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臘月三十名言

臘月三十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2-18 13:37:34

Ⅰ 臘月二十到臘月三十每天的民俗稱謂怎麼講

1、臘月二十三,是小年。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祭灶是這天最重要的活動。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為了能讓灶王爺美言幾句,要供奉糖瓜等貢品,吃人家的嘴短,不好講壞話。小年祭灶,家家戶戶就真正進入過年的氣氛了。

2、臘月二十四是迎春日。

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3、臘月二十五是千燈節。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臘月二十六別稱「燉豬肉」。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較窮苦,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看來在過去的人們眼中,「硬菜」才是年夜飯的最高境界。

5、臘月二十七是前夕。

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6、臘月二十八是「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臘月二十六、二十七要准備好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了。除了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7、臘月二十九是小除夕。

二十八發完面,二十九自然就要用來蒸饅頭。蒸饅頭在過去不是隨隨便便做的,而是要精心准備,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鄉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有講究。

除了蒸饅頭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

8、臘月三十,除夕。

農歷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在這天家人團聚,親朋見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Ⅱ 臘月的諺語

溫馨提示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Ⅲ 臘月三十團年古詩

關於除夕團年的詩不多,但以除夕為題的詩倒是不少:
關於除夕的古詩
1、北宋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唐·高適《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3、唐·張說《欽州守歲》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雲:「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唐代詩人史青的《除夕》詩雲:「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皆寫得俊逸平淡,但真情朴質,讀來非常感人。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除夕》詩雲:「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足見其惜時奮進之意。令人最感興味的,是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時,還寫出自己那老當益壯心情的《除夕》詩,詩雲:「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趙老守歲達旦,心裡萌動一股活力,明年要與時俱進,創造人生的新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詩中寫道:「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他寫了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豪華歡樂情景。唐代詩人杜審言也寫有一首《守歲》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閥星河低拂時,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觀賞寄春前。」唐代詩人張說有《欽州守歲》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詩人杜甫以「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詩句來描寫守歲的情景。詩人白居易的「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流露了深沉的思鄉之情。
古今名人皆認為,虛擲光陰就是浪費生命,應把握現在而勿幻想將來。北宋蘇東坡在《守歲》詩中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可以看出,詩人在此強烈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讀,仍有醒世警人的現實意義。此外,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嘩」,將歡聚守歲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很多很多年過去了,如今在除夕之夜,家家戶戶依然沿襲著古老的習俗,男女老少歡聚一起守歲。

Ⅳ 臘月到除夕應做什麼(順口溜形容)

如下:

1、

小孩來,小孩,你別饞,過了源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2、

二十三打土塵, 二十四送灶神,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

二十七洗金漆(洗澡), 二十八刜雞鴨,

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

年初一,開門就作揖, 初一拜家庭,

初二拜亡人, 初三初四拜丈人。

Ⅳ 春節23~30的習俗 順口溜的那種

1、二十三,糖瓜粘: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在灶台擺上糖果甜一甜灶王爺的嘴。

2、二十四,掃房子: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

3、二十五,推麥谷:將麥谷去皮去殼,弄出能吃的糧食。

4、二十六,燉羊肉:羊肉收拾干凈,提前燉煮。

5、二十七,宰年雞:過年的雞殺好,去毛清洗干凈為年夜飯做准備。

6、二十八,把面發:發面的糧食要提前發酵。

7、二十九,蒸饅頭:用發好的面蒸饅頭、做花饃饃等麵食。

8、三十晚上坐一宿:這一天晚上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吃著年夜飯,說著一年的喜慶事,守到半夜,一同跨到新的一年,祝願事事順遂,家人平安喜樂。

(5)臘月三十名言擴展閱讀

民族特色:

1、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2、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

3、達斡爾語的春節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4、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Ⅵ 臘月二十到三十的順口溜是什麼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6)臘月三十名言擴展閱讀:

順口溜是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我們以為把當代流行的這種語言現象稱作「民謠」可能更為貼切一些。所謂「民謠」,即「民間歌謠,多與時事政治有關」。如此稱說,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來自民間,又在民間廣為流傳,實乃「民」之家族成員;

二是現今的這些「順口溜」主要是反映諷刺社會的諸多不良現象,多與時事有關,在褒貶意義上有鮮明的傾向性,與「民謠」定義相吻合。

所不同之處突出在一「新」字上。由於這類民謠主要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現象,是伴著中國改革開放而興起,是新時期的「語言產物」,且方式上有其獨特性——人們只是口頭說講,而不以音樂的形式唱誦——因此,我們冠以一「新」字,謂之「新民謠」,以示區別傳統民謠。

當代中國「新民謠」所以如此「發達」,除了深刻的社會原因之外,其載體——語言——形式的特點也是「功」不可沒的。從上述所舉的眾多例證來看,新民謠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易於上口,悅耳響亮,好念好記,且幽默詼諧,生動形象。

正因為如此,新民謠傳播起來快速、廣泛。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新民謠從語音、語法到修辭都表現出一套完善的系統特色。

Ⅶ 臘月三十的守歲

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版頓年夜飯要慢慢地權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Ⅷ 臘月的詩句

【網路資料供參考】

  • 1、臘月來歸

  • 漢無名氏

  • 《孤兒行》

  • 2、臘月草根甜

  • 李賀

  • 《馬詩二十三首》

  • 3、江南臘月半

  • 白居易

  •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

  • 4、臘月初頭∽嶺繁開後

  • 晏殊

  • 《瑞鷓鴣·越娥紅淚泣朝雲》

  • 5、臘月年光如激浪

  • 歐陽修

  • 《漁家傲·臘月年光如激浪》

  • 6、人道霜濃臘月、我還疑

  • 葛勝仲

  • 《虞美人·嚴陵灘畔香醪好》

  • 7、臘月做生朝

  • 程大昌

  • 《好事近·臘月做生朝》

  • 8、臘月正當三十夜

  • 史浩

  • 《臨江仙·臘月正當三十夜》

  • 9、臘月三十日

  • 史浩

  • 《感皇恩·結柳送窮文》

  • 10、臘月行舟冰鑿罅

  • 洪適

  • 《漁家傲引/漁家傲》

  • 11、臘月到盤洲

  • 洪適

  • 《生查子》

  • 12、臘月今朝恰一旬

  • 廖行之

  • 《鷓鴣天·臘月今朝恰一旬》

  • 13、臘月初開一莢

  • 無名氏

  • 《鷓鴣天》

  • 14、三分臘月

  • 無名氏

  • 《滿江紅·雪壓梅敧》

  • 15、臘月生辰十九

  • 無名氏

  • 《乳燕飛/賀新郎》

  • 16、臘月炎蒸

  • 馬鈺

  • 《*心香 題仵先生東廊》

  • 17、臘月三十日

  • 無名氏

  • 《掛金索·過了一年》

  • 18、乃於西歷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臘月晦日之夜半

  • 梁啟超

  • 《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 19、臘月正月早驚春

  • 江總

  • 《梅花落》

  • 20、江南臘月前溪上

  • 梅堯臣

  • 《梅花》

  • 21、臘月燒山

  • 釋法薰

  • 《偈頌六十八首》

  • 22、年年臘月三十日

  • 釋慧遠

  • 《偈頌一百零二首》

  • 23、臘月五

  • 釋可湘

  • 《偈頌一百零九首》

  • 24、臘月十三日

  • 釋妙倫

  • 《偈頌八十五首》

  • 25、臘月八夜眼見鬼

  • 釋普寧

  • 《偈頌四十一首》

  • 26、瞿曇臘月八

  • 釋如凈

  • 《偈頌二十五首》

  • 27、說到臘月極盡頭

  • 釋師范

  • 《偈頌七十六首》

  • 28、臘月三十日

  • 釋師范

  • 《頌古四十四首》

  • 29、臘月是年尾

  • 釋惟一

  • 《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30、是臘月年尾

  • 釋惟一

  • 《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31、臘月三十日

  • 釋惟一

  • 《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 32、縱火燒山臘月時

  • 釋惟一

  • 《頌古三十六首》

  • 33、臘月三十日到來

  • 釋原妙

  • 《偈頌六十七首》

  • 34、覓甚臘月扇

  • 釋雲

  • 《偈頌二十九首》

  • 35、香林臘月火燒山

  • 釋正覺

  • 《偈頌二百零五首》

  • 36、臘月今朝二十五

  • 釋智朋

  •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 37、屈指忻逢臘月八

  • 釋子淳

  • 《偈二十二首》

  • 38、臘月也知無用處

  • 釋祖欽

  • 《偈頌七十二首》

  • 39、中秋旱直至臘月

  • 宋太宗

  • 《緣識》

Ⅸ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三十有句什麼俗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1、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小年祭灶是舊時民間習俗。祭灶也叫「送灶神」,相傳灶王爺每年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凈凈,供上灶糖,讓灶王爺多說些好話。

現在都市家庭已沒有了灶膛,那我們可多准備一些糖果、糕點,寓意來年生活甜甜蜜蜜。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令食品。

2、二十四,掃房子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掃塵土時,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這一天家家戶戶須對住所進行徹底的大掃除,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乾乾凈凈迎新年。

3、二十五,磨豆腐

「臘月廿五,推磨做豆腐。」在曾經物資匱乏的年代,又白又嫩的豆腐是僅次於肉食的奢侈品,更是年夜餐桌上的大菜。農歷的臘月二十五,在農村有句俗語叫「趕得上殺豬,趕不上磨豆腐」,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

家家都要做豆腐、買豆腐,取豆腐為「斗福」之意。當天還要「接玉皇」,舊俗認為玉皇大帝將在這一天下界,視察人間善惡,因此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祈盼來年得福。

4、二十六,去割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過年前的習俗還有很多,「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到底是有什麼講究呢?下面小編繼續為您介紹。

5、二十七,宰公雞

在臘月二十七,到集市上買雞是傳統,雞的諧音「吉」,又取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能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下一點,在餐桌上都要有它,這樣大吉大利才算圓滿。

現在雖說不用宰雞了,但趕大集備年貨還是有必要的,買些鞭炮、春聯、糕點、酒水、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等等。

6、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七准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准備麵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准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7、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自古民間就有這樣的習俗。按老理兒從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饅頭和炒菜。諧音聽起來像「爭吵」,因此就在這一天把年後幾天吃的饅頭、花饃提前准備好。

這蒸饅頭在過去可不是隨隨便便地做,而是得精心准備。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鄉親或是鄰居交換的,所以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樣才有面子,才吉利。

8、三十晚上,熬一宿

除夕是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Ⅹ 有關春節的喜慶的古語

詩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這篇有關於關於春節的詩詞名句的文章,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
故事(傳說)
一、熬年守歲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六、臘月三十除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七、臘八粥的故事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看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