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樞密韓太尉書賞析

樞密韓太尉書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5 19:35:26

① 上樞密韓太尉書 原文+譯文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 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述,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鄉,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 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升斗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翻譯】: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單靠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土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各少數民族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侮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豐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壯,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② 上樞密韓太尉書

上樞密韓太尉書
【作者】蘇轍

【朝代】宋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譯文

太尉執事:蘇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大厚重宏偉博大,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襯。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曾經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蘇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御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蘇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蘇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③ 上樞密韓太尉書的主要內容

原文: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譯文: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單靠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各少數民族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御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豐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④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譯文]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單靠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各少數民族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侮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豐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壯,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 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於安,亂而不至於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而有緩病",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於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淡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於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致逼真,富於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閑澹,情趣悠遠。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准,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蘇轍著有《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又,《欒城應詔集》12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後,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並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

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聖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後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於「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⑤ 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書的意思

此文是蘇轍19歲時寫給韓琦的信。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樞密韓太尉(即韓專琦),當時任樞密使(屬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於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 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麼開口下筆呢?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⑥ 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讀書筆記,謝謝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內年,蘇軾、蘇轍兄弟高容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關於本文的主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蘇轍想通過這封書信拜見韓太尉。如果再深入一步問,蘇轍拜見韓太尉的目的何在呢?原來,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試禮部中第,後又參加制科考試,因直言時政得失,得罪當道,故被列為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辭職不去。時韓琦任樞密使,可謂位尊權重。蘇轍想通過這封信來打動韓琦,從而得到他的接見和賞識,進而希望韓琦能在仕途上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蘇轍寫此文的目的並非是要和太尉韓琦探討做文之道,而是為自身仕途著想。但這一點卻被後人有所忽視,而只抓住蘇轍在文中提出的「文氣說」大做文章。

⑦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點,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領會文與氣的關系,引導學生注意養「氣」,對提高寫作能力有所幫助
3、通過比較賞析,體會文章構思的巧妙,「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4、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答疑解惑,歸納文言知識點;第二課時分析鑒賞文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心中有崇拜的偶像嗎?假設你所仰慕之人與你同在一座城市,你特別想去拜訪他,讓你寫封信以求得他的接見,你會如何下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看看作者是運用了怎樣的語言藝術以打動對方的。

師范讀課文,正音
稱chèn其氣 見xiàn乎其文 十有yòu九年 汩gǔ沒 恣zì觀 宮闕què 倉廩lin 苑囿yòu 所恃shi 召shào公 召shào虎 斗升之祿lù
學生出聲散讀、齊讀
整體把握,指名同學談一下對全文的整體感受?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二、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了解作者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博聞強記,勤奮好學,少年時即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嘉佑元年,蘇轍與父、兄同至汴京,頗得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次年與蘇軾同榜考取進士,名動京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相關人物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後,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並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 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聖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後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於「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指導學生小組串譯文章,答疑,明確文言知識點。

三、文言知識點
1、實詞
(1)氣可以養而致。致:得到
(2)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形:表現
(3) 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相稱
(4)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在家居住; 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2、虛詞

介詞憑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連詞來聞一言以自壯
連詞而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歸納「以」的用法:
(由「厶」和「人」構成。「厶」表示用柳條編筐,整個字的意思是人用柳條編筐,由此產生用、拿、把等含義。也可理解為人用柳條按一定規則編筐,由此產生按照的含義。也可理解為人為了使用而編筐,由此產生因為、目的在於的含義。)
⑴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如: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乃入見。問:「何以戰?」
余船以次俱進
以勇氣聞於諸侯
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如:
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⑵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⑥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詞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⑦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⑧表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如:
作《師說》以貽之
斂貲財以送其行
不以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
⑨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⑩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⑶用作副詞,通「已」已經。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⑷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一詞多義:
1)見:拜見而轍也未之見焉
同「現」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見」本義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於「召見、謁見、拜見」等都與「看見」有關。被看見即「出現」在別人眼裡(後作「現」),由此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
2)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故決然捨去
連詞,但是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然」意思是用火烤狗肉。用火烤的狗肉好吃,由此產生對、是這樣的含義。引申表示這樣等)
3)雖:雖然 雖無所不讀
即使雖多而何為
(繁體「雖」由「口」「蟲」「隹」構成。「蟲」是蛇的象形,整個字的意思是蛇的口能吞下鳥,但在一般情況下它吃不倒鳥,由此產生雖然、即使等含義)
4)顧:看、望北顧黃河之奔流
回頭看顧野有麥場
拜訪三顧茅廬
(「顧」的繁體由「雇」和「頁」構成,「雇」表示出錢讓人給自己幹活,「頁」字表示有感覺的人,整個字的意思是讓人照管人,由此產生照管的含義。「雇」自還有定期來家裡幹活的含義,整個字的意思是從前來過的人再到家裡用眼睛觀察變化的情況,由此產生用心看、回頭看、拜訪等義)
4、古今異義:
1)鄰里鄉黨之人 黨:古義:五百家為黨 今義:政黨、集團
2)向之來 向:古義:以前,先前 今義:方向
3)其居家所與游者 游:古義:交往 今義:游覽,游泳
4)觀賢人之光耀 光耀:古義:風采 今義:光芒四射
5、詞類活用:
1)登覽以自廣 使……開闊
2)聞一言以自壯 使……得到提高
6、特殊句式:
1)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介後)
2)北顧黃河之奔流(定後)
3)聽其議論之宏偉,觀其容貌之奇偉(定後)
4)而轍也未之見焉(賓前)
作業:整理文言知識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請學生齊讀課文思考課文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第1段主要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作者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明確「氣」對於為文的重要性,並以孟子和司馬遷為例來佐證。
預設問題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如何證明他的觀點?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氣」? 文與氣有著怎樣的關系?你有何感悟?

討論並歸納:
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

本文正是圍繞「氣」來展開議論的。所謂「氣」雖然看似一種無影無蹤,玄妙非常的東西,但在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范疇中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多變。本文中所說的「氣」則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方面而言的。作者認為「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的技法,決然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為文之前必須先養氣。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強而致」,而在蘇轍看來,「氣可以養而致」絕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這種觀點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注重後天的學習和修養,闡明了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修養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後天實踐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2段寫實踐自己文學主張的情況。說自己去鄉遠游,飽覽了名山大川、秦漢故都、天子宮闕,頓時眼界大開,尤其提到見到歐陽修後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見韓琦的願望,承上啟下。
預設問題 作者為何要去鄉遠游,結果怎樣?這一段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因為作者在家鄉,所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以達到「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承上)的目的。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汴梁;於人見歐陽修而未見太尉,自然引出下文(啟下)。

第3段進一步申述想見韓琦的迫切願望。
預設問題 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贊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第4段回應開頭,重申「生好為文」的志氣,並以求教之語作結,含蓄得體
預設問題 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二、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游天下的所見,並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愧為大家手筆。也許是這封信的功勞,嘉佑六年蘇轍與兄同時參加科考,考試臨近,蘇轍卻生病了,宰相韓琦向仁宗呈奏「今歲制科,軾、轍最有聲望,惟轍偶病,望欲展限」於是皇帝開恩,將考試日期推延,由8月中旬延至9月份。

二、 拓展賞析
干謁詩文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詩文,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無題
高言
昨夜陰風透膽寒,地爐無火酒瓶干。
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亞子
開天闢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讙。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預設問題 要求學生先通觀詩歌大意,把握這幾首干謁詩的寫作特點。然後比較這幾首干謁詩與蘇轍的這篇干謁文章有何異同?

孟詩以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起興,以自己無船可渡作比。請求張九齡丞相為之引薦。自然而貼切。絲毫沒有阿諛奉承的成分,與蘇轍的文異曲同工。

朱詩全用比,把自己一個應試的舉子比作新嫁娘,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以「閨意」中新娘詢問新郎自己打扮是否討公婆喜歡的不自信比喻舉子進場前的不自信,微妙而又貼切。就干謁詩而言,這種純比就比較虛。

高詩除了貧寒之氣外另有一股豪氣,雖乞憐猶不輸氣概,比蘇轍的文少點優雅而多了些豪放。

柳詩含有怨氣。柳亞子把自己比作漢代的朱雲,能駁倒善講《易經》的五鹿充宗和戰國時為孟嘗君辦成大事的門客馮讙,自認為徒有大才,不受重用,欲學東漢的嚴子陵,只等家鄉一解放便告老隱居。

蘇文迂迴婉轉,優雅閑適。既不脫離干謁的宗旨,又不露諛詞卑言,求乞的寒酸相。不粘不脫,非常難得。

四、布置作業
設定一種情境,試寫一篇干謁的文章。
要求:了解對方,投其所好;真誠,發自肺腑;言語講究,不卑不亢。(500字)

⑧ 上樞密韓太尉書的介紹

《上樞密韓來太尉書》是宋代源大文學家蘇轍於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寫給太尉韓琦的一封信。蘇轍直抒己見,通過論述「浩然之氣」,指出為文養氣的精湛見解,並說明自己求見之由是見識豪傑以養氣益文,而並表達干祿求仕,表明了心跡。文章先談養氣對為為的重要性,次敘希望增廣閱歷以養氣,最後表示求教於太尉,以益治其文作結。層次清晰,首尾對應。

⑨ 《上樞密韓太尉書》

同他氣的大小相稱
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頗有奇偉之氣
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

⑩ 上樞密韓太尉書賞析"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何所位"

同意.學習如果不立下實際、遠大的志向,那麼即使學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學得再多也只是書獃子一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