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影評賞析

影評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5 00:03:24

❶ 阿Q正傳的影評鑒賞,字數1000左右

【內容摘要】《阿Q正傳》在「革命」和「不準革命」兩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既有直接描述的對話,也有人物自語自唱和獨白;既注重幻想、夢境的心理描繪,也注重運用聯想回憶。其描寫心理活動的手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的一個典型。阿Q這個封閉落後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朴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後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截取文中七、八兩章「革命」和「不準革命」,來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心理描寫來刻劃阿Q這一性格特徵的。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鑒賞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藝術形象。

一、運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來刻劃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讓讀者透視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作者為了反映阿Q對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對革命黨的無知的盲從性,在「革命」一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有這樣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裡來的意見,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庄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這段心理描述,寫阿Q先認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惡」,後來革命使「舉人老爺」怕而「神往」,「鳥男女」慌張而「快意」。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後愚昧和對革命的不理解而盲從得意。

在「不準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的前後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寫。在「投降」之前,阿Q心裡「不平」「感著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著」是「要和革命黨去結識」,「和假洋鬼子商量」。這不僅寫出了阿Q對革命的自發性和自覺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對革命的無知性和盲從性。在「不準革命」之後,阿Q的心裡就從「憂愁」「無聊」以至「漸漸的高興起來」。作者對阿Q的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細致、深刻,不僅揭示了阿Q被拋棄、被打擊後的頹唐,也表現了阿Q缺乏對革命和革命黨最起碼的認識,反映了阿Q糊塗、落後和健忘的「精神勝利法」。

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語句,不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過自語自唱和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達到刻劃人物性格

自語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獨自的說話和吟唱。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後,有一段自語自唱:

「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得得,鏘鏘 !

悔不改,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鏘鏘,得,鏘令鏘!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這段《龍虎鬥》中的戲文寫出了阿Q飄飄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帶鼓點的《龍虎鬥》這段戲文吟唱,表現出了阿Q內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阿Q的無知、盲目的「精神勝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領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他的軀體。

通過文中的對話,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阿Q和趙秀才父子的對話,反映了他對革命的認識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靜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對話,他語言的含胡、情態的詫異和錯愕,反映了他內心的糊塗和無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時的對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反映了他內心的自輕和懦弱;阿Q和小D的對話,雖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軟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對革命的糊塗思想。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23 回復此發言

--------------------------------------------------------------------------------

2 阿Q正傳 影評

對話,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劃人物性格,是小說中常用的手法。魯迅在這兩章中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而刻劃人物性格,簡練、深刻而又有側重,是我們閱讀時不可不注意的。

三、運用幻覺、夢境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達到刻劃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對革命的設想和願望,是一絕妙的幻覺描寫,也可以說是一段近似夢境的描寫。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物的幻覺、夢境,能夠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標,能夠比較准確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絕妙的幻覺或夢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和內心思想的形象圖解。

阿Q的「革命暢想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他對革命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造反」認識上,形式也僅僅只是「結伙」打劫。他設想的革命黨的衣飾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識的落後、對革命理解的荒謬與無知。二、他認為革命就是報復欺負過他的人,他設想殺人也就不分青紅皂白,而把同樣受壓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說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確革命的對象。三、他把革命當作佔有金錢的手段,心目中只有「東西」——錢和物,搶財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動手」。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對女人的態度——找女人。他在對女人的選擇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風不正,有的嫌眼上長疤,有的又可惜腳太大,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後的心理狀態,也充分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這些都是通過阿Q如夢般的幻覺描繪表達出來的。在這幻覺中,阿Q的得意之態,貪婪之心,敵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使我們對阿Q的形象「精神勝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認識和了解。

四、描寫人物回憶、獨白揭示人物內心活動來刻劃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擊和趙家遭搶劫後,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對他有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

「他躺了好一會兒,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於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並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於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於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的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這段話,前半部分描寫的是阿Q的回憶,即剛才趙家遭搶劫的情形,然後是對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後半部是阿Q的憤憤地自白,表達了他不滿、痛恨、詛咒的心情。在這回憶和獨白的表露中,說明阿Q行為和思想上雖遭到打擊而精神上卻又是勝利的。這段回憶和獨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劃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以上是對《阿Q正傳》阿Q心理活動展示的幾個方面的賞析。在這兩章中,作者通過回憶、幻想、獨白、對話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刻劃人物形象的目的。讀來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個性,也可以使你體察到文章刻劃人物多姿多彩。當你在閱讀時,作品中的人物卻不知不覺地活了起來,走了出來,並且向你暢開了心扉。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2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我認為《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 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31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魯迅與<<阿Q正傳>>
語言:
魯迅在<<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詞彙使用上可謂是非常之細膩。通過恰到好處的用詞, 他近乎完美地刻畫了包括阿Q在內的一批人物。人物的刻畫主要在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如Section 3, line 4), 尤其是<<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所有心理活動都得到了魯迅細致的描述與剖析, 這為打動讀者與表達作者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阿Q正傳>>在語言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聲音的描述,如自言自語(section 2, page 2, line5),這讓人物更具生命力與真實性。對於小說主人公阿Q,魯迅並非僅停留在其內心活動的描寫上, 而是通過這些關於阿Q內心活動的細致描寫,讓讀者感受到其人呼之欲出,宛如真實的人。這些描寫的最大目的就是體現阿Q此人的真實性格,讓讀者雖未見其人,卻又能對之有一番較深的了解。這些寫作手法並非魯迅自創,而是主要來源於他對西方及日本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

由於這部作品寫於白話文推廣的早期,所以在寫作手法上顯現出了一定的不足與局限性;但同時,魯迅對日本及東歐文學的了解也使這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章回小說的影響,這點可以明顯地由每章的結尾而見,並沒有釣讀者胃口的痕跡。

形式:
<<阿Q正傳>>是一篇人物傳記體的作品。雖然全篇小說在語言上傾向創新,並主要使用西方的寫作手法,但由於魯迅受過典型的中式傳統教育,在小說形式上他還是受到了古典史傳模式和文言文的影響。較為明顯的是小說的開始部分, 對阿Q的姓名、籍貫、身世等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在時間的處理上魯迅選擇了較常見的 「直敘法」 ,而沒有選擇其他較復雜的敘述方式。,同時,作者採用了 「全知觀點」敘述法,一方面給讀者提供了較為客觀的視點,另一方面也讓作者更方便地發議論並加入自己的想法,文中不乏魯迅的己見。

結構:

這篇小說不僅僅局限於描述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時段,而是幾乎對阿Q的一生進行了記錄。文章以阿Q為主線,並以生活在他身邊的其他人物來烘托出阿Q的各種性格及人格特質。通過對幾個重點事件與阿Q一般生活的描寫, 作者成功地讓各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的想像中。

思想:
文章主人公阿Q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形態來看,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真實人物—中國人。文章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醉、自我滿足、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在為中國人指出這些缺點時,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讀者對中國人加以仔細的觀察,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Q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消失,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與人性的丑惡,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讀者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解他的想法。

讀後感:
的確,在閱讀魯迅這篇小說的時候,我本人也對之產生強烈的反感。我認為魯迅對當時社會的看法過於悲觀,尤其是他對革命的看法明顯帶有一種輕蔑,對社會變革並沒有信心,令我略感到失望。另者,魯迅在小說中並沒有表達出自己對任何補救措施的看法,從而使文章缺乏了一定的說服力。

我雖然能夠同意魯迅對社會上不良現象的指摘,但作為一名讀者,我卻未能從文中找出他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而只能猜測。譬如他認為中國人有某某缺點,但當提到革命時,他卻也表達了不滿,如認為革命只是一場風波,造成更多的麻煩。這讓我感到魯迅不過是一位愛發牢騷的文人而已,等真正談到較為具體的事時,又改變了觀點,讓人捉摸不定。

從這篇小說可見魯迅是愛國的,但同時也是冷酷的。他與中國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並不是完完全全地從一名中國人的角度出發來寫這部小說的。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5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阿Q正傳>觀後感
阿Q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
一個名字、身家不詳,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阿Q生活在清末民初,那個世局紛亂、人心不穩的大中國時代下,他屬於貧賤卑微的階級,長期處於地主壓榨,被人輕視污衊的環境中,他居無定所,飄零無依,雖然外在飢寒交迫、捉襟困窘,但卻擁有比一般人更堅毅、更剛強的心性,說是「堅毅」、「剛強」,但卻也是通篇小說里最吊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吧?
他那顆固執的心,擁有世間里最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堅持著他獨到的生活見解,慷慨坦然的生活著,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懼,外在世俗的唾棄、貶抑,亦不使他有絲毫的退卻及羞愧,他昂然挺立的生活著,他經營著他獨樹一格的處世典範。盡管這一切在別人眼中,他無疑是藉由誇大自己在麻痹自己、自暴自棄、自輕自賤,他,阿Q依舊活得坦坦盪盪、無入而不自得。
阿Q最偉大的發明,莫過於他的」精神勝利法」,這恐怕是近年中國思想史上,獨擅勝場、所向披靡的偉大創舉。阿Q和人打架,打敗了以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後來每每說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後每逢揪住阿Q辮子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說:人打畜牲!」阿Q回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得勝的走了,因為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好一個「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這可不是一個世間少聞的豁達大量,寬大為懷的人生器度?人生在世能得到幾回「第一個」頭銜?「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的的確確是足以讓阿Q喜不自勝好上一陣子了!
再者「自負」心態,亦是阿Q另外一項傲人的心性。阿Q既然少有當上「第一個」頭銜的機會,自然就無心勉強追求,但另外一方面,卻仍無法忍受自己成為自己眼中「看不上眼」的小人物中的手中敗將,因此他生平的兩件屈辱因此而生。越是瞧不起,阿Q硬是想證明自己的優越,面對王胡、假洋鬼子,阿Q很盡職的表現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佔點上風,努力的要將對方身上「深惡而痛絕之」的部分消滅,但終究他過份高估了自己的能耐,兩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臨,不過,阿Q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小小挫折豈就能將他打倒擊垮?很快的,阿Q找到了讓自己重振雄風的對象,他找上了那個平時他一見到一定要「唾罵」,產生「敵愾」的靜修庵尼姑。重整旗鼓,再度做好心裡建設的阿Q,也果真洗雪前恥,好好的戲弄了尼姑一番,對「晦氣都報了讎,而且奇怪,又彷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更輕松,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自負的阿Q,滿心歡喜的離開,「哈哈哈!」的笑聲,里頭夾雜的滿是阿Q掩不住的得意快活。
阿Q的一生,窮途潦倒時,曾經被棄之如敝屣、視之如糞土;意氣風發時,也曾經備受禮遇、尊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如他的個性一般:膽大妄為而卑怯懦弱,投機取巧又痴呆胡塗,阿Q果果真真是個「人物」,是個「典型在夙昔」的人物!
無奈這個典型,令人不勝欷噓!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當自己扮演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當別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魯迅筆下的阿Q代表過去中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可說是中國近代史道地的血淚見證,但時過境遷,歲月流轉,阿Q精神依舊不死,此時此刻的中國,彼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7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 1:阿Q正傳 影評
表達了辛亥革命的不側底性。

為什麼在全世界廣泛擁有讀者呢?

中美洲瓜地馬拉的一位作家這樣說∶「阿Q主義,或者精神勝利法,在展開對抗壓迫的斗爭時,只會妨礙我們看清自己所處的狀況。因此,現在就必須拋棄它。」

多數人得過且過,不面對現實,那就到什麼時候也不能改變現實。

魯迅先生用阿Q這一形象表達的思想超越國境,啟示全世界民眾。

「要改變社會,首先改變自己!自己堅強起來!聰明起來!」這不就是從《阿Q正傳》中讀取的普遍性、世界性嗎?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8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 1:阿Q正傳 影評
<<阿Q正傳>>中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面對這種處境,怎麼辦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當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種。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與正常的心理安慰的主要區別在於所面對的生活內容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能苟且,不能容忍,應該作出抗爭,以求得實際的勝利。例如阿Q在被打時,本應該反抗,而不說一句「兒子打老子」便完事。在對待這類事時,如果無原則的退讓,無原則的自寬自解,那便是真正的精神勝利法。生活中還有些事情本不需要過多的計較,如果我們也去計較,並以不如別人為恥,同時用某種方式來自譬自解,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悅,則也可稱為精神勝利法。比如我們天生醜陋,我們只能承認,不必以為羞恥,更不必用「兒子才會長得漂亮」來安慰自己。不是任何事我們都要比別人強,有些事不如他人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來對待生活,則我們就會遠離某些阿Q氣。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從失落中走出來,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使它獲得某種平衡。否則,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阿Q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的原則,凡事都計較,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虛妄的勝利。這種精神勝利法,只會麻痹人的鬥志,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我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但是,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那就不免帶有幾分阿Q味了。

❷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或賞析

我來說一說。安迪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所以他對自己妻子的背叛採取了謀殺的行為,雖然沒有開槍,但是如果沒有別人先殺害他們,安迪一定會進行謀殺的。這也是為什麼安迪會在獄中服刑而不上訴的原因之一。另外他在獄中為了生存同預警和獄長進行了洗錢犯罪,這也是他甘願服刑的原因。服刑就是他在贖罪。但是他不乏理智。因為自己謀殺未遂,終生監禁量刑過高,所以他一直就沒有放棄,如果不能假釋或減刑,自己就要越獄出去,就要自救 [+展開]。並且進行了實施。當他得知自己的徒弟被殺害時,他知道自己的假釋和減刑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徒弟考取了學院,會走出監獄。監獄長懷疑安迪的徒弟從安迪那裡知道自己的洗錢罪行,為了保護自己,所以他不會讓安迪的徒弟活著出去,從而殺害了安迪的徒弟。安迪正是從徒弟的死看清了監獄長的嘴臉,也明白監獄長是不會讓自己走出監獄的。所以他採取了越獄,並帶走了監獄長的罪證。這也是對自己犯罪的一種救贖。影片之所以在後來給了安迪自由人的身份,就是因為安迪已經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懲罰,做了二十年的牢。這二十年並不是冤獄----安迪自己也這樣認為---他已經為罪行受到了懲罰。所以,盡管安迪的越獄依舊是一種犯罪,但是他還是獲得了自由。片子教育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我們都可能有過錯,但是當過錯罪不至死時,我們要身體力行並從良心上進行懺悔,但是一定不要放棄希望,要努力的解救自己,從希望中得到力量,從而走向光明!

❸ 有哪些電影評價和賞析的視屏節目,通過電影看出導演的心思和思路

1、今日影評(綜藝)

2012年1月2日,國內首檔以揭秘「電影里的生活,生活里的電影」為主題的漫談式電視脫口秀日播欄目——《老梁看電影》在甘肅衛視正式開播。《老梁看電影》由知名電視主持人梁宏達坐鎮主持,節目以電影為素材,以普通觀眾的日常生活為參照,通過發掘、整理電影里的故事和生活細節,以梁宏達獨特的「說故事」主持風格,說說「電影里的那些事兒」。

5、電影追憶(綜藝)

電影追憶是2014年在大陸地區開播的一檔紀實類的電影剪輯、配音、短片的節目。追憶曾經觸動你心靈的電影。每期推薦三部經典電影,並以此展開討論,直戳淚點,希望能勾起你淡淡的往事回憶。

6、每周影評(綜藝)

《每周影評》是一個主要針對國內院線公映電影的電影評論節目,它誕生於2009年5月18日,每周一期,努力成為國內電影觀眾的觀影參考和電影消費指南。

7、電影解毒室(綜藝)

《電影解毒室》是由暴風影音公司自製的電影評論節目,聚焦院線大片,解析熱點事件。解說風格專業而不失趣味,深入淺出,兼顧骨灰級影迷與普通觀眾。從觀賞性、製作成本、拍攝手法、導演技巧、演員表演等方面對電影進行解讀,會態度鮮明地告訴觀眾電影的好與壞,在有態度的主觀基礎上堅持客觀原則。

8、青年電影館(綜藝)

《青年電影館》是國內全方位梳理香港電影史的權威欄目,並已擴展到世界電影、華語音樂、華語電視劇。它在很多大學電影鑒賞課上放映,並被一些地方電視台播映。它運用作者論的方法,對五星殿堂級電影人、電影和各種電影元素進行鑒賞、評比。

9、三下五除二(綜藝)

《三下五除二》是一個由楊二和蘇五共同主持的中國首檔社交影評節目,節目《三下五除二》中8-10分鍾,從不同觀點、多角度出發對熱點影片進行解讀,同時總結電影干貨(敘事風格、美術等相對專業剖析)的視頻福利就直通你的腦洞賬戶。且有不少明星將與大家一起玩耍。

❹ 求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額~(賞析評論)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❺ 海上鋼琴師的影評,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的優秀劇作。內

在狂風暴雨容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

(5)影評賞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陸地上卻是個從未存在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戶籍,也沒有國籍,大海便是他的搖籃,而他也隨著Virginian號往返靠泊各個碼頭,逐漸長大。

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撫養1900的丹尼意外喪生,幸而奇跡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眾人被優美的琴聲所驚醒,循著琴聲而往,居然是無師自通的1900在鋼琴前忘我的演奏著,動人的旋律打動了眾人,從此,1900展開了在海上彈奏鋼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來愈多慕名而來的旅客。

❻ 李連傑,梁《英雄》影評賞析

出自網路

《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英雄》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關於《英雄》的主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電影《英雄》的題材來自「荊軻刺秦」的故事。自從《史記》以來,「荊軻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內核,而「俠」也被定義為「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後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周曉文和陳凱歌都對這個題材進行了影像化重寫,其中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和對親王等歷史人物的心理重構,都反映了現代性啟蒙敘事對電影影像的影響。但是,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的要求並列地組織到故事中,是這部影片的獨特創意。作者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作者用各種電影手段極力在道德上平衡這兩種人的關系。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他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無名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敘事或許牽強,卻極具象徵性,體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無名、殘劍之類不可能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觀念。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的,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沖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英雄》在藝術和商業結合上也有著相當的創新。除了「羅生門」式的敘事策略,借鑒好萊塢的大片模式,對武打場面、影像畫面設計、視聽效果等方面也都頗有新意。可以說,《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所有關於中國的視覺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紅」與「黑」的對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顏色,象徵著宏大敘事的壓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威嚴,而影片以紅色隱喻國仇家恨,以紅色象徵火山爆發前的內在力量,以紅色宣示一種劍俠特有的矢志與抱負。影片伊始,即表現秦國的強大軍隊、蓋世的宮殿建築、濃煙而沉穩的黑色。黑色衣著的嚴肅的秦王頭頂黑冠、腳穿黑靴、身穿黑甲,穩坐黑色龍柱的黑色秦宮,豪氣不凡,莊重威嚴。在描寫俠客的片段中,鮮艷奪目的紅色則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殘劍、飛雪及如月等人物的服裝均為紅色,與少暗紅色的場景空間熔鑄為一體,形成烈火般的紅調,給觀眾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如月誓為主人報仇一節,與飛雪在胡楊樹林中生死對決。在這場戲里,急速運動的敵手中劍身亡,血眼看世界,使畫面和空間變赤,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味。在聽覺方面,《英雄》也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影片配樂是著名音樂人譚盾。他不再像以往武俠片那樣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配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充分容納各種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化聲音段:不僅有鼓聲、琴聲、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甚至是各種在武俠場面中的自然聲音。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已經令人大開「耳」界。例如,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袂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傑劍法之准,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利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等等。
《英雄》給我們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也是頗有啟示的。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制,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英雄》上映2個月,國內票房就達到2.4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英雄》獲得了國產電影空前的商業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里程碑,它在我們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

❼ 電影千與千尋賞析50字

除了思想上《千與千尋》可以跨越國界,帶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心靈上的慰藉,回動畫中所顯示答的日本民族的特色也是一大看點,即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

該片如果從主角冒險經歷來看,可能是宮崎非常「平實」的一部作品。千尋的神幻歷險是如此的平實,以至於每個成年人都能從她的淚水和歡笑中看見自己的童年回憶。

(7)影評賞析擴展閱讀:

《千與千尋》在2002年,憑借著無與倫比的場景一舉榮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奧斯卡大獎上也當仁不讓的喜獲殊榮,自此,日本的動畫大王宮崎峻在全球動畫界聲名顯赫,迪斯尼由衷地佩服宮崎駿,稱他為「動畫界的黑澤明」。

該動畫片在人物形象的刻畫及其性格等方面的表現十分到位,此外,在動畫的視覺設計效果上,該動畫片在注重內容的同時沒有忽略形式,而是將形式美感和表現內容相融合,這部動畫片影片給了觀眾視覺的享受,而故事又打動人心,將此動畫片推向了高潮。

❽ 關於地道戰影評的賞析。

小時候,超級愛看的電影!
記得有次,下午睡覺醒來,發現電視正演版呢,可惜是馬上結束權了。為此還郁悶一陣。

我從小就喜歡槍。還自己做了好幾把,有手槍有長槍。電影里的槍戰很吸引我的。
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為,槍打的巧、打的妙,不是和強大的鬼子正面拼搶,而是利用掩體來打擊入侵的敵人,其中的智慧令人拍手叫好。

頭兒和手下的良好配合,也讓我感到帶勁。齊心協力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

地道,也讓我感到很好玩!相當與地下城市啊,誇大了說,沾點科幻的邊。

另外,這個戰斗,是民間自發的,是自然的。

總之,是相當值得一看了。

❾ 電影評論的影評知識

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
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常用以敘述劇情。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大遠景:通常是從高角度拍攝的畫面,用來做為定場鏡頭或提示寬廣開闊的空間。 聲音:包括人聲、背景音樂、音響
人聲:交代說明、推進劇情、推動人物性格
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渲染氛圍、深化主題、善於抒情
音響:增加真實感、烘托環境氣氛、抒情言志
畫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視覺的中心,意念的載體
景物:抒情言志、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道具:刻畫人物性格、串聯故事情節、抒情言志
聲畫結合:包括聲畫對應、聲畫分離、聲畫對比
聲畫對應:有什麼畫面,就有什麼聲音
聲畫分離:聲音與畫面分別敘述,兩者不具備明顯沖突
聲畫對比:聲音和畫面在意義和情緒上形成強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營造環境氛圍、構成創造思想
色調:分為冷色調和暖色調
冷色調:色環中藍、綠一邊的色相稱為冷色,它能給人以陰涼、寧靜、後退、深遠的感覺。
暖色調:色環中紅、橙一邊的色相稱為暖色,它能給人以溫馨、亢奮、前進、和諧的感覺。
光線: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畫人物形象 長鏡頭: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一般時長超過30秒。長鏡頭可以保持整體效果,保持劇情空間、時間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可以如實、完整地再現現實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還可以渲染氣氛、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要寫好一篇影評,首先應當認真觀看電影,並記錄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鏡頭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為亮點以及最新穎之處。一篇影評能否吸引人就在其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常見問題:跑題、講故事、面面俱到、沒有觀點、寫成「豆腐塊」、本末倒置、常識問題、沒有細節。 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砭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美學評論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了優秀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如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電影特性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3、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的節奏藝術》
5、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中的音響》
7、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合、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話體、問答體、隨感錄。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雲亦雲。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價,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系,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
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評論角度 評主題:1、抗日斗爭,揭露日寇罪行,歌頌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懷、崇高人性;2、生命價值與民族命運;3、對和平和期呼喚與社會的發展的期望;4、在人類之愛基礎上不同文化觀念的撞擊與交融。 人物評論:1、單一人物;2、某類人物;3、對比性人物;4、從人物關系評析,如中外、父女、民族與宗族等關系入手。 場景細節:幾次爭論;手榴彈的出現;小刀的運用;幾個人物對死的選擇;照片的作用。 懸念設置:人物命運為主線,將人物經常處於生死關頭,環環緊扣。 矛盾沖突:1、進步與反動、民族解放與法西斯專制;2、東西方觀念;3、宗族。 敘事線索:三種時態,現在時著眼於戰爭與和平的對比,調節情緒、深化主題,給作者一個自由的敘述時空;過去時表現矛盾沖突與情節發展的主線;過去完成時重點在揭露日寇罪惡。 情節與節奏:戰斗高潮與抒情段落的設置;緊張與舒緩情緒的起伏;鏡頭節奏快與慢的轉換。 中外影片比較:與《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憶形式講述拯救生命與回歸家園,但《黃河絕戀》避開為什麼救人的爭論,避免說教,容納更多內涵;多種矛盾沖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鮮明個性;戰爭與愛情兩條線索推進,更富有抒情色彩。 與《紅河谷》比較:文明沖突的合理性;敘事特色強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對比中展現性格的發展,注意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范圍愈來愈廣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枝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就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地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彩。 題目
題目是任何寫作中的第一閃光點,影評也不例外。一個好的影評題目,關鍵在於它能否用於傳遞作者想要在影評中表達的信息。在看完電影後寫影評時,首先要找一個好的切入點,當然,這個切入點就要從題目開始入手了。影評的題目注重創新、新穎,起到讓別人一看見題目就想讀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評題目越短越好,6-7個字為宜。
開端
閱高考語文作文的老師們都有一個習慣閱卷方法,即題目-開頭-(中間)-結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間部分寫的再好,但開頭卻弄得很差勁,這樣閱卷老師對這位考生的中間內容最多就會大體瀏覽一遍,有的甚至連看都不看,因此,開端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影評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地一上來就介紹你所要寫的影片最為亮點之處,或直接寫影片的高潮結局,從而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運用「詩經六藝」中「興」的手法,也就是說,由你想表達的內容聯想到了什麼其他東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內容;也可以先插入一電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贊、愛森斯坦等,這樣能為你的影評錦上添花。
中間
這一部分是影評的核心內容。其實寫影評就是寫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們在寫影評時應注意多分析、少敘述,以你想要表達的內容為中心,擺出論據,層層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題,也就是說,你在影評中分析的內容,都必須要圍繞你的中心。
結尾
我們完成了影評的最主要內容之後不能就此結束,還應當有一個響亮的結尾。在結尾我們首先應該先對影評的主要內容進行一下總結,然後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想,表達一下自己對整個影片的理解;還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讓影評有一個好的收尾。

❿ 影評怎麼寫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寫影評,復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制: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10)影評賞析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