著名的作品無不時時刻刻向世界展示著他們的風采。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也要從這些方面培養,它們對於我們審美能力、感性思維、認知能力、判斷能力、人文素養以及品位的提升都有幫助。我們不僅從中認識到文化的豐富,也無形中使感情受啟發,可算是一種人文關懷了。音樂鑒賞能力的最終要從這些作品中得到提高。現代美育提倡有機的把知識性、審美性、趣味性和道德性融合起來,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有助於我們做到這一點,它能讓我們全面掌握知識、開啟智慧、陶冶心靈、培養高尚人格。如:更好的理解〈歡樂頌〉能使人在輕松中尋找快樂的感覺;〈月光曲〉讓人感到靜謐的夜晚;革命歌曲給人戰斗的力量。當今時代的特點使流行音樂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爵士樂、搖滾、通俗以及最具代表的周傑倫風格的歌曲滲透著每一個角落,具有良好的鑒賞能力使我們能夠在文化及其豐富的時代擁有評判好壞優劣的能力,能讓我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個人修養得以提升。音樂鑒賞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審美能力,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工作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和提升。

『叄』 高中音樂鑒賞心得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應該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一部音樂作品反復地聽。多聽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我們的雙耳不僅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而且還要具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這一能力與生俱來,反復地聽,會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我們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同時,音樂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構成音樂作品的那些音響瞬間即逝,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先後展現給我們的聽覺。多聽,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聽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樂的記憶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現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音樂,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在音樂中感受。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聽覺的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音樂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像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
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並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記得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低淺音樂,低級趣味較濃的流行音樂,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那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因而學會這些,只有通過音樂欣賞課這條途徑,並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肆』 欣賞音樂的經歷後的感受..

藝術欣賞是一個含義非常寬泛的話題,她所涉獵的內容包羅萬象。有時指一座建築、一幅畫、一個雕塑、一件藝術品、一首歌;有時指詩歌、書法、繪畫、舞蹈、戲劇及音樂等一系列藝術表現形式……藝術雖然不直接作用於人們的基本生活,卻影響著社會的文明和民眾的素養,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來說,藝術是不可缺少的。濃厚的藝術氛圍和良好的藝術品位猶如肥沃的土壤,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人從中受益,而沒有藝術的社會和民族是無法想像的。然而,如何欣賞藝術,卻有很多的學問在裡面,培養藝術鑒賞

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熏陶和學習。它不僅涉及到個人偏好和審美取向,也包括文化修養、社會常識、歷史等很多層面知識的涉獵和積累。我在這里舉個小例子:每當我看到文物專家以嫻熟的眼力來鑒賞一件古玩時,我都非常欽佩,因為我知道他們的評估絕不僅僅是靠直觀的感覺,那犀利的目光中含有多少文化功力和知識底蘊啊!

歌曲欣賞

音樂欣賞也是培養出來的。開始,當我們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一首好歌,或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樂曲時,會因此而對音樂有了興趣。興趣的萌生是自然的,因為我們身邊不乏歌聲和樂聲。那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的音樂俯拾皆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但興趣的培養則需要花費心血,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那些更加深奧和復雜的音樂,欣賞起來需要與之對應的知識和修養,比如欣賞漢高祖劉邦賦詞的《大風歌》,漢朝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琴歌),唐朝王維的《陽關三疊》(歌歌),宋朝蘇軾的《赤壁懷古》及宋朝姜夔作曲的《揚州慢》、《杏花天影》等等。欣賞這些歌曲已經不那麼帶有普遍性了,但在一些聲樂及器樂的音樂會上還會聽到用這些曲調改編的聲樂和器樂曲。如果不了解它們誕生的原因,就不能很好地去欣賞。這些樂曲都有豐富的歷史背景,詞、曲作者也都非同尋常,欣賞這些歌曲在某種意義上是回顧歷史,追憶往昔。沒有對那個時代社會環境、人文思想的了解,就很難感同身受,從而降低了聆聽它、欣賞它的品位。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印記和生命的映像,它的旋律充滿了時代畫面和人的心靈之聲。每首歌曲都有可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一段感人的佳話,或悲壯、或凄涼、或委婉……即使是中國近代的藝術歌曲也概莫能外,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趙元任曲)、《我住長江頭》(宋朝李之儀詞,青主曲)、《玫瑰三願》(龍七詞,黃自曲)等,這些久遠的歌曲至今被人們詠唱,仍回響在舞台上。歌聲依舊,時光荏苒,崢嶸歲月永記心頭。

還有很多外國藝術歌曲的保留曲目,尤其是18、19世紀的古典藝術歌曲,像莫扎特的《渴望春天》;舒伯特的《搖籃曲》、《鱒魚》、《魔王》;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拉赫馬尼諾夫的《春潮》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傳世佳作,不僅曲調優美動人、起伏跌宕,而且鋼琴伴奏也十分精湛,和聲和織體都非常考究,成為欣賞這些大師們作品時需要關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這里舉一個舒伯特的例子。舒伯特喜歡為歌德的詩譜曲,天才音樂家與偉大詩人珠聯璧合,創作了歌曲《魔王》。在這首歌曲中,舒伯特用不同的聲調為四位角色定位:誘惑的魔王、驚恐的孩子、堅強的父親和平靜的敘事者。這首歌曲創造了藝術奇跡,有奇異的想像、豐富的故事、錯落有致的歌曲和美妙的伴奏,令人陶醉,美不勝收。

歌曲欣賞一般是引發我們興趣入門的品類,雖然種類繁多,但終因為篇幅較短,旋律、結構簡單,加之有歌詞的輔助,比較容易理解,而另一些作品,比如室內樂,在欣賞上就有一定難度了。

室內樂欣賞

在欣賞室內樂這種音樂體裁時,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它的產生。早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前,室內樂就已存在。最早的室內樂是指王公貴族在皇宮或是貴族的大客廳中演奏演唱的音樂,主要是區別於在教堂或是在劇場和廣場上演奏的正規、場面宏大的宗教音樂。早期室內樂的演奏主要用琉特琴(一種彈撥樂器)、哈普希科琴(撥弦古鋼琴)以及一些管弦樂器,曲目是一些宗教和世俗的聲樂、器樂曲,但比較簡單,到了巴洛克時期才逐漸豐富起來。高聲部一般是用小提琴、長笛及雙簧管來演奏,低聲部用大提琴及大管來演奏,中聲部則用琉特琴和哈普希科琴來演奏和聲以及流動的伴奏織體,比初期細膩豐富多了。

到了巴洛克的晚期,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的奧地利作曲家海頓(1732-1809)賦予了室內樂新的活力,使這一形式得到充實和發展。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的典型演奏形式,並使這一形式成為室內樂最常見的演奏形式。在這之前,宮廷樂隊的編制並不固定,一是根據權貴們的好惡來選擇樂器,二是根據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地創作。海頓作為創立古典音樂的領軍人物,集巴洛克音樂之大成,寫了八十多首弦樂四重奏,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一百多部)。在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中(1755—1760),五個樂章的組曲傾向很明顯,這主要是受到巴洛克時期的大師巴赫的影響所致。巴赫在他的《英國組曲》及《法國組曲》中,以各種舞曲作為這些組曲的主要成分:像《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起源於德國的民間舞蹈,平穩而流動;《庫倫特舞曲》(Courante) 起源於法國的舞蹈;《小步舞曲》(Minuet)起源於法國優美而高雅的宮廷舞蹈;《薩拉班德》 (Sarabande)是西班牙的一種輕慢而矜持的舞蹈,起源於東方;《加沃特舞曲》(Gavotte)常伴有仿風笛音調的《繆賽特舞曲》(Musette)。所以在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俗稱《小巴赫》)里,對於這第13首舞曲的名字,不同時期常常有不同的叫法。有時稱為《風笛舞曲》,有時稱為《加沃特舞曲》,有時又叫《繆賽特舞曲》。除此之外,還有源自著名的波蘭民間舞的《波羅乃茲》舞曲;較歡快的《布列》舞曲(Bourree),以及情緒熱烈、一般作為組曲結尾的《吉格》舞曲(Gigue)。以上提到的這些歐洲各國的舞曲,情緒、速度各不相同,風格各異,所以經常作為組曲的常用素材在室內樂的演奏中出現,當然隨著不斷地發展,後來序曲、進行曲等也加入進來,使室內樂的題材更加廣泛。

『伍』 求音樂欣賞的論文(心得)。

自己已經搞定。- -

『陸』 音樂鑒賞的音樂感受能力

所謂音樂聽覺能力就是「音樂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是在多聽、多想的基礎上提高的,它會產生對音樂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賞者對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評判態度。由於音樂給予人們的感受首先是情緒上的反映,如愉快、煩躁、激動等,而情感又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所持某種態度的反映,如喜、怒、哀、樂等。所以,音樂欣賞的重要通道是藉助於音樂聽覺的情感體驗。從音樂欣賞的心理因素來看,欣賞是接受環節,它不是以表演或為獲得某種具體成果為目的,而是聆聽者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內心聽覺引起回憶、想像及聯想等,豐富自己從欣賞音樂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這也是通過音樂聽覺能力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行為。根據人對音樂感知能力的認識規律,音樂聽覺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音響感知是指通過音樂欣賞者的聽覺而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完整的接受。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系都以音響感知為基本,如果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感知,就談不上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欣賞。音樂作品的實際音響是以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諸要素相互參與、相互合作,經人為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聲音工藝品」,我們的耳朵可以直接感覺到,但我們的耳朵必須是經過訓練且能分辨音樂的耳朵,否則,就難以接受、理解這種音響外層的「工藝品」。具體說來,音樂音響的感知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淮南子》中就曾記載,「六律具存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師曠之耳」就是能辨別音響的耳朵。如果一個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難分辨出進行曲和圓舞曲的不同音響效果;如果欣賞者對各種樂器的音色缺乏辨別力,那就會影響他對於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因此,培養對音樂的辨別力,對音響感知具有首要意義。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對不同旋律的特點進行感受,並由此達到對旋律美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感情內容的體驗。節奏感決定著音樂的表情性質和風格特徵,要獲得音樂的美感,就必須培養起良好的音樂節奏感。多聲部音樂手法廣泛應用於合唱、鍵盤音樂、管弦音樂領域,只有具備多聲部音樂感,才能懂得各聲部的組合和音樂的和聲效果。對樂曲結構形式的整體認知是把音樂的各種要素合成至完整的樂曲的感知活動,實現完美的音樂感知。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記憶力能使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並使音樂的進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沒有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和記憶力,就不可能得到對音樂的整體認知。 欣賞音樂在達到完美的音響感知的同時,也在藉助於內心聽覺而引起的情感體驗。古代文化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說創作者是由於情感的激發而創作作品,而聽眾是通過作品體驗其中感情的。欣賞音樂要通過音響感知較准確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將會給欣賞者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准確、深刻、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有了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結合對旋律、和聲、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體裁等音樂以及音樂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現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確理解音樂。前文說過,音樂是聽覺藝術,良好的音樂聽覺是正確欣賞音樂的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不能辨別音高、節奏、音色的人能從音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第二,緊密結合欣賞者的生活體驗及情感欲求。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可以將欣賞者迅速帶入音樂意境之中,使欣賞者緊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欣賞音樂,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琵琶協奏曲《琵琶行》,描寫了詩人白居易被貶任江州司馬期間,在船上聽到一位淪落地方的長安樂伎演奏琵琶曲,聯想自己「謫居卧病潯陽城」的處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強烈的感情共鳴是其他在座人所不及的。
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又是著名的音樂家,現代就有人專門研究其音樂美學思想,可見其對音樂理解之深刻。從《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這一點,換言之,所有這些體驗、感慨無不建立在白居易對音樂的敏銳感覺上。如果白居易沒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對琵琶這一樂器的音色沒有清晰的感覺,對音樂的節奏沒有準確的判斷,對演奏的輕重緩急沒有敏銳的把握,即使「同是天涯淪落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的情感融為一體,獲得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