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論語賞析100字

論語賞析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1-06 08:01:58

『壹』 論語賞析

學如不及來,猶恐失之
釋 義 學習好像自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 處 《論語·秦伯》:「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示 例 秋間又過太湖,游石公、飄渺諸峰……明年將為天台、雁盪之行。~。(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百0六首。)

『貳』 論語的賞析(評論)

我說說吧,不一定對。
第一個說呀,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呢,要為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呢,有為父母衰老而擔心。這里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我們一般人大概只會感到憂懼,忘了去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這講的是孝道,孔子講孝,有正確的一面。又一次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當然,歷代有不同的解釋,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做到心裡敬愛,如果心裡不敬愛,只是靠米飯來養活,那就跟養犬馬一個樣了。另一面呢,我個人不大贊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三年不改父之道,才算孝。這就不合理了,如果父親之道本來就不對,還應該堅持嗎?孔子的孝道,引出了後來「親親相隱」的制度,就是父母犯了罪,要幫他們隱瞞。時至今日,孝是仍然要提倡的,但提倡的同時,也要摒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修:指培養),學問不研討(講:研究,討論。之:連詞,作用是把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聽到了應當做的事(義),卻不能馬上去做(徙:遷移。這里指按照義的准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是:指示代詞,在判斷句中充當主語,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這段話所講的事)。 當然,孔子這些並不是擔心自己,而是社會上種種讓人憂慮的現象,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慨嘆,從他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吾其為東周乎」的語中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心想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另一方面又呼籲「克己復禮」,大概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復到禮上來。當然,他的「克己復禮」跟後來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又是不一樣的。隨著儒學熱的興起,我們發現未來的和諧社會越來越需要儒家的這種精神。

『叄』 論語的句子賞析100字

孔子來說:「學習了知識源,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件很高興的事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更有危險了.」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孔子說:「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會有我可以學習知識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對於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其實把現實中的『仁』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堅持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秋後落葉的.」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肆』 論語經典語錄摘抄及賞析

0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仁者必須直言正色,要誠實。仁,絕非外在的華麗,矯揉造作只能是偽善,那種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家做事是不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業可曾用心溫習?

【賞析】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話。曾子是儒家學派中強調內省、修養的有力倡導者,他自己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他告誡人們: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謹慎。

0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辦理父母的喪事要謹慎地盡禮盡哀,對祖先要誠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這樣)民間的風習,就會歸於淳厚了。

【賞析】這是曾子的話。他告誡人們,使「民德歸厚」的做法,要從「慎終追遠」做起。注重喪祭,目的是強調仁、孝。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了仁、孝,民間的風習就自會淳厚,而不是刁頑。

0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安寧,勤勉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經常向有道的人學習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賞析】《論語》多次提到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孔子對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學,少說話多做事。他還對自己的弟子顏回身處陋巷、「簞食瓢飲」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贊揚。

0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不憂愁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一個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沒有知己?因此,他沒有必要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他要做的是從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別人、體悟到別人的方方面面。嚴於解剖自己,發揚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滿座,知交遍天下。這樣的話,即使你身處陋巷,居於茅屋,也不憂慮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0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北辰:即北極星。共:同「拱」,拱衛,環繞。施行政事要用仁德,便會像天上北極星一樣,固定在一定位置,不移動,而所有的星辰都會環繞著、拱衛著它。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以北極星受眾星拱衛為喻,闡明國君為政之要當以仁德為本,這樣人民便會像眾星拱衛北辰一樣,歸順於他。

『伍』 論語中的一句話賞析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①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ěr):近。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讀解】
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最高度的贊頌。
現代詩歌批評所津津樂道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實際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我們在《季氏》篇里已經說過的那樣,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網路全書。所以,聖人不僅以詩禮傳家,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在這里又一次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
正是由於孔子的大力提倡並親自刪削編定,《詩三百》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詩經》,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毛詩序》那一段著名的更為熱情洋溢的頌詞: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如果有誰還不理解《詩經》憑什麼成為「經」,讀了孔子的這段論述和《毛詩序》的贊頌,那就應該理解了罷。

『陸』 請選一句名言並賞析 100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鑒賞: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鑒賞: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鑒賞: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鑒賞: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鑒賞: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鑒賞: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鑒賞: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鑒賞: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鑒賞: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鑒賞: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柒』 論語名句及賞析

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2、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

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7)論語賞析100字擴展閱讀: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一、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捌』 論語的名句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玖』 《論語》五十句並賞析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朴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這是每天必須反省的三件事啊!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拾』 論語一句和賞析(賞析100字左右)

自己刪改一下吧。最好別用第一篇,建議三篇混在一起說。
100字應該挺好湊的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這是開宗明義第一章,是孔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流露和寫照。首先要吃透「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學,就是求學,學習,接受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各種各樣的,有人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藉以糊口;有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層次。孔子學習的主皆是為了做人(修身),也為了做事,做學問。他念念不忘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同時爭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學問上對過去的文獻著作者做一些整理和刪述工作。孔子從十五歲起,便確立了學習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

「學而時習之」,就是多學習採取「無時而不學、無處而不學、無事而不學」的積極態度。這樣隨時、隨處、隨事都在學習當中,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從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因此日有進功,內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快。

第一句話吃准了,下面兩句話就不難理解。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遠方的朋友來相會,交流為學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體會,介紹各地的民情風物、各國的政情,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礪學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長見識,這些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呀!別人如果對我不理解,或者對一些事物、知識、理論,一時還不知、不會甚至纏夾不清,而我則善於等待人家的自覺理解和逐漸領悟,不把這些放在心上面自尋煩惱,更不會暗自埋怨、自己窩火;這要靠個人的修養和做人的歷練功夫。果能做到這一點,也就達到了一種做人的高度,一種人生的境界,即所謂有道德修養的君子風格!

這三句話,正是人生上講征途中的三個歷程。對第一句話,一個人在少年和青年時期,只要他立志學習,逐漸培養自己自覺的學習熱枕,自覺進德修業,與時俱進,便能漸漸由此番體認。第二句話,要到入世較深的中年時期,經歷學習上的艱難、生活上的困頓和工作的挫失之後,才知道朋友之間人情相親和道義相交之至為珍貴。第三句話,端賴自己的涵養工夫,要到實年和老年時期,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歷之後,才有這種平靜的心緒和意境;正所謂「精神到處文章老,學文深時意氣平」。三句話,三層意思,一層楊柳一層風,是一氣相聯的。

總之,孔子認為學習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學問三個方面。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個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養、仁民愛物、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懇懇,忠於職守,敬業樂群,不謀私利。做學問要打好基礎,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計進功,不務虛名。要「博搜精掇,一以貫之」,並形成自己的見解。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乃至對全人類有所奉獻,有所建樹。當你有上述遠大目標之後,你准會隨時、隨地、隨時自覺學習,精進不舍。這樣的人生是積極進取的人生,也是充滿歡樂和幸福的人生。
2。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我們今天的人尤其容易犯這種毛病。茶樓酒館、卡拉OK廳等娛樂消閑場所一坐就是半天,大家說些天氣,說些股票,說些海灣戰爭、中東問題,這還算好的。更糟糕的是說些東家長,西家短,某某領導和某某領導之間有些什麼瓜葛,某某男同事與某某女同事之間又有些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沒有一句話是上得台盤,見得世面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現象,有點近似於我們所說的「清談」之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曾經批評當時南方的讀書人是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而北方的讀書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 心。」
言不及義也罷,無所用心也罷,都還只是無聊而已。可偏偏就是這些人還喜歡賣弄小聰明,大家湊在一起就專門研究張三,研究李四,耍些小心眼,出些鬼點子整人,今天攻擊張三,明天攻擊李四。在這些小聰明方面,這些人真正是天才,添油加醋,捕風捉影,甚至造謠中傷,無中生有,整起人來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們切不可輕視了這種小聰明的危害。
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賞析:此話告訴我們要經常去回顧已學內容,從中獲取新的知識,這樣的人便可以作為老師了。孔子雖和我們相差幾千年,但他的話至今仍意味深長,值得我們去思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